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投稿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投稿
你好,这样说吧,在新闻出版总署眼中期刊没有级别之分。但我们总要把期刊分一下类,国家级,省级的类别不好说,因为有些国家单位部门主管或者主办的刊物影响力还不如省里的部门主管主办的刊物。所以这样分类不公平。但原则上来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省级的(安徽省教育厅主管)。
补充:我也发了论文,我们学校关于论文补助是这样处理的:一类,我不清楚(老师说他也得看看文件才知道,因为从二类中你能看到一类要什么级别);二类,核心期刊;三类,学报;四类,省级单位及其以下单位主管或主办的杂志。所以这样说的话,一类该是SCI之类的吧。那么按照我们学校的标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是不错的。
万青的学术成果
(一)论文1、农业产业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第四期2、试论中国粮食流通的组织创新,《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3、加入WTO对中国竹材加工业的影响和对策,《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4、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以安徽省六安地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第五期5、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6、六安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一期7、六安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安徽地质》,2005(2)8、皖西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7,264-2659、六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独撰)10、发展旅游加快脱贫致富――以安徽省六安地区为例,《甘肃农业》,2006年第四期(第二作者)11、共建和谐社会:中国贫困与反贫困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十期12、六安市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甘肃农业》,2006年第三期13、大别山贫困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安徽地质》,2006年第一期14、农业竞争力测度与提高――以六安市为例,《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15、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资源科学》,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16、六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乡镇经济》,2006第3期17、关于开发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探讨,《中国农学通报》,2006第6期18、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三期19、中小企业的强大之“道”,《中国外资》,2006年第八期(第二作者)(二)主持课题(省教育厅项目)1、加工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2000J W135)2、国内外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模式研究(2000JQW31)3、经济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研究(皖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三)参加课题1、安徽农村税费改革中的路径依赖及对策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001jw0052C)2、WTO农产品贸易规则与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改革政策评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青年项目)3、21世纪初皖西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003jw212)4、皖西地区人口流迁、农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F03-04D37)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下属机构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共建)。 姓名 论文 论文题 刊物 芮必峰 1.从年终专稿看党报主体意识的提高 --《安徽日报》两个年代年终专稿之述评2.你我的交往社会成为可能--齐美尔人际传播思想札记 3.传播学的视野-读E.M罗杰斯<传播学史札记>》 1.《新闻世界》 2006.5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23.《新闻记者》2006.11 吕萌 1.互动拓展电视传播2. 央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互动形式初探3.电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趋势新探 1.《中国广播影视》2006.72.《电视研究》2006.103.《视听界》2006.1 梅笑冬 1.政经类杂志的人才培养 《青年记者》2006年第22期 姜红 1.《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共舆论〉笔记2.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1.《新闻记者》2006年。22.《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蒋含平 1."苏报案"的辨证与思考2."刊物本身是可以赖发行收入自结的"-储平安《观察>>的经营策略探析3.从<<新青年>>看陈独秀的编辑技巧 1.《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新闻记者》2006.9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孔正毅 1.关于编辑出版专业名称的若干思考2.科举制度与隋唐五代图书出版事业 1.《中国出版》2006.122.《出版发行研究》2006.12 包鹏程 1.试析网络编辑结构模式2.对中国后现代电影的文化反思3. 视觉欲望与景观电影4.影像意义的生成:编码与解码5.期待艺术价值的回归 1.《中国出版》2006.22.《文艺新观察》2006.2 3.《电影艺术》2006.4 4.《理论与创作》2006.4 5.《中国艺术报》2006.8 左靖 1. 重要的是与策展同步的研究 2.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 1.《艺术当代》2006.1 2.《东方艺术》2006.1 王天根 1.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研究的两种路向 2.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三题 3.从‹独立评论›经理到‹昙花›主编的黎昔非 4.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学人治学路径的转向》 5. 抗战前后的学人论政:以‹独立评论›关于“民 主”与“独裁”论争为中心》 6.严复与晚清幕府 7.易学与社会兴衰论 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 4.《安大史学》2006.2 5.《厦门大学学报》2006.3 6.《史学月刊》2006.8 7.《史学史研究》2006.3 潘文年 1.把握介入时机 促进多元发展 2.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 3.图书价格:需要认真审视的几个问题 1.《新闻战线》2006.9 2.《出版发行研究》06.9 3.《出版发行研究》06.11 罗锋 1.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2.文化。建筑。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3.关于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4.:《幽雅的摆渡者: 一场与收视率抗争的电视仪式》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安徽大学学报》2006.2. 3.《新闻记者》2006.10.4.《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0 佘文斌 "网语"四题 《现代语文》2006.9 张阳 影像表达的思考新闻:电视媒体的新体验 1.《视听》2006.12.《池州师专学报》2005.4 刘庆贤 1.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匮泛的解决之道2.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池州师专学报》2006.12.《求实》2006.1 周正昂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当代传播》2006.2 张毅莲 从"巴拉姆效应"到"丑元素效应" 《广告研究2006.5 刘勇 1.承继与创新-2005年中国典型报道研究述评2.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3.当世界杯与博客首次相遇…-2006年"博客世界杯"管窥 4.互动与博奕-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5.想象力缺失:中国传播学研究反思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军事记者》2006.63.《新闻记者》2006.74.《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35.《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6.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摘要: 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会出现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让农民的收入增加,可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劳动力的转移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就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劳动者素质
农村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任务,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就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已经突出了几大问题,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就会阻碍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生活在农村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较多,但是耕地却是较少的,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农村仅仅需要1.7亿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农村生产的需要,这是现在的人口现状决定的。由于人口众多,可利用的耕地较少,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的效率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只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发展下去,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让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艰难。现在的这一阶段,国家对人民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提高人民的收入,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就可以减少城乡差距,让农民内部保持稳定。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水平,农民为了追求利益,就会转移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是十分的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以下对这些地区出现的劳动力转移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劳动力的转移是大规模的,主要是受到交通、经济、文化和信息等因素的影响,让农民盲目的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发展,但是没有实地的考察和了解,仅仅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对农民工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了供求关系不容易衔接,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农村的劳动力发生转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非常低的,素质程度的地下,造就了农村人口的`转移是都十分的严重的,这些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主要是来自县级或者是县级以下的地区,县级以下地区的人们大多是高中毕业或者是初中毕业,有些甚至都没有学历,仅仅学习了技术,但是技术的学习并不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仅仅是向老一辈会技术的人那里学习的,这样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技术人员是很难找到工作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是非常大的,素质低下的人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很难在城市中生存。最后,机会成本的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城镇与乡村在就业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待遇上,城镇是用具职务和职称等来领取工资,在工资和报酬上是标准化的,与农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都涌向城镇,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道德风险,这些是农村劳动力无法应对的问题。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户口问题,户口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没有城镇户口是很难生存的,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是国之根本,人民要想生存是离不开农业的,如果没有将农业经济发展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社会动荡,流离失所,一定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让农业转型升级,适应劳动力减少的需要,发展规模化经营,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业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降低,人们都退出了责任田的种植,认为外出打工的收入就能够满足生存需要,有些甚至在城镇生活,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对责任田的需要减少,乡镇的发展就会减弱。这是由于这种现象,农民就行了产业升级,进行了规模化的种植,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劳动力的剩余,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农业经济,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农民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二次创业,让农民也能够发家致富,走这样的道路,以让整个经济的发展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作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农民进城可以开阔眼界,则那几人民的收入,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增加农民的阅历,学习新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下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一些培训班的出现,也提高了农民的职业素质,让农村劳动力结构在整体上改善。
(三)对农村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劳动力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转移的劳动力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将城镇的思想与素质带到了农村,让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基本观念。提高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还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能力。(四)对社会的影响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突出,成为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后防线。但是由于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流转机制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迫使大量劳务输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无法解决后顾之忧。在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弃田抛荒。抛荒现象尤其是常年抛荒呈逐年加重之势。
三、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强化农民智力投资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逐步形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主体参与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非农产业输送合适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完善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劳务信息,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等,解决农民的信息闭塞问题;提供法律跟踪服务,聘请劳务律师对劳务输出的全过程进行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劳务输出优惠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完善与农民工其它权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会法律制度、户籍法律制度等,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三)积极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方位服务
就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以及中小企业仅占受阻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此种情况下,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受到明显的约束。通常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以城镇化及中小企业作为可靠的载体支持,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此种情况下,应当结合地区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开拓劳动力市场,并结合当前农村人口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国际劳动力市场进行优化利用,促进农民问题的妥善解决,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实现。若地区条件允许,可以对全球性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妥善利用,结合农村劳动力现状,有目的且有组织的开发国际劳务输出市场,将组织开发与农民自谋出路进行有机结合,给予农村劳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良的途经,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四、结论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源缺口的助力是很大的,但是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环境也的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伯平,刘冰,石佳,于艳洁,肖霞.浅析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林科技.2014(06)
[2]张敏.做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临泉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为视点[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3]谢琳.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谈谈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子哲学思想的运用
谈谈高校学生管理中老子哲学思想的运用
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妨大胆地汲取老子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完善与弥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 当前,诸多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和方法普遍都过于老化,取得的管理效果不但难以满足学生们综合发展的要求,且从诸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们个人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融入传统老子哲学中的精髓部分,并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深入探索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对提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老子哲学;运用
随着社会教育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当前高校的招生数量,还是高校本身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其实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如果高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方法,就很有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诸多问题[1]。因此,改善旧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刻不容缓,我们通过将传统的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融入到高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以此希望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凡是之,皆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尚在贵柔,以人为本,即是非常之治[2]。这便是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为核心部分。
(一)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为而治?这其实都是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道,是世间万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它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你的认知而发生任何改变,这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明白的重要一点,即一切管理的问题和实际解决的方法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应该积极将它找出来。无为而治,讲究的是管理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即遵从客观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无为也并不需要有专人作为管理者对凡事都事必躬亲,反而他们需要的是利用自身的管理者角色,促进其他被管理的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顺其自然,即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天下之母”,万物之根。“道可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尽管多数时候道法是看不见的,但它客观存在,顺其自然,无论是管理还是对待学生的个人问题方面,高校管理者们一定要明确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道,如果一味强加自己的道在学生的身上,那就破坏了学生们的个人发展之道。所以,万事万物都要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涉。
(二)尚在贵柔和以人为本
柔,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要小看自然道法中的柔,它有时候可以战胜一切问题,成就非凡之道。尚在贵柔,重视道法中的柔性一面。正所谓祸福相依,事物的两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管理时,这两种态度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好的一面,即将刚性叛逆的一面变为柔性的一面,这还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多方面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此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高校学生们的内心需求,使管理的方法能够被他们接受。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包括人的尊重和人的本性,老子曾提过,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这么说,人其实也是天地万物道之中的一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用道来培养人,以德来涵养人。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本性,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促进他们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善。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在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和重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内容单一,管理制度缺乏合理的规范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过于注重一些实际事务的管理,且管理工作多数时候只停留在“管好学生”、“管住学生”的目标层次上,并没有实际将管理重点向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进行转移,只重视分数,忽略了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管理的'内容上,多数高校都过多地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学风作风建设,缺乏与实际的联系性,各种管理工作内容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这其实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学生们的抵触和厌烦情绪,甚至到后期会出现学生越来越难管的问题;在管理制度上,还必须通过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4]。但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居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在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对大学生们的宿舍内部进行摄像头的安装,并扣留拖欠学费学生的毕业证、扣发受处分学生的学位证等。这些行为其实都严重损害了大学生们的利益和自身权益,这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疏忽和漏洞。
(二)管理者自身水平不高,管理的方式缺乏激励性、过于硬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水平普遍不高,虽然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尤为甚者,高校管理团队的构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将主要的人员力量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但在整体的管理方面投入不大。从管理的方式上看,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科学、合理、激励性的规范和系统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很多时候,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统一性、规范化,这些管理方式就会太过硬性,不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机会,还会促使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主观因素过强,反对管理。人天生都是喜欢被激励的,且物质激烈的效果远远小于精神道德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硬性制度的管理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小,所以硬性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
三、高校管理中运用老子哲学思想的若干建议
(一)丰富管理内容,制定正确的目标
观念都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管理中在融入老子哲学的过程中,可以从顺其自然的方面完善管理目标和内容,毕竟道法自然讲究的是顺应天理,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相关规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至于在管理目标的具体确定方面,高校管理者应从整体出发,树立起长远的战略观,跳出狭小的管理圈内,高屋建瓶地从战略上预测、谋划和统筹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目标。内容的明确完善,要立足于完整的系统观,只有摒弃单一的、片面孤立的、封闭的旧观念,才能树立起综合全面的、联系开放的新观念,管理工作的具体管理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样管理工作才会具有针对性。
(二)合理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
制度规范的合理性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互匹配,在落实教学第一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着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制定好相关的制度规范,保证每个管理岗位的权利与职责得到有效落实,从而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可控制性。高校内部的管理问题,大都集中在权利范围内的“内部轨道”上。这些轨道就像渠道一样,教职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流向终点,去灌溉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产品。因此,合理的规范进行约束,明确好权利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光靠制度还不行,还需要情感性的、思想性的一些管理手段才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管理者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管理者要具备知足、无求、不争的精神修养,并明确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顺应道法自然,按照世间万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知足,不争名、位、权等外在虚浮的东西,并学会集思广益,用众人之力,政通人和。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修养,那么管理工作也必定会多祸多咎;
2.管理者还必须保证自己在管理时,拥有足够的胸襟,毕竟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所谓祸福相依,管理的结果谁都无法准确预料;最后,应具有宽广的胸襟,开明豁达。与此同时,善用他人长处,包容他人短处。当然,提升高校管理者工作水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方法就是要改变他们不务实的工作态度,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采用柔性、激励的管理方式
高校管理者应该选择具有柔性、充满道德激励的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所谓柔性,其实应该是在“不争”上面多下功夫,不过多地去注重学校发展的硬性要求,从软实力方面出发为学生多做考虑,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衡量和检验标准,不竞争、盲目地去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学校也应该针对社会的多元需求、学生的多元要求去认清自己的位置,采用符合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5]。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柔性的管理要素,这样就会使得非常硬性化的管理方式变得让人接受,弱胜过强,柔胜过刚。任何事物,如果能激励得当,那么无论是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还是对于被管理的人来说,好处都是远远大于坏处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的高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我们除了将一些核心的老子哲学思想要素融入进去,还应该结合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当然,这并不是容易的,反而它在实际的管理运用探索道路上困难重重,所以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妨大胆地汲取老子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完善与弥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群英.老子“贵柔”思想对高校管理的现代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
[2]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
[3]陈晓翔.高校管理中的“无为而治”[J].管理学家,2013(17).
[4]施红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
[5]叶树斌.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4).
上一篇:科技小论文作文1000字
下一篇:化学与生物工程杂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