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中文期刊
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中文期刊
办馆近6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们坚持“优化馆藏结构、实施科学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倡导优质服务”四个环节并举,闯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以农、工、教育、管理为主体,涵盖人文、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互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藏书体系”,馆藏文献累计总量为153万册(件)。近年来,图书馆先后引进“书生之家”、“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Agricola”、“Springer Forum for Science”、“EBSCO_host”等大型数据库。现采用“图腾”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已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检索、期刊、情报和统计决策的计算机管理;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始于2001年,经过2002、2003年两次扩建后增添了软硬件,为了规范管理2006年整合成为今天的数字图书馆。总投资600万元。存贮总容量达14T,阅览座位 304个。可提供文献查询、多媒体电子阅览、internet网上信息浏览、查询和发布等多种服务。
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的简介
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历经平原省农业学校图书馆、平原农学院图书馆、百泉农业学校图书馆、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图书馆、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等时期,2004年5月,随学校更名改为现名。 现设有6部2室,分别为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情报部、现代技术部、典藏咨询部、办公室和文检教研室;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70名,正式职工42名,外聘人员28名。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与学校同期创办于1949年,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尽60余年的沧桑变迁,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馆藏资源丰富、管理理念先进、现代化水平高的大学图书馆。东区新图书馆大楼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馆舍面积达3.2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6月,中外文藏书总量18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12万册,电子图书73万种,报刊1300余种,随书光盘7259种,中外文数据库23个。现已形成了以农、工、管理为主体,涵盖人文、教育、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虚拟馆藏和实体馆藏互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馆藏体系。图书馆一贯秉承和谐、务实、高效的办馆理念,实行“藏阅一体、开放管理、统借统还”的先进管理模式,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最大程度地方便了读者;采用“图腾”V9.0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检索、期刊、情报和统计决策等现代化网络管理;周均开放时间91小时,网络服务24小时不间断。图书馆设有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情报部、技术部、信息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办公室,负责文献的采购、加工、流通阅览、情报开发及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等,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服务。紧随着河南科技学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多功能、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河南科技学院教务管理登陆系统:jwweb/
河南科技学院教务管理登陆系统: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39年,前身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历经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长治分院、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学校地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河南新乡市,占地面积2176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建校79年来,学科专业已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21个教学学院,65个本科专业,合作办有独立学院--新科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7214人。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288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等13个,河南省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等23个。建有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10个,其中,作物学被评为河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建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
学校全面落实“质量立校”战略,着力培育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三年来,学生先后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1项,全国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奖项5项。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为代表的科技英才,有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买兴普为代表的基层优秀管理人才,有以河南广安集团董事长高天增为代表的企业精英,还有众多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以及大批省级、厅级、县级政府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河南省乃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教授106人,副教授33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8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9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3人。聘请7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积极贯彻“科技兴校”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单位,建有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院士工作站2个,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2个;建有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等24个。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级现代蜜蜂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河南省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专科师资培训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3629项,获科技成果奖154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1985年学校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黄淮地区小麦生产水平的跨越式提升;2013年学校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学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突出科技引领,注重产教融合,主动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独创共建新模式,较好实现了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五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5577万元,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我校技术转让收入在全国高校排名58位。
学校着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建有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与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共建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实验室;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共建自动化实验室;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农牧业科技示范中心。常年聘有美、英、加等国的外籍专家任教。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最佳暑期实践大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师培训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立德树人,做推动高等教育进步的先行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发现自我;让教师倾情教育,醉心研究,成就自我”为使命,以“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思想碰撞、灵魂唤醒,国家需求、社会尊重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大学”为愿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为己任”为价值追求。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河南科技学院知网怎么登陆
河南科技学院知网登陆方式如下:
1、中国知网需要学校提供的账号和密码才能登录。
2、学生进入河南科技学院校图书馆或者校内网,找到知网入口。
3、进入登录页面后,点击页面上的学校IP登录河南科技学院IP。
4、使用账号和密码登录即可。
河南科技学院的网站和基本情况
河南科技学院简介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和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历经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学校地处中原名城新乡市,占地面积1365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15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600余种。现有8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现代蜜蜂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和农业新技术培训基地。
学校设15个教学院(系),4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河南省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拥有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单独招生、联合培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学校办有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独立学院——新科学院。
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4000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60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尤其是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18人,专任教师871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70余人,教授102人,副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337人;博士、硕士635人;“双师型”教师20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1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96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32人。聘请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盖钧镒、成卓敏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性构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双师型素质、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新模式,开展了“专业+专项+专证”和“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2001年以来,完成教育部教改项目8项、河南省教改项目3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为96.0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1070项,获科技成果奖41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学校培育的小麦高产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累计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国家批准学校以棉花品种等为主体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 2009年在河南省夏收中增产16亿斤,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秋播面积超过3 000万亩,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增产效益达15亿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与美国布瑞纳大学、韩国江原大学、荷兰农业学生交换及学习访问基金会等开展了合作办学,常年聘有美、英等国的外籍专家任教。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教师培训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将继续秉承“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更加蓬勃的昂扬斗志,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成职教师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农科优势更加突出,在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工程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期刊
下一篇:science科学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