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600

发布时间:2023-02-15 00:25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600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论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家到观前街大约3500米。周末我们开车出行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大约开120米左右。另外,还要再加上找停车埸的时间,而且还需要付停车费。但有一次奶奶带我骑电瓶车去,只用了20分钟。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大约骑了175米。这么一比较,骑车的速度是开车速度的1。5倍左右。于是,我跟妈妈说:“如果我们骑车出行,不但能节省时间还可以别让马路上太挤,更可以省了停车费和油费。”妈妈笑着夸我会动脑筋。

这次无意间的计算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提倡绿色出行了!真的省时又省钱。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要肯动脑筋,就会发现很多省时又节约的方法。我喜欢数学,一定要认真学,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今天,姑妈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目,是关于年龄问题的,别看就一道题,它可是奥数题,我可要好好的动一下脑子。题目是;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我想了想便说;他们的年龄的差要先算出来;33—3=30(岁)她们的年龄差永远都不会变。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要把女儿的年龄看作是一份,妈妈的年龄看做7份,可以画线段图来做做。就是相差6份,就是‘7—1=6(份)6份就是30岁,所以几年后女儿的年龄是30除以6=5(岁)也就是说;5—3=2(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姑妈听了,不时在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

星期天,我到隔壁邻居家串门,正巧,他正为一道奥数题目发愁呢,我向他手中的纸一看:小明有1元,2元和5元的.人民币共60张,总面值为200元,已知1元比2元的人民币多4张,问这三种面值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他说,只要我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就和我一起出去玩,我一看这题目,就想到了我这学期新学的知识:替换,我便爽快的答应了。

先假设1元人民币减少4张,那么这三种人民币总共就是60-4=56张,总面值就是200-4=196元,这样1元和2元人民币的张数就变得同样多。再假设这56张人民币全是5元的,那么这些人民币的总面值就是5x56=280元,比前面假设的情形多了280-196=84元

这是由于把1元和2元的都假设成了5元的,这样的话就多算了5x2-1-2=7元,84÷7=12,由此可知有12张1元和12张2元的被假设成5元的了,因此,原来2元面值的人民币有12张,1元的有12+4=16张,5元面值的人民币有60-12-16=32张。

做完后,我在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答案是正确的,我立刻把我的计算过程讲给了他听,他直夸我解题能力强,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们便一起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我认为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运用它并且与朋友分享,这才是最大的快乐!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目,你们也haveatry吧!

一辆汽车上午行了3小时,下午行了2小时,上午和下午一共行了340千米。如果上午每小时比下午每小时多行5千米,上午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下午呢?

有一天,我在玩一个游戏,碰上一道挑战题,只要题目做对了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题目是这样的:从1+2+3+……100=?我心想这样要加到什么时候啊。我赶紧请教爸爸,爸爸教了我一个好办法:例如从1加到6,可以组成1+6=7、2+5=7、3+4=7,再将三个7相加或者是3×7,得数就是21。计算方法是将第一个数1和最后一个数6相加得7,再和最后一个数的一半相乘,即和6÷2= 3相乘,3×7 = 21,这样就方便多了。我试着算了一下,从1加到10就是1+10 = 11,10÷2 = 5,11×5= 55;那么从1加到100就是1+100= 101,100÷2= 50,101×50= 5050。

哈哈,加法变乘法,算起来又快又准,数学真奇妙,数学无止境,数学真是快乐的天堂!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蕴含的无穷奥秘。

我很喜欢数学,平常很爱探究,数学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唯一的爱好。我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数学家,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在四年级时,数学老师周老师教了我们商不变的规律,刚学习这个规律的我感到很好奇,有一些不相信。

商不变的规律就是: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若干倍或缩小若干倍,商不会变,但余数会变。

我围绕着这个规律展开了实验。我用40和6两个数进行了实验。40除以6等于6,余数是4,。我将40和6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100,变成4000除以600,我计算了一下,商是6,余数是400,它的商没有变,余数扩大了相同的倍数100,变成了400。我吃了一惊,商居然真的没有变,还是6,而余数却变了。

我还是有一些不相信,又用50和4试验了一下。50除以4等于12,商是2。这次我将50和4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变成100和8,100除以8,商是12,余数是4。商还是没有变,但余数扩大了相同的倍数2倍,变成了4。我彻彻底底的震惊了,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

五年级时,我又接触到了方程,方程其实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后,我再次对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找了许多方程来做,并学会从中发现规律。

3x?2=302计算方法是:先将302减去2,变成3x=302-2,那么3x=300,再将300除以3,变成x=300÷3,结果变成x=100。没想到只需几步就可以将这个方程解开,得到答案。

我又找了一个方程来计算。5x-6÷3=38,先将6÷3算出变成5x-2=38,再将38?2等于40,式子就变成了5x=40,最后将40除以5等于8,结果就是x=8。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数学的奥秘吧!

生活数学小论文

数学是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数学思维影响我们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数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生活数学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提要: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学习有用的数学,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而积累起来的。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运用所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钟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图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说说有几扇窗、几块黑板、几盏灯等,指导学生们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物品的数量。又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9人总成绩是810分,二小队8人总成绩是780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一小队获胜,,二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一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就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对于这一点,不必多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二、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 ①你要去文具店买 5 本练习本,每本3角钱, 一共要用多少钱?②47 位师生去游乐场游玩,门票每人 5 元,带 250 元够不够?③家里要装修,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2.找一找,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3.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带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物体,通过分类,找出共同点以及不同点,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长方体,正方体等等的特征了,而且能再把所学知识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告诉爸爸妈妈牙膏的包装盒是个长方体了。

另外,我使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也能将枯燥的数学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就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

(三)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先进的教学设备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全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论文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数学,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坠ぷ魇奔?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如《钟面的认识》《统计》《图形的认识》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图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说说有几扇窗、几块黑板、几盏灯等,指导学生们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物品的数量。又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就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认识图形教学,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学生亲自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便有得学生弄清这些图形的特征,这种生活形成的数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和观察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将数学服务到生活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那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呢?

教师要创设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例题中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乐趣。我经常利用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小伙伴引入教学,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这样以后他们立刻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了,也学习的很快乐。

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身边的小事也紧紧相连。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

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魅力。学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数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集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教师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的早餐店,标上“馒头0.5元/个,肉包1/个,油条0.5元/根,豆浆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块……”然后说“这些都是你们平时早上要吃的东西,我想你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请你们来说说看,如果给你5元钱,让你自己去吃早餐,那么你会怎么安排你的营养早餐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营养早餐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要点,也通过在生活中的“用数学”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作为教师要坚持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超市做个小调查,看看你们早超市里能找到哪里东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并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话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可以的话,如果能用铅笔画出他们的形状或是外观更好。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东西:有沐浴液,牛奶,饮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东西,有的同学还画出这样东西的外观,还有的同学还采集了样品呢。通过超市小调查以后,孩子们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体,毫升则用来表示较少的液体。这样不仅让他们能从生活中自己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是处处有数学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孩子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在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验“用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一起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宽;教室地板的长、宽;课桌桌面的长、宽;然后再算出他们的面积。最后再让他们说说如果将黑板重新漆黑,要怎么计算出黑漆的价格;如果给地板铺上地毯,要如何计算地毯的价格;如果要在课桌上安上一块玻璃,又该怎么计算玻璃的价钱呢?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原来都要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一来他们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就更愿意自主自觉去学习数学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只有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乐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的进入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于生活同在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写一篇数学小论文,600字以上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试着写, 扒, 再写点自己的意见,想法就OK了.

上一篇: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报告论文

下一篇: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