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环境生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2)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篇2
浅谈环境工程监测中环境标准的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环境工程监测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关于环境工程监测的具体内容、功能、范围、要点以及手段等多方面没有准确的认识。环境工程监测工作最主要是通过环境标准的应用进行的,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工程监测工作的状况,探讨了环境标准的收集来源,环境标准在监测程序中的应用以及标准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环境监测;标准;应用;探讨
引言
参照我国相关的法规和环境政策,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环境特点、相关技术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制定出了环境标准。具体包括了规定的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环境工程的监测工作必须通过环境标准的应用得以进行,无论是监测过程还是监测结果都会应用到环境标准。只有将环境标准应用到整个监测工作,才能够保障环境工程的质量。
1.环境工程监测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监测工作还不够稳定,需要进行很多的探索,才能够长期运行。虽然很多环境工程成功被相关部门验收,但是并不是所有验收过程都符合环境标准。环境工程十分复杂多变,这使得我国目前的监测工作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1监测能力的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环境工程监测机制,这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滞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正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危机反应机制,使得事件发生之后,不能够针对性地采集分析相关的数据。除此之外,我国的自动监控能力也十分不成熟,需要得到改善。
1.2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
现阶段我国环境工程监测工作有待提高的方面有:
(1)目前,监测工作主要是通过单一的实验室分析进行的。我们需要将实验室、现场结合起来,综合实验室分析结果、自动连续分析结果以及应急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的监测结果。
(2)目前,监测过程中的采样工作主要是运用的点式采样方法,这样采样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提升为面式采样,此外,还可以在面式采样的基础上,加以空中遥感分析,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3)现阶段我国的监测工作主要依靠的还是手工分析。为提高监测能力,我们可以以自动连续分析为主,手工分析为辅,加以调整。
(4)目前,我们进行监测工作时,采集的信息主要是浓度相关信息。为提高我国监测工作质量,还需要采集总量、生态信息以及环境风险信息等等,综合考虑分析。从事监测的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走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沿。
2环境标准的收集来源
2.1环保系统的公告及转发
政府颁布相关的环境政策、法规,出台环境标准。政府还需设立各级环保系统,以进行环境标准的公布和转发。环保系统公布和转发环境标准有助于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及时有效地执行最新的环境标准。
2.2供应商提供信息
政府可以选择正规的、符合要求的出版社以及图书行销商出版销售环保相关图书,印发环境标准相关广告单页,更新最新的环境标准动态。环境监测相关部门通过购买相关环保出版物获取最新的环境标准,并且可以随时查阅。
2.3图书标准会员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环境标准图书的会员制度,这样环境工程的监测部门可以定期缴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以定期获得最新的环境标准图书、资料,这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
2.4标准培训
标准培训可以设置三级制度:市、省、国家。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宣传、讲解,使得环境工程的所有工作人员学会正确应用环境标准。
3环境标准在监测程序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的监测程序包括了:接受委托、现场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只有将环境标准应用到环境监测程序的各个阶段,才能高质量的完成环境工程的监测工作。
3.1接受委托阶段
在接受委托阶段,根据相关要求中的环境监测规范,与委托方签署监测合约,参考委托方的建议,制定监测方法标准。签署监测合约的过程,被委托方需讲明,使用的监测方法标准已经告知委托方并的到其同意的,尤其是采取的是非标准方法时,这有助于监测依照合约进行,避免以后的纠纷。
3.2现场调查阶段
在现场调查的过程,监测部门需收集该环境工程相关的环评资料,以分析环境因素、行业类型、环保部门制定的排放污染物质的各种标准对评价标准的影响。在排放污染物的相关标准中,主要是监测排污口的现场位置、排气筒的实际高度、采样方法地点等是否合乎标准。
3.3现场采样阶段
无论是采样地点、时间、间隔时间、总次数还是对采集的样品的存放、转运都应当依据相关的环境标准来进行操作。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监测工作时使用的采样器以及其它相关设备也必须要合乎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
3.4实验室分析阶段
在实验室分析采集的样品时,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分析测试监测因子时必须采用国家制定的标准监测方法。国家目前的技术标准图书主要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涉及到了三种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采用A类分析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标准,对实验室样品分析进行质量把控。
3.5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阶段
我国目前的数据修约的环境标准主要包括了GB4883《数字修约规则》、HJ/164-2004《地下水监测规范》以及HJ/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必须使用专业术语书写监测报告,并且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
4标准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1标准有效性
政策、法规具有时效性,作为国家政策、法规的一部分,环境标准的制定、执行、废除也具有时效性。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在不断发展,科学水平在不断进步,因此环境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进步。因此,监测部门必须注意使用有效的环境标准。
4.2标准的选择使用
监测对象不同、监测方案也应当不同。监测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监测程序,应用最恰当的监测标准,严格区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适用的情况,地方标准有相关排放规定时,应按照地方标准进行监测工作,反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工作。认真分析是应用行业标准还是综合标准,首先考虑应用行业标准进行监测工作,若行业标准没有相关排放规定时,则按照综合标准进行监测工作。
4.3标准的总则及附录使用
环境标准的总则和附录常常位于标准的前面,其补充完善了标准主体。总则和附录的内容通常是有关的监测专业术语、监测技术、方式等等。在环境工程的监测工作中占据指导地位。环境监测部门在实际的监测工作时,要将环境标准主体和总则、附录都充分应用,以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5.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的正确执行不仅要求使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配备专业的工作团队等,还需要重视环境标准的应用。政府是执行环境监测的主体,环境监测过程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而环境标准是政府的政策、法规的一部分。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环境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按照环境标准进行监测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准确、科学。
【参考文献】
[1]杨娟娟. 浅议环境标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J]. 北方环境,2011,04:173.
[2]黄玉凯.环境标准使用中应处理好的问题[J] .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 2005.02(1): 22- 24.
[3]刘亚民,刘庆.简述标准在合格评定中的应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3,(02).
[4]林守霖.可靠性工程有关环境条件标准的应用[J].航天标准化, 1999,(05).
[5]杜海声. 浅谈对环境工程监理的认识[J]. 环境工程,2009,S1:543-546.
猜你喜欢:
1. 大学环境工程毕业论文
2. 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免费
3. 大学毕业论文环境工程
4. 大学环境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工程毕业论文样板
6. 环境工程专业的论文
关于环保的论文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卓吉华
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
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
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
用,禽兽和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
水以及乡镇企业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务必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
解决。
一、重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
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其
中,猪年出栏近2000万头,家禽年出栏2.38亿只。
年产畜禽粪尿总量近7500万吨,进入水体的COD
(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和TP(总磷)分别为
22.4万吨、2.48万吨和1.35万吨,其中畜禽粪尿产
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负荷与全市工业和生
活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当。2005年
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所有34个监测项目中,只有粪
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总磷3项超标,其中粪大肠菌
群超标率为90.9%,石油类和总磷仅在个别断面出
现超标。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在梁滩河、花溪河等
已大大超过流域内城镇生活废水的污染负荷,成为
这些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网箱、网拦养
鱼造成水质下降,并在局部地区超过水环境容量,
导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农村环境质
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大量农药、
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
等农业废物污染,造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63.3万吨,化肥的增加率远
高于粮食的增产率;农药施用量2837吨(其中杀虫
类和杀菌剂占94.2%),农用薄膜使用量2.53万吨。
其中,氮肥施用量为220公斤/公顷,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每年约2700吨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此
外,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也已由过去的城
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农村
饮用水安全人口1082.11万人,仅占农村饮水总人
口的44.65%。水质超标和水质污染导致饮水不安
全人口高达599.11万人、337万人,其中32.08万人
饮用高氟水,27.1万人饮用苦咸水,饮用铁锰及硬
度超标人口168.39万人,饮用硫酸盐超标人口32.12
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220,63万人,用水
量不达标人口249.83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
271.63万人,无供水设施人口806.56万人。饮用水
不安全,使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甲型肝炎
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村成为肝病、结
石、皮肤病的高发地区。
(四)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
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
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
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
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
展。现有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单位投资
和运行费用高,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特别是三峡库
区区县多为国家级贫困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建
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
(五)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乡镇企业
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大多数缺乏环保处理设
施,规模效益差,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
染。根据对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18个小城镇调查,
其企业类型主要是煤矿、水泥、机砖、铸造、皮
革、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利用型,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十分严重。
(六)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森
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林种和林龄结构
不合理,退耕还林政策中经济林比例较低,林地生
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56万
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43.3%,年土壤侵蚀总量为
1.34亿吨,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0亿吨。水土流
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仅渝东南地区石
漠化面积3125平方公里,占渝东南地区幅员面积的
8.02%,加重了旱灾的发生率。
(七)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农村人口增
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
坏;使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种的栖息
地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
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而环境
的改变,又为外来入侵种的生存和扩展提供了空间。
(八)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
生态破坏。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
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
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
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二、重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基础条件差,
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粗放型经济发展
模式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全市农业人口多,人均
收入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48%,自我发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垦殖率31%,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9%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环
境条件加大了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
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
持。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
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
水直接排入河沟,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别是
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政策
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
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
力,而库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投入大量资金
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问
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农
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
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如养殖污染、面源
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
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
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
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
构和队伍。
四是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和社会关注度不够。
由于没有适当的法律、相应政策和机制帮助农民减
轻农村环境污染,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制
度很难延伸到农村、农业和农村居民。农业产业发
展只注重数量的扩张,不考虑环境容量,忽视产业
结构不合理以及过量增长也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加
上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强,
对污染的防范能力明显较弱。
三、对策与建议
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也对库区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
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库区移民的稳定和
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在西部地
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开
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
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
育,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
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
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
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
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城乡发展统筹,加大对三峡库区产
业发展指导。帮助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环境
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解
决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库区农民发展
生态经济,切实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鼓励库区发
展传统中草药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帮助
发展库区环湖自行车赛、登山等一批体育与休闲产
业,推动库区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
项目。调整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如退耕还林中适当
增加经济林比例。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
保新机制。国家已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为
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
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
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
程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
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
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建议将三峡
库区列为全国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地区,以及国家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地区,重点
解决三峡库区农村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小城镇
生活污染问题。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
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
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
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
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基于
重庆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和库区农
村环保基础条件较差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库区农村
环保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五)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建议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
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
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
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
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
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
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六)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长
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
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
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
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
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
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鉴
于三峡库区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
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南北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具
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面临移民安置和维护
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和困难,建议国家按照“谁利
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长江流域生
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如果我们写一篇生物 毕业 论文要怎样来拟定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 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 教学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37、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
38、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39、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40、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1、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42、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43、微生物法修复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44、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45、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4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47、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48、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49、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发展
50、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2、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
3、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
4、武汉华龙生物制药的营销策略研究
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
6、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研究
7、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8、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制药企业之融资策略研究
9、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10、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
11、基于财务视角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1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
13、九阳生物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14、以生物制药为例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效应的实证分析
15、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
16、生物制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研究
17、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
18、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
20、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21、WS生物制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研究
22、科兴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
23、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24、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选择与绩效研究
25、AMP生物制药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2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物制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7、DBZY公司财务能力测评及提升对策研究
28、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29、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评估方法研究
30、专利制度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31、生物制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探究
32、CDZZ药业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
3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34、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35、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生物制药企业估值研究
36、私募股权融资在科技初创企业的应用
37、艺普生物制药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38、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成长性分析
39、基于EVA的安科生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40、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上海莱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谁有
定义
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环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按照人类活动范围可分为村落、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等环境。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个圈层,即气圈、水圈、土壤-石圈,以及在这三个圈交会处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主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然后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常常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在古代就有了。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垦荒,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瘠土壤。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环境污染。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的伦敦,曾多次发生因排放煤烟引起的严重的烟雾事件。
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而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激增,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到18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只有20多种,现在94种天然元素已经全部被发现,而且还制成了十多种人造元素,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也与年俱增,据统计目前已超过8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毒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
大量人工制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爱尔兰海上成千上万只死去的海鸟体内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广袤荒无的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检出了DDT;北极附近格陵兰冰盖层中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日本出现主要由镉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和由汞污染造成的水俣病等等。这一切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大地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影响全球的环境质量。据70年代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约6000~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
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大气和水体的组成起了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计)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如果它的含量继续增高,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西欧一些国家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经风传送,随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些淡水湖的酸度显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氢离子浓度比30年代几乎增加了100倍,鱼产量因而大幅度下降。
近年来世界上每年由于海运、沿海钻探和开采石油、事故溢漏和废物处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达到600多万吨。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估计,现在大气圈中的氧气,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浮游植物一旦遭到严重的损害,势必影响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强,成为对环境新的冲击和压力。许多种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耗竭的危险。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土壤由于侵蚀每年损失240亿吨,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600万公顷。
另外,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了。估计有25000种植物和1OOO多种脊椎动物的种、亚种和变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以上事实说明,当今世界上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已达到危险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就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任务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科学主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等。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
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续利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
实践证明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
环境科学的目的
1、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依据。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在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环境地学 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
环境地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等。
环境生物学 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它有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生态学;一个是针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然保护。
环境生物学以研究生态系统为核心,向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影响的机理和规律。
环境化学 主要是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研究它们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为无害的简单化合物的机理。它有两个分支: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物理学 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声、光、热、电磁场和射线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声、光、热、电、射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但是,它们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就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环境医学 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和作用机理,查明环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阐明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和潜在的远期效应,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医学的研究领域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监测等。
环境工程学 是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控制等,并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以及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此外,环境工程学还研究控制污染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管理学 研究采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和科学技术的各种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污染又是极其复杂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环境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
2、国际性环境科学机构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环境科学为内容的专门著作,其中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最著名的绪论性著作。
环境科学的未来
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式和规范的评价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够全面、准确地评定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将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上一篇: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好录用吗
下一篇:湖南工商大学学报是核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