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02-15 17:30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编辑部

已打电话咨询了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最近正在搬家,他们也承认电话已经停用和关机,期刊正在印刷中

学术期刊编辑的待遇好不?

是事业单位,待遇不错,毕竟算公务员了,但要是和其他政府机关比起来就算一般的,和银行更不能比了~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好投吗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不好投。
因为是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双核心难度大,所以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不好投。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期刊。

中国: 全国环保相关组织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李四光中队……)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是整合环境标志、有机食品、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等领域认证资源,实施产品与体系一体化认证的认证机构。贯彻 “以产品带体系,用体系保产品”的宗旨,实现中心 “过程控制务实,终端产品双优,理念与时俱进,质量完美一流”的质量方针。通过承担国家认证标准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科技攻关任务,发挥国家级认证单位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的能力优势。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简称 “认证中心”) 是经国家环境保护部授权、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代表国家对绿色产品进行权威认证,并授予产品环境标志的机构。

认证中心立足于整体推进 ISO 14000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把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管理的现代意识和清洁生产技术融入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动环境友好产品的发展,开拓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实现以人为本,让环境标志产品成为联系公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纽带,推动可持续消费。认证中心坚持 “搭建双绿桥梁、推广双优产品、创造双赢绩效”的质量方针,把环境管理体系加环境标志产品的 “双绿”,产品质量优、环境行为优的 “双优”,环境加经济的 “双赢”的理念变成中国发展绿色技术措施的动力之源。

认证中心将 ISO 9001 和 ISO 14001 的体系认证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及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保障措施与抽样检测融合为环境标志保障体系,追求文件简明、内审制度与改进机制有效,开拓中国企业的双绿色发展模式。

15 年来,中国环境保护部批准颁布了近 80 项环境标志标准,现行的有 72 项,正在制定中的有 10 余项。已经有 1500 多家企业,30000 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涉及建筑、汽车、建材、纺织品、电子产品、日化产品、家具、包装制品等行业,形成了 1000 多亿元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环境标志产品的特性,主要从环境友好角度充分考虑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安全,资源能源节约和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的可回收和再循环等方面。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实施 15 年,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现已开展的环境标志认证包括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节约能源资源类和促进节能减排、防止气候变暖类共七大类产品。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方面跟踪国际同类标准发展动态和趋势,协调有关的工业协会和企业,使中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先进而成熟; 在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方面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中国环境标志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国际合作,在保持了与国际 “生态标志”技术发展同步的同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目前,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日本生态标签、北欧白天鹅、韩国生态标志、澳大利亚环境选择、新西兰环境选择、泰国绿色标签等国家环境标志机构签订了合作与互认协议,开展了积极的互认合作。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环境标志与德国蓝色天使、日本生态标签和韩国生态标志已经分别制定并颁布了 “第一个”环境标志共同标准,这标志着中国环境标志国际互认工作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经过 15 年艰难发展,培育了中国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绿色采购产品市场具备了一定规模。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可以基本满足政府绿色采购的产品内容,是我国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指南的重要基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78 年5 月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科技社团组织,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也是我国环境学科最高学术团体和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环保科技社团组织。它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主要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 (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 志愿结合组成。现有全国会员 42000余名。除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还下设 7 个工作委员会、28 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双重领导。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办会宗旨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并且要站在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社会进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进一步发挥环保科技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对外民间学术交流主要代表和环保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职能作用,努力搭建起为学术交流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环境决策管理服务和为会员服务四大平台,团结和依靠广大学会会员和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作用,决策和科技咨询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其他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工作和活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努力再造学会工作新优势,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学会确定了 “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这就是: 围绕一个中心 (以发展为中心,把学会做强做大) ; 搞好两个服务 (为环境保护服务,为学科发展服务) ; 推进三项改革 (改革组织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活动方式) ;发挥四个作用 (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对外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成为环保科技工作者之家) ; 建好五大平台(学术交流; 科学普及; 科技咨询; 会员服务; 能力建设) ; 实现六大进步 (办会方向坚定正确,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社团文化特色鲜明,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活动空间逐步扩大,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学会将按照这一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自立、自强、自律能力,能满足党和国家以及环境科技工作者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活动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一流的现代科技社团。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创立于 1994 年 3 月。“自然之友”宣称的宗旨为: 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自然之友”的活动经费来自会员交纳的会费以及社会赞助。

1993 年 6 月 5 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发起人举办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 “玲珑园会议”。1994 年3 月31 日,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任会长,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任副会长。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尽可能地予以配合和监督。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 8000 多人,其中活跃会员 3000 余人,团体会员近 30 家。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奖 15 余项,如 “亚洲环境奖”、“地球奖”、 “大熊猫奖”和菲律宾 “雷蒙·麦格赛赛奖”。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已有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 NGO (非政府组织) 已有十多家。历经十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 NGO,对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北京地球村

北京地球村成立于 1996 年,是一个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现有 15 名全职工作人员,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上千人,是联合国环保署的中国民间联络站。北京地球村的宗旨是通过营造大众环境文化,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地球村的主要工作有: 独立制作环保影视栏目和影片; 撰写推广环保读物和宣传品,编辑 《草根之声》; 举办环保论坛; 建立环境教育培训基地; 推动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 同时开展了绿色列车、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绿天使艺术团、国际交流和耗材回收等环境保护项目。

北京地球村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着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1998 年联合出版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儿童环保行为规范》。作为中国 “绿色社区”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原创者和推动者,北京地球村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应邀到 20 多个城市进行讲演和培训。地球村编写的 《绿色社区指导手册》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正式推荐; 国家民政部高度赞扬了地球村设计和实施的“社区居民论坛”和 “社区居民环境议事会”的理念。目前,地球村正在推动的 “绿色乡村”计划也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帮助。

北京地球村在乡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98 年,地球村在北京延庆县租赁了 2800 亩山场作为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创造了一套以 “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乡村建设、民俗旅游”四位一体的模式,并对于农民进行 “环保、文化、接待、自我管理和可持续生计”的能力培养。目前正受密云县政府的委托,设计策划该县的生态文化工程。

北京地球村与十几个国家的环境部有着沟通和交流,应邀参会和拍摄电视片。地球村在美国环保署资助的 “美国环保之旅”和美国农业部资助的 “美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中受到好评。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华大使馆还专门组织了新闻发布会。美国环保署原中美合作负责人杨仁泰博士现为地球村的理事,地球村正在推动与美国环保署和美国农业部参与的可持续农业培训与交流项目。

1998 年 7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应邀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的代表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2002 年 2 月,挪威首相邦德维克访华期间,政府安排了邦德维克与廖晓义的专门会谈; 同年 5 月,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在北京国事访问期间,曾到地球村的民间环保论坛上发表激情讲演。北京地球村的工作也得到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的高度赞扬。

廖晓义 1977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6 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助理研究员。1993 ~1995年在美国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1996 年创办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自 1991 年来,发表关于 “中国工业化和经济代价”等论文 40 多万字,主编了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绿色社区手册》等书,拍摄 《全球环保之旅》等电视片一百多部。2000 年,廖晓义成为国际环境大奖 “苏菲奖”的唯一得主,并被北京 2008 年奥运申办委员会聘为环保顾问; 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称号,还成为 2001 年 “《中国妇女》时代人物”。2005 年获得 “中央电视台 2005 年度经济人物公益奖”,2006 年荣获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奖。

·李四光中队

“李四光中队”于 2004 年 9 月成立,它是由国土资源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青团中央和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 (简称 “全国少工委”) 联合发起并创建的。 “李四光中队”以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

“李四光中队”是弘扬李四光 “科学救国”精神,宣传、普及国土资源知识,增强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英雄中队; 是以李四光为榜样,围绕地球资源、环境的主题,积极开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的少先队先进性组织,受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及其所属的全国组织委员会的领导。

“李四光中队”以其先进性和积极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和社会各界,并逐渐成为弘扬李四光精神,建设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少年儿童方阵的领跑者。在其带动下,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学习李四光精神,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活动蔚然成风。“李四光中队”建队的目标是通过开展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四个一活动,增长少年儿童地球科学知识,增强他们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从小培养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李四光中队”在创建满一年后可参加 “全国优秀 ‘李四光中队’”的每两年一次的评选活动,评选出的 “全国优秀 ‘李四光中队’”,可参加由全国组织委员会举办的 “资源、环境科学考察团”活动,活动中所撰写的资源、环保方面的优秀小论文,还将被推荐参加 “李四光少年科技奖”的评选。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 1994 年 3 月 25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直属的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承担中国 21 世纪议程项目管理的有关工作; 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领域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和城市发展相关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 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社会发展领域国家工程中心等的有关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工作; 承担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科技工作的组织实施,承担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工作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承担区域科技发展的有关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工作,推动地方21 世纪议程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工作; 开展清洁技术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作; 承担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趋势和重大问题,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出建议与对策; 承担有关司局委托的工作; 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心成立以来,以推进 《中国 21 世纪议程》实施,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依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精干团队,促进了 《中国 21 世纪议程》及其优先项目的实施; 通过开展国家科技计划中资源、环境、海洋、医药等领域的项目管理及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工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开展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等项工作,促进了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总之,通过十多年工作的开展,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国际社会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什么是循环经济,请结合环境保护法加以阐述,谢谢~!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上一篇:有关安全教育论文1500

下一篇:论文里的教育学会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