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论文苏灿

发布时间:2023-02-19 01:3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论文苏灿

参考文献是旅游 文化 论文的一部分 ,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2017年旅游文化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黎洁,李垣.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 思想战线. 2001(01)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1. 浅谈旅游文化论文

2.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3. 旅游文化的论文免费例文

4.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有关旅游文化的论文

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文稿要求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殷杰,郑向敏.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安全格局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0-65.

[2]范高智.基于Web技术的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构建[J].现代电子技术,2018,(11):69-72.

[3]付景保,王子铭,乔冬梅,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3):137-141.

[4]刘华明,全红,刘诗涵,等.旅途无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3):89-91.

[5]高璐.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12.

[6]郭士琪.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4):185-186.

[7]李杨,李海东,施卫省,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壤重金属预测及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591-597.

[8]迟睿,苏翔,滕瑜.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研绩效评价建模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4):525-530.

[9]陈鸿俊,杨海涛.RBF神经网络在高职院校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72-73.

[10]邵伯乐.基于禁忌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8,25(3):54-57.

[11]余东升,陆青,冷亚军,等.基于B/S模式的自助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9):61-62.

[12]张敏娜,刘新颜.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目标的现代旅游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14,(11):175-177.

[13]王磊,杨晓霞,向旭,等.乡村旅游开发风险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4):140-145.

[14]罗景峰.乡村旅游客体安全风险评价及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34(3):96-103.

[15]罗景峰.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1):38-41.

[16]周俊延.浅谈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7):70-71.

[17]金龙.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30-331.

[18]黄利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管理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6):34-36.

[19]吴晓,吕红波.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商论,2019,(17):72-73.

[20]吴杰.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21]符大鹏.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24.

[22]梁军利.浅谈现代旅游经济的研究和管理[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5-56.

[23]于宏.探析信息化建设下的现代旅游管理方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4):733-734.

[24]余小英,李文德,杨凌瀚,明杰.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17):56-57.

[25]张晶.酒店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研究[J].度假旅游,2018(12):59-60.

[27]欧蕾.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探究[J].当代旅游,2018.

[28]傅岩.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

[29]李泓颖.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16.

[30]席坤.在旅游管理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J].度假旅游,2019(01):123.

[31]赵艺霜.试论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度假旅游,2018(12):25.

[32]邓江晟,汤海磊.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经贸实践,2018(7):205.

[33]官长春.新时代县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4):72-77.

[34]周蕊.现代旅游管理中新媒体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8(40):283+285.

[35]李养兵.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63-64+66.

[36]黄细嘉,梅文斌,谢珈."元治理"视角下全域旅游治理体制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5):67-73.

[37]姜文琼.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丝路视野,2017,(6):34.

[38]侯志强,樊玲玲.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1):76-80.

[39]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老挝旅游[Z].万象:老挝国家出版社,2011.

[40]何继燕,赵红波,明珠.大数据时代下旅游管理平台的构建[J].信息记录材料,2018.

[4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39-142.

[42]赵桂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就业岗位关系问题之探讨[J].中国市场,2014(24).

[43]李伯伟,赵本谦.浅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思路[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4,2(4):9-10.

[44]曹春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5]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46]李楠.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初探[J].职大学报,2018(06):118-121.

[47]王晓巍.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4):68.

[48]易玉婷,唐欣然,刘桓妗.基于心理行为分析的散客旅游服务技巧[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50-51.

[49]时春霞.散客旅游心理和管理营销解析[J].职业,2016(28):78-79.

[50]冯大成.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及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6(S7):48-49.

[1]孙小黎,王讯.中小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艺术[J].当代经济,2003,(7).

[2]陈文杰.危机的管理与规避[N].中国旅游报,2003,(5).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

[4]戴斌,杜江,郭鲁芳.旅行社管理[M].北京: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纪俊超.试论旅行社的危机管理[J].旅游管理,2003,(4).

[6]黄非,胡亚萍,贺鹏.浅谈“危机管理”在旅游业中的运用[DB/OL].

[7]李团辉.我国旅行社实行垂直分工体系的障碍因素[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6,(4).

[8]王春雷.中小旅行社的'经营困境与创新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4,(5).

[9]黄吕波.关于旅行社低价格竞争之原因的综述[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6,17(8).

[10]甘露.刘海燕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1).

[11]刘怡,李月.高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

[1]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记者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政治 谈谈加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也是维护人类环境的极为重要的保证。长江流域地跨华东、华中、西南3大经济区,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多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5%,人口占全国总数的34.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5%,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牵动着半壁河山。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保护好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于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将对华北、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及崩岸遥感调查研究

杨则东 褚进海 陈有明 鹿献章 赵华荣 晁玉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调查研究了长江安徽段12个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现状,并对岸线演变趋势,岸带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河道演变;崩岸特征;遥感调查

长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窑,南岸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马鞍山,全长约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东,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与北东东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阶梯形状。平面上看分汊河段与单一河段相间分布,呈宽窄相间的藕节形。

安徽境内长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变形式可分为12个河段,本文利用多时相航片、TM、ETM资料,调查研究12个河段的河床演变形式及崩岸特征。

1 陈家洲(张家州)微弯分汊型河段

陈家洲又叫张家洲,该洲约于明朝永乐年间出水。至清朝雍正时期,张家洲成为条形,把长江分成左右两条顺直汊道。随着沙洲下移到鄱阳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顶托而停止,左、右汊道开始向弯曲汊道发展。由于右汊右岸为低丘,河弯发展受到阻挡而停止,转入淤塞阶段,左汊处在河漫滩平原上,弯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分汊河段的主汊,并相继形成了长洲、柳洲、蔡家洲、团洲、龟洲和邓家洲。

随着左汊日益淤积和衰退,右汊得以发展,建国后右汊中大轮已通行无阻。

上世纪60~80年代,右汊仍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强,

受横向环流作用,程营—八里江一带强烈崩塌后退,1969~1986年的17年间岸线后退约400m,同时邓家洲已与张家洲合并向北淤长。

据上世90年代航片资料统计,本河段左岸线长15.0km,右岸线长8.5km。

2 三号洲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矾与小弧山夹江对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由单一至分汊至单一河型变化的趋势。所见的分汊河势开始于100多年前,当时河床较窄,江中无江心洲,属于单一顺直河道,近百年来,由于上游河道变化,河流旁向侵蚀,河

道展宽,江中淤积形成江心洲,左岸抗冲刷强度弱,左汊迅速拓宽成主流。后随着主泓右移,于上世纪30年代下三号洲开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号洲继续扩大(图1)。

上世纪60年代~2000年间,本河段变化表现为上三号洲,以上河道继续拓宽,左岸后退约100m,右岸后退约100~200m,上三号洲向上游延伸,同时左汊明显淤积萎缩,左岸向上三号洲迅速靠近,最大推进距离900m,右汊成为主流。而下三号洲则向下移,1969~2000年间洲头下移2000余米,其右汊逐渐淤积,有新心滩生成,左汊为主流,左凹岸受到强烈侵蚀而崩塌。

图1 上下三号洲顺直分汉河段一百年来河道演变比较图

根据上世纪90年代航片计算,本段左岸线长36.3km,右岸长35.0km,直线长32.2km,曲折度1.13,江心洲4个。

3 搁排洲微弯分汊河段

搁排洲是区内最大的江心洲之一,它的形成与小孤山、彭郎矶这一对矶头,特别是彭郎矶的单向挑流密切相关。

根据记载唐宋以来,彭郎矶始终临江,小孤山则有明显变化。明朝前,小孤山峙立左岸,明成化二十年(1484),发生切滩,江水忽分流于山北,清朝小孤山依然立在江中,到民国年间,左汊淤塞,小孤山才再次登陆临江。

搁排洲大约是清道光年间在峰火矶至马当矶之间出水,由于当时小孤山左汊处于淤塞过程中,彭郎矶挑流增强,搁排洲左汊迅速扩展。同治年间,搁排洲在向下游延伸越过马当矶的同时,沙洲北缘也迅速发展,左汊已成为主汊。光绪至民国年间,小孤山左汊完全淤死,彭郎矶单向挑流更加显著,本河段左汊继续向北扩展成弯道,河道中又相继沉积了年字号洲、庄兴洲、双新洲、往复洲等,并与搁排洲合并成一大沙洲。

从1954~2000年航卫片解译结果看,小孤山的挑流作用略有增加,使本河段右汊分流加强,右岸马当矶上侧受到较强的冲刷,1969~2000年间其岸线后退500余米,右汊中水流受马当矶挑流作用,深泓左移,使瓜字洲明显后退,从1975~1986年的11年间,瓜字号洲就后退1100m,平均每年后退100m。本河段左汊扩展不明显,仅在汊道入口处局部后退400多米(1969~1986年),在弯道顶端左岸受横向环流作用而后退,1954~2000年后退500m,其中主要是在1975~1986年间后退的。另外,在左汊道中又新生成了一个江心洲。整个搁排洲基本稳定,其东缘略有扩散,北、西缘略有后退。洲尾从1954~2000年共后退900m左右。

根据上世纪90年代航片解译统计,本河段左岸线长31.5km,右岸26.0km,直线长23.7km,曲折度1.33,江心洲4个。

4 东流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从牛矶至吉阳矶,河道顺直,由于本河段出口处吉阳矶和沟口这对锁江矶头造成河段壅水成洲。历史上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心滩出水,河道水汊展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老洲靠岸,江面束窄,成为单一河道,后又拓宽,如此反复。河道中的棉花洲、玉带洲和天心洲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受沙洲扩展和右岸矶头挑流影响,左岸雷港-湖东之间的靠岸边滩遭受强烈冲刷,岸线后退。吉阳矶以南右岸略有拓宽,江中沉积形成共和洲。

1954~1969年间,共和洲左汊分流较强,左岸后退(最大距离约400m),1969~1975年间共和洲扩大,左岸线趋直,之后左汊淤塞,共和洲迅速与左岸连成一片,造成该处左岸从1969~2000年的31年间,岸线前进的最大距离为1400m。由于出口处江面忽然变窄,使上游壅水明显,棉花洲、玉带洲和天心洲上下扩展,成柳叶条状雁行排列,心洲之间距离很小,河道继续向两侧拓宽。从最新的航卫片上分析,目前河道分汊拓宽已近顶峰,河道开始淤积,随着水流动能的积蓄,将有可能从棉花洲与玉带洲之间或玉带洲与天心洲之间冲开,形成主汊,而使两边沙洲靠岸,再次成为单一顺直河型。

本河段左岸线长36.3km,右岸39.2km,直线长33.5km,曲折度1.17,江心洲5个。

5 官洲微弯分汊河道

本河段位于吉阳矶至皖河之间。原是外形上下狭窄、中间宽的鹅头型分汊河道。左岸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右岸阶地,矶头临江,控制着河势的发展。特别是吉阳矶、其挑流方向的改变,对河床的沙洲形成、江岸变迁影响重大。

明朝中叶以前,本河势以山口(皖口)为顶点形成一个大河弯,在弯道凸岸(右岸)已有磨盘洲、新洲形成。此后,吉阳矶挑流增强,江流直射西北折向东北直趋安庆,弯顶在山口附近处于缓流区,形成沙帽洲、光洲。明末沙帽洲、光洲靠岸,皖水入江口向前延伸,到清代乾嘉时期,河弯顶端南移至江家店一带,江中沉积了育婴洲等一系列小沙洲,河道演变成微弯分汊河型,主泓在育婴洲右汊。至此本河段的演变进入又一个旋回,鹅头型分汊河道只不过是近160年以来的事。

大约在1825~1858年前后,由于吉阳矶挑流变化,主泓改走保婴洲(又称官洲,即合并后的育婴洲)左汊,河道由微弯分汊向左侧分汊发育,左汊曲折度加大。1858~1912年前后,左汊继续为主泓,官洲后退,左汊顶部沉积了路洁洲(即培文洲的前身)。而在右汊中又出露了清节洲。鹅头状分汊河型基本形成。1912年以来,吉阳矶单向挑流增强,主流直射老湖滩折向东北,官洲右汊又成为主泓,左汊则逐渐淤窄成为支汊,培文洲和官洲合并。与此同时,官洲南缘受主流强烈冲刷后退,清节洲则向北扩展增大,其上又沉积了复生洲,河型有向复式鹅头状分汊河型发展(图2)。

建国以来上述河势仍有发展。1954~1969年最大后退距离2400m,1969~1975年后退600m。但1975~1986年间,由于在官洲左汊入口处筑有拦水坝,迫使官洲洲头与左岸相连,成为左岸一部分,其下侧洲尾受主泓冲刷后退2200m左右。由于人工工程使鹅头形左汊淤死,本河段成为直角拐弯的弯曲分汊河势,鹅头形也随之消失。

图2 官洲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本段左岸线长29.5km,右岸长25.1km,直线距离21.7km,曲折度1.36,江心洲3个。

6 安庆江心洲顺直—弯曲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安庆市,下至拦江矶,以黄湓为顶点形成直角拐弯形态。此弯曲分汊河势始于明朝中叶前,先在右侧黄湓与牛头山之间沉积了新洲,河道开始分汊,主汊位于左汊,使右岸受到强烈侵蚀而后退。清咸丰、同治年间,左岸线与今大体相同,而右岸黄湓一带较现在平直,黄湓距江有6km之遥。清末以来,由于新洲不断扩大并向下游延伸,右岸急剧后退。目前黄湓距长江已不足2km了。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本河段基本稳定,仅在江洲左汊因沙洲的扩展而使左岸于1954~1969年后退100m,拐头1954~1986年后退约300m。2000年已经看到左汊深槽部位已不到150m,目前左汊分流增加,使江心洲向左岸逼延,淤积严重。

本河段按河型又细分为:

(1)安庆单一顺直河段,该段左岸线长9.8km,右岸9km,直线长9.4km,曲折度1.04;

(2)安庆江心洲弯曲分汊河段,左岸长17.5km,右岸25.5km,直线长16.3km,曲折度1.56,江心洲2个。合计:左岸长27.3km,右岸34.5km,直线长24.0km,江心洲2个(图3)。

7 铁板洲鹅头型分汊河道

本河段从拦江矶至扁担洲。江水受拦江矶挑流直奔至枞阳后东折,又被下枞阳姆山挑流南转,鹅头型分汊形成很早,弯顶枞阳成为历代濒江要地。

明朝中叶前,鹅头部分江中分布有罗塘、铁板二洲。其中罗塘洲较大,铁板洲位于罗塘洲东南方。长江因此被分为三汊,至龙窝汇合,故此处以南,江面有三江口之称。清代乾隆年间,左汊成为主流,罗塘、铁板二洲的西南边受冲刷后退,铁板洲下尾则又有铜板洲出水。同治年间,罗塘洲靠向左岸,原罗塘洲与铁板洲之间的中汊则成鹅头弯曲分汊,铜板洲也在此时与铁板洲合并。民国年间,在鹅咀处右岸受汇流顶冲而后退,并沉积了扁担洲。

1954~上世纪90年代末,本河段基本没有变化,只有局部岸线变化。如受拦江矶挑流作用,新河口一带左岸1975~上世纪90年代后退了近300m,表明这段时间拦江矶挑流增强。在鹅咀汇流处,右侧扁担洲向右岸后退,并于1975~上世纪90年代后退了近300m,表明这段时间拦江矶挑流增强。在鹅咀汇流处,右侧扁担洲向右岸后退,并于1975~上世纪90年代间靠岸。铁板洲南缘不断增长。

图3 长江安庆段100多年来河道演化对比图

本河段左岸线长22.8km,右岸13.4km,直线距离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个(包括拦江矶)。

8 池州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担洲到大通,历史上江岸、沙洲演变频繁,故道残迹密布。在航卫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带可见有三期长江汊道演变留下的古河道痕迹,早期汊道从左大圩经鲍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龙湾经汤沟镇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经源子港、老洲至老洲头。后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说明该河段河床有数次南北向摆动,江面有日渐束窄的趋势。

北宋时期,池州城距江岸十余里,整个河势较目前偏北。航卫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河道左汊的残迹,明朝中叶,长江过江口后,在该河段内有估价、乌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顺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长条形。当时江面较现在开阔,从池口至汤家沟最宽部分达15km。左岸自七里矶、新开沟经马船沟、汤家沟、源子港至老洲头;右岸从乌沙镇经汪家村、池口、流波矶至梅埂。这些在遥感图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马船沟与源子港之间的微弯河段中又沉积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应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清道光时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为故道,左岸显著推进。在江中又形成了三个条形沙洲,从右向左为崇文洲、氽水洲和凤凰洲。池口段演变成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为主泓,使新洲边滩受强烈侵蚀崩塌。

清末至民国年间,估价洲、乌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乌沙夹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为上述晚期故道、与此同时,崇文洲(即长生洲)与合并了凤凰、氽水洲(统称凤凰洲)仍在扩大,凤凰洲右侧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侧的乌落洲边滩遭强烈冲坍,池口再次临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变动。凤凰洲逐渐右移,使右汊处于萎缩中,1975~2000年间在右汊入口处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无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为主泓,左汊分流也较大,使左汊凹岸后退(1954~2000年间共后退约250m),长生洲下移,并在洲头部位被切割,在三汊汇合处,由于中、左汊为主泓,在出口下侧右岸边滩遭到强烈侵蚀,1969~2000年后退300多米,其对岸左岸处于滞流区,边滩生长,岸线推进,1954~1969年推进200m,1969~1975年推进100m,1975~1986年推进300m,至2000年又推进100余米。可见推进速度有加快趋势。在分汊段的上、下单一顺直河段,岸线基本没变化。

本河段左岸线长41.1km,右岸41.2km,直线长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个。

9 紫沙洲复式鹅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区内河势最复杂的河段。右岸羊山矶、十里长山、荻港等很早就已临江;左岸为较开阔的超河漫滩,历史上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这一侧。

宋代以前,从十里长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称丁家洲。可见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属分汊河型,它的形成与羊山矶、土桥点的挑流有密切关系。两宋时代,随着大通口和悦洲的形成,羊山矶挑流减弱,丁家洲有明显靠岸趋势,其右汊已成夹江(称丁家夹),这在遥感图像上仍可看到从丁家洲经朱家咀、钟仓至洪家村的丁家夹故道影像。明代中叶前丁家夹淤死,丁家洲完全成为右凸岸的边滩。这时,羊山矶至铜陵县的江面很开阔,达15km,说明羊山矶挑流再次增强,左岸线稳定在王家咀、土桥、胥坝一线南边,在丁家洲两侧江中有沙洲出水。当时河道较直,属微弯分汊型。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200多年间,是本河段重大的演变时期,鹅头状分汊即形成于这一阶段。其原因是在和悦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矶挑流大为减弱,使羊山矶至铜陵段的左侧沙洲靠近左岸,边滩迅速向外扩展。因此,河流通过大通后,由南向正北直冲土桥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线急速向北后退。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左岸已退至今刘家渡、凤凰颈、姚家沟一线,200年间左岸共后退10余千米。微弯河道演变成曲折率达1.80的弯曲河道。与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带缓流区,江中沙洲大量涌现,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陆续出水,并于乾隆年间合并成大洲。在左岸一侧又有卫生洲、太阳洲和大兴洲出水。复式鹅头状分汊河型至此形成。与此同时,在十里长山西侧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叶合并成一个大型长条状沙洲(老洲)。在复式鹅头分汊形成初期(咸丰、同治年间),主流在左汊、次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国年间,安定街一带折流增强,中汊迅速冲开成为主泓道,太阳洲逐渐左移。上世纪30年代初,刘家渡至凤凰颈一带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为小夹江。

1954~2000年间继续上述河势变化,在鹅头主泓变道处,受横向环流作用,深泓位于弯道左侧,其顶端太阳洲急速后退,1954~1969年洲头后退1200m,1969~1975后退200m,1975~2000年后退1200m,历时46年太阳洲洲头共后退2600余米,平均每年的后退约57m,其中以1975~2000年间后退最快。随着太阳洲、太白洲的后退,其左汊夹江趋于淤塞。同时主泓右侧紫沙洲外扩,并在54年前后,紫沙洲外侧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渐增大合并,到1986年已合并成一大洲,并有与紫沙洲合并的趋势。

老洲顺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处1969~2000年间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趋于淤塞,导致左汊分流进一步增大,土桥上侧左岸受冲刷略有后退,1954~2000年共后退约200m,而老洲左侧的沙洲出水,更将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发生崩岸。老洲总体向上游增长。另外,在和悦洲上侧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鹅咀至荻港单一弯曲河段,右凹岸顺安河口一带受鹅头弯道主泓顶冲而表现为强烈锓蚀,崩岸显著,对岸左凸岸则以堆积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为:

(1)大通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10.3km,右岸长14.6km,直线长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个;

(2)紫沙洲鹅头型分汊段:左岸线长50.9km,右岸长38.9km,直线距离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个;

(3)顺安河口至荻港单一弯曲段:左岸长10.0km,右岸长13.0km,直线长10.0km,曲折度1.30。总计本河段左岸线长71.2km,右岸长66.0km,直线距离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个。

10 黑沙洲鹅头分汊—白卯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芜湖,由黑沙洲鹅头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弯分汊段两部分组成。左岸为开阔的超河漫滩阶地,右岸则是二、三级阶地和丘陵山地。历史上河道有较大的摆动变化。

宋朝以来,荻港、新港、三山均为频江要地。随着右岸矶头着流,左岸变化很不稳定。分汊与单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现,尤期是板子矶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断向北扩展,左岸崩退。到民国以来,在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演变成鹅头型分汊河型的同时,其右汊扩展成主泓,并直奔东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节节后退,右岸迅速淤涨成七八个边滩,并陆续靠向右岸,自宋代以来该河段左岸共后退了六七千米,芜湖大拐拐头位置下移11km,并同时左移7.5km(图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于泥汊一带强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显著后退,其洲头1954~1969年后退1200m,1975~2000年又后退了近2000m,同时泥汊下侧左汊入口处的左岸边滩生长较快,1954~2000年左岸前进约800m。黑沙洲左汊弯道顶冲点下移,黑沙洲左汉2001年调查时发现已淤积严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发展。同时黑沙洲北侧的小沙洲1954~2000年间下移约1000m。天然洲扩展。白卯洲微弯河段,上侧左岸淤长,右岸后退,下侧左岸受到强烈的侵蚀,鲫鱼洲几乎消亡,芜湖大拐拐头1954~2000年后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间的夹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线显著外移。

2000年卫片所示,黑沙洲鹅头型分汊河段:左岸线长34km,右岸长18.8km直线长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个。白卯洲微弯分汊段:左岸线长28.4km,右岸长32.0km,直线距离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个。

图4 芜湖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1 陈桥洲微弯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处由于东、西梁山锁门(古代称之为天门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时陈桥洲、曹姑洲已经形成,长久稳定少动,唯陈桥洲左汊时淤时扩,左岸变动较大。

1954~1986年间,陈桥洲洲头先退(1954~1969年后退约1900m),后上涨(1969~2000年前进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经历了先退、后扩张的变迁过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来洲头一直后退,洲尾基本不动。1975~2000年间在陈桥洲与曹姑洲之间又有沙洲出水。陈桥洲左汊有形成鹅头形弯道趋势,但由于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级阶地的阻挡,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长23.9km,右岸20.7km,直线长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个。

12 马鞍山顺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东、西梁山,下至铜井。历史演变较为复杂。元代以前,左岸显著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矶江面较狭窄,现今的江心洲当时已经出水。元、明以来,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现与合并。由于江心洲的扩大,分汊河道向两岸发展,江岸不断后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为主泓,右汊逐渐萎缩。清朝中叶,大黄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冲刷殆尽,弯曲岸演成顺直河岸。大黄洲与江心洲之间中汊为主泓,使大黄洲受顶冲迅速后退,中汊段河面展宽,于1912年~1934年间小黄洲出水,使大黄洲左汊衰亡,并于1935~1946年间靠向左岸。小黄洲形成后迅速淤长和下移,同时其右汊代替左汊成为主流(图5)。

图5 马鞍山河道100多年来河道演变对比图

1954~1986年间,本河段又有新变化。除江心洲左汊继续为主泓外,小黄洲与江心洲之间的中汊却处于淤塞阶段,小黄洲左汊分流逐渐增强,尤其是1978~2000年间,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后退(最大后退距离400m左右)。小黄洲下移约600m,小黄洲左汊左岸侵蚀强烈,出口处左岸拐点后退约1000m,左弯汊道逐渐取直。江心洲右汊仍处于萎缩过程中,大江心洲继续扩张。

本河段左岸线长41.5km,右岸长44.5km,直线长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个。

参考文献

[1]杨则东,鹿献章.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区防洪治水的环境地质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79~283

[2]杨则东,鹿献章.安徽境内长江岸带崩塌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遥感,1998(3):22~25

[3]陈秀其,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徽段崩岸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72~75

[4]杨则东,徐小磊,鹿献章.巢湖水患的环境地质问题.灾害学,2002,17(总66期,增刊):64~71

[5]杨则东,徐小磊,谷丰.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积现状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1999(4):1~7

[6]杨则东,鹿献章等.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塌岸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上一篇:学前教育音乐类毕业论文题目

下一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怎么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