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彭卫民的学术著作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常州大学代码是多少?
常州大学代码是1029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常州大学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8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80个;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2017年捧得大挑“优胜杯”;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小挑“优胜杯”;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3个、产学研基地487个、校企联盟432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武进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76多万册,阅览座位2800余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8多万册;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常州地区中心馆。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中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跨文化研究院、泰国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等智库平台。
彭玉平的个人作品
●词学史上的“潜气内转”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王国维与陈寅恪的结构、文体与文学观念∥《文学遗产》2012第6期●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语源与语境∥《文史哲》2012年第3期∥《2012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来亚大学2012年8月版●《人间词话》英译两种平议——以李又安译本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9期●“群”与孔子《诗》学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9期转载●唐圭璋先生与近现代词学源流与谱系∥《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转载●生命悲歌与文学经典∥《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转摘●《清嘉道年间女性的诗学研究》序∥聂欣晗《清嘉道年间女性的诗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明清桐城方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序∥宋豪飞《明清桐城方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黄山书社2012年●《人间词话》简评∥《词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论寄托》简评∥《词学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忧与生来讵有端:王国维词与其人生哲学之关系∥《文史知识》2012年“诗词中国特刊”●龚自珍与常州词派(与习婷合作)∥《求是学刊》2012年第4期●《王国维全集》的编纂:历史回顾、当下需求与后续寻访∥《学术研究》2012年第10期●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困境、转境与进境——彭玉平教授访谈录(彭玉平、黄春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1期●论词之“哀感顽艳”说∥《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王国维哲学、宗教观念与“人生”诗学∥《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4期(2011年5月3日)第20版转摘●论陈寅恪的生命诗学 ∥《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四期转载●《人间词话》手稿结构论∥《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新发现王国维致沈曾植手札七通考释∥《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词学史上的“尽头艳语”论(与王卫星合作)∥《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摘转●王国维《文学小言》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考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王国维与陈寅恪文化遗民心态辨析∥《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论西汉的论体文创作(与刘石泉合作)∥《烟台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的标序与圈识∥《词学》第25辑(2011.6)●私谊与追思:王国维与陈寅恪∥《传记文学》2011年第8期●人间词话手稿疏证自序∥《诗词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人间词话手稿疏证跋∥《诗词学》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康熙与清初文坛序∥黄建军《康熙与清初文坛》,中华书局2011年●王国维与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王国维《词录》考论∥《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论王国维与沈曾植之学缘∥《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沈曾植之词学思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1期●杜诗变调与词体内质——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为考察中心∥《阅江学刊》2010年第4期●清代词学的《诗》学话语(与陈桂清合作)∥《烟台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二)∥《国学学刊》2010年第2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三)∥《国学学刊》2010年第3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四)∥《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2期●从《人间词话》手稿的征引文献看其词学渊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1辑●王国维对《人间词话》手稿的删订略论∥《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4期●海山居集序∥《诗词》2010年第14期●人间词话手稿四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复旦学报》2010年第4期●论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四种结构形态及周边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被冷落的经典——论《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在王国维词学中的终极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花间集序》与词体清艳观念之确立∥《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09年第3期摘转●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复旦学报》2009年第5期∥《文学遗产》(网络版“论文选粹”)2011年第2期转载●论叶恭绰的清词编纂与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王国维与梁启超∥《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2期转●王国维与龚自珍∥《汕头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收入《龚自珍与二十世纪诗词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一个文本的战争∥《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7期摘转●朱光潜与解读《人间词话》的西学立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文史知识》转摘●岭南文化:文化受容与文化转境(笔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人间词话手稿札记(一)∥《国学学刊》2009年第3期●《人间词话》:从文本疏通到价值认同∥《词学》第21辑(2009年6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解说与辩难:三四十年代《人间词话》范畴研究∥《词学》第22辑(2009年12月)●陆机《文赋》之用心考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梁启勋《词学》与王国维词学之关系∥《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关于《静安文集》的一桩公案∥《清华学报》2009年第1期∥《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第1期转载●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校订并跋∥《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一桩公案∥《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俞平伯与《人间词话》的经典之路∥《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许文雨《人间词话讲疏》研究∥《词学》第19辑(2008年6月)●蒲菁《人间词话补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3期●以忠实之心著朴实之文——评《中国诗论史》∥《光明日报》2008年6月10日●陈钟凡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创立∥《岭南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不要轻易对诗歌说“不”∥《当代诗词》2008年第3期●宋代家族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拓荒之作∥《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民国时期的词体观念∥《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一期转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摘要转载●倚声之源流与体制考论∥《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摘登●陈廷焯〈骚坛精选录〉初探∥《文学评论丛刊》2007年第2期●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6期摘登论点∥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国维诗学与词学之关系——兼论晚清“诗话”对“词话”的介入方式及其学术意义 ∥《词学》第1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李清照论词的故实与富贵态略释∥《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甄综百家学说,别裁词论历史∥《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邱世友教授的词学研究业绩∥《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倒卷百年研究,缫演学术经典∥《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词学的古典与现代∥《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诗馀考∥《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詹安泰词学体系研究∥《词学》第17辑(2006年11月)●论詹安泰的中国文学史学∥《论衡》第三辑(2006年8月)●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情怀∥《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选本批评与词学观念∥《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端木埰与晚清词学∥《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端木埰〈宋词赏心录〉探论∥《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朱祖谋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梦窗词研究∥《词学》第15辑(2004/11)●文学史编纂与文学史理念∥《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4期●论文人相轻∥《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沉潜考索之功,高明独断之学∥《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陈廷焯词学综论∥《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解读传统文学与承续文学传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明清目录中“〈文心雕龙〉子书说”考论(与梁穗雅合作)∥《文献》2003年第3期●朱祖谋《宋词三百首》探论∥《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嵇康的论体文与魏晋学术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从《论寄托》到“专言寄托”—评詹安泰先生《花外集笺注》∥《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文体形态与文体研究的学术空间——评吴承学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从历史形态到理论形态——兼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兼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刊《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2000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话”体文学批评的肇端——重估《六一诗话》的价值和地位(与杨金文合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本然追问(与杨金文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转载●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与杨金文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与杨金文合作)∥《学术研究》2001年11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古代目录学之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陈廷焯正变观疏论∥《词学》第1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逻辑基点与形态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居今探古 古为今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1期●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学术研究》1999年第3期●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摘要转载●陈廷焯的词学理论与批评实践∥《论衡丛刊》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旨永神遥论小品∥《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王士祯与赵执信关系考辩∥《学术研究》1998年第5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吴承学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从传统形态诗文评到现代形态批评史∥《中国文学研究世纪回眸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陈廷焯沉郁词说解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宋元诗社与宋元文化∥《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古典文学中的听觉意象与审美鉴赏∥《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与吴承学合作)∥《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1978—1998)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陈廷焯前期词学思想论∥《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2期●论王渔洋评《诗品》之“极则”∥《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汉魏六朝论文主题的历史演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陈廷焯词史论发微∥《词学》第11辑 1993年11月●陈廷焯词学渊源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上一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