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论文2000字
民族政策论文2000字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论文
关注计 划 生育也只是近来的事,这
得归功于网络上无数关心计划生育的
写手们的不倦努力。
在搜集了一些信息和文章之后,我的
好奇变成了惊奇,情况比我原先想象
的要严重许多!并且,最让人担心的
方面,恰恰是我原先最忽视的方面。
所以我搜集了一些网上的文章(片段
),希望每个关心汉族命运的人都能
看一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拯救我们民族
未来的行动中去。
这些文章并非精心挑选的,它们只是
随意拣取的产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提
炼),数量也不多,彼此类似的文章
相信大家看多了也会烦的,所以有兴
趣的朋友不妨去网上搜索更多的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指向原文的链接(可
能也是转载的),大家可以从中获得
完整的内容。也希望文章的作者能体
谅我的(转载)行为,毕竟,我们都
关心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
最后,也希望斑竹能够手下留情。毕
竟,离开了民族大树的庇护,你我都
会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风雨飘零。
以下是转载的内容:
首先是官方统计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
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
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
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
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
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
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
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
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
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略)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
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
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
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注
: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
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
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
15.88%。
……(略)
(旁白: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汉族只允许生
一胎,而少数民族则可以生二胎。所
以理论上讲,在短期内,少数民族的
人口增长率应该是汉族的两倍,最多
也不该超过三倍,但实际情况却是八
倍。
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很容易迷惑人的
感觉,这其中也包括汉族自己。但我
们必须注意到,老龄化、失去生育能
力的人群对未来的人口是没有贡献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到五周
岁的婴幼儿人群,就会发现,汉族在
其中的比例仅占58%。这意味着,再
过二十年,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
20到25的青年人群中,少数民族的比
例将高达42%。相信二十年后我们中
的许多还在人世,届时我们要靠谁来
养活,难道是占总数42%的少数民族
青年吗?还有,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
?他们会经历南斯拉夫曾经经历过的
血雨腥风的一幕吗?)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汉族的严重危机
我家所在的地区,我读小学时,那所
小学有100多学生,几年前小学已经
撤除,仅有的十几个汉族孩子只有去
附近的少族学校读书。一个少族村子
的年轻人人口数量比五、六个汉人村
子的年轻人都多。一些少族混混,经
常偷汉人的东西,甚至发生了杀害两
户汉人家庭的案件。而这些在我小的
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还能
说什么?计划shengyu继续吧,我们
离灭亡不远了。20年后会是什么情况
?我不敢想象。历史上东北,外蒙,
新疆地区汉人消失的命运,又要落在
我们的头上了。祖辈为了祖国的疆域
奔赴边疆,吃的苦受的累这些都不说
了,但是他们的子孙却过着生命和财
产得不到保障的日子。而且我们在上
学、考试、考公务员等各方面,都是
倍受歧视。
我的心在流血!今天跟网上认识的一
个只有16岁的汉族女孩聊天,她也是
我们那个地区的,我惊人的发现,小
小年纪的她都已经意识到了汉族的危
机,她们一个班50多个学生,只有4
个汉族孩子!!!跟我读中学时的情
况几乎完全相反,那时一个班最多也
就4、5个少族学生。但是我们的大老
爷们,他们又在想什么?我们这里的
当官的都是些靠关系上台的草包,他
们对汉人的危机麻木不仁,他们只知
道权,钱,和女人、酒、吃喝玩乐这
些东西。
我不想坐以待毙,我要尽我努力挽救
可怜的边疆汉族百姓,但我力量微小
,我真的做不了什么。那些生活在内
地的汉人同胞,你们是无法体会到一
个边疆汉人的痛苦的。但我希望你们
也能重视我们的遭遇,救救我们!否
则祖国的边疆无汉人了,结果会是什
么?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
对于这一点很是忧虑,据估计可能目
前的百分比已经降至90%以下。国父
孙中山曾经说过“许多曾创造、曾拥
有过世界先进文明的种族都已灭亡了
,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人征服,没有被
亡种,乃是我们人口众多。”
的确,在相当长的时候里我们将数量
作为一种优势使民族得以兴旺,人类
文明的最优秀部分得以保存。但是,
目前的汉族政策----计划生育已经给
局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汉族未来的人口比例取决于现在出生
人口的民族比例.比如.汉族生一个.
少数民族生两个那么少数民族的人口
出生率就是汉族的两倍.少数民族将
以百分之八人口生育百分之十六的新
生婴儿.百分之十六就是未来的少数
民族人口比例.而百分之十六少数民
族人口又会生育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
婴儿.而百分之三十二的新生婴儿又
是未来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如果现
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民族政策长期不
改变.不久以后汉族将不再对少数民
族拥有多少人口优势.是确定无疑的.
到那时.随着汉族人口优势的不断消
弱.进而带来汉族在文化.经济.政治
优势的不断消弱。
汉族不灭之迷--繁衍的作用
中国特别是汉族可是个多灾难的民族
,历史上数不清楚的天灾人祸,几乎
把整个民族葬送。而比内战和天灾更
可怕的有意识民族灭绝政策更危险,
但汉族就是这样挺过来了,发展成世
界第一大民族。
汉族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善于把其他
民族融合到汉族对民族的发展功不可
没,但这些恐怕是不够的,因为融合
总是人数少的民族融合到人多的民族
,如果汉族人口相对少的话,不但不
能融合其他民族,恐怕自己都有可能
被融合。
那汉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
就是自己繁衍的作用了,汉族从很早
就对人口的繁衍有很大的推动,后代
众多是被认为幸福和骄傲的事情,反
而后代少就不好了。在这样的动力下
,人口的繁衍总是填补了损失,不断
的发展起来。
民工荒,拉开中国人口危机的序幕
-----大预言,为你描述今后30年的
人口形势
&胡鞍刚
正当 计 生 委 专家声称中国的劳动
力依然总量巨大、人口红利还将持续
20年时,令无数专家始料未及的是,
一场席卷沿海和大中城市的民工荒愈
演愈烈,曾经被人们认为无限丰富的
廉价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虽然眼下大
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动力
供求矛盾转变的真相,而且总有人相
信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无
论人口专家如何解释,事实却将证明
: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
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
是趋势性的、总量的。
“民工荒”,终于正式拉开了中国人
口危机的序幕。
大陆内部的汉族人口比例在逐渐的减
少,已经从20年前的汉族人占94%,
到现在的91%。3个百分点,这么一个
大民族的人口比例在一个国家内发生
变化,从人口增长概率上看,实在不
可思意。如果从具体的控制人口政策
上看,就可以轻松的理解了。原来控
制人口的政策汉族与其它民族不相同
。这样应该是违背了种族平等的人类
基本原则,不知为什么在大陆能通行
。它还违背了另一个更普遍的人类原
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知大陆的那
些什么专家,为什么在这些最基本的
问题上一言不发。如果一个国家在危
机时刻,人人都需要付出一些东西,
这些付出是不应该因种族不同而有所
不同的,如若不同就有种 族 歧 视
之嫌疑。种 族 歧 视又可以理解成
种族优待,二者是等价的。在关系种
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上,种族之间的政
策必须平等。
大陆的其它民族从20年前占6%,到现
在的9%,人口比例增加了50%。这个
变化是极大的,将对大陆产生深远影
响。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考虑到人口
增长惯性,假设从现在开始大陆各民
族实行一样的人口政策,各民族都认
真贯彻。50年后,其它民族的人口比
例会继续增加到15%。然后各民族之
间的比例基本稳定。但如果继续因民
族不同而生育政策不同,那么结果是
不可思议的,也许会到某个时候汉族
人口只占人口的一半。如果真有这么
一天,那么大陆的问题就会多如牛毛
。不可开交了。
战争动员能力的下降。虽然大陆人口
比较多,但是,由于大陆的一胎制,
会对大陆的兵员产生毁灭性打击。未
来招兵看来是很困难了。从古到今,
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的传统。
独子政策对国防安全是个极大危险。
一旦爆发战争,独子的怯阵,父母的
担忧,将使军队无法完成任务。并且
,反战的势力会极其巨大,使国家变
成政策,变成懦夫政策。会使国家变
的软弱可欺。
在和平时期,兵员相对好征,在非常
时期就难了,并且阻力极大。这样也
给许多家庭带来的担忧与不安极大。
另外 交通意外和凶杀等,对独子家
庭的打击也是残忍和无法弥补的。总
之,人们的痛苦可能性会相对的大一
些。
因为,汉族搞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
基本不搞,因此,少数民族生育的后
代就多,当兵愿望也许就会大一些,
反对当兵的愿望会弱一些。而汉族人
几乎都不愿意当兵,因此,少数民族
的军人比例会越来越大,你想想结果
会如何呢?罗马就是这样灭亡的。我
们汉族正在重复着罗马的悲剧。
不要以为不可能。当罗马强大的时候
,又有哪个罗马人相信,罗马人会在
地球上消失
现在只对汉族实行计.划.生.育,从
全国来看,少数民族比例不大,好象
对民族结构影响不大。但中国西北少
数民族居住地本身就地广人稀,汉族
比例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西部人口涌往东部,西部越来越
稀,正如一些专家已经指出,这也确
实是解决贫困的一条出路。但问题是
,少数民族(如 维吾尔族)由于语言
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对移民东部的动
力没有汉族大。对汉族的不对称计划
生育以及汉族外移将导致汉族在西北
的比例越来越低,民 族 问 题 将变
得非常严重。而西北周边都是 穆 斯
林国家,穆斯林 极 端 分 子将对中
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我们几代人
通过移民控制西北的努力将变的前功
尽弃!
结束语:
汉族就象一个为了苗条而过度节食的
姑娘。在旁人看来,她都已经骨瘦如
柴了,可惟独她自己不这么认为。她
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努最后一把力,把
自己身上最后一块肥肉减掉,却不知
其实她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此贴并且关心
汉族命运的人都伸出手来,做一个热
心的参与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
哪怕每人只是参与一次,我们的力量
也会变得格外强大。民族兴亡,匹夫
有责,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汉族的命
运。
我拥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
不是汉族主义者,我爱这个国家。
谢谢
关于民族团结的论文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水利工程地质滑坡处理论文
下一篇:男人帮杂志04年到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