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出书的艰难
个人出书的艰难
通常,作者是以书的形式出版他或她的写作作品的人。写一本书的手稿只是第一步。在那之后,你必须找一个出版商,然后编辑、修改和设计头版封面的过程,这本身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一本书写得好,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故事或经文,那么它会对读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数字时代,这本书为下一代人服务。你会发现几乎什么书都有。-在竞争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你如何让世界看到你的书?-你如何告诉人们你写了值得一读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写一本具有原创思想和内容的好书是一个非常困难和艰苦的过程。-首先,你必须做一个彻底的研究,阅读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所有可能的书籍,对该主题有全面的了解,成为该主题的专家。
一个好的作家是一个贪婪的读者,以掌握丰富的词汇,这是写作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想成功,就必须制作一本原创内容的书,而这在其他地方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必须创造自己的词语和句子,开辟自己的道路和边界。在世界各地,每天早上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醒来后说:“我要写一本书!”然而,这些有抱负的作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从未完成他们的手稿。
在那些完成了手稿的人当中,很多想成为作家的人会被传统出版商拒绝很多次,以至于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梦想,把手稿放进盒子里,然后忘记它。
据估计,在所有试图出版的作家中,只有非常小的比例能够真正成功地成为一名出版作家,并在亚马逊和flip kart上让普通大众在线购买他们的书。
许多人只是去写一本诗歌书或自助书,除了在朋友圈中送礼,没什么销售潜力。在经济上,一个人不能靠一本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写作是一种爱好和激情,是一个人表达自己内心和想法的途径。
这本书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一开始,你可能不得不从口袋里掏钱,才能在亚马逊上看到平装本和kindle版本的书。
除非有市场营销和广告来展示这本书的知名度,否则全世界都不知道这本好书可以在亚马逊(Amazon)或flip kart上买到。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J.K罗琳(J.K Rowling)、史蒂芬·金(Steven Kings)和《如何赢得朋友》(How to win friends)等书中的人物……
但是,当一个作者终于成功地出版了一本好书时,他就已经创造了某种能启迪他人、教育他人、启迪他人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想致富成名而想成为一本书的作者,那么很可能他走错了路。有成千上万的人写……诗歌——小说、中篇小说、flash小说、剧本、回忆录、短篇故事、散文,而其中很多都不会发表。-即使这些人成功了,他们致富或成名的机会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生活中没有什么好事来得容易,不管你是会计、作家、科学家、医生还是工程师。写一本书是一件心甘情愿的事。-但这是最纯粹的爱和最丰富的激动!-作为一名作家,你不会在四个月后就出版了下一部《哈利·波特》,然后坐享其成,坐享其成。
写一本好书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出版过程还要经过冗长乏味的编辑、校对和无数的修改。成功作家没有固定的假日、星期日或聚会时间。
我是两本书的作者。-但当我写《神的话薄伽梵歌》和《想要认识神:老少皆可读》这两本书时,仍然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如果没有《博伽梵歌》的知识和智慧,书单上的自我提高就不完整。——这种知识是独一无二的,为过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博伽梵歌》是一本“杰作”,但只是在几百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中选择了正确的书。
文盲老人是怎样识字、写作和出书的?
有很多人确实也很喜欢写作,但是不能坚持下去,写着写着就落下来偷懒了,甚至总会拿自己的年龄与学问低来作为理由。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分子。可是,当我看到下面这位老人的经历后,才知道自己懒得有多可怜,懒得有多无理由,懒得有多羞愧。下面就让我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位老人是怎样从文盲到识字、写作并出书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她60岁才开始学认字,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晚。但是有一个人不仅就是起步这么晚,而且还坚持了下来,她就是今年已经78岁的姜淑梅老人。
姜淑梅老人60岁学认字,76岁出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今天一起来认识这位不服输的老人——姜淑梅。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是姜淑梅的座右铭,也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2013年,一本名叫《乱时候 穷时候》的书出版了,里面都是一个个中国战乱、饥荒时代的真实故事,以唠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姜淑梅正是这本书的作者,而书出版时,姜淑梅已经76岁了。
姜淑梅:“邻居就说,哎呀,这老张太太,一个大字不识,她咋出的书啊。有的会说话的,你看你就是起步有点晚。我说,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
这些用打印纸背面密密麻麻写出的,就是《乱时候 穷时候》最初的手稿。老人书稿上的字看着有些歪歪扭扭,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姜淑梅直到60岁时还是个文盲,在60岁时,她起步做了一件别人老早就开始做的事--学认字。
姜淑梅:“开始学认字的时候,俺老伴去世了,他是车祸走的。我闺女说,妈,你别一天天光寻思我爸那点事了,想也是没啥用了,你学认字吧。”
学认字,好给外孙念念小儿书,这是最初的动力。当初一起跟她学认字的老人有三个,姜淑梅的硬件条件最差,别人有拼音书,可她却从自编歌词、快板学起。
姜淑梅:“快板我都捋着一个个念,念完再写,我编的快板,念一遍,写一遍,一直现在我还记着呢,不忘。(记者:跟你一起学的都放弃了?)嗯,都放弃了,就我坚持到底,这就是胜利。”
老太太的坚持让这件起步晚的事成功了。她开始每天读《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可她偏偏觉着自己的故事比书上好,75岁的她又做了一件在别人眼里起步晚的事儿--边学写字边写作,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
女儿张爱玲成了她的张老师,每天下班帮她纠错字,填生字。渐渐地,老人有了自己的小字典,笔记本的皮已经被翻破,大大小小的字迹记录着自己不会的生字。
从那时起,老人就像钉在了沙发上一样,一个沙发垫,一条枕巾,一只笔,一沓打印后的废纸,从天明到天黑。
姜淑梅:“只要睁开眼睛,只有吃饭耽误我的事,上厕所耽误我的事,剩下我都用在写作上。”
这个时候,老人在自己的座右铭上,又添了一句,“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这些字一笔一划虽然很认真,但老人把懒字写错了,而纠错的事通常都是女儿帮她完成的,不仅帮她纠错,老人说最初怎么写故事女儿也没少帮助她。
记者:“你也没写过故事,你一开始知道故事咋写吗?”
姜淑梅:“不知道咋写,一天还写不一句话,一天就写几个字,就是慢慢往上累呗。我一写就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我不想说废话,要是用两个字能说明白这个事,我绝对不用三个字。“张老师”教给我,你写书的时候,你就感觉到旁边有个人听你的故事,你给旁边人讲故事,就这样去写。”
有一次,姜淑梅写了一个故事,起名叫闯关东,结果被张老师连续批评,返工了三遍。
那几天,女儿每天六点多起床都能发现在那点着台灯,返工作品的老母亲。渐渐地,姜淑梅想起的越来越多,细节也刻画得越来越好。在单独成了一篇故事的《大宿舍》里,姜淑梅用寥寥几笔就将大家挤在一起睡的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
在所有故事里,写作最艰难的就是《挨饿那两年》这一篇,她用第一人称描述了自己和儿子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粮食短缺,被婆婆不公平对待的事。那段时间的痛苦经历,连回忆都需要勇气。
记者:“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时候没想过把它剔出去,不写了吗?”
姜淑梅:“不行,不行,我得写下来,我自己的难事我得写下来,叫我的孩子知道我是咋活过来的。”
经过半个月的痛苦坚持,姜淑梅终于写完了《挨饿那两年》。这篇故事被女儿放到了博客上,后来还被人推荐到了《读库》杂志成功发表。姜淑梅的处女作就这样被人熟知了。
姜淑梅:“投了一万四千来字,真发表了,还邮来了三千多块钱的稿费。这回我可真高兴啊,我也没想到,我写的东西还能发表文章啊,高兴得了不得,一宿都没睡好觉。”
更没想到的是,就在2013年她写的故事被出了书,而且发行了六万册。老太太就像辣椒,老了老了还红了。
读者:“书里面所写的都是她,在她那个年代里,她那个岁月里,有的东西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在她的书里很少能看到四个字的成语,很少能看到名人的典故,但是老人写的每一个故事,我仿佛就能感觉到好像闻到了乡村的炊烟。”
姜淑梅总说自己的命好,而其实她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
姜淑梅:“孩子们,你们学啥都赶趟,我这么大岁数啦,我还能出书,我说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还想多活几年,多出几本书。你们年轻人,六十岁、七十岁起步学习都赶趟。我是从76(虚)岁那年,一边学写字,一边学写作,我还出了两本书,第三本书马上就出,我要一本接一本的出。”
记者:“你觉得他们起步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有什么精气神,这事就能成呢?”
姜淑梅:“想做啥事,想做哪一样事,你就下定决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做去,别三心二意,它就能做成了。
大家看了有何感想……
请分享一下您的感想,谢谢!
成功永远属于付出双倍努力并坚持到底的人!
她出版3本书,21岁不敢离开小镇,25岁用故事挣脱笔下的人生
我的少女时代好像远了,远到我快要想不起,原来青春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列车,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这样野花般自生自灭地燃烧在茫茫命途中,装点了路人的梦。
我是十三夜,一个出版了3本书的写作人,以笔为针线,用执着与坚定编织起人生浮浮沉沉、大起大落的经年往事,待繁星点点的某个夜晚,用时间煮一壶酒,与你娓娓道来:
这些年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也关于宿命的人生经历。
若是没有文字,我相信,我只是一个在滚滚红尘中,泯于众人的姑娘,平凡至极。
2020年的夏天,在蓝花楹开得绚烂的时刻,我再次回到了昆明城,从上海飞往昆明的那一天,我在看一部无声电影《攀登者》,看至某些情节,热泪盈眶。
那时的我,迷茫、破碎,无论是 情感 还是生活,都一塌糊涂,我像是一个刻满伤痕,裹挟着无数秘密与故事行走在前途未知里的姑娘。
每当夜幕降临,我会看着昆明城的万家灯火,问自己,你心里,想要翻越的那座山到底是什么?
时光像旧电影般渐渐回放,镜头拉至最深的过往......
90年代末,霜降未至时,母亲声泪俱下生下了我,但打从我记忆开始,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借住在大伯家的老房子里,每逢雨季,我家总是一股潮湿,空气里总是混杂着木头被浸湿发霉的味道,堂屋里总是漏雨,小时候的我,会拿一个洗脸盆去接雨水,而后,盯着滴落在脖子上的房瓦水发呆。
记忆里,父亲总是穿上雨衣,架上一把木梯子,从房檐爬过去拾漏,每次父亲修补拾漏,总是令年幼的我心一颤一颤的,生怕他一不小心从房头摔了下来。
我并不是一个被富养长大的姑娘,我长到21岁,都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房间,小时候,我和母亲挤着睡,长大了,我和妹妹挤着睡,这么,挤着挤着,我便长大了。
物质匮乏的青春,书籍成了唯一的精神食粮, 我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不断的从阅读中汲取芬芳与养分。
功课繁重的高三,周日下午仅有的休息时间我都用来阅读,能去新华书店看书,成了我高三生活里唯一的色彩。
彼时的我,看着书店里文学书架上一排排整齐而又崭新的书籍,我向生活投递了一个愿望。
带着我的愿望,我离开了小镇。
此去,滴落在生命里的那些风雨,再也没人替我上房拾漏,翻过一座座山,我看见了西南小镇外面的世界。
18岁那年,我大学二年级,长发披肩,素面朝天,背着双肩包,在中文系与图书馆之间,来回穿梭,前途未知……
也是那一年,我的妹妹被医院确诊患有双向 情感 障碍,反反复复接受心理治疗,我的青春,好像裂了一个缝,那里,被贫穷、疾病、悲伤与泪水灌满,塞不进一点阳光。
我被头痛症困扰,彻夜彻夜的失眠,内心煎熬的瞬间,我甚至想过退学去打工为家里早日分担一些,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生活看不见一丝希望。
我像是一条被风浪拍上岸上的鱼,煎熬又挣扎,我变得越来越内向,越不喜欢与人交流,文字里的世界像是一剂麻药,能给我片刻镇定,安抚疼痛。
于是,我开始对文字着迷,虚构的世界成了我唯一可循的光。我能为我笔下的角色去设定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却无法改变真实的经历,也无法去阻止妹妹生病这件事,我带着最深最深的遗憾,用文字疗愈自己。
创作小说这件事,它让我暂时忘却现实,又在现实里反思。
校园里海棠花开的时候 ,我在课桌上,拿着稿纸一笔一划写着我的初稿,我拒绝了同学之间的社交聚会,直到一天的主修课结束,才回到学生公寓,把稿纸上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认真敲打到笔记本的word文档上,仔细校阅,认真修改、日更连载。
我的心事,成了一朵莲花,在那个盛夏里,无声无息,寂静无声。
一年后,我创作15万字的长篇小说 《缘分让我们慢慢靠近》 荣获2015华语新锐小说网络大赛优秀奖,并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发行出版,出现在了当当网与新华书店实体店。
我看着我向生活投递的愿望,变成了枕边的纸质书。
那个瞬间,我忽而明白:
原来,命运一直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一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和一段悲凉而又疼痛的青春,却又悄悄犒赏我的努力与坚持,赐予了我创作文字的天赋。
大学时代的我,迷惘又不知所措,如千万年轻人一样,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我知道,我不想要那种循规蹈矩,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日子,也不想要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到死的人生。
纵使生活是一地鸡毛,充斥着无奈与狼狈,但我依旧相信努力的意义,也相信在时间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像个勇士一样去战斗。
2016年,想让更多读者看到我的文章,我去开通了个人公众号。
认真创作了5篇优质文章,我拿到了原创标签。
彼时,简书这个平台大热,我也去注册了帐号,坚持在简书发文。因为文章质量优秀,连续发布几篇文章后被简书看中,成为了简书的签约作者。
签约之后,我笔耕不辍,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短时间内收获数万粉丝。同时,也收到多家出版社编辑的出书邀请和多家自媒体编辑付费约稿的机会。
同年10月12日,我的原创作品 《专注,是年轻人最好的修行》 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10万+,因为坚持优质原创,我的文章被“思想聚焦”、“清南师兄”等众多百万自媒体平台转载,累计全网阅读量过亿次。
那些文字,以正能量鼓舞着千万读者,我靠个人故事坚持输出,用写作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同年,我的原创热文由华夏盛轩编辑策划、以版税形式结集出版,于是有了 《还未拼尽全力,就别说自己不可以》第二本书的出版。
随着创作,我参与了 《你的爱情,终将温暖》 、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 《终于有人住进你心里》 等合集出版。
从热爱写作的小白,到成为拥有读者与出版作品的90后青年作家,这期间,我也有过不知道写什么选题,不知道怎么选取素材的时刻。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打开电脑,我大脑就一片空白,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要不就是写了开头,就再也写不下去。
我甚至也会自我怀疑,否定自己在创作上的天赋,否定自己的作品,那段时间,我停止了日更,变得没有了倾诉欲。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种写作能力,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的生活,也不知道,这项技能会成为我选择生活、实现圈层跃迁、超越同龄人的重要王牌。
它让我不断的精进自己,认知升级,也让我变得更加自律。
2017年6月,我公务员考试落榜,与交往了3年多的恋人分手,离开西南小镇那个晚上,雨下了整整一晚,我也哭了整整一晚。
我把飞往昆明城的机票退了,在电话里哽咽地对母亲说,我不想离开家,也不想离开你们,我怕极了外面的世界。
纠结了整整一晚,第二天早上,我带着红得像兔子一样的眼睛,打开手机APP,又重新买了一张机票,考试失意带来的闷闷不乐,加之多年感情的无疾而终,离开,似乎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原来那不仅仅只是一张机票,而是人生的选择,作为一个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也没有什么背景的姑娘,我还未意识到: 江湖险恶,一个人单枪匹马闯荡,总有各种打不完的怪。
一旦做了决定,我便义无反顾,至今,再也没有回头。
我也曾想过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但那个时候,初入 社会 ,无论是认知,还是思维,我都非常有限,我只是凭着热爱,相信自己若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那我笔下的作品,必定缺少真实与烟火气息。
热爱传统文化的我,与茶结缘,我一边在普洱茶企做文化编辑,一边学习普洱茶冲泡手艺,那一年,如梦似幻,走访丽江古城,在西双版纳茶山学习普洱茶手工制作,徒步穿越老挝原始热带森林,寻找千年古茶树。
每一件事,都在丰盈着生命的经历。
从清洗一个茶杯,一个盖碗,到管理一个门店;从被开水烫,拿不住盖碗,到最后能够熟练冲泡,鉴别普洱茶的香气、产地与年份。
我在一杯茶里,读懂了生活,在异国他乡,我与自己独处,写下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当地市集,看世间百态,在古寺佛前,祈愿祝福。
那一年,辗转流离,奔波劳碌,尤为辛苦,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生活会馈赠什么给我, 但正是那段艰难的日子,让我更加坚定拼搏的意义,一个人,也要活成一支队伍。
多年后,我似乎还能看见身穿黄色袈裟,沿街等待布施的和尚、排列者,等待信徒把糯米饭等食物献给他们,湄公河畔的落日是独一无二的绝世风光,琅南塔古寺塔尖悦耳的风铃声牵绕在回忆里,久久不敢散去......
2017年年末,知识付费如火如荼,赶在前端且抓住红利的自媒体大神早已实现巨额盈利无数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正在用专业与知识输出,颠覆平庸,实现人生的弯道超车。
喜马拉雅厘米传媒的创业类知识节目,曾登上过喜马拉雅APP首页,我回国入职的时候,创始团队已经拉上尾声。
因写作优势,我被原云南卫视导演,里米创媒CEO、混沌大学练习组负责人沈攀老师挖掘,成为混沌大学昆明分社的内容工作者,并参与团队重要项目。
boss沈说完后,我默默地开始了书籍拆解,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一本书的结构,是我在职场里学到的第一个技能。
在那之后,我学会了使用思维导图在大课现场做速记笔记,并在活动执行后快速写出一篇活动通讯稿,编辑、排版、审阅、推送,宣发。
7月,我与团队一起抵达杭州萧山去参加混沌超级团长营,在团长营里,我一次与混沌大学创办人善友教授合影,也认识了很多做企业的朋友,那是第一次,我对线下训练营有了感知。
从杭州到上海,从上海到日本游学,从广州到北京,从深圳到巴厘岛,从昆明到苏州......我们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不断的升级认知,从内容撰写到文案策划,从社群运营到线下活动组织与执行,从用户1V1触达到通过北京总部的创新班主任考核,我的能力边界在一点一点被打破。
同年,我的第三本书《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结集出版,在当当网励志畅销新书榜取得第45名的好成绩,那年,我回到大学母校,与学弟学妹,进行了新书读者见面会。
你总要历尽千帆,重新启程,在实现理想的路上,砥砺前行。
2020年,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过去多年,我正式告别职场,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以写字为生,我知道,这个决定对我意味着什么。
离开,是为了与最初的自己,久别重逢,但我不会忘记,在职场里的点点滴滴,每一次策划、宣传、活动执行、每一次运营,每一堂课程的学习,每一次为KPI奋斗,这里面,铭记着我最好的年华,最好的青春,也铭记着我的眼泪。
团队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
我仍旧相信,所有伤口,都会成为我的力量,离开不是怯懦,而是在世间万象中撕裂式成长,且将这声势浩荡的青春妥帖收藏,小心安放。
我的青春,没有太多的兵荒马乱,但十七八岁的我,的确敏感自卑,那时的我,并不是一个阳光明朗的姑娘。
7年,像是一场冗长的梦,一场插满氧气管全麻手术之后的的劫后余生,也像阵痛之后的片刻舒缓。
阿公已经逝世,化作一抔黄土;妹妹历经3年心理治疗,终于过上了平凡普通的生活;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
我站在后青春的十字路口,仿佛又看见了那个青涩稚嫩的小镇姑娘,我很想上去去拥抱她一下,告诉她,谢谢你,7年之后,你内心依旧澄澈,纯善且温暖。
这7年来,我大概就是那种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也没有什么优渥条件的姑娘,这一路走来,全靠野蛮生长,以及对文字创作的热爱与坚持,不断鞭策自己,活出一个有底气的人生。
你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青春远了,但奋斗不止。
那些因我文字而被深深鼓励和照亮过内心的人,这一路走来也在照亮着我,也是在那些温情的瞬间,切身感知到了持续创作的意义。
如何 “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表达” 是我一直坚持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一边学习底层思维、刻意练习,也会大量研读“故事创作”的理论,拆解经典作品,分析创作的底层原理。
在这个过程里,我会被贴上许多标签,90后青年作家、文艺女青年、自媒体达人、写作导师等等,但真实的我,只是一位在写作之路上,怀揣着一颗匠心,认真去打磨自己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篇作品的超级写作人。
一个用词,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排版间距,我都会细心对待,反复修正,三年里,我创造了多篇感染读者的爆款文章。
其实,坚持梦想,真的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儿,但正因为孤独,能够让我直面自己的内心,让我能够用自己的情怀与笔触,去思考自己与家人,与朋友的联结,也让我去思考自己与 社会 ,与时代的联结。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也发现,有时候故事往往比道理更容易打动人,也更容易去影响他人。
我也因此可以借着故事的翅膀,去实现梦想的滑翔。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坚持用写作能力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用一个个真实、落地的好故事,去影响和改变更多人。
正如 亚里士多德 所言:
“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 情感 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为故事创作,我才有了如今的能力和成绩,故事有时候比道理更耐人寻味,而我则希望更多人可以学会这种能力。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故事思维都是不能或缺的核心能力。
不管是出版作品亦或是想要写出走心,快速传播的文案,更甚者,去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学会讲好一个故事,写好一个故事,都需要这种能力。
科技 爆炸的时代,如何将信息转换成大脑容易接受的形式理解,我相信,故事,可以让人际交流信息更加丰富,形成共鸣,更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那么,故事是可以被练习出来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大师,也是需要 刻意练习 的。
古今许多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训练。
法国福楼拜常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篇文章;莫泊桑常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重新起首学习描述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其实,故事并不难写,只要你愿意通过正确的方法去练习。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天赋好的作者才能写出好作品,用心训练与创作,普通人也一样可以写出出色的故事。
如果此时你的人生还不够精彩,不妨与我一起,探讨故事,学习写作,用写作为自己赋能,用故事力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持续放大自己的优势。
几年后,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能够通过写作,能够通过记录那些生活中的故事,激励更多人,鼓励更多人,正如此刻的我,想鼓励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一样。
平凡如我,可以通过写作,记录生命中那些微弱的时刻,在记录的那一刻,在敲下一串串字符的那一刻,我想挣脱笔下的世界,于是,几年后,我真的挣脱了。
是写作。是写作给了力气,让我有了飞跃梦想的底气。
是写作。是写作真正意义上拯救了我,所以我希望用它来帮助更多人。
你希望和我一样,记录那些自己的故事吗?
你希望和我一样,用自己的故事,打动更多人吗?
你希望和我一样,能出版自己的书,能看着自己的书,感动更多人吗?
你希望和我一样,通过自己的故事,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更多人看见,同样,也能通过写作,收获到一笔不菲的报酬。
如果你希望,我非常诚挚的邀请您,加入我用心打磨了几个月的故事写作课。
在这里,你也可以和我一样,通过记录故事,通过故事写作,通过静坐桌前,获得成长的收获,写作的收获,技能的收获,以及,影响别人。
上一篇: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是核心吗
下一篇:个人出书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