从工艺美术看文化禁忌论文
从工艺美术看文化禁忌论文
1.总述:引论,提出论点,导入。300字,网上搜下工艺美术的简绍。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工艺美术同时也在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
2.工艺美术与文学共同发展
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尤其受时代文学的发展的影响巨大。
自古就受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生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另外,辽、金、西夏及其他政权辖下的工艺美术,亦以其反映了本地区社会意识和民族生活的不同风貌,而独具特色。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随着宋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工艺美术也在体现着从“雅”到“俗”的转变。如在古代工艺美术师大多数都服务于宫廷,所完成的作品大都造价昂贵奢华,集“雅”之大成,普通的百姓也就很难看到。渐渐的随着民风开放,与封建社会被迫对外交往的增加,工艺美术品也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如各类的民窑瓷器不再为某些贵族与富人精雕细琢,转而开始大规模生产,使我国的工艺美术由“雅”转向了“俗”,及时的工艺美术品更加的大众化,生产业规模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与文学的传承发展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其工艺美术生产和组织形式有多种,可分为民俗性质的工艺美术、官办作坊的工艺美术、民办作坊的工艺美术和现代产业化的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俗、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市场化程度较低。封建时代官办作坊的工艺美术服务于宫廷和上层贵族,用料昂贵,工艺精细,适用人群小。民办工艺美术作坊属于传统手工业或农业中的副业生产形式,一般以前店后坊的形式面向商品市场生产普通人群所需的日用品,它的适用面最广。鸦片战争以后,官办工艺美术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工艺美术作坊经过公私合营等方式的改造,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国营或集体工艺美术企业。改革开放后,绝大多数国营和集体工艺美术企业重被改制,化整为零,个体和私营的手工作坊形式再度兴盛。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了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工艺美术企业。在文学的生产中我们不难看出与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相近,在文学的发展中同样也是经历了从起源发展,一段时期的全盛后遭到了重挫,重挫之后也同样是顺应了生活的需求变化经历了多次改革才又重新有了较大的发展。
3.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也与文学相似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与工巧性。工艺品以色彩、结构和形体造型来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宽泛而朦胧的情感气氛。它一般不是再现、摹拟客观对象,即使以现实对象造型,也是把对象当作情感的外在形式而已,所以说工艺美术品是人的本质感情对象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只有透过工艺形象的外在形式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找到领悟象征意蕴的基本途径,品鉴作品的祟高美。相似的,文学也是在表现一种模糊朦胧的情感,若一篇文章把情感挑明,直白的描述就会使人感到食之无味,丧失阅读的兴趣。文学中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有了朦胧的感觉,就会使人感到有趣得多。
4.过渡:
工艺美术作为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由于它们饱蘸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标准之一,也常常是人格风范的象征,故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崇仰和追慕。文化精神规范着人们的审美创造;而绚丽多姿,蕴涵丰富的艺术形态,也反过来改造和陶冶人们的心灵。
5.作为美术的一种,工艺美术受时代的影响和文学受时代的影响不同,工艺美术受到的大多数影响是来自于生活与文化的变化,而文学受到的大多数则来自于政治需求,如鲁迅就曾说过:“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毫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人了。”当然,这里的“命令”、“题目”应该给它下一个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单一的意识形态。
工艺美术则不同,例如影响最大的,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的著名工艺美术运动创造了新的设计风格,两个世纪前在英伦三岛掀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塑造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坚持着对美丽的最朴素的追求。英国著名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艺术馆(V&T)正在进行世界上第一个囊括了世界范围内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全景的展览,从1880年工艺美术在英国的初步兴盛,到传遍欧洲和北美的辉煌,再到20世纪初的引发日本“民艺”(mingei)艺术革新运动的尾声,展露无遗。法国《艺术文本》杂志特地为此做了大专题,追溯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图卷,也借此向这一试图在机器化了的世界中保持基本美感的艺术运动致敬。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建筑师普金()等人影响。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ArtsandCraftsExhibitionSociety)。在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领域,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试图通过自觉的设计改良运动来改变颓势。当时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方兴未艾,工艺美术运动意在抵抗这一趋势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
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设计运动。对其历史功绩有一些辩证的评价,有人说工艺美术艺术家们走的是一条回到中世纪手工业时代的设计老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之后摆在设计和现代工业之间的矛盾。其设计尽管十分精美,但仍复杂繁琐,给印刷和装订造成了困难,人们还需要更合乎现代技术和人们思想情感的语言表达形式。
另一些人则认为,工艺美术艺术家们从审美角度反对工业化时代生活用品的机械生产及其造型样式,号召人们把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其功能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因此,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对产品(不论是手工还是机器产品)设计与其功能的关系予以特别重视,指出了正确的设计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工业产品设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对工业化的反对,和对机械、大批量生产的否定,注定工艺美术运动不能形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强调装饰导致成本增加,没能真正为大众服务。但他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因此工艺美术运动的探索为此后的新艺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6.总结下工艺美术和文学对时代所反映出的不同表现,文学与工艺美术在艺术领域的一致性(300字左右)
中国的建筑工艺美术史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一路攀升的趋势,它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我想,在进后的人类历程中仍然会上这样。尤其在中国,在这个正处于发展中的社归现实中,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学习研究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建筑艺术从而使得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建筑工艺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求中国工艺美术史前景和传承的论文!
下面资料只做参考!!!
全文下载地址: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谁能给我一篇“工艺美术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的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的文化特征
基于物质与精神双重性
王 平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 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属性,实用性是工艺美术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
特征之一。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其初始的目的在于实现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而在造物和使
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审美价值,并在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与
精神文化综合并存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工艺美术; 物质性; 精神性; 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J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 6604 (2008) 04 - 0085 - 04
[收稿日期] 2008 - 03 - 01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JDG052)
[作者简介] 王 平(1957—) ,男,江苏句容人,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及艺术教育研究。
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物态
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形式,同
时也是一种具有精神因素的物化存在,是人类由
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生产活动演化而来的制作活
动的结果,即不仅具有物质性,同时还具有精神
性,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统一体。
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
的存在形态,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造型艺术品类
的特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彩陶器作为人类
早期的创造物,即已显示了实用与审美同一体的
特征,具备了兼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
的双重性的特征。那些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既是
创作者自身情感和意念的表达,也为使用者提供
了欣赏的对象。因此,工艺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
活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加广泛。它不仅为人们的
生活提供服务,同时还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服务,即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以一种物态化的形式建构
起一种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衣食住
行等广泛的生活内容,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
准则、审美理想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等
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在创造和发展工
艺美术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当重视工艺美
术作为一般商品的使用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它
的文化功能,自觉地把握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
形态对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所具
有的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工艺美术的缘起
中国工艺美术的缘起,当以距今50 万年前
“中国猿人”(即“北京人”)制造的打制石器为标
志。打制石器是以石头相互打击的方法制成的,
作为工具用以采集和狩猎,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
阶段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的“新
石器时代”,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经
验,创造了先进的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与打制石
器相比显然更锋利,使用起来更省力,更便于人们
的生产活动,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磨制石器体现了形式美的许多因素,
如造型的形体、对称、比例、曲直,表面处理的圆
润、平滑等等,尤其是造型中的流线型处理,甚至
令现代人称羡。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磨制光
滑、带有钻孔和刻纹的骨制品和其他材料的“装
饰品”,如穿了孔的海蚶壳和青鱼眼上骨、獾或鹿
的犬齿、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以及有刻纹的骨管
等等,这些“装饰品”制作相当精致。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辉煌的文化创造,也是
原始时期艺术成就最集中、最突出的工艺美术品
上一篇:2020时尚杂志封面
下一篇:大班幼儿合作游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