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浅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3 11:09

浅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论文

  浅谈重视教育哲学的论文篇二
  《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提升》

  摘 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增强其从教育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的能力,即以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去体味教育的基本问题,以此作为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只有明晰教育哲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具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哲学素养,是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中最普遍规律的基础理论。教育哲学素养则是指人们自觉运用教育哲学来思考和探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必定有教育哲学素养在起作用。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是指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职业性的教育素养,这是一种具有深刻的专业背景,并且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教师人格和知识素质中相对稳定的基础部分,它能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分为自发的教育哲学素养和自觉的专业的教育哲学素养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认识、理解教育现象的能力和修养。这是每个教师作为普通人都具有的,并且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这种教育哲学素养相对于研究者乃至对于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它是隐蔽的、不确定的、不明晰的;后者指的是教师在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教育现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它的养成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哲学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得以明晰和深化,是一种显性的、相对确定和系统的教育哲学素养,它对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两者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本文所讲“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提升”,指的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哲学的学习和训练把教师自发的教育哲学素养提升为自觉的专业性的教育哲学素养。从理论上讲,后者应该是显性的、相对确定和系统的,但是,在当前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因缺乏理论的观照,而以原初的状态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从事的是最为具体的、基础的教育教学实践,其学术地位早已造成了对其言说能力的怀疑,更缺少对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改进实践能力的认可。并且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其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所以,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思想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而从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以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去体味教育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去理解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可能是中小学教师获得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因此,只有明晰教育哲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一、提升教育哲学素养,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本质

  至今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认识还没有统一起来,不同研究者、不同社会都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形式,不同目标的教学改革,不同角度的理论观点等等,只有不放弃对教育本质主动思考的教师,才能逐渐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呈现出理性的特征,而减少教育失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一种自然提升,哲学素养的有机构成,是形成教师自我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其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教师在体味教育的基本问题中,找到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根据和教育的意义,让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对从教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能增强教师从教育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的能力。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所说:“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无所适从。”中小学教师也只有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才能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才能使“琐碎?的教育工作服务于整个教育目的,从而正确地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在认识、处理和解决这些关系与问题中,自觉形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逐渐摆脱“教书匠”的困惑,才能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

  二、提升教育哲学素养,有助于优化中小学教师的思维品质

  教师的思维品质,是教师认识教育世界和展开教学活动的理性途径,规定着教师的教育世界,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深度,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哲学是思维的工具,教育哲学秉承了哲学的思维理性特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使教师树立了价值反思的哲学意识,而且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许多具体的 方法 ,如抽象法、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这使教师能够更灵活的使用各种方法,更广泛的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了教师思维广度的发展。在对教师理念的反思过程中,促使教师运用理性思考的哲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思维的修养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促进教师透过教育现象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深层次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为发展思维的深度提供了基础。

  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发展,也促进教师思维品质的其他维度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思维品质的整体完善。而且,从教育哲学素养的整体着眼,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秉承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功能,使中小学教师形成了关于方法的一般理论与修养,从理念的高度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对具体方法的择取和运用,并指引着自己进行关于教育的理智思考和理智施教。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为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解教育的方式,推动其思维品质的优化与发展。

  三、提升教育哲学素养,有助子启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理智与科学教育意识、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高度统一。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在关于教育的知识基础上建立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高度综合的理解。教育情境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预设性的特点,更多地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能急中生智。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家对教育世界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追求,表现了人类教育智慧的自由驰骋。教育哲学秉承了哲学的智慧本性,成为以教育的“终极关怀”为对象,把追求启迪人类教育智慧,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指点教育“迷津”为己任的科学与事业。它作为一种具体的哲学形式,不提供规范的原则与理论,但它努力激发人们的教育良知,激发人们对教育智慧的热爱与追寻,激发人们的教育精神与热情,从而激励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这是教育哲学发展之真谛,在此意义上的教育哲学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使其对教育的真知与智慧表现出强烈的热爱与追求,而不是把现成的哲学原理简单地套用于教育生活之中。在追求教育意义的过程中,激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精神和热情,改进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启迪自身的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素养,使中小学教师就是以这种不断追求教育智慧的方式,形成对教育发展过程和对教师自我的认识与综合,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教育感性与知性、教育理性与悟性的统一。

  四、提升教育哲学素养,有助子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的素养中与主体的精神状态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素养,即人的主体精神中的信念、理想、人格、情操、气质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既是完善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教师追求和实现有意义教育过程的必备的基础素质。历来,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来探索和寻求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今,当代教育哲学的主潮也是探求和弘扬人的主体性,而且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人类自身给予如此深切的关注和如此深入的探讨。可见,教育哲学素养集中体现的是教师对形而上的教育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注重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融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就是使其具有一种追求意义的哲学境界,这种境界将促使他们不断地超越自身、升华自我,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职业境界和生命境界。人对形而上的精神的这种追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人文素养中的核心部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跟所有人一样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意义本身既渗透于人的全部生活,也贯穿于人的生活始终。因此,以人的主体性为主潮的教育哲学素养,使中小学教师在追求意义化、价值化的职业境界和生命境界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流,自觉不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可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以其综合性、终极性的特点,影响着自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思维品质的优化、教育智慧的启迪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且,更使中小学教师的各种素养在教育哲学素养的整合下,更趋合理和完善,从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换言之,重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培养,促使其主动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探求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将会大大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将是中小学教师工作创新、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浅谈重视教育哲学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2.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

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

4. 教育哲学相关的论文

5.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6. 教育哲学导论的论文

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对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在教育的指导下,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综合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能力,可以分为知识和思想素质两个方面:
1、科学知识只有用于实践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所以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着手.
2、知识就是力量,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服务社会也可以破坏社会,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才能使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如何理解教育?

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按照某一名人的哲理来说,教育没有特定的准则或“永恒的至理名言”。换句话说,世界不存在普遍认可的有效的教育本质。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些东西之所以看似教育本质,是因为它们以看起来具有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的事实为依据。只有当一套完整的教育目标出现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一个统一的文化中、一个正统的教堂中的时候,看似是教育本质的事情才会产生。

理想主义说: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天真的认为,教育就是鲁迅所说的立人之事业,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理想主义也总是把任何的事情看作最理想化,不会有更坏情况的发生。但是这个世界却不总是这样的。

教育是一切有社会行为的物种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天然对策,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本能行为。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同时具备施教者和被教者的双重角色。在较为低级的社会性物种(如蚂蚁、蜜蜂等)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这种物种的本能行为;在高级的社会性物种(如人类)中,教育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公众普遍意愿的一种体现。现在我们的命题需要稍稍调整一下:人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延续和发展而采取的自然对策,是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意志的一种必然行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驱使而产生的、符合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社会行为。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地发展,成为人人都追求的那种幸福、平安和舒适的社会。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知识的力量永远都是最强大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1、对于多数国人而言,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是“素质”的培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或来自领袖话语,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时常面对的“问题”?除却这些关于教育的“大话”、“套话”、“老话”,我们的心底是否还有一点属于我们自身的支撑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的鲜活理念?

2、人是一种“向世界的开放”的存在,人的“不完美、开放、内在地无限、不可理解,同时又活跃并处于生成过程中”(兰德曼),这意味着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人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意味着教育的开放性、不可简单限定性。打开教育史,千百年来,教育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实际上,每一代人也只可能在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来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以之来关照他们当下的教育实践。人类生存境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人们实际上不可能给教育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科学”、“规范”的定义,教育乃是一种开放的阐释。

教育作为一种给出性的(givivg)的人的活动而非被给予性的(given)自然事实,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如何直接取决于教育活动担当者的品质。正因为如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也必须自我谋求他们对教育的积极理解与阐释,用他们积极的理解与期望来关照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更多地保障他们的教育实践是他们所期望的教育实践,是有理想、有智慧的教育实践。阐释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给教育谋求一个“科学”、“规范”、“精确”、“无可挑剔”(实质只是以自然科学作比照的科学定义模式)的定义让人们记诵,其根本意义乃在于表达我们的教育理想,表达我们对教育的期望,用以观照教育的现实,为现实教育的发展

谋求合理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任何时候也不是、也不能是现成的,顺手捏来的,它需要我们以一种切于我们自身的方式,不断地去阐释,再阐释,把对这一起点问题的追索与回答作为我们教育生活实践的内在依据,在

此追寻中增进我们教育的智慧。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上一篇:英语专业论文题目电影教父

下一篇:高中生语文杂志订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