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手稿通知

发布时间:2023-02-15 20:2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手稿通知

1、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话或E-mail)、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籍贯、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及学术研究方向。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置文章标题下方,其余项目置首页地脚。2、正文前要有“摘要”、“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摘要为200字左右,以客观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主,无需评注、评价或解释;关键词3~8个,是反映论文及主题的关键性的词或词组;文章分类号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的分类方式选定。从标题至关键词均须作英文翻译,译文附文后。3、属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应注明论文的基金来源及基金项目编号。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等。[序号]著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文献Z)(2)期刊文章[序号]著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的著者.篇名[A].原文献著者.原文献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报纸文章[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注释是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圆圈标准①、②,解说文字置于文末。6、本刊对来稿有删改之权责。不愿删改者,请事先声明,编辑部将作适当处理。7、本刊人文科学版设有“鄂东文史研究”、“苏轼研究”、“文艺研究”、“教育论坛”,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研究”等重点栏目。

陈建军的科研成果

1.专书《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废名研究札记》,台湾秀威2009年9月版。2.编订《废名诗集》,台湾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7月版。(按:该书被诗家园网评定为“中国诗坛2007年度十大新闻”之一)《废名讲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桥》(手稿整理本),海豚出版社2013年1月版。《小哥儿俩》,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版,海豚出版社2013年1月版。3.主编《演讲理论与欣赏》(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缘缘堂书丛》(第一辑,共八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2013年4月版。4.副主编《中外文学名作导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2005年6月再版。《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大学语文》(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5.参编《中国实用写作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作文教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塑造灵魂的三百工程——300爱国主义作品的导读与鉴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按:该书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全国文艺论著一等奖”)《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2006年7月修订版。《大学应用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废名集》(六卷本,列名编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按:该书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往常〉——一首散佚的闻一多悼女诗》,《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2日。(按:题名系编辑所加,《往常》并非“悼女诗”)《〈桥〉版本摭谈》,《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1期。《〈穆时英全集〉补遗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政治学报〉中的徐志摩佚文(外一篇)》,《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4期。《梅光迪与“南高第一届暑期学校”》,《书屋》2012年第10期。《徐志摩在〈天籁〉上的三篇佚文》,《博览群书》2012年第7期。《别忘了,废名还是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8日第314期。《陆小曼的一次义演和一篇自述》,《书屋》2012年第4期。《陆小曼“捧角”》,《书城》2012年第8期。《“〈语林〉附刊小册甲”及陆小曼佚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3日第262期。《赛场辩论应注意哪些问题》,《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凌叔华佚文及其他》,《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3期。《废名对进化论的反思与质疑》,《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周作人“附记”四则》,《博览群书》2011年第12期。《穆时英与〈世界展望〉》,《博览群书》2011年第6期。《凌叔华的〈小哥儿俩〉》,《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光华文人志〉附识》,《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5期。《周作人〈谈岁时风俗的记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6月3日。《一场没有结果的争鸣》,《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4期。《沈从文〈给小莹的信〉补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废名集〉:一个可供讨论的“范例”》,《长江学术》2010年第3期。《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袁昌英作〈关于莎乐美〉》,《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朱自清佚文小辑附识》,《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2期。《朱光潜的几篇集外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读《新月》,为《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补遗〉书后》,《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5期。《废名的童年记忆》,《名作欣赏》2009年第6期。《废名对胡适新诗理论的反拨与超越》,《长江学术》2009年第4期。《〈关于废名〉序》,《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4期。《废名与鲁迅》,《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废名的两部鲁迅研究专著》,《博览群书》2009年第2期。《叶公超批废名》,《书屋》2009年第6期。《〈现代文学史料探微〉序》,《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版。《废名致周作人信二十四封》,《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0期。《徐志摩书信尚需重新整理》,《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9期。《鲁迅与〈Noa Noa〉》,《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5期。《袁昌英著译年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废名讲〈诗经〉》,《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梁启超佚简一通》,《文献》2007年第1期。《世界:“心”、“有”、“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写在〈废名讲诗〉出版之后》,《博览群书》2007年第12期。《谈废名的一封残简》,《书屋》2007年第7期。《〈莫须有先生传〉片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关于〈废名年谱〉》,《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期。《〈红笑〉风波》,《书屋》2005年第6期。《废名的真》,《书屋》2005年第9期。《浅谈演讲的组织与评判》,《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废名致胡适信写作时间考辨》,《长江学术》2003年第1期。《1981年以来的废名小说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弃文就武”释义》,《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0期。《废名研究综述(1981—2001)》,《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漫漶的“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邓小平的文风》,《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4月版。 《废名年谱》获2003—2004年度中国版协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一等奖、武汉大学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武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

正确、充分地认识现代 教育 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究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教学内容、测评手段等方面使学校教育产生重大变革。正确、充分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变革;教学改革

199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对"教育技术" 提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技术。教育变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INTERNET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和工具,成为提高传授者传播知识技能和学习者学习效能的一种重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为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促使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教学内容、测评手段等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和更新。

1.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 正在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诞生, 不仅只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也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催生下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体现、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正因为如此,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逐步推广与应用, 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实践与传播。"[1]现代教育技术在其自身推广应用的同时, 也在成功地实践和传播着崭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革新,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 并使我们真正树立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的教育观念。[2]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学生身上潜在的个性以及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全面的释放和充分的发挥,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最精彩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增强信息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为他们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是通过一定得教育模式得到体现,因此,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教育模式的革新。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改进了我们的 教学 方法 、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改变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的教育改革。教育技术帮助的教育模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从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播、学生接收,转变为双向的教与学信息互通。另一方面是教育活动从"垄断式"封闭教学转向为开放式跨时空的资源共享式教学。[3] 教学模式的更新,可以帮助学生们合理选择自己方便的教育教学资源,促使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新形势,使教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教与学方式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必然会加速学习方式的革新。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黑板、课本等教学载体。随着教学形态和方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所固有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则相应地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最充分地占有资料,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也可以与同伴相互协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者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习的效果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会相对过去发生显著的、积极的变化。

4.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影响到教学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提供教育可行的、需求甚大的工具,它不但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还改变着学习内容和手段的性质。教学内容的更新,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重要的不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而是为学生揭示知识的结构。由于信息资源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视频、音频、图像(立体化教材)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入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知识,更多是各学科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更多地是"授之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中心,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知识。

5.对测评手段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测评手段的更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立各门功课的作业及试题的题库。教师也可以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导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考试的试卷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检测到自身的不足。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 网络技术 ,教师可以在网上学生直接对话,实现作业与试卷的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消化接收。许多实践环节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做模拟实验。运用仿真技术,可以设置教学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虚拟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超越时空限制之中。这样必能大大丰富和加深学生的感性 经验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参考文献:

[1]__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曹鹏.现代教育技术引发的学校教育变革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1,(2):22-23.

[3]王奇志,包立琴.浅谈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现代教育技术浅谈论文

有关农村教育的论文(2)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正确的农村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使农村教育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信中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人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有学者提出五个“弱质性”――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直指农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7.97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文盲人数3/4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仅7.33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虽然这十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十分低下,这制约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2011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成人文盲数位列第八,这十个国家的成人文盲总数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72%。

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过去人们常提“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并非是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实现“小农生产者――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仅靠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有效果,但是已经很难了。”“一代新型农村精英已经出现,保护他们,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教育他们,也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社会得以进步。要实现这些愿望,唯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有双重含义:一是国家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它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为指标。二是指一定的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的质量规格,它以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为指标。今天,农村人口仍然占国民的60%以上,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的数量得不到保证。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去了留不住,农村教师大量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很多农村老师缺少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教学水平又不高,有的教师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还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传统形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和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

由于经费和编制的紧张,甚至有的农村教师一人要教几门功课,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进行业务培训,加上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落后,图书资源匮乏,这都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

3.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脱离

教育是双向的,既需要学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家庭没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他们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孩子所学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农村干部队伍知识化

曾经有学者直指农村“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因此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相应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观念的改变

“让农民自我觉醒,走向知识,亲爱文明”,责无旁贷地属于教育的使命。当然这个观念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首当其冲的比如婚育观念,虽然这几年农村人口的思想日渐开放,但很多农村家庭仍是重男轻女,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倾向,同很多城市家庭一样,农村家庭更愿意让小孩读理工科而不是社科类科目。曾经有位大伯振振有词的解释因为理工科更实用。这个实用性固然与农村的实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马上用于致富,就这点来说他们比城市家庭更讲究实用。但我觉得人文思想对于农民改变现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来增加投入,既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校舍、教学器材等等),同时也应该包括软件设施,后者最直接体现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问题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事业上。改善农村办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动社会的慈善捐款,政策也应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划拨给学校教育经费,避免教育经费的截留现象,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和可靠。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仪器设备,提高村办小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淳朴可爱,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农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悉心帮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真才实学、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农村孩子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爱上学,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困难而辍学,也不因教学质量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这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固然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大量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我到某地农村帮助培训家政服务员,深深体会到文盲对农村劳动者的影响。因此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

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师资队伍,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证农村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那些思想先进、吃苦耐劳、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些教师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理想的职业前景驱动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中,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6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全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农村人才的培养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乃至决定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4日

[2]陈晶晶.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丰建霞,李金奇.农村教育问题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上一篇:国际呼吸杂志是cscd吗

下一篇:山西林业科技论文怎么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