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学曾祥芹读书心得
文章阅读学曾祥芹读书心得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撰的“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之一,主编:曾祥芹。该书试图全方位地阐述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说明了文章学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该书开宗明义,在导论部分阐述了文章学在语文学和语文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分析了文章知识和文章能力与语文知识和智能的关系,指出文章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接着,该书用了两章论述了文章学与母语教育的关系,包括与中国语文教育传统和国外母语教育趋势的关系。再往后的五章是讲文学与语文教育目标各方面的关系。包括语文知识、智能、思想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然后从教材建设、教育评价、课程设置及教师修养等方面分别论述了文章学与它们的关系。
最后是结语《让文章学与语文教比翼齐飞》编者用令人信服的理论观点和大量特级教师的事例说明语文教育的发展呼唤文章学,文章学的成长植根于语文教育。
总体来说,该书编写者具有扎实的文章学知识、语文教学知识。他们博通古今中外的文章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很有研究。如在语文教育评价、语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本书是文章学应用科学研究的一本好书,不愧是“语文教师必读”之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好好地学习研究它。当然,无批判地接受也不符合辩证法观点。由于本书“视角独特,带有拓荒性质……”(该书后记474页),因此,其中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探讨商榷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该书的阅读具体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独特的视角,令本书富有生气。
该书的一个重要论题是对“语文”这一概念应怎样理解。对此,书中对“语文即语言文学”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语文”应为“语言文章之学”(导语第5页)并用令人信服的大量论据来证明该论点。由此论点推开去,编者发现现行语文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如现行高师中文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严重失调,以至造成了错误的课程导向:“使高师中文系的学生纷纷做着‘当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的梦,却多数不愿当中学语文教师,更很少有人立志当文章家、文章学家、文章读写教育家了。”书中还缓引了当代文章学的开创者张寿康先生的话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师范院校,中等师范等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校,要使学生能胜任工作,就要有文章学的课程,有文章学的知识和训练。我们要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文章学课程一定要和文艺理论、文艺学分庭抗礼!这不是我们主观上的想法,是客观需要。也就是说,师范学校不能只有文学概论,只有文学概论就是脱离实际,当老师,天天教的多是文章,但学校不讲文章学,这不是脱离中学实际吗?’(《文章学导论》第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报10版)
回想自己在师范学校学习时的经历和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感觉张寿康先生的话确实切中了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问题的要害。我们当年在学校里基本没有系统地学习文章学知识,尤其缺少作文教学知识,也曾做过当文学家的梦。工作以后才发现实践中要大量的探索而后总结自己的经验。实践中却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少理论指导,也走了不少弯路。细想一下,加罗具备了扎实丰富的文章学知识,这种弯路或许会少先许多。就拿我自己树立社会大语文教学来说吧,又让他们学习对联、办报,后来又指导大家进行故事、小说创作,把图画引入作文,创立情境让学生作文等等,当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方法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用了五六年时间还不够完善。如果在师范学校时学过文章学理论,学过账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学过姚竹青老师的《大语文教学法》,可能早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回到《文章学与语文教育》这本书中,由“语文”即“语言文章之学”的.视角出发,该书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课程开发新见解。如“大学语文课宜分设读讲学课和文章学课”的观点,关于建立“语文、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语文课程信结构的观点。这些观点联系教学实际,研究价值高,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该书编者对于文课程改革的前瞻目光。
二、扎实的理论基础,论述严谨有序。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关系。阅读每一章,都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本章内容中涉及的文章学和语文教育知识的深入研究。如在第二章《文章学与国外母语教育趋势》中,作者熟知日、美、法、德、俄等国的母语教育及文章教育。令人信服地为我们研究国外的文章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在《文章学与语文智能训练》的两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深入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他对思维能力训练的方法及有关这方面的实验、论述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不少理论恰恰是被我们现在的教育实践所忽视的。举例来说,作文训练的程序,书中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话,很值得品味,先生说:“为初学写作者说法,说理文可缓做,言情文也可缓作,剩下的只有叙事、绘态两种……叙事文与绘态文做好了,其它多种文体自迎刃而解,……在外在事态上下过一番功夫,然后再以所得的娴熟手段去应付内在的事态(即情理)那就没有多大困难了。”(《写作练习》《烛光钱没学文集》第二卷,第282页)朱先生的这些论述符合学生情感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作文实际。但事实上,现在小学现阶段的语文教育里已出现了不少要求说理或“言情”(抒情)的作文要求。如写“读后感”及一些命题作文,如“老师,您辛苦了,”“妈妈,让我送您一束花吧”等。这类题目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是很难抒发感情到位的,我想这类题目还是少些为好。我们现在的不少学生怕作文烦作文,其实不少是被一些形式给束缚住了。写作文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 ,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他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它特别害怕束缚。形式有时是一副很重的枷锁,若过分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作家,也很难写出好作品。对八九岁的孩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如果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顿感作文可怕,困难重重,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面对各种要求,使他们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双重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面对生活,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表现真实,具有真实人格,面对作文,他们既体现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极力体现教师,教材和社会规范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却丢掉了真实的生活语言,这就是作文人格。
好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意了这些问题,从第二学段提出习作目标之一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按照这一目标,教师就可以不拘形式的进行大语文教学实验。让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沟通,让语文走上社会,把社会融进语文。召开辩论会,进行社会调查,写调查、采访报告等,都应成为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很强的指导性,是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助手。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包括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文章学和语文教育》这本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论述,实用性很强。如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对此,在《文章学与语文智能训练》两章中都有详细的实力指导。
如何在文章教育中培养创造能力,编著者主要介绍了六个方面:
(一)质疑,创造的起点。
(二)“由此及彼”,思维的开放性。
(三)“合中为一”,从综合、概括中产生新见解。
(四)“剖一为多”,学会分析。
(五)多向思维,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
(六)辩证思维,学会思维的辩证法。
这六点,对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就那第五条:“变换角度看问题”来说,编者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教学威力启发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推广开去,我们在许多课文教学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教学。我曾在执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应用了此种方法。我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中晏子的做法,开动脑筋令想办法对付楚王,学习小组里的同学认真合作,想出了很多新颖的好办法,握有趁热打铁,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办法写《新编<晏子使楚>》,不仅锻炼了大家思维,还提高了写作兴趣。。真是一举两得。教学《跳水》一课,我也让学生在学完之后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孩子,并把大家的各种办法一一跟“跳水”这一办法比较,从而使大家明确“跳水”是最好的办法,更深入体会出课文的中心。我想,针对文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提出的上述六种方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教学文章的教师和指导教师工作的领导者首先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记得前几年济南市的个小学推行“五段式”教学模式并以次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该模式要求每种课文的教学都有固定的模式,即:全文初探、重点深究、通篇会意、领会表达,读后练习五个步骤。部分课文用这种方法来教应该无可厚非 ,但每个学校,每位老师、每篇课文都用这种方法来教,未免太极端了。他极大的束缚了教师们的创新意识。现在很少有人体“五段式 ”了,然而一种新的模式又通过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开始了,而且被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标准,即:每堂语文课必须有大段的阅读、评读,不许提直白的问题等。我想这似乎又是在走极端。“课堂上(语文课堂)应出现朗读的读书声”这种提法很正确,却绝不能成为一种必须的形式。学生作文写不好在于太多形式的限制,语文课同样不应有诸多形式限制,那会制约师生的创造力。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何必总在教学中搞运动呢!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特别反对在教育上搞运动,他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说:“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1997年毕业的学生,我只是教自学方法,两年半时间,没给学生讲过一篇课文,媒介语文课都是学生自学,全班升学考试仍取得了总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学生实用学习法》第334页,沈阳出版社。2000年8月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统一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上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到“实事求是”我想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的一些观点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有批判的接受。书中的有些观点,甚至值得商榷一下。例如:书中提到语文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时写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叫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我想,先学语言,后学语言的运用无疑是正确的,但“文章—文学”的顺序似与本书编者自己的论述有些相抵。因为该书在文章和文学的区别方面是这样表述的:“文学是虚构的,想象的;文章是真实的,忠实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第75页)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顺序其实是虚构想象的文学形式与真实忠实的文章形式并行的。学生最早的作文练习是丛看图写画开始的,而看图写画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想象的,虽称不上文学作品,但与真实、忠实为基本特征的文章相比,向然也不能划入文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作文中出现了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作文时,这两类文章中,学生的想象作文往往写得更好,而且也更愿意写。今年的期末考试,作文题是让学生在两种类型的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一种为纪实作文,一种为想象作文。)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谢想象作文。可见,要麽是“文章 —文学”的心理顺序有待商榷,要麽是以是否虚构为依据区分文章和文学不够准确。其实,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成书的年代有关。该书出版于1995年,那时,小学生协想象作文还违背大力提倡。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确实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其实是留住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甚至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可能,而且可行。我曾在自己的教学拌种进行过“留住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实验。实验中进行了教学生写小说的探索。效果非常好。
求一篇3000字的有关人生的作文,11月12号前要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如是说。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让人生在有限的长度内,宽广辽远,波澜壮阔,奔腾汹涌,浩荡激越.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而难于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人类只有百年的航空航天史,然而,阅读却是人类心灵的飞翔机,是最早的“载人宇宙飞船”。它与人生同步,却可以与时间逆行,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的未来。它可以开启无数个维度空间,让思想纵横捭阖,通向伟大的心灵。
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缜密的逻辑,深奥的思想,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都环拥着阅读者。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
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从来没有学会阅读,没有阅读能力,因而也就无从领略阅读的妙趣,终生与书无缘。阅读者不是阅读的机器。它是读者与作者灵魂的互动,互相的显现。你读到的,是那些文字在你自己心灵中的映像。这种映像因你内心的气象而变幻无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真义就在于,你读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应、妙悟的意义。阅读能力是人们与文本沟通的能力。从阅读的技术上说,阅读是有方法的。我们在获得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后,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解析能力。食而化之,令文字有血有肉,有形有色,还原文字活化的生命。
如何改变人生? 不同年代, 不同时期,可以说答案各异、莫衷一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功成名就,可以改变人生,那叫革命人生;和平时期,创业经商,创造财富,亦可以改变人生,那叫财富人生。然而,我始终认为只有阅读,才能改变人生。
因为,“人生需要阅读,阅读可以改变人生”。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等方面,更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众所周知,求知的途径有很多,而阅读正是人们求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一。学会阅读,既能接受前人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成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能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搜集需要的最新信息,是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求知、立德、开智、审美的多重功能。文学大师福楼拜曾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事实胜于雄辨,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悬梁刺股”这句成语典故,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如果孙敬不悬梁苦读,东汉就会少一个著名政治家;如果苏秦不刺股发奋,战国就会少一个著名纵横家;马克思因长年阅读,以至于在地板上磨出了“马克思足迹”,才有《资本论》这部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问世;毛泽东就是在军旅之中不忘读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打出了一个红彤彤地新中国;著名主持人杨澜,能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机遇天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还是阅读改变人生。总之,凡爱好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孜孜不倦地读书,都是因为他们早已将读书视为吸取精神粮食、享受生活乐趣、通向伟大心灵、视通四海、思接千古的一道时空之门,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超越了世俗的生活层面,翱翔在自由的国度。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受到“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读书时间日益被大众传媒和大众娱乐所侵占,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逐渐沉溺于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选秀大赛等昙花一现的时尚文化,又或忙于人际关系、扑克麻将等世俗游戏。此时此刻,假如我们没有足够的清醒,没有足够的定力,稍不留神,就很可能沦为美国人波兹曼所说的“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中的一员。
“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成就事业、改变人生,就必须“读书”。李白、鲁迅、巴金、冰心等圣者贤人留下的遗芳,将鼓励和鞭策当代有志青年,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朋友,当我们置身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当我们清楚地知道任何竞争、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的时候,为何不心存一片净土,选择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发愤读书,立志成才之路,改变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中国乃至整个世界!
阅读是什么?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的回答是四句话:“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记者注意到这个“阅读”定义超越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界说,试图从“读者与读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的四维空间开拓阅读的新境界。
深入一步说,其实,阅读价值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要阅读”的问题。回答很简单,就是“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曾祥芹教授说,一般来讲,目前人们对阅读的“科技价值”及有关“怎样读”的“阅读技法”比较关注,却相对忽视阅读的“人文价值”,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
因而,曾祥芹教授认为在检测阅读的价值时,不能只看到直接的、现实的效益,而忘记了间接的、潜在的价值;不能仅仅谋求立竿见影的近效,而忘记了日后不断迁移的远效,应该全方位阐发阅读的科学和人文价值。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其种种价值,涉及个人和群体、物质和精神、科学和人文、行业和人生各个方面,发挥着“育人成才、经国济世”的巨大作用。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阅读万能”了呢?曾教授说,我们并不想把“阅读”鼓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面对阴魂不散的“读书无用论”,我们不得不努力增强中国人的阅读动力。
阅读给我们什么?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其勋对“阅读”的功用有独到的见解:“阅读应该具有求知、立德、开智、审美的多重功能。”他还形象地把这四者比喻为旋律和谐、节奏一致的四重奏。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并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终身学习的“四个支柱”。求知的途径很多,但人们求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还是从书本中学习。所以“学会求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既能接受前人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成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能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搜集需要的最新信息。
实用功能是阅读的首要功能,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潜在功能也往往会随之实现。如浏览一部小说,本意或许在消遣,但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和领悟真假、善恶、美丑、曲直,逐渐学会明辨是非、正误、优劣、雅俗,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品德修养。这种内在联系不易察觉,但又不可分割,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构筑书香社会的柱石之一:阅读
阅读学,说得通俗了就是指导读书的科学,当然,作为一门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以《阅读学新论》为首的“汉文阅读学大系”(14种论著)是对阅读理论的研究;早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朱自清合力编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和近年的《快读指导举隅》(河南大学出版社)则属于对阅读方法的指引;而中小学阅读教学也当为阅读学涉猎;此外还有从文艺到科学全面探讨阅读与创造的关系的阅读文化学。然而,当前阅读学对于社会的最大意义所在是“播种读书种子,营造书香社会”。
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就确立了“阅读社会”的概念,读书成为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据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统计,1997年全国销售图书74.71亿册,人均购书籍6.04册。1998年全国销售图书77.04亿册,人均购书籍6.11册。我国课本类(含大中专教材)图书销售数占总销售数的53.6%,而同期美国大中小学教材市场份额仅为22.4%。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不仅偏低,而且不合理,尤其是课本比例超重。近年情况虽然有所改善,然而,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关注阅读是出于应试目的,一些书商关注阅读是出于经济目的。人们对阅读的认知由于功利而趋于偏颇。
对于国人不重视阅读及功利阅读的现状,甘其勋先生深表忧虑:“30年过去了,我国目前还有庞大的‘不读书人口’,许多人对‘阅读社会’、‘读书人口’等概念还很陌生,这说明我们还有必要对‘阅读’的意义加深认识和加强宣传。”曾祥芹教授认为,全力提高汉文阅读和表达的水平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而阅读学研究的归宿在于振兴阅读科技,提高阅读效率,培育“读书人口”,营造“书香社会”。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阅读,爱写书话的他试图通过多种努力引导大众阅读。在其主编的《华夏书香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10种)的总序中,他说明了自己和同仁们的志向:“解析源远流长的中华书文化史,来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兴趣,来培养读者爱书的情怀,来增益他们对图书的爱好,从而把自己陶冶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读书人。”徐雁教授说:“我们要为我们民族的跨世纪发展培育下千万个‘读书种子’”。
在中国,把12亿“自然人”真正变成“读书人”,显然任重道远,“书香社会”的建立,大概不无当代文人的理想成分,然而学者们此等襟怀,此等抱负,又不能不让今天和明天的读书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我们都是在父母的阳光下照耀成长的,根本就没有去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想过,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我们还小,都是未成年人,不必去计划成年以后才需要做的事情操心。所以我们现在就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制定一个计划,不要去做一个没有志向的人。
还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说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还是要看他的心灵美不美。心灵代表了人的一切。面对人生我们首先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敢于与现实做斗争。
小时候常常听爷爷奶奶说身体好才是自己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现在是个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能读好书,读好书才能在未来找到好工作,所以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我早就对自己未来要干的事业做出了决定,我喜欢的这个职业是没有界线的,是没有绝对的。我喜欢的这个职业是只要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利于群众,大家记不记得住我的名字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做这样的事人生才会有意义,绝对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做一个默默奉献于社会的人。
我们是在一个充满着亲情的环境里成长着,每个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可以说我们与父母的感情非常好,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成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不要做一个社会败类,这样只会害人害己。父母现在靠辛勤劳动赚来的钱供我们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等我们长大后,进入社会能够回报他们,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我会很努力,长大后一定会尽自己的能力实现父母多年来的心愿。
对于晚年的话,一般人可能会想在家里享清福,我就不是这样想的,那时虽然有退休金衣食无忧,我有时间我会为社区做一些义务劳动,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还可以做做好事,这多么有意义啊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几点感悟
在整个小学阶段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
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的能力。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凭纸上谈兵还是不行的,要付之于实践行动,还要讲究方法。
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一) 正确指导、巧妙迁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阅读兴趣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创设情景、直观教学、演示法、故事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加入阅读行列。
其次,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阅读课文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的,要能够完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词语、句子的意思,课文的内容,以及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靠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工具书的帮助,如:小学里常用的《新华字典》、《成语手册》,以及一些辅导手册等,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懂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县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还是不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四种学习方法:初读、细读、精读和熟读所谓的初读是指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全文,对课文有一个总体认识,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这一阶段里,注意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在课文里做上一些记号(如:用横线画出新生字词,用曲线画出中心、段落大意,用别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并在一些不懂的词语旁边注释)。细读是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按段进行自学,归纳出各段的段意。精读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要求,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要巩固新学知识就需要用到熟读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一节课里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巩固了学生课文的理解,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把手,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按照阅读专家曾祥芹、韩雪屏先生研究,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普通大众的家庭,上网阅读将逐渐成为今后阅读的大势。因此,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势在必行。
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多查阅有关的书评,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认识。
(四)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版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3、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4、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有图书室和相当数量的藏书。学校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和出版墙报、读后感专栏,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机会。可以定期张贴读书心得,优美句段的摘录;也可以组织作文竞赛等,让学生通过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激发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向广播站和报刊投稿,组织开展读书办报活动。如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联手组织手抄报活动,鼓励参加报刊杂志组织的各种比赛,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与喜悦。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
上一篇: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年鉴
下一篇:网络小说投稿平台推荐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