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报关于宜昌古城文章
中国档案报关于宜昌古城文章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取“宜于昌盛”之意改称“宜昌”。宜昌 历史 悠久,据史书记载,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 历史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史书上称“上通巴蜀、下引荆襄”。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拍摄于1917年宜昌,通过这组老照片,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一下100多年前的宜昌的旧貌。图为1917年的宜昌,江边的帆船。宜昌是长江三峡起始地,作为川楚水路要津,宜昌自古就是繁荣的码头。
1917年的宜昌码头。宜昌在清末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轮船水运迅速兴起。宜昌作为接通长江中上游的轮船运输交接点,日益显示其水运交通地位的重要。
1917年的宜昌枝江,一座宅院和宝塔。可以看到宝塔后面的院墙上写着“蜀汉中郎将董幼宰故里”几个大字,董幼宰即董和,董和是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益州,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内的事务。
1917年,宜昌某处的农村,显得有些萧索的民居。
1917年的宜昌,街头的修鞋匠。
1917年的宜昌,街头的剃头摊,还有掏耳的人。
1917年的宜昌,街头卖菜的农夫。
1917年的宜昌,街头一个摆摊卖野生药材的老人。
1917年的宜昌码头附近,街头的食摊,看样子似乎是一个卖馄饨的小摊。
1917年的宜昌郊外,两名男子从一座桥上经过,其中一人撑着一把伞,另一人肩上挑着四袋棉花。
跟宜昌这个城市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除开昭君出寨以外)拜托各位大神
宜昌市,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之乡)。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1600年前,东晋人袁崧在这里考察山川形貌,写下了对古代文坛颇有影响的《宜都记》,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推崇备至,称之为中国最早独立成篇的山水记。 至唐代,大诗人李白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而且纵情吟唱 三 峡之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小住。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一诗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水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生动描绘。 除了李白,杜甫与三峡更有一段诗缘。他在夔州一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00余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 唐元和十三年(818),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与弟白行简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镇,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徙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出峡东下。三人于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于夷陵(宜昌古称),便乘舟同游江上。他们在上岸寻幽时,发现岩壁间有一奇洞,便入洞饮酒叙怀,通宵不寐。言末尽意,又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为记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诗与文均抄写在洞壁上。今诗已失传,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为后世的游览胜地。 唐代“茶圣”、著名学者陆羽,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专家,而且也善诗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树及水质情况,走遍了全国山川。峡州(宜昌古称)本茶叶故乡之一,峡江两岸当然也留下他的足迹。他将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计二十种,而鉴别西陵峡口蛤蟆泉水为第四品,故蛤蟆泉号称天下第四泉。又鉴别香溪水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称。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记载有: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峡州茶叶也评价甚高:“山南,以峡州上”。 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坐贬夷陵县令。他在此任县令时,体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栅,辟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还用他那支妙笔,为我们记述了北宋时期古城的市貌风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画图夸”便出自欧阳修之手。他在任约一年时间,留下了《与尹师鲁书》、《峡州至喜亭记》、《祭桓候文》、《黄杨树子公赋》、《夷陵九咏》等诗五十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历史的重要资料。三游洞岩壁上,还保留欧阳修亲笔题刻一处。为纪念这位文学大师,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东修建了“六一堂”,现有迹可导。近年,宜昌文化部门在三游洞附近山头,修建了仿古建筑“至喜亭”,并在亭中竖立了新镌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 宋嘉祐年间,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故乡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三峡,对峡中风物多有吟诵。到夷陵(宜昌古称)后,“三苏”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称作“后三游”。苏轼过三峡,还留存《入峡》、《出峡》、《至喜堂》、《黄陵庙》、《峡州甘泉》等诗篇。 此外,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被贬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到峡州(宜昌)游览三游洞,并题名洞壁,书写了《三游洞序》。惜所书《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还残留他的手迹一处。黄庭坚还在四川万县留下了宝贵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记》,有关于三峡风流的记述,也描绘了三游洞的奇观。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年曾至川陕一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在这里,他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初发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记》中,对夷陵古城名胜作了生动的描绘。孝宗乾道六(1170)入蜀时道经三峡,写了不少诗文。在三游洞游览时,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觉得很甜美,便写了一首七律诗记述这件事,在诗中赞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便留下了“陆游泉”这个名胜。 明清时代,宜昌古城内读书之风甚浓,随着社会稳定,加之读书人中涌现出刘一儒、王篆、赵勉、顾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学业有成的人物。城内相继兴建起尔雅书院、墨池书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为鄂西学子们向往的地方。宜昌城内现残存欲倾的青灰色砖木结构建筑物,大多是这一时期所建。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虽然大多只剩断壁残墙,但当年的飞檐翘角,仍古朴典雅依稀可辩。时人把每栋这样的宅院门庭称之为“朝门”。一座朝门宅院内有五、六道门坎,各家门梁柱上的雕画十分讲究,门口两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使整个街巷显得十分幽深、恬静。从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筑特色。 相关历史事件还有: 1、白起烧夷: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 2、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浑身都是胆的白袍将军赵云,字子龙,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当刘备等被曹军追赶得丢盔弃甲,逃到长坂坡(宜昌当阳),刘备的妻儿走失,许多兵将死的死、伤的伤,被困的被困。赵子龙却单枪匹马杀入重围、往来冲突,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杀死不少曹军兵将,救出许多刘备的谋臣军卒,以及刘备的甘夫人与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 3、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张飞是蜀汉猛将,也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二十多万人攻占荆襄。刘备率残部逃奔当阳(今当阳市),曹军穷追不舍直逼长坂。张飞将20骑断后,他据水断桥,横予立马,环眼圆睁,吼声如雷,使曹军丧胆,不敢逼近,刘备等得以安全脱险。 4、诸葛亮黄陵庙撰碑: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攻取四川,曾途经三峡,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黄牛山麓的黄陵庙(宜昌境内)前,至今立有《黄陵庙记》碑,其碑文相传说是诸葛亮撰写,称武侯碑;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把兵书宝剑世藏于峡中,神奇的兵书宝剑峡(宜昌境内)便由此而得名;巫峡中一块岩壁上,还有所谓“孔明碑”供人凭吊; 奉节河滩上,还传说诸葛亮当年曾在这儿摆八阵图使陆逊被困,至今留有遗迹。 5、关羽宜昌城点军: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这位常秉烛夜读《春秋》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但是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 6、关羽兵败回马坡: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投降,华夏震惊。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大意失荆州,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欲取道罗汉峪沟,向西北突围,退回蜀汉。当关羽人马突围逃到临沮(远安县),行至罗汉峪中的一个三岔路口时,发觉吴兵在此设下埋伏。他正准备回马寻路,却已晚矣!赤兔马已被吴兵的绊马索绊倒,关羽也束手就擒。回马坡因此而得名。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当阳市),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今日当阳市境,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7、蜀吴夷陵之战: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关羽复仇 ,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地,相传秭归即为刘备征东吴时所筑。蜀军乘胜东进,分兵围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拒。到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败逃四川。章武三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这段历史,演变产生了火烧连营、烧铠、断道、白帝托孤等一系列关于刘备的故事与战争遗迹。
湖北:一个低调的旅游大省,众多城市很宜居,其中宜昌的呼声最高
经过这两年对湖北的 旅游 探索 ,不由觉得这是一个被低估的 旅游 大省,有着明显区别于云贵川的自然风貌与 历史 文化。
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峡谷森林……古人类长阳人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古三国胜迹、楚都遗址“纪南城”、世界遗产唐崖土司城、荆州古城、襄阳古城、道教圣地武当山、黄鹤楼……
从自然地貌的典型不同,从人文景观的时代跨越,湖北的 旅游 资源随着城市发展与建设,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与改变,又各自鲜明,独具特色。
不由赞叹,湖北既拥有众多 旅游 资源,也有许多宜居城市。
就以恩施市、宜昌市和襄阳市为例吧,这三座截然不同的城市,气候、文化、饮食、 历史 、地貌……
当一部分人来此 旅游 时,又有一部分人规划着旅居, 旅游 资源成为了城市是否宜居的一种考量: 健康 、 养生 、 旅游 、休闲、养老等。
恩施市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北部,清江中上游,总面积3971.58平方千米。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云贵高原东延部分。沉积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
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千米,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 “ 世界硒都 ” 之称号令其成为中国康养胜地之一。
它作为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被评为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湖北省九大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
市内拥有土司城、女儿城等著名景观,境内拥有梭布垭、恩施大峡谷、龙鳞宫、腾龙洞、枫香坡、二官寨、望城坡等自然人文景观。
其中,恩施大峡谷闻名遐迩,全长108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腾龙洞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 旅游 洞穴”;
女儿城被誉为“天下第一女儿城”;土司城堪称“湖北小故宫”等等。
宜昌市 ,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之一,此处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它是长江三峡起始地,三峡大坝、葛洲坝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绝代佳人王昭君之故里。
与恩施市一样,也是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
宜昌,更具有山水交融的意境与特点。依山傍水,绿树成阴,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2020年,宜昌全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五、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8天,为 历史 最优。在2020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中,宜昌位居第23位。
2021年,“ 中国美好生活城市”评选中,宜昌荣膺“十大秀美之城”称号,是湖北省唯一上榜的城市。有网友分析,它是湖北省最宜居的一座城市。
襄阳市 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它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各路豪杰伴随着金戈铁马,发生多次大小战役。 历史 上的兵家争夺,不仅说明了襄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它交通运输上的便利。
这座古老城市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滔滔汉水流经古城全域,一座有水的城市天生自带灵气,冲破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
网上搜索湖北宜居城市中,襄阳必定会被人们提起。2021年,在人民日报要闻第二版刊登《多彩汉江岸》中,对襄阳的形容是为“美丽宜居”。
以上这座城市在湖北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占有很高的位置。甚至有人认为,这将也是中国未来最吃香的三座宜居之城。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关于宜昌天然塔的诗句
天然塔是宜昌的八景之一,它位于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始建。千百年来它竖立在江边,就像一把利剑刺向天空。
天然塔在清朝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整座塔是用砖石叠砌而成,高约42米,有八棱七层,层层出檐,每层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形象生动,可现在残缺不齐了。每层的每个棱上都有一个风铃,微风吹来,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塔门面向奔流不息的长江,门檐上的石碑刻着“天然塔”三个字,字的两旁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门两边还用石刻了一副对联“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站在塔顶上遥望宜昌港,船像雨点般一艘艘驶过。江对面是”五龙山”,五座山峰一座接一座,苍翠欲滴,山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犹如五条巨龙蜿蜒临江。每当日出,塔的影子映在江面上,就像一条巨型的钢鞭压在五龙之上,因此又有“鞭打五龙”之称。
天然塔以前是三峡古航标,别看它现在很矮,在古宜昌却是最高的建筑物呢!
清乾隆十年(1745年),陈氏又捐资在天 然塔的旁边建成天然书院,天长日久,现在已经荒废了。
清人 吴原汇游塔后写诗云:“天然塔峙楚江东,图画分明玩碧空。深 浅岸容烟树外,有无山色雨晴中。
洄波迭碎朝云影,轻燕低斜 晚寺风。一幅山川描不尽,匡庐对面两神工。”
冯荃也作诗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 涌潇湘过客舟。
远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 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
民初冯仙槎写了一首《登天然塔》, 诗中写道:“天然一塔插晴空,绝顶登临气象雄。放眼都疑小天 下,旷怀且唱大江东。
龙峦隐约浮云外,雁阵微茫夕照中。闲 倚危栏寄孤抱,疏钟摇曳落霜钟。”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①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可是,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③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出租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过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过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l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问题补充:。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④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段所有的静脉动脉。时间仍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着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赶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为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⑤,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4
天然塔 在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
葛洲坝 在宜昌市西北约5公里。紧临长江北岸,突起江中,形成孤岛。长约2公里,宽0.5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相传远古时有青、白龙化为二勇士,驾神舟载木材出长江三峡,过南津关后,遇水妖拦阻,双方展开激战,致使神舟搁浅于沙洲之上,故名“搁洲”,后因“搁”、“葛”音近,讹为“葛洲”。此坝历史悠久,其上曾发现战国古墓。三国时,吴西陵都督步骘曾在此筑城,后步阐据此城降晋。现在此建有葛洲南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长1561米,高71米。
天然塔在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边,是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名胜古迹。
天然塔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侨居夷陵(今宜昌市)时所建。
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夷陵人,1582-1659)认为原塔塔体低卑,塔宝狭窄,且年久失修,愿慷慨捐资,把原来小塔拆掉,建一座高大宏伟的天然塔。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动工兴建时,崇祯帝自缢与李闯王兵败,清兵骥临宜昌外围,文安之无奈只好将建塔事宜停止,急离宜昌赴广西、川东及鄂西各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最后兵败流亡他乡,未能实现修建巨塔的愿望。
时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东湖县(今宜昌市)的士民们曾经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天然塔。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工匠技术有限,屡建屡垮,最后仅建好塔基二级。
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东湖县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卢鸿儒、覃永泰、张文学等10余人捐资重建天然塔。由于徐经业对于明清建筑的营造知识颇有研究,又奔走各地聘请修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并亲临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广大士民的积极支持下,天然塔在修建期间共投入土木砖石各种建筑师和工匠100余名,历时3年,终于建成。现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时这次重建的古建筑。
三游洞管理处在其网站上用这样一段生动的文字介绍天然塔。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层层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登临塔顶,俯瞰宜昌港,舳舻相接,帆桅如林;对江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每当朝阳初起时,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条巨型钢鞭,压在五龙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龙”之称。
天然塔 在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
相传为晋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
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葛洲坝 在宜昌市西北约5公里。
紧临长江北岸,突起江中,形成孤岛。长约2公里,宽0.5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
相传远古时有青、白龙化为二勇士,驾神舟载木材出长江三峡,过南津关后,遇水妖拦阻,双方展开激战,致使神舟搁浅于沙洲之上,故名“搁洲”,后因“搁”、“葛”音近,讹为“葛洲”。此坝历史悠久,其上曾发现战国古墓。
三国时,吴西陵都督步骘曾在此筑城,后步阐据此城降晋。现在此建有葛洲南水利枢纽工程。
大坝长1561米,高71米。
玉柱,说的是这塔,溢美之词。
文峰呢,也说塔——中国内地,塔以“文峰”名之者,不在少数,贵省的钟祥县就有。 荆门是荆门山,就在天然塔的对岸。
十二,当指荆门山之“十二培”,培就是小山峦。古人喜欢十二,巫山也有十二峰。
不过,荆门山的十二培,气势别去和人家十二峰比。 汉表 和 江干 对应。
汉是银汉,汉表尤言天表、天外。“耸江干”是近看,突兀江岸;“凌汉表”是朝远看,欺凌天际。
文人就这德行,喜欢夸大事实。 蜀道三千,说的是由楚入蜀,得有三千里——这当然也是概言。
古时入蜀,水路凶险,旱路的路线似乎和今天的交通路线吻合,在宜昌附近南渡(水势稍平缓),经建始恩施,越野三关、齐岳山,而宜都附近,应该是渡江的好去处。 因此,据说当地人有句俗谚,道是“荆门十二培,蜀道三千里”。
撰联人也许是顺手引用了过来。
天然塔。
位于湖北省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据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载:“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侨居夷陵时所建,明废。”郭璞字景纯,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正因是名人效应,所以天然塔也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
/link?url=24ZTHPLc-OKJrWzYK-CqAjoJztqaKRdAOvHUQYEHWRy2NHUPHouYMw4V8sobMSukJ6lvDsnLC4bdu-bJBlRH0Xw437G_VgbITkzwkYo6cui
上一篇: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如何投稿
下一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