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书检验一个人输入
输出书检验一个人输入
教你如何仅用10分钟时间,就能读完一本书;再用30分钟,输出为自己的读书笔记。简言之,用1/3内容阅读法,在一小时之内即完成一本书的输入+输出。神奇吧?但是做到却不难。贵在持之以恒的坚持。
无论你是不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你一定像我一样遇到过下面的困惑:
1.拿起一本书,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硬着头皮看,又实在提不起兴趣;
2. 立下Flag,一年读XX本书云云。一本书不把每个字都看清楚就不算完;
3. 用电脑笔记,每一页都读得很细,可是读完后如同指尖流沙,几乎什么也不剩下。
……
以上种种问题,无异于读书人的拦路虎,不解决掉不仅会影响阅读的效率,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有效利用,还会打击我们的阅读积极性:我相信有不少人甚至怀疑过自己可能天生不是读书的料。面对没时间读书、读书慢、读书记不住的问题,暂且不要悲观,有一些方法说不定能够帮到你。
在读书上,效率固然重要,但态度最终决定成败。 现在是时候改变自己对读书的态度了。摒弃只有从头读到尾,只有一页不拉地苦读下去才算读完一本书的固有观念。一本书只读一半,甚至于只读30%算不算读完一本书呢?当然算,只要你读出了这本书中对你有价值的部分。
根据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对于绝大多数书籍而言, 80%的关键内容仅是由20%的部分贡献的 。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双慧眼能快速识别出这些重要的内容。这和读者的阅读目的、专业经验、人生阅历以及阅读经验息息相关。一本书你想读出哪些内容,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设定好目的之后,也不要急于马上从第一章读起来。为了抢时间,忽略阅读目录和前言,就像建房子之前不先设计图纸一样。目录给出了一本书的框架,它帮你快速识别出哪一部分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一部分将可能是作者论述的重点。幸运的话,你还可能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逻辑是什么。而前言则告诉你这本书将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帮你预先判断是否要继续读下去。
首先,这里所说的阅读,都是指为了获得乐趣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业余阅读,并不包括那些为升学、考试等而做的专业性阅读。业余性的阅读,无论是为增加见闻,扩大视野,还是陶冶性情,最终都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享受阅读过程,收获阅读乐趣。
(作者在这本书中主要以商务型和实用型的书籍为主,因此这里所讨论的观点和方法也主要针对这类书籍。至于文学作品和一些专业著作,以后会结合其他书及经验再论述。)如果你阅读的是一本Self-help book,经济学类或商务类的大众化书籍, 在读完前言和前两章以后,基本上全书70%的重点内容已经呈现出来 。这些内容已经足够自己判断要不要继续。
如果这时发现自己还是读不下去,那不如就此放下这本书。可能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不适合你理解,也可能背景知识累积不够,达不到阅读这本书的水准。与其皱着眉头强迫自己继续啃下去,莫不如及时中断,换一本有趣的书来看。时间有限,有限的时间要用在有趣的阅读上。
阅读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认知能力,甚至于为人处事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广泛阅读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在如此繁忙的当下,怎样迅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虽然说通过前言、目录以及前两章内容,能帮自己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但是现在出版物的极大丰富,数量之多,已经不允许我们随随便便、不加思索地一本一本地去做判断。在决定读目录之前,不妨就用一些方法先筛选一番。
豆瓣是一个好工具。对一本书感兴趣之前可以先行在豆瓣上查一下这本书的评分。如果高于8分,再结合评分人数又比较多的情形,那就说明它的口碑确实不错,这时倒可以放心地从前言、目录、前两章开始读起来。但是如果评分人数比较少,只有零星几位,而给出的分值比较高时,还是要谨慎一点。去看看作者简介,也可以看下其他人的书评、书摘,再决定要不要开始。
如果现在你手里的书恰好是一本实用型的书,你倒真的可以试一下作者在书中推荐的快速溶阅读法: 每页只读左边1/3的内容 (前提是这本书是横向排版,阅读顺序由左向右),10分钟翻完一本书。基于视力扫描后,大脑具有自动修复错误及补充残缺内容的功能,该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是这个可行性是有前提的:一个是书籍要限定前面讨论的那几类书,不适用于文学作品或专业作品。后两类作品,恐怕逐字逐句阅读都未必能悟出其中精华,更不要提每页要忽略掉近2/3的内容。比如像《红楼梦》这样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经典巨著,错过一个小人物的对话,恐怕都不能理解通透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最终结局。
因此一本书要读多少内容,要以多快的速度读完,还是回到初心:阅读目的是什么,读的是什么作品。对于用20%内容就能呈现出80%精华内容的书来说,不妨真可以尝试每页只读1/3的内容,10分钟快速翻完的策略。
想要加快阅读速度,千万千万不要默读。视力扫描的速度远远快于默读的速度。如果阅读时不自觉地总是在心里默念出书上的文字,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提高阅读速度。
另一本介绍速读方法的书介绍说:阅读时眼睛用Z字形在文字行间扫描,不给嘴巴默读的反应时间。现在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视力只聚焦在每页左侧1/3的每行文字中间(是聚焦在空行上,用余光去扫上下两行甚至多行的文字,速度会更快,但也更加考验阅读能力),视线沿Z字形斜向下方快速扫描。这时再看下读完一本书用时几何?一定比以前快很多吧!
其实快速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让自己尽可能地好读书、读好书。但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呢?在于让身心享受乐趣,让精神世界充盈,甚至于可能会用更积极的力量去影响周边的人。
一味追求阅读速度的一个弊端就是:读得太快,忘得也多。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困惑:读完一本书以后,根本没办法向别人推荐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根本没记住内容。或者,读过也就读过,后面再翻开这本书时,就像以前没读过一样,这很尴尬。
因此好读书者,必然“燕过留声”,必然留下些痕迹,让自己的输入更加有意义。这些痕迹,不妨统称之为“输出”。输出的方式很多:最直接的是在书上(或电子阅读器上)直接批注,最有效的则是写成文章分享出来。
虽然电子化笔记有记录简便、多平台共享、能随时查看的优点,但是它也容易中断阅读过程,分散你的注意力,导致阅读的心流被阻塞。试想下,刚刚进入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时,还没来得及乐享其中,为了一个感想或是一个句子,要切换到电脑上记录一条电子化笔记。这时阅读过程和心流都被迫终止,是得不偿失的。
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即同时圈圈画画,或标记一段精彩的文字,或写下一句自己的感言,是很有道理的。同步的秘诀还是在“动笔”上,这是最简单、最不容易打断自己思路的一种做法。有笔记的书页上折一个小角即可。相对于在电脑上记电子笔记,切换一下看似也很简单,但每次重新聚焦在书本上都要多浪费6秒钟。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划归为时间上的一点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我们阅读时已经达到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流畅状态。
把笔记直接记在书上(电子书的话直接划线标注或添加标签),第一次快速读完会有很多内容来不及消化,也会有一些重点内容容易遗忘。笔记的好处就在于,第二次重温时不必通读全书,只需浏览一下当时的笔记就可以了。及时复习自己的笔记,比如第二天复习,它能帮我们记忆其中100%的内容。
虽然现在我还做不到像作者所说的,30分钟内就把读书笔记输出出来的效果,但是昨天看完这本书,今天即分享,算是我确实认同了作者的“以输出作为目标的阅读方式”的这一重要观点。
摘抄、读书笔记都是优秀的输出方式,都能加深自己对书籍的理解,但为什么要选择分享到网上?因为这是最佳的倒逼自己的方式。就像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一门课程、掌握了一个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教别人:能用自己的话把一件事说明白、说透,才是真正掌握了。
分享的过程就是教授的过程,需要一连串的努力:要大量回忆书里的内容,翻看当时的笔记,重新组织语言,思考布局的的逻辑……从阅读输入到分享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输入为自己的输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坚持输出既巩固了输入,又提高了写作。因此说,不输出就不读书,而最好的输出,就是写成文章分享出来。
突然感觉身陷疫情重灾区,遭遇种种不自由。但时间上给予了自己读书的自由;读完一本书后,思想上又有以上这些顿悟。惟愿,自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你真的懂什么是“输入”与“输出”吗?
输入是陶醉其中的欣赏,
输出是清醒的思考;
输入是1小时看完一本书,
输出是3小时下不了笔;
输入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
输出是知识组块的构建;
输入是大脑中枢神经的活跃,
输出是大脑神经的前摄抑制;
输入是畅游在汪洋大海;
输出是制造飞船的小数点;
输入是优哉的欣赏他人的杰作;
输出是自己绞尽脑汁的琢磨;
输入是悠闲自在的游客;
输出是事事倾心的掌柜;
输入是开阔视野的途径;
输出是检验自我的通道;
输入是一心向远方的眺望;
输出是一步一步的成长;
输入是……
输出是……
输入是此时早已安然入睡,
输出是夜已深却还没放下心。
Alicetsui小草读张萌萌姐《人生效率手册》——自我输入和输出
Alicetsui小草读《人生效率手册》——自我输入和输出
一、读书摘录
1、自我输入的渠道,不仅仅只有上课听讲……
2、学习的完整过程就是输入和输出系统相结合,不管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还是只有输出没有输入,都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正确的学习中,输入和输出,二者缺一不可。
4、你未必出类拔萃,但你一定与众不同。
5、理论和实践需要紧密地结合才可以,你需要用行动去证明你自己,同时你也需要把理论结合在其中去修炼。
3、人生就像一台榨汁机,你把什么东西放进去,出来的东西就是什么,而且你食物与水的比例调得不同,口味也就不同。所以说这个命题重要的是你要选择输入什么,最终才能输出什么。
二、金句/语录
1、我们平时看书就是一种输入,我们在读书期间,老师上课,我们听课,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输入;除了看工具书外,我们还会看其他的书籍,它们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升知识储备,这也是一种输入;我们在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是,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是新的观点,这也是一种输入;甚至在外出旅行的过程中,那些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是一种输入。
小草感悟:
之前对于输入的理解确实有些狭隘了,仅仅停留在上课和阅读书籍上。其实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课程上,所以很多APP上买了许多的课程,有时候甚至觉得听课的时间很重要,不想浪费时间去社交。这个理解是比较片面啊。与人交流和旅行也都是可以形成一定输入的。不管是知识的输入还是感受、文化等等,输入的面也不能只停留在知识这一个层面。
2、在注重输入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学习同样需要输出,唯有输出才能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效如何。
小草感悟:
也就是说很多人看了一本书,或者你听了一门课程。他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因为他不光有输入还是输出,这个输出就是在生活中的实践。我最大的感受是之前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都是停留在输入的过程,停留在看书、上课的阶段。育儿的一些方式方法会在生活中使用也时因为想要为孩子服务,只是时间长了,没有了复盘和总结。也很容易退回到最初的方式上。所以设立了“鼓励21天陪伴营”的方式来逼迫自己输出,一是分享所学知识、二是通过实践来输出,三是打卡的方式让自己去觉察,去记录,又是另外一轮的输入和输出的循环。这两天写读书笔记,也是逼自己输出。对这本书的概括是比较之前只是草草看了一遍收获要大很多。会思考在生活中下一步我需要去做些什么?这就是调整生活的第一步,也是输出我的输入。
3、问题是大家为什么不敢演讲,对进行演讲是恐惧还是不自信,可以通过聊天的时候看出来,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P153
小草感悟:
恐惧的心理大过于其他吧,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特别恐惧的是没有方法去准备一个演讲,比如这次演讲的目的,受众这些,还有演讲稿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准备,我主张的是什么,用那些名人名典或者是案例故事来支撑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用肢体的语言跟小伙伴们交流,特别僵硬。然后很多细节的问题。这也是后来在看到《人生效率手册》,我自己用了《演讲笔记》之后才知道一个演讲还有这么事情要准备,在此之后,准备每个分享,或者每次公益课都当做一次演讲的锻炼机会。把稿子写清楚,标准好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怎么播放ppt等等细节。然后通过模拟进行练习,经过这样细小步骤的分解,再来看这个演讲也没有那么恐怖了~
4、需要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总结,最后从量变到质变。
5、如果我们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在实践场景中,无法调那个知识储备,那么学再多都是没有用的,也真是一个理论派。
小草感悟:
就像之前也知道康奈尔比较法,都说很好用,然后自己呢也特别去了解了一下,然后就感觉知道了,但是从来没有用过。到后面财富高效能课堂上,萌姐先讲了这个知识点,我当即就在我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了康纳尔笔记法的框架出来。按照这个笔记法记录他讲的这个“康奈尔笔记法”特别清晰,还有地方写下一步行动,然后自己翻笔记的时候找重点就容易许多。这也就是实践出来的真知,否则只停留在我知道这个笔记法不会用的水平。
包括对学过知识的复盘,这事儿也是早就知道没行动,所以很多东西学过之后遗忘的特别快。但是经过复盘的东西就会很容易跟一千多知识搭建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架构比较清晰。那不复盘的时候就只是知道复盘这个工作很重要,理论派。
三、启发与收获
1、学习是知识技能的输入和输出组成的。建立自己的输入和输出模式,有助于自己的迭代和升级。
2、方法再好也是别人的,用起来、实践出来才是自己的;知识再好,你不通过复盘、整理输出还是不明白个中的内涵,参不透个中的道理。
3、输出、输出、输出啊!
亲测有效,在家自学用这4个方法
爱读书的人很多,能把书内化成自己的涵养的却很少。我也是其中一个,不是目标太伟大,而是知识它不进脑子啊。看完的书过段时间就忘记不是个好迹象,尽管之前我就介绍过做思维导图和复盘书籍的方法,( 食用指南|《人生海海》 )。但奈何这些方法需要时间精力,设备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勤快,懒人是做不到读完一本书再做复盘和脑图的。
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被动能做到的事。在学校不担心学不学习的问题,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舒适环境如何自学,读完本文我想你可以get高效自学的方法。
什么是自学?自学本质上就是自律学习,自己建立一系列规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行为。下面是我看了大量网友的学习方法和结合自己的实践后总结的一套自学方法。
“十天学习法”就是简单的以十天为周期,按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落实到每一天、再总结成果,每个月有三个周期。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用相对短的时间周期完成学习任务,每次完成有总结,顺接下一个10天继续完成该任务,直到一个月结束做本月总结。
学习没有计划如同写作没有模板,乱写一通,获得的东西没有逻辑。在纸上写下目标,就不用记在脑子里,事情多了才不会乱套,不要急,一点点地做。学习有了计划,要做到让自己相信是能学下去的。可以用输出的方法,比如我读一本书,会分两个角度写两篇文章,输入倒逼输出,写出内容。
周期内完成的任务不要再规定时间。学习时,强调内容比强调时间有效,比如接下来一个小时用来学习,这段时间里可能会被各种意外打断,被打断还容易心情烦躁,可能遇到难题一下过去半个小时,看到时间一点点过去会感到不安。而只制定要完成的任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打断的学习也能继续下去,还会安心地完成约定的任务,效率提高。
Joey琳有严重的手机依赖,虽然有意识到问题,但长时间以来没有得到改善。一直有不同的表现,以前是一定要看社交软件的新消息,现在是一定要干点什么,放不下手机。那么和我一样有手机依赖、屏幕依赖的你们,与其克服它不如好好利用它。
我找遍了全网,发现一些好的自学网站,经典的考研、学英语的网站有B站、网易公开课TED系列,上面有很多优质的视频课、干货分享,知乎上也有很多学生的知识问答,可以给我们的学习提供资料和解答。比如,B站开直播学习,播放量就有 ,我们就可以和牛人们一起开启直播或者同步用番茄工作法控制地学习。优质网站上也难免有层次不齐的东西,可能你不是很认同他的观点,但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择优学习吧。
有很多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做的,比如考研,考证。自学讲究方法,有人会说,报辅导班也是一种方法,是没错,那难道有了辅导班就不用自学了吗?肯定不是,最终的进阶还是靠自己。
B站直播学习
网易公开课 TED
知乎近百万关注话题:大学五月中下旬开学你怎么想?
拖延症的症结在于懒,拿Joey琳每天写文章来说,越拖完成质量越不行,完成一篇文章需要选素材、扣句子、引导读者,这些是没办法在最后关头快速交付的。每天固定有600字到一千字的写作任务,一年我就应该达到30万左右的字数,如果我拖延或者根本没有这个计划,那么就不会有这个体量,也不能提高写作能力。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毕业论文写作,本科文史类字数10 000左右,虽说有几个月让你写,如果拖到后面关头再写,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个什么。
Joey琳同学中的拖延症患者就是平时干什么都好就是不干那件事,等到头天晚上有九点十点钟了,就开始谋划这件事了,第二天可能再临时修补修补,可以上交。对于这种普遍性、习惯性的拖延,即使是同学我也是没办法拯救的。现在你可能就躺在沙发上看我的文章,我想说“现在就去做”,即使已经晚上九点二十了!今天不做明天还是要做,不如把明天的时间留来睡个懒觉或运动一下。
不拖延,也需要点仪式感。比方说化个淡妆、穿着得体舒适的休闲装,准备好保温杯放在眼前,坐在整洁干净的桌子前学习。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一直讲学习,其实学习很烦、很枯燥。逛街拍照、吃喝玩乐从生理上反应,肾上腺素就飙升上去了,而学习对很多人来说,终极结果就是催眠。
举例子来说,我喜欢读书,为了输入有效率,我就会学习写作,也就是输出检验输入,我也就不觉得写作痛苦了;理财怎么能学得会,做的好?分享理财经验;这个期间还需要和其他人产生共鸣,减肥就找人一起找经验,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小白就不行,不可能。《红楼梦》出版90多年了,也会有各种年龄段的新读者是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各种红学文化层出不穷。
那些自学感到痛苦没有动力的人,找一个需要用到学习的兴趣,它会成为你的动力。
最后, 舒适环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身体上的健康,行动上的自由,而不应该成为行动上的阻力。 想做的事就去做呗!
今天的写作任务完成,更新在公众号里,字数1890字。
上一篇:一个人出书了如何祝贺
下一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