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报
1、《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路径》,《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3期,第一作者。 2、《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 3、《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第2期,北大核心,独立发表。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型》,《中州学刊》2014年第10期,CSSCI,独立发表。 5、《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CSSCI,第一作者,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法治建设:转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江汉论坛》2014年第9期,CSSCI,独立发表。7、《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8、《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CSSCI,独立发表。9、《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10、《现代治理视域下的县域治理与县政发展:基于县乡公务员调研问卷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以《县域公务员治理理念与政治心态调查》为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11、《中国特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6日,独立发表。12、《社会建设:开掘中国政治发展内源动力的战略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CSSCI,独立发表。13、《以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中国的战略选择》,《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14、《增强执政党调适性: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15、《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3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社会管理创新: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江汉论坛》2013年第4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以《社会管理创新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题全文转载。17、《稳定与发展双重视阈下的中国社会建设》,《人文杂志》2013年第6期,CSSCI,独立发表。18、《社会资本、善治和政治信任:基于全球191 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分析》,载《比较政治学研究》(第5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9月版,第18~38页,第一作者。19、《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CSSCI,独立发表。该文被《新华月报》2012年10月号(下半月)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10期摘编。20、《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执政党建设:中国经验及其理性审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CSSCI,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21、《大变革时代的中国政治稳定:新举措与新战略》,《当代中国政治报告》2012年第10辑,独立发表。22、《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江汉论坛》2012年 1期,CSSCI,独立发表。23、《制度正义: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桂海论丛》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24、《公共预算改革: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生长点》,《21世纪国际评论》2011年第1期,独立发表。25、《城中湖水域治理的机构能力与机制缺陷分析:以武汉东湖为个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CSSCI,独立发表。26、《价值冲突与权益均衡: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机理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CSSCI,独立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收入俞可平主编:《政府创新的中国经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27、《分权制衡与制度正义:转型中国制衡资本权力路径的若干思考》,载徐湘林主编《转型期的政治建设与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178~209页。28、《村庄合并的政治社会后果分析:以AH县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29、《构建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独立发表。30、《大国民主的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阐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CSSCI,独立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9期全文转载。31、《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及理性审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2、《风险社会视野下的民主政治再造》,《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3、《风险治理与民主: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新视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CSSCI,独立发表。34、《非政府组织:转型中国政府治理的减压阀》,《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独立发表。35、《为中国政改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南风窗》2010年第8期,独立发表。36、《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独立发表。37、《制衡资本权力:转型中国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38、《民主创建和谐:党内和谐的制度资源分析》,《政治与法律》2007第6期,第一作者。39、《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独立发表。40、《理性化与民主化——西欧现代制度文明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1、《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以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分析对象》,《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发表。42、《市场、分权与自治: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独立发表。43、《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4、《大国治理与政治建设: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5、《“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困境的若干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6、《公务员制度的变异与控制:对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情况的若干反思》,《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立发表。47、《政策网络与政策后果:中国的运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独立发表。48、《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独立发表。49、《美国预算管理:过程与制度的分析—兼论其对中国预算改革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独立发表。50、《“政令肠梗阻”:别把“令箭”当“鸡毛”》,《清风》2011年第5期,独立发表。51、《“省管县”:扩权强县的新招?》,《清风》2010年第7期,独立发表。52、《干部西天取经:不妨一试!》,《清风》2011年第2期,独立发表。另有各种书评、报纸、收入各种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十余篇。
董克用的人物履历
董克用教授于1977-1982年在北京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于1982-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至2015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1986-2000年,董克用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院长。 董克用教授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教学与实践分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内多个部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英文杂志编委会成员。作为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董克用教授在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成就突出。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有:《2020-2030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欧合作项目:养老保险体系研究》、《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政策研究》、《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等,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教材——《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专家;董克用教授主编、出版了《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经济改革30年-社会保障卷》、《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与教材;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周晓丽的基本情况
2007年获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讲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2.《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独立完成)3.《电子政府:多维审视及思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独立完成)4.《论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5.《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前沿》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6.《整体政府:西方政府改革新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立完成)7.《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中国应急管理》2009第12期(第二作者)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关系及其建构》(独立完成)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第一作者)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0.《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2009年第5辑(独立完成)11.《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12.《服务型政府:现实内涵、理论阐释及其实现》,《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13.《论协商民主及其实现》发表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14.《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15.《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16.《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立完成)17.《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独立完成)18.《有限政府的理论溯源与价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19.《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0.《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1.《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2.《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23.《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4.《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25.《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26.《社会风险化解的政策选择》,《前沿》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7.《透明政府更需要拆除无形之“墙”》,《人民政坛》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8.《环保:杜绝运动式》,《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2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30.《政府政策应具开放性——以牙防组事件为例》,《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1.《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2.《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33.《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34.《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5.《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6.《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及其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7.《从“效率”到“服务”——政府管理新理念》,《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38.《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9.《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完成)40.《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41.《论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第二作者)42.《论社会资本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独立完成)43.《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4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独立完成)45.《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46.《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借鉴》,《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47.《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48.《诺思的经济史观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49.《论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50.《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独立完成)51.发表论文《“一致”通过的决议缘何执行不力》被收入200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一书(独立完成) 1.参与国家985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3.主持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4.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5. 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6. 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研究”,2008年获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周晓丽:《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苏保忠,周晓丽,王拥军:《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公共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参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刘昕的主要论文
1. “ 360 度反馈的管理能力开发功能及其实践启示”,《江海学刊》(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4 期。2. “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流通经济》(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7 期。3.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 2009 年 1 月上半月刊。4. “营销助力政府绩效提升”,《光明日报》, 2009-02-21 。5.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丁守海,刘昕,《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核心期刊), 2009/02 。6. “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失业分析 : 规模、特点及对策”,丁守海,刘昕,《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9/01 。7. “走出高绩效管理的误区”, 《人力资源》, 2008 年 8 月上半月刊。8.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Evolution,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 The Fourth Sin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 June, 2008. Newark , NJ 071029.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外包体系:制度设计与经验启示”,《江海学刊》, 2008 年第 3 期。10. “绩效审核与改进会议的作用及其实施要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年 1 月。11. “绩效考核误差管理”,《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12 月。12. “ HR 的能力塑造及途径选择”,《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10 月。13. “完善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年 10 月。14. “从公务员绩效考核到政府绩效的全面更善——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变迁及其思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董克用主编。15. “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其基本对策”,《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7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16.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人才资源开发》, 2007 年 7 月。17.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之争?”《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5-6 月合刊。18.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uman Resources Risks , the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59th Annual Meeting, January 2007, Chicago, the U.S. ConferenceActivities· 1/5/2007 , 2:30p.m.?4:30p.m , Concurrent Sessions, 3.1 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mposium) —Private Dining Room 2,19. “论中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型”,《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702 。20.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 200705 。21. “大学生就业难:正常中的‘不正常'”,《中国图书评论》(核心期刊), 200705 。2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亟待梳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行政管理》(核心期刊), 200704 。23.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核心期刊), 20060712 ,第三版。(《中国人事报》 20060726 转载,《中国人才》 2006 年第 8 期转载)。24. “需要平等协商对等交易”,《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6 日 ,第十三版:经济周刊《观点》栏目。25. “人才考核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才》, 200705 。26. “ HR 战略与企业战略:在辩证中前行”,《人力资源》, 2007 年 3 月。27. “打破‘大锅饭',留住‘小锅饭'——薪酬和个人绩效挂钩越紧密越好吗?”,《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3 月。28. “绩效改进:组织的永续发展之道”,《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8 月。29. “企业的社会责任: HR 大有可为”,《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4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6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30. “继承与发展中的现代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9 月, 6600 字。31. “从薪酬福利到工作体验:以 IBM 等知名企业的实践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5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32. “走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人才资源开发》, 2005 年 2 月。33. ”民工荒'热的冷思考”,《北大商业评论》, 2004 年 11 月。34. “中国企业亟待完成文化转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年第 8 期。35. “‘万民评议党政机关'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国人才》, 2004 年第 7 期, 65 - 66 。36. “美国联邦政府薪酬宽带试验及其启示,”《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37. “对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建设问题的研究,”《财贸经济》(核心期刊), 2004 年第 1 期。38. “领导人才: 21 世纪最为稀缺的人才,”《中国人才》, 2003 年第 12 期。39. “全面提升国有财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三个关键环节,”刘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12 月。40.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职业》, 2003 年第 12 期, 12-1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4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41. “我国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42. “绩效考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滑铁卢”,《职业》, 2003 年第 7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43. “新木桶原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企业管理》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 200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44. “从公务员加薪之争看公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界》, 2003 年 5 月。45. “警惕薪酬陷阱”,《企业研究·财智》, 2003 年第 4 期下半月刊。46. “启动宽带薪酬”,《中外管理》, 2003 年 2 月。47. “顾客第一还是员工第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 2002 年 11 月 12 日 。48. “论企业家的四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财经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49. “如何念好 360 度绩效反馈‘真经'”,《中外管理》, 2002 年 1 月。50.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2 期。51.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9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1 年第 11 期转载。)52. “福利是否需要全部货币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 期。53. “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影响,”《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2000 年第 8 期。54. “英国最新福利制度改革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9 期。55. “荷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5 期。56. “中小企业的发展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3 期。57. “人力资源开发: 21 世纪企业的立足之本——驳“传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过时论,”《广东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1 期。58. “等待性失业及其制度基础与制度变革,”《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11 期。59. “走出文化建设的误区——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60. “论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61. “论合作型员工关系的处理模式”,《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7 年第 6 期。62. “论转轨时期政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经济研究》(核心期刊), 1996 年第 3 期。63. “终止行政关系、确立产品关系、重建新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核心期刊), 1995 年第 2 期。64. “正视人才‘高消费',”《经济学消息报》, 1999 年 5 月 28 日 。65. “上大学,来年再考又如何,”《经济学消息报》, 1998 年 10 月 9 日 。
上一篇:sensorb杂志影响因子
下一篇:imeta期刊影响因子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