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智慧出书的那个人
读圣贤智慧出书的那个人
王守仁,字伯安 别号阳明。台湾有个“阳明山”就是他的名字。他家里有个祖先,是一个大书法家,叫做王羲之。
在王守仁十岁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很快举一反三,聪明的程度让老师感到十分惊讶。不行,老师就发现不好的苗头——他不是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武枪弄棍,读兵书。
他还写了一首奇怪的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他还在课堂上对老师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他竟然这么小,就立志当圣贤。我这个时候都是想当冰淇淋品尝员的工作。
于是他为了当上圣贤,疯狂地读书,他爸爸王华十分满意。过了不久 另一件事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从书房失踪了!他感到非常的奇怪,要去找最后一个后花要去找,我在自家后花园里面看到他对着一根竹子一动不动地发呆。他问:“你又想干什么?”王守仁依然没有看他,只是眼睛死死的盯着那根竹子,他挥挥手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他爸气的不行,气冲冲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叫:“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吧!你行你上!”可他仍盯着竹子,在他世界中 只剩下他和这个竹子。他父亲很不理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 他在格物。这么做是为得到“理” 也就是真理。说牛顿格苹果它格到了重力的“理”。可是王守仁格竹子没有出任何理,而是格出了重感冒。
他,病倒了。他在床上产生疑问:朱熹的话到底是不是对的呢?这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这个故事的背后就是阳明对未知的执着与探索。后来,正如我们所知。他否定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尊重一切客观实际,而没有自己的想法与欲望。
他,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只要遵循“理” 幸福就会来到。“欲”就是理的大敌。他认为人只要活着就好好待着 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
可是王阳明一直都心存怀疑。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禅师。
“你有家吗?”
“有。”
“家中尚有何人在?”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叹息响起:“怎么能不想呢?”他羞愧地低下了头。王阳明严肃的说:“这没什么好羞愧的,这是我们的本性。”禅师默默的留下了眼泪。
从那天起,王阳明知道。他也崇拜圣人,朱熹可能错了。因为天理和人性是不可能分开的。还没有得到自己的哲学真理,他还在苦苦的挣扎着,但是他已经越来越接近他的真理了。
接下来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王阳明他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真理的。经过刻苦发奋学习的数十年,苦读兵法,练习骑射,他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超级大牛人了。可是“理”在哪里呢?这个出不来 他就越来越急躁 越来越愤怒。随从看着他都要绕路走。
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愤怒,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那年他37岁,不再是个风华少年。他追问自己:“难道我错了吗?”他陷入极度焦虑,狂躁,在荒凉的山洞里,他知道,答案就在眼前,就差一步,只差一步!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
天人本是一体,何必要分开?天理,就是人欲!
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一瞬间——王阳明的顿悟!
从此在中华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心学诞生了!他那智慧光芒影响了无数的人。大明从此出现了一位圣贤——王阳明。追随他的人都超级厉害。我只想说一句话,“信阳明,得永生。”而且就他自己而言,他从未打过败仗,他的弟子也是。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人 没有之一。
关于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儿时故事
叶圣陶从出生起就属于天资过人那一群。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给他找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认识至少三千字。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督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错误,顿顿都能按时吃上饭。父亲大喜过望又给儿子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颇高,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随父亲在社会上闯荡收租。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显现。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能真实写照农民凄苦生活,离不开儿时的所见所闻。
扩展资料
叶圣陶的名言
1、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2、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3、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4、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
5、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7、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8、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9、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10、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人物生平
1894年,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是他写的。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叶圣陶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该句出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清代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
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古代佳句集锦)
上一篇:新干线杂志为什么叫新干线
下一篇:农业硕博的论文发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