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出书达父亲个人资料
英若诚出书达父亲个人资料
应若诚(1929-2003)是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戏剧助理,原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 曾主演过《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剧目。同时,英若诚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国际巨星”的艺人。英若诚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戏剧导演和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1929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满族。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自己一生热爱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先生1950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他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艺术形象,先后在《龙须沟》、《雷雨》、《光明的日子》、《吝啬鬼》、《茶馆》、《荷马的烦恼与失落》等戏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革结束后,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英若诚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他将老舍的名著《茶馆》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出版,为其成功访问西欧做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后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莎士比亚名剧《请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3年,他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同时成功塑造了剧中主人公威利·罗曼。1982年8月,斯诺基金会、富布赖特基金会和美国中西部的大学联合向英若诚发出邀请,请他到密苏里大学戏剧系做客座教授,讲授表演课。英若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排演了中国话剧《家》,在美国的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常任教授再次赴美讲学,为学员们排练了一部由中国昆曲《十五关》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由于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戏剧方面的突出贡献,英若诚被授予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律宾“麦格赛斯新闻与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点35分,英若诚因肝病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在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4岁。 家庭的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来自满洲正红旗,而他的祖母艾辛乔罗·钟书来自皇室。大公报和辅仁大学都是英敛之创办的。 英是英若诚的父亲,也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岁时,他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回国后,他成为辅仁大学的教授。英李倩的英语水平相当高。钱钟书曾回忆说:“蒋介石曾经说过,他要找两个在中国英语说得最好的人为他翻译。一个是我,一个是李倩。” 英若诚的母亲蔡宝珍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蔡如凯是上世纪20年代的山东省省长。蔡宝珍是解放后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长。 英若诚的姑姑英音是英氏家族第一个走上演艺道路的成员。原名应凤珍,当时是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女演员。她曾出演过《压岁钱》、《十字街》等电影,后因故自杀。据说曹禺先生在《日出》中塑造的陈白露形象就是以莺莺为原型的。 英若诚的妻子吴世良也是一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应若诚是清华的同学。毕业后,两人成为搭档,被分配到北京人艺。由于吴世良女士的英语非常好,她还担任曹禺先生的秘书和周总理的翻译。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学习导演。回国后,他在《最后的贵族与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名声大噪。他的《我爱我家》《东北一家》等情景喜剧风靡全国,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时代。
英若诚简介_英若诚 英达_英若诚+英达
英若诚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颐和园西北10公里,英若诚家昔日的温泉山庄里,有一块巨石刻着其祖父英敛之四个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着:“英敛之携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快一百年后,英若诚的自传正是以杜甫诗中的这四字为名。
父亲和儿子
离去五年后,英若诚现在经常被称为“英达的父亲”,但是在自传最开头英达所作的序中,英达却说自己曾感觉“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阴影下。”
英若诚一生近于传奇。他蹲过三年大牢,做过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长。他是北京人艺黄金时代的台柱之一,也是翻译阿瑟·米勒等人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在人艺的第一个角色是《龙须沟》的刘掌柜;在他晚年,他主演了关于布鲁克林小市民的《推销员之死》。
他演过贝托鲁奇《末代皇帝》中的监狱所长,《小活佛》中的老活佛。而在他儿子英达导演的情景戏剧《我爱我家》中,他要演现代家庭的琐碎与幽默的浮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杜克大学教授康开丽用了三年时间与重病在床的他进行交谈,由他口述人生经历,康开丽整理了41盘带子,谈话的时间长达100多个小时。康开丽最终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两人合著的自传。
这本原文为英文的自传由南京的张放女士译成中文,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想来父亲若天上有知,一生译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别人来翻译,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英达说。
狱中生活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专辑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英若诚从这里开始回忆。
“小时候我老觉得父亲口中的监狱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就是在监狱里玩了四年。”英若诚这样描述自己对父亲英千里被日本人关监狱的认识。
在狱中,英若诚“对秘制手工艺品上了瘾”,开始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笔和墨水,并用密密麻麻的字记录豆瓣酱、烧羊肉、黄油、奶酪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
他对着毛主席照片画像,临摹毛主席的书法抄写诗词,就连其中毛主席原作中写错圈掉的地方,他也临摹进去。这些笔记成了英家的传家宝,也是研究文革的独特史料,英达最后决定将这些笔记捐给美国的图书馆。
“与其他成为一家人的回忆,最多是个好玩,给儿孙辈做做教育,还不如让它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样的东西对于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英达告诉《新世纪周刊》。
英达承认父亲在对文革的讲述和回忆里有很多地方“为曾经维护的信仰,说假话”,很多残酷的经历都已略去不言。
“比如父亲挨打,他说没怎么挨打过,但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包括上颈铐、背铐,这些上刑一下就上一个月,吃饭、上厕所都成了大问题;还有牢头、打手这样的事情,他都从来不承认,我都是从他的狱友那听说的。”
在自传的最后,康开丽撰写的后记记录了英若诚重病时的一个梦:他梦回故宫午门,在那里有个手拿话筒的人,召集他们这群“显要的满人”开会,要求他们参与一场保卫祖国、抗击俄国人入侵的战争。
康开丽对此的阐释“象征着英若诚一生经历的政治事件”,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英达并不赞同,他认为父亲当时脑子已经不清醒,这个梦没有太大的价值。
从囚犯到副部长
英若诚从来就是个与政治不太相关的人物,却一辈子都有政治纠葛和起落。从狱中出来之后,英若诚经历了一年的下放,最后回到了人艺。
“只要江青压着,中国的戏剧就完全没有希望。她成了中国大陆的超级总导演。”英若诚因此还决定,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英若诚成了一名记者, 一年后“四人帮”倒台,他又再次回到人艺。1986年,英若诚接到任命英若诚简介,成为了文化部副部长,同时就任文化部长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诚相当于股级干部。
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他尽其所能地反对政治主导戏剧的思想,此时他最想翻译和导演的是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剧中的父亲发现儿子什么也干不成,就对儿子说“搞政治也许是你的唯一出路。”英若诚说这样一句话“萧伯纳最确切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从文化部副部长的位退下来以后,他马上大胆地选排了这场戏。
传奇般的英氏家族
英氏家族际遇奇特,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幼年贫寒,娶了满洲破落贵族家的小姐后放弃了老姓赫舍里,改姓“英”,随后皈依了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敛之成了记者,参加了维新组织, *** 科举,并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敛之之子英千里,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就承袭了父亲在辅仁大学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中两次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统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台湾,此时的英若诚刚在清华大学读大二,从此父子再没见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诚在最终在父亲的墓碑前与其相见。
第四代是英达、英壮兄弟,都在从事文化业。
“我记得父亲跟我说过,成功是很难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墙,谁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这边有一堵墙,那边也有一堵墙,扶着不同的墙,你就能很容易爬上去。”英达说,“我们家族有一个走向成功的共同点,就是学习,学英语,学语言。”
英达同样深受父亲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如说是一种家族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英达的代表作品情景戏剧《我爱我家》“就是一个舶来品,同样是从对外的语言、文化学习中出现的”。
另一个家族传统是幽默和豁达。如今,当英达回忆起父亲入狱,自己无人照顾,最后流落街头的几年经历时,他仍然带着英家的幽默:“当时敢于长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为我都到惨这种地步了,还并不可怜巴巴,而且不停作恶,别人看到我就头疼,塞给我一馒头就得了。父亲年轻的时候,三次被开除,他也是个相当顽劣的人,这可以说是我们英家的传统。”
濮存昕这样回忆英若诚,“他有知识分子的真诚,也有他自己的冷静。英若诚从来没有被扭曲,无论何时,他都能让自己保持这种冷静。”“我能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重病的1997年,他参加了‘千古绝唱,名家名篇’的诗朗诵节目,当时他全身不停颤抖,但是一句‘长亭外,古道边??’20秒的静止,你能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那种气场。他眼睛看到的是终点线,就像是站得很高,回头一望。”
在英若诚诞辰80周年之际,汉学家、史学家史景迁评论道:“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这本自传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
英若诚当年则这样总结:“回想我的一生,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英若诚简介,我也并不希望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希望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代表了我这个时代。”
人物信息: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此外,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
中文名:英若诚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9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2003年12月27日
职业: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
主要成就: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星座:双子座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满族。 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
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诚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文革中因勾结彭真入狱,文革结束后重回戏剧舞台。因为其英文水平出色,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放宽,英先生逐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任起一个重要的角色。
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访问西欧作了准备。
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前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
在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者开展活动,给世界语事业以很高的评价。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推销员之死》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
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87年,出演意大利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男二号。
1993年,与基努·里维斯联手出演影片《小活佛》。
1998年,英若诚获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协和医院辞世,时年74岁。
家庭情况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人,祖母淑仲(爱新觉罗氏)则是满清皇族。英千里是英若诚的父亲,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门,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省长。解放后蔡葆真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艺之路的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凤珍,是当时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演员,曾演过《压岁钱》和《十字街头》等片。
英若诚之妻吴世良同样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与英若诚是清华同学。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共同分配到
了北京人艺。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学习导演专业,回国后在《最后的贵族》、《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他导演了《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英达曾和喜剧明星宋丹丹有过一段婚姻,并育一子,后感情不合,离婚。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
1988年 中意合拍电影《末代皇帝》推出。英若诚本人亲自参加此片的拍摄。
主要作品
话剧《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龙须沟》、《骆驼祥子》、《明朗的天》、《茶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等。
电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电视剧《围城》、《马可·波罗》、《我爱我家》等。
翻译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茶馆》、《王昭君》、《家》等。
主要事迹
英若诚(1929—2003),满族,正红旗,前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前北京市剧协理事,前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
1981年,意中合拍《马可·波罗》开始。英若诚在片中扮演忽必烈。获意大利第二十三届最佳电视演员奖。
1983年,英若诚(满族,正红旗)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5年 《荒唐王爷》推出。
1986年 电视剧《努尔哈赤》推出。
1988年 中意合拍电影《末代皇帝》推出
1993年 英若诚参与拍摄法国影片《小活佛》并饰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自传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其中文版由张放翻译,英达审译,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张晋医生个人简介图片出书
下一篇:sci源刊发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