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决定意见心理科学
编辑部决定意见心理科学
完全性退稿
完全性退稿( total rejectio即为绝对性的彻底退稿。该杂志的编辑部决定不再接受作者的再投稿,即使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修改。完全性退稿一般可区分为不经审稿的退稿和审稿后的退稿两种类型。
不经审稿的退稿
不经审稿的退稿( rejection without reviewing)是只经杂志编辑部初审,而未经进一步评审的退稿。这种退稿一般在1~2周内即可完成。退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文章所研究的内容与所投杂志的专业范围不符。作者没有认真阅读《投稿须知》中的“目的和范围”。如把研究呼吸系统的论文投到循环方面的杂志,其命运可能就是不经审稿的退稿。
②论文学术水平明显偏低,不足以满足该杂志的基本要求。多发生于将一篇过于专业化研究论文投寄到一本质量很高的综合性杂志上。如作者在自己较小的研究范围中有点小小的发现,就把论文投到 science或 Nature上去试一试,其结果是编辑部给予不经审稿而退稿。另外,稿件经编辑评议或同行审稿人审理后,不管是哪类决定意见,编辑部都会寄给通讯作者一封正式的通知书——决定信( decision letter)。投稿被拒是十分正常的事,但作者应分析退稿的真正原因,以便从退稿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编委会的这一决定只能代表该杂志编辑部的看法,并不是对你文章内容的最后结论和全盘否定,也决非对你的论文的“盖棺定论”。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有足够的信心和理念,完全不必心灰意冷、悲观失望。
审稿后的退稿
经过专家评审后再予退稿称为审稿后的退稿( reject after reviewing)。这种退稿是经专家审稿后对稿件评议的结果,即不接受再投稿。审稿后的退稿比未经审稿的退稿需要较长的时间,结果是一样的,也是编辑部经常使用的处理手段。通常在编辑部寄给作者的退稿信( reject letter中还附有审稿专家的意见或评论( reviewers comment)。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因为退稿而忽视审稿人的意见,相反,他们总是认真地阅读、深入地思考、有批判性地吸取,以便为修改稿件,乃至为今后的科研设计、论文撰写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退修
退修(revise)也属于退稿的一种,但是编辑部鼓励作者修改后再投稿(reject,resubmission encouraged)。因此,这种退稿不同于完全性退稿,有人称之为退修,似更切合其义。退修包括编辑部对文稿的修改和综合整理审稿人的意见,以及退稿给作者的修正和加工。有些退修需要重大的修改,另一些可能要追加补充实验( major revision and additional experiments needed)通常在寄给作者的退稿信件中还包括审稿人的具体意见( reviewers' comments,如 Example2)。当作者收到退修稿后,首先应该仔细地阅读退修信和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然后再考虑能否接受审稿专家或编辑的意见,以及如何修改稿件。以笔者的投稿经历,对文章发表最有利的修稿方针是:在无原则分歧的条件下(请注意,这是重要的不能忽视的前提),尽可能按照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因为这样修改之后的论文,被接受发表的可能性很大。当然,有原则分歧而不能接受编辑部和审稿人的评审意见时,则另作别论。这就是下述的对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意见应该做到“有问必答”,但不是“有求必应”。稿件修改后,这类稿件会被重新寄给审稿人进行新一轮的审稿及评议。修改后的稿件可能被接受发表,也可能被要求进行新一轮的修改,甚至最终被退稿。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
需要细微修改
应该说,需要细微修改( 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的文稿基本上是被编辑部肯定和接受的。而且这种需要细微修改的通知信中会给作者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如回答审稿人的某些疑问或问题,修改文字表述及论文格式等细节,当然还包括审稿专家意见。在收到通知后,必须认真地阅读退修信和审稿专家的意见,然后再考虑能否接受审稿专家或编辑的意见;如何最适当地修改自己的稿件,使之既符合编辑部要求,又不失真地反映自己的实验研究。
接受发表
文稿无需做任何修改,可以原样发表,即“接受发表”( accept)。这种决定可直接来源于杂志编辑部,常常不需要审稿。从作者的投稿心理学分析,所有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这一结果,但是谈何容易。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身上,或国际上顶尖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的论文里。但却很少发生于一般的文稿,特别是第一次投稿的文章。初学者应着眼于研究中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的出现,说不定有一天会得到一封“接受发表”的来信,而让你喜出望外。但请注意,“接受发表”的文稿绝不是说不能修改,而常常需要做相当的修订,有时甚至要反复修改才能发表( sample)。
中国心理学会的学会概况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7月正式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荆其诚教授选为执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张厚粲教授选为执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张侃教授选为执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张建新教授选为执委(2012年)。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联仓教授选为执委(1984年起连续三届);张侃教授选为执委(1998年);韩布新博士选为执委(2006年)。1990年加入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选为执委(1990年)、联合主席(1992年);林仲贤教授选为执委(1994年)。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张厚粲教授曾选为理事。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本团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发现并推荐人才。(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中育心理网。(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九)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心理学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他心理学产品的鉴定。(十)接受委托,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以及相关项目的论证评估。(十一)对在心理学科研、学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会员,开展奖励和表彰活动。 分支机构总览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姚家新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佐 斌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登峰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孙向红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编:钱铭怡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李 纾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韩布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其维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 任 乐国安(南开大学) 委 员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沈模卫(浙江大学) 洪 炜(北京大学医学部) 隋 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李京诚(首都体育学院)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志宏(武警警种学院) 王登峰(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委 员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 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苏彦捷(北京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刘 力(北京师范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张 钦(首都师范大学) 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管 健(南开大学) 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 水仁德(浙江大学) 范 方(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赵玉芳(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 秘 书 刘 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 玮(第四军医大学) 连 榕(福建师大) 高 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委 员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 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 健(北京回龙观医院)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 嫦(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 詹启生(天津大学) 张雅明(河北大学) 胡淑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先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高 源(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 钟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维青(新疆政协文史委员会) 王有智(陕西师范大学) 韩继明(延安大学) 林永峰(青岛市疾控中心)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彭小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红宇(华中师范大学) 卢会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 刘泽文(浙江理工大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 纪汉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赖小林(汕头大学医学院) 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 田 珍(海南省第二劳教(戒毒)所) 王 伟(第四军医大学) 冯 耘(中国心融集团) 邱明煌(泉州电业局泉港供电公司) 罗 静(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范晓兰(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檀培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秘书 况扶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副主任 张 明(苏州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赵守赢(贵州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委 员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王晓钧(深圳大学) 张灵聪(闽南师范大学) 周成林(上海体育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马剑虹(浙江大学)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钟 年(武汉大学) 周爱宝(西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刘金平(河南大学) 李 强(南开大学) 赵慧莉(青海师范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冯正直(第三军医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文 萍(广西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聂衍刚(广州大学)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 何晓丽(宁夏大学) 张仲明(西南大学) 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 陈 陈(南京师范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何 宁(陕西师范大学) 陈 璟(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张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刘 艳(北京师范大学) 夏凌翔(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委 员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 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 管益杰(北京师范大学) 李 虹(中科院管理学院) 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徐守森(首都体育学院) 姜丽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舒 曼(华东交通大学)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訾 非(林业大学) 闫洪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傅春胜(中科博爱心理研究所) 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 管 健(南开大学) 陈 硕(浙江大学) 高 博(河南大学) 冷 英(华南师范大学) 任亚辉(南京师范大学)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秘 书 周明洁(中科院心理所) 卢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员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何先友(华南师范大学)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姚梅林(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陈秋燕(西南民族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龚少英(华中师范大学)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 李 虹(清华大学) 李洪玉(天津师范大学)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晓东(深圳大学)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 霞(北京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 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 司继伟(山东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 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 邢 强(广州大学) 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 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杨昭宁(曲阜师范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俊峰(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陶 沙(兼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 耘(北京师范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毕鸿燕(中科院心理所) 陈 旭(西南大学) 戴斌荣(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邓赐平(华东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朱莉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 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 吴国宏(复旦大学) 徐 芬(浙江理工大学) 杨晓莉(西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 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 李富洪(辽宁师范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李晓东(深圳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 莫秀锋(广西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 主 任 吴艳红(北京大学)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大)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委 员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蒋 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黄昌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李 晟(北京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罗 劲(首都师大) 郭春彦(首都师大)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 傅世敏(清华大学) 张清芳(人民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 邓晓红(湖北大学) 周治金(华中师范大学) 刘思耘(华中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 陈 骐(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任 杰(上海体育学院)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 邓 铸(南京师范大学) 冯成志(苏州大学) 冷 英(南通大学) 高 华(福建师范大学) 王恩国(河南大学) 宣 宾(安徽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刘 强(辽宁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邱 江(西南大学) 陈安涛(西南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 张德玄(杭州师范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秘书长 耿海燕(北京大学)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委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报》编辑部《心理科学》编辑部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该刊为双月刊,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为协办单位;现协办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第十一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沈模卫(浙江大学) 前任理事长:乐国安(南开大学) 候任理事长: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副理事长: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长: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常务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陈 红(西南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鸣(浙江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所) 陈 红(西南大学)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 纾(中科院心理所)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梅 建(中国儿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 时 勘(中国科学院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隋 南(中科院心理所) 孙时进(复旦大学)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陶 沙(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 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 燕(北京师范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 姚树桥(中南大学)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丽锦(宁夏大学)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司库: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书长: 梅 建(常务) 李 扬(专职) 刘 勋(中科院心理所) 刘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黄 端(专职) 第十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侃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张 侃 教育心理学分会 会长: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分会 会长:董 奇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 会长:周晓林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 会长:彭运石 工业心理学分会 会长: 医学心理学分会 会长:姚树桥 生理心理学分会 会长:隋 南 心理测量分会 会长:车宏生 法制心理学分会 会长:马 皑 学校心理学分会 会长:郑 雪 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 会长:张力为 社会心理学分会 会长:金盛华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会长:钱铭怡 军事心理学分会 会长:苗丹民 人格心理学分会 会长: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林文娟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芳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李京诚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有一套成型的规则,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根据这个规则来操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写作规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bylw)。
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而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科研论文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有可能使该研究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了解和利用。
科研论文的.写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如果每个人都熟悉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写作,那么,研究者撰写论文的难度就会降低,读者也能够更方便地判断论文的完整性、创造性和清晰性,研究同行之间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
我国已经对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1)制订了一些国家标准,如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但由于这些标准是从多个学科整体上规范学术论文,而每一学科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现有的国标还不可能对心理学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在我国目前心理学论文的出版中,还存在许多方面不够统一的问题。各心理学期刊对摘要、表格、插图、统计表达、参考文献等论文格式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异,致使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这给论文作者及其向期刊投稿带来一些麻烦。鉴于心理学期刊的出版现状,有必要编写一本我国心理学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1)。
2001年3月26—29日,全国各主要心理学期刊负责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主编联谊会”,研讨如何办好心理学学术期刊等问题。会议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提出,美国心理学会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影响很大,中国心理学会也应该出版与之类似的手册,以规范和指导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陈永明教授(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首肯下,由《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邱炳武博士牵头,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为蓝本,参考我国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着手编写《中国心理学会论文写作规范》。《心理学报》主编林仲贤研究员、《心理科学》主编杨治良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邹泓教授、《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程灶火教授、《心理学探新》主编漆书青教授都同意亲自或委派他人参与这一编写工作。
2001年4月,经协商,由程灶火、郭力平、邱炳武、解军、叶金辉、庄景春、邹泓(按汉语拼音排序)组成本书编写组,按照《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的结构分头编写。其中郭力平负责编写“文稿的内容和组织”部分,解军负责编写“思想的表达”部分,邹泓负责编写“统计和数学方法”部分(屈智勇、刘艳、赵霞、高琨参与了这一部分的工作),程灶火负责编写“表格”部分(王力参与该部分的工作),叶金辉负责编写“插图”部分,庄景春负责编写“参考文献部分”,其余部分由邱炳武负责编写。最后由邱炳武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的要求,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和修改。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邀请心理学各领域的专家以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审查,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撰写者是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我想该书的出版将会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有些规定还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因此,书中一定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为以后更完善的再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 次
1 论文的质量和类型…………………………………………………………………………()
1.1 论文的质量……………………………………………………………………………()
1.2 论文的类型……………………………………………………………………………()
1.3 论文的撰写……………………………………………………………………………()
2 研究报告的结构……………………………………………………………………………()
2.1 标题……………………………………………………………………………………()
2.2 作者及所属机构………………………………………………………………………()
2.3 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2.4 前言……………………………………………………………………………………()
2.5 方法……………………………………………………………………………………()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 结果的表达……………………………………………………………………………………()
3.1 表格……………………………………………………………………………………()
3.2 插图……………………………………………………………………………………()
3.3 数据统计………………………………………………………………………………()
3.4 数字……………………………………………………………………………………()
3.5 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及书写规则…………………………………………………()
3.6 字母的大写和斜体……………………………………………………………………()
3.7 标点符号………………………………………………………………………………()
4 论文的投稿和出版……………………………………………………………………… ()
4.1 论文的投稿…………………………………………………………………………()
4.2 稿件的处理流程……………………………………………………………………()
4.3 清样的校阅…………………………………………………………………………()
4.4 出版的伦理道德……………………………………………………………………()
5 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5.1 心理学报………………………………………………………………………………()
5.2 心理科学………………………………………………………………………………()
5.3 心理科学进展…………………………………………………………………………()
5.4 心理发展与教育………………………………………………………………………()
5.5 应用心理学……………………………………………………………………………()
5.6 心理学探新……………………………………………………………………………()
5.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9 心理与行为研究………………………………………………………………………()
上一篇:红旗杂志为何改为求实杂志
下一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