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论文
新州实验小学郑瑞鹏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留在人们头脑的表象。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图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初步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往的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周围的事物入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时候可以从我们生活的身边事物来观察,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体验长方体的内涵,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让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的探究活动感知图形符号,来形成空间观念的并加以巩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戏,跟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搭物活动,学生在搭物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活动,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培养空间观念必须结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随着学生掌握的几何知识的增多。在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不管是平面图还是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都是与点、线、面、体的几何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形成空间观念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都有差异,应逐步提高要求,不能过急、过高,可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到相应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存在的表现.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策略一: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什么是模型?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单化的描述。要想建立模型,首先要考察实际问题的基本情形;然后分析、处理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最后进行推理和求解并得到结论,回到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性层面即实物模型,而忽视了猜想层面即思想模型的培养。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应予以充分重视。如我在教学“正方形展开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这一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随便剪,要求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纸盒表面的一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不对展开的图形形状提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把正方形纸盒展开需要剪开几条棱?
2.同一个正方形,沿不同棱展开的图形是否一样呢?
有了这些基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正方形能得出下面的两个平面图形吗?
要求学生将具体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如何剪?这样剪行吗?下一步怎样剪?
策略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空间知识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的实物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要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我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我们祖先的发明――七巧板。七巧板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它进行视图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在课下亲手制作七巧板模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从图形的本质上了解了七巧板的构成,从而为七巧板的拼图打下了基础。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空间和图形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利用七巧板,可以使用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分析的方式。从形式、特性、方位、关系等多种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验周围事物,理解并拓展空间,将直观和抽象进一步有机结合,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空间观念。
策略三: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相对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明了,而且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我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就充分应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性。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生活中跟平移和旋转有关的图像,然后运用Flash展示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直观形象,并且计算机不仅仅有“动”的好处,还有“静”的特点,可以在播放过程的任一时刻停止,运用此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四:开展“我为教师做教具”的活动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我将教师的教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配发的,如圆规,三角板等,这些教具是最基本的教学用具,使用广泛,但也有缺陷,它们只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画图和教学。另一类是自制教具,这些教具可以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好帮手。制作这一类教具要对教学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开展“我为教师做教具”的活动,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几何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观念。比如在“立体图形”教学中,选择一些简单的,如立方体、长方体、三棱体、圆锥体等等,让学生为教师制作纸质的这些立体图形,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制作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实际上学生制作这些教具的过程,也是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三、让学生在观察联想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多举例子,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没有思考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对问题的探讨,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要创造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与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会在操作、合作交流中体会一些计算公式的含义,归纳推导出计算公式,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体会探索过程中的数学方法。
3、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
这些可能的途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1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对此,《新课程标准》已作了较为明确的表述,“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够概括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模型实物,培养直观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离不开直观教具教学。直观教具包括两个方面: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包括教学图片、统计图标、几何模型和各种电教用具。
《标准》注重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比如,在第一、第二学段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第三学段继续通过观察、操作、图形变换、展开与折叠、图案欣赏与设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进一步认识图形及其性质,丰富几何的活动经验和良好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记得在教授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将圆柱模型的侧面沿一条母线切割展开,使学生确信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这个矩形的面积。在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后,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求一段圆木的表面积,一个无盖的圆柱型水桶的表面积。一个圆柱型烟筒的表面积分别等于侧面积加上多少个底面圆的面积。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运用积累的空间观念进行再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自己的想象加以验证。首先可以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在画图中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表象。另外多让学生制作模型,模型的制作应由简单到复杂。最后,让学生制作正方体、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可以多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作一作(制作模型)等。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学具,找两个硬纸板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个硬纸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认识了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由此还可以得出:角还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而成的,一条射线沿着其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用若干个小立方块搭成一个几何体,它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试问:(1)这样的几何体是否只有一种?若不只一种,请再画出几种不同的左视图。(2)搭成符合所示的正视图和俯视图要求的几何体至少要多少个立方块?最多要多少个立方体?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再让学生结合摆放实物来不断纠正自己的想象。实践证明,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行之有效的。
三、运用电教手段的直观生动,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互联网的出现,在各行各业中都引起了一场非常大的改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有限变为无限。
几何图形的教学很多内容都是要在动态中来理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始终只是在平面上,无法让图形动起来就无法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而通过一些软件制作简单的动画,可以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可以采用电教手段,把透明量角器通过投影仪(投影仪起着放大作用)反射到屏幕上,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演示的量角过程,特别是具体操作中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如何使用内圈、外圈的刻度等问题迎刃而解。另外,运用电教手段对如何度量不同方位的角效果更加明显。如下图,学生能亲眼看到教师是如何进行旋转,把它们变成标准位置的角,然后再使用量角器来度量,它对于学生的书面练习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相信我们的学生空间观念会越来越强,最终成为拥有空间想象能力的强者。
上一篇: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
下一篇:生物学教学期刊一审是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