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1995年的书屋杂志有几期

发布时间:2023-02-19 19:58

1995年的书屋杂志有几期

详细信息:

《书屋》是中国大陆著名人文知识分子杂志,名流雅士咸集,诸家荟萃,色彩纷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言远旨近,意味深长。择稿标准鲜明,特色显著,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
《书屋》以“荟萃思想精华,提高文化品位,开阔生活视野,激扬人生情怀”为宗旨,努力向社会介绍国内外出版物中的精品力作,展示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文化界思想律动和人文关怀的刊物,办刊十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有较大影响。
刊目:
学界新论、其人其事、名著重谈、前言后语、灯下随笔、说长论短、书屋品茗、科文经纬、错读儒林、思史佚篇、名人书话、本刊特稿、人文讲坛、艺林撷英、书的故事、史海钩沉、出版广角、奇谈怪论等。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湖南省新闻出版局
主管:湖南出版集团
编辑:书屋杂志社
出版:书屋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0222
国内统一刊号:CN43-1243/G2
邮发代号:42-150
创刊日期:1995.5

《书屋》杂志2019年11期内容目录

《书屋》2019-11期

《书屋》2019年11期封面

目录

书屋讲坛丨逝水飞尘话意园

盛昱是清末学者、名士、藏书大家,以风雅不羁、惜士爱才、藏弆美富名动海内,为士林称善,令誉孔彰。其意园郁华阁中,孤本异籍列架插签,琅编秘籍所积充牣,以考订金石书画收藏自娱。盛氏生前,意园之中时有戚好朋旧,诗酒雅集,谈书论艺,赏析旧籍,浮生快聚...

书屋讲坛丨故园无此声 : 周树人是如何成为鲁迅的 ( 上 )

从1912年至1926年,正值壮年时期的周树人,他的正式身份是教育部佥事,供职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三十二岁到四十六岁的十四载“宦游时光”,留日学生周树人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鲁迅”,北大教授、白话文运动先锋、新文化干将、女高师风潮中“修我...

学界新论丨一百二十年前的“时新小说”征文活动

一般认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肇始于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梁启超在此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公认为导发中国小说从古体迈向现代的首部作品。但是,1895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通过征文征集到的一百六十二篇“时新小说...

学界新论丨社会变迁中公共卫生的建构

公共卫生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既是近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时下学术界的重要关切。公共卫生涉及面很广,现今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文化史、医疗史、城市史的视角,而对公共卫生制度本身的研究较为缺乏。公共卫生是涉及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范畴,...

人物春秋丨方孔炤:文武兼备的乱世奇才

湮没无闻的名子之父、名父之子 方孔炤是谁?今天的读书人可能对他都相当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儿子、那个风流潇洒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人们或许会恍然大悟。 被侯外庐誉为“十七世纪罕见的百科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因为其明代遗民身份和曾经...

人物春秋丨曾国藩与江西官场的三次冲突

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烽火很快席卷江南半壁。此时,曾国藩及由他组织和率领的湘军趁势而起,于咸丰四年(1854)走出湖南,与太平军鏖战于湖北、江西、安徽等广大地区,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与八旗、绿营等清...

人物春秋丨欧阳予倩一次克服困难成行的义演

1921年,湖南发生全省范围的“辛酉荒灾”,先春荒后夏旱,尤其以辰溪、溆浦、芷江、麻阳、晃县、安化、新化、宁乡等地最为严重,饥民成群结队逃亡省城,甚至湖北、江苏等地,沿途倒毙者随处可见,“饿死之尸即为饿而未死之人所食,以人为食,实为千百年罕...

灯下随笔丨顾随的文学“金课”

顾随生前曾在一次讲课后感叹“惜不能有学生以笔记记之”。相比其在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佛教禅学方面公开出版的著作,顾先生或许认为形诸文字的论著不足以囊括其识照、学力、性情与胸襟。不想学生中竟有有心之人:如今名满天下的叶嘉莹教授当年...

灯下随笔丨闲暇与文明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遇到了七十多岁的老绅士伊士曼,后者是举世公认的大众摄影之父、柯达公司创始人。那时,伊士曼正准备把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入到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用于推动“有用学科”的发展。 弗莱克斯纳问伊士曼:...

灯下随笔丨书斋内外琐言

养生无道 大概因为上了点年纪的关系,凡碰到讲养生的文章和资料都看一看,也有老同学老朋友发这方面的材料来供我参考的。看来看去,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养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道”,而明白这一点即是养生之道。 一般都说老年人不要多吃肉,要多吃蔬菜水果...

灯下随笔丨斯文绝续之交

柳蓉村,号蓉邨,苏州洞庭东山人。原在苏州护龙街五百六十七号闾邱坊巷口开设博古斋书坊。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量旧家贵族汇聚上海,他们为了生计,纷纷“争贷所储书籍,以易钱米”,上海由此成为旧书交易中心。专营古籍的博古斋也开始了向上海发展的步伐,...

灯下随笔丨蒲松龄的形与影

蒲松龄的《聊斋词》,上、下两卷,收录了一百十几首词作。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四首《金缕曲》,分别以“形赠影”、“影答形”、“影赠形”、“形答影”为题,独具一格。他曾经分析过自己科场失败的原因,一是考官滥选,二是自身不争,三是命运驱使。而在聊斋先生...

灯下随笔丨面条牵出中、意两国丝路

元朝面条“由中传意”,递嬗意大利面条,是欧洲第一位游历中国并将其系统介绍给西方人的马可·波罗使然。这作为中、意两国的丝路因缘,令人赞赏。可是,有外国学者否认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故须先作正朔,不然本文议题则难成立。 如德国...

灯下随笔丨莫言新近短篇小说论

莫言以其短篇、中篇和长篇共同构筑起“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莫言早期的短篇大致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3年属于尝试期,1983年至1992年属于探索期,1998年...

灯下随笔丨民国“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家、思想家歌德早期一部杰出的散文体小说。该书以近百封长短不一的抒情书简集成的形式,写了平民出身的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尽管绿蒂已经订婚,但两人一见倾心,双双沉入感情的疾流之中。绿蒂未婚夫阿尔伯...

说长论短丨《孙子兵法》与“星球大战”计划

1991年,苏联政府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解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走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后正寝寿终。苏联与美国进行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导致国内经济严重畸形直至最终崩溃,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美国对苏联实施的...

说长论短丨从叙事伦理看中国古典小说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叙事伦理几乎无处不在。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伦理,既是为了观照一种文学传统,也是在观察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习性,为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经验。 最早关注叙事伦理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候的小说批评家,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关注到...

书屋品茗丨王昌龄寓湘赠别诗赏析

王昌龄是盛唐最杰出诗人之一,同代选家殷璠称他作“诗家天子”,时人誉他为“七绝圣手”。在七绝的创作上,王世贞赞他与李白不相上下:“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持此论的批判家还有叶燮,他认为王诗可与李诗一争高低:“李俊爽,王含蓄...

书屋品茗丨品读《朱寿桐论戏剧》

《朱寿桐论戏剧》是朱寿桐先生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新颖,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且饱含真情。笔者读此书后,深有所感,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因心之共鸣,也因本人对戏剧的热爱,便以情为引,漫谈心得。此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戏剧的探索,其中包括戏剧...

域外传真丨偷盗火种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个人的认知升级,社会的繁荣进步,不是因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是汲取了优秀的思想。 ——叔本华 一 1943年7月,纳粹占领下的立陶宛的维尔纳。 离开了维尔纳大学图书馆,施默克·卡其金斯基向家中快步走去。自从纳粹德...

域外传真丨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史学工作者而言,一个高瞻远瞩的方法及视野就是利器。历史学者的任务是解释历史,揭示被遮蔽的真相。《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小书为我们揭开了全球史与跨国史作为两种史学路径的兴起、发展和未来的可能性...

域外传真丨温故“刺马案”

同治九年(1870)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清朝一代“名臣”马新贻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将以千古疑云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山东曹州(今菏泽)人。其二十七岁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任合肥知县时随钦差...

艺术天地丨艺术人生双辉映

我与郑小娟同志相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她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少儿读物的美术编辑,好像还兼任了一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我则是在右派被“改正”后,从南县的一个中学调回长沙,分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副社长。那时,王勉思同志也在湖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天地丨清泉冷月映古今

一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有的音乐大师看不懂乐谱,更不会写谱。比如美国乐圣迈克尔·杰克逊,乐思泉涌,却没有能力拿起笔来写下曲子。幸好现代科技帮了他的忙,他每当灵感来了,想要作曲,立刻跑到录音机前,按下录音键,打开嗓门尽情唱。美妙的旋...

更多《书屋》杂志信息,请关注「越读党」杂志订阅

张滨的个人作品

张滨部分获奖介绍:国内——1989年,《授衔之后》获第九届“全国好新闻奖”三等奖。1990年,《华夏境内》获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优秀作品奖杯。1990年,《节能飞机》获首届全国幽默画大展“幽默奖”1993年,《潮》获第二届中国漫画金猴奖。1994年,《羊毛出在羊身上》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编辑三等奖。1997年,《香港采风》获首届“全国报人书画大展”一等奖。1998年,第三届 范长江新闻奖 提名奖。1999年,《洪水滔滔见真情》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1年,《因祸得福》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编辑二等奖。2004年,《想提拔多种“数”,出效果,迈大步》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05年,《为群众办实事》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06年,《说实话我们也不想闯祸》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没有石油就没有自由》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誓师大会》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09年,《追求》获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路在何方》获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1年,《为冲刺年度节能指标》获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群众不满意,我们要给力!》获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时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15年,水墨漫画《官念更新》获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国际——1995年,《印相片》获第三届韩国大田国际漫画大赛银奖。1999年,《电脑专家》获第二十届“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选考委员特别奖。2001年,《演出成功》获第二十二届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近藤日出造奖。2003年,《安全感》获第20届土耳其艾丁·道昂国际漫画大赛“成功奖”第一名。2006年,《战后梦想》获首届英国肯·斯普拉格国际政治漫画比赛第一名。《读后感》获第十五届韩国大田国际漫画大赛金奖。2007年,《未来城市交通事故》第四届印度国际漫画比赛特别奖。2008年,《较量》获联合国2007年度国际政治漫画评选优秀奖。======================================================名家艺术评价  漫画界的活动分子——张滨华君武(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8年11月5日刊于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1998年12月《黑龙江日报》转载相识张滨于1987年,那时他在哈尔滨飞行学院政治部工作,他们办了个漫画展,政委和不少飞行员都画漫画真实奇迹。张滨既工作又是活动分子,组织能力很强,后来学院又办了一本《军校漫画》,实际上张滨在主其事。前些年张滨转业到《黑龙江日报》工作,大画漫画,是国内漫画高产作者之一;又在报上办了《漫画经纬》专刊,又组织了海峡两岸漫画交流,使漫画在北国更热闹起来。我很欣赏这种漫画活动家。今年洪灾,他画了不少抗洪漫画,又拍了很多军民抗洪的照片,还上飞机拍摄了鸟瞰哈尔滨的大场面。他画了一整版漫画,连他的一对孪生孩子用压岁钱买了创可贴去慰问解放军也画进去了,他这种全身心地投入令我十分感动,问张滨,他说这是与他当过兵有关。-------------------------------------------------------------------------------------一 点 感 想丁聪(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80年代就知道张滨, 因为他的画散见于各报刊上,印象也仅限于一个漫画新兵。90年代中期,他与黑龙江日报的同事来我家中采访,也只是泛泛之交。直到1999年,张滨组织两岸漫画比赛,一批台湾漫画家和大陆漫画家到哈尔滨交流,我也去了。看他跑前跑后,精力充沛,接待周到,开始对这年轻人有了一个好印象。那次在哈尔滨好多天,张滨全程陪同,开会、游览大家都在一起,这样我们就比较熟了。再以后,他赠送新出版的画册给我,发现他不但画得多而且好。一般来说,画多了就容易粗糙,但张滨不同,多而精是他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但画得好,构思也好。我对目前的漫画有种看法,虽然很繁荣,各大小报刊都有漫画版,新作者也很多,但总的来说,水平不是很高。好像漫画只要有一个好构思就大功告成(当然这也很重要),因此画面常不讲究。要知道,漫画也是绘画,没有一个精致的画面,很难打动读者,也难构成一幅好画。而张滨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张滨已发表了四千余幅漫画,出版过好多本集子。他的作品在国内得过数十次省级以上的奖,其中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漫画金猴奖。在日本、韩国、土耳其举办的国际漫画大赛中他的漫画曾多次得奖。因此,我常开玩笑说他是“得奖专业户”。张滨在调到广州日报工作之前,不是专业画家,是黑龙江日报的高级编辑。他编辑《漫画经纬》和《都市漫画》两份画刊,工作很繁忙,常寄画刊给我看。那时他画漫画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出如许成绩,真令我羡慕。从中可见他为漫画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到广州工作两年多,他又要出书了,作为老朋友和一个老漫画家,我除了羡慕,别无他话。希望他能本着这条路顺利地走下去,取得更辉煌的成就。(2004年1月)----------------------------------------------------------------------------------张滨印象英韬 (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2000年刊于《中国漫画》杂志第一期;2004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转载80年代,开始散见张滨的漫画作品,到了90年代,他已经以多产者的形象立于我国漫坛之上。张滨漫画作品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善于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汲取创作题材。他不仅善于把同类别、同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幅作品之中,而且能把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巧妙地综合在一幅作品之内。这说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熟悉,并且具有较强的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读他的作品,能感觉到他接触生活的面十分广泛,对一般人物的心理活动十分通晓。同样题材的作品,张滨作品的内容不空泛、不臆造,有生活依据,是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面面观。紧贴生活、反应迅速,是张滨作品的优点。在画面表现方面,形象变化不明显、使用文字偏多,则为其不足。我在《讽刺与幽默》编辑部工作时,曾逼迫他向无字或少字方面努力。我不否定可以在画中用字,但愿意他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使人惊喜的是,他创作的无字或少字的漫画也很精彩。能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法,对张滨本人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初识张滨时,他尚在空军工作,能在严格、紧张的部队生活中,组织从事各种专业的战友们用漫画反映自己的生活,编印成30多期《军校漫画》报,出版《军校漫画选》,受到部队领导的肯定,说明张滨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后来他转业到地方省报工作,又迅速创办漫画专页组织编发各地漫画稿件,也颇有成绩;在筹备玉泉方瓶杯海峡两岸传播媒体生活漫画比赛,与台湾漫画界的交流过程中,更显示了张滨干练的才能,他能把一次困难大、手续繁、变化多的活动,处理得井然有序,是很不容易的。机灵、多产、干练,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张滨。------------------------------------------------------------------------------------业精于勤方成(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99年刊于《书屋》杂志第四期封2漫画在中国流行,始于二十世纪初,至今近百年了。但普遍流行,漫画家不断从各地涌现,却在七十年代末期,也就有二十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年中出现的漫画家不少,但表现出众的不算多,其中张滨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他的漫画不但发表数量多,而且在艺术上也明显求精,这从他的一些作品中看得很清楚。他是黑龙江日报的漫画编辑,编辑工作要占去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种半专业的条件下能创作出大量的相当好的的漫画作品,那需要下多大功夫呀!他的漫画题材广泛,还惯用组画形式表现出不少有关各个方面的人所关心的问题并加以评论。勤苦而又求精,是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条件,这在张滨身上也看得出来。---------------------------------------------------------------------------------------------张滨及其创作实践 晁楣(时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1993年11月20日刊于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1993年12月8日《黑龙江日报》转载;1994年3月5日《哈尔滨日报》转载改革开放新时期,像其他文艺门类一样,漫画创作园地呈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特别是漫画创作队伍中一代新人的崛起,给漫画创作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在众多才华横溢的中青年漫画家中,张滨的创作成就令人瞩目。张滨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过工人、士兵、空军中校和美术编辑,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勤于观察思考的敬业治学精神给他的漫画创作引来了广阔的天地和不尽的源泉。正如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所说:任何人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谁在生活中观察得多,观察得深,那么谁创作收获就会大。张滨把他漫画创作的的根须伸展到社会行业各个层面,大到国家施政决策,(如《谨防不正之改》)小到街谈巷议,家庭生活,(如《三七开》、《文侩赏析》、《孪生兄弟启示录》等)都能从中引发出智慧的光束。读张滨的画作,有社会生活的内蕴,有幽默诙谐的情趣,更有辛辣讽刺的锋芒。令人在漫画特有审美享受中得到启迪。张滨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我觉得只要是自己熟悉的生活都可以画,不必拘束一个创作的圈子,因为不挑食的孩子长得胖。正由于此,张滨的漫画创作在题材、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是不拘一格的,幽默画、讽刺画、歌颂漫画、风情漫画、报道漫画、连环漫画等,他都有佳作迭出。特别是他利用系列事物情节组合阐明一个主题的漫画样式,(如《某机关男士扫描》、《填表趣话》等)画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显示了作者逻辑和形象思维相融会的独特才能。有人说,漫画肌肤上每以根毛孔无不渗透着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信息细胞。漫画家需要有聪颖的头脑、锐敏的眼睛和丰厚的学识。从而能从平凡普通的生活表象中抓住本质矛盾的契机,并在纷繁杂乱的情理纠葛中提炼出简洁而中肯的艺术语言。可以说,张滨的近作《潮》(获中国漫画金猴奖)使这一论断又一次得到验证。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特性的一风吹、一刀切、跟着跑的现象,无处不有,这种弊病,大则祸国殃民。小则坑人害己。《潮》的作者通过众多动物变为得奖的斑马皮毛纹样的画面景象,揭示了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在诙谐中包括着辛辣的讥讽,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其它如批评程式繁杂、成事艰难的《当地规定》,只触及皮毛不解决问题的《这柱子要换根结实的》等,也都是构思巧妙、发人深思之作。忽视技法功底,是提高漫画创作的一个误区。作为一个漫画家,张滨掌握了坚实的造型技法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他的漫画构图完美、结构严谨、形象生动。长期的创作实践并善于开动脑筋总结经验,使张滨逐步认识了自己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他没有承袭先辈名家的既定手法,而是走自己的路,采用钢笔勾线、文图并茂,人物环境相结合并符以明暗处理的表现手段,形成自将鲜明风格,这是画家艺术道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张滨自1986年从事漫画创作以来,至今已创作漫画千余篇,多次在国内外漫画展赛中获奖,张滨可谓一位勤奋实践、锐意进取、优质高产的佼佼者了。最后还要提及的是:17年的军旅生活,使张滨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漫画家的同时,也造就了这位空军某部漫画创作群体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他在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军校漫画》小报,先后举办了四期漫画培训班,培养了来自飞行、机务、后勤各个方面70余名漫画创作骨干,成绩斐然,受到军界普遍赞誉。今年张滨转业到黑龙江日报任美术编辑不久,在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着手筹划创办《漫画经纬》专版,为繁荣漫画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显然,张滨的艺术实践,已不限于个人创作的小天地,他将自己的敬业精神,扩展到了整个漫画事业。我以为,后者是更为可贵的。------------------------------------------------------------------------------------------------------情动于中有感于心王复羊(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95年12月27 日刊于《黑龙江日报》;1996年3月23日《厦门晚报》转载;1996年4月4日《新疆日报》转载。十五年来,新的历史给我国漫画艺术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涌现出一批漫画新人,其中不乏佼佼者,张滨同志是其一。张滨像大多数漫画家一样,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虽然十年浩劫耽误了他的学业,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他却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他当过工人,又在空军服役17年。这时正赶上我国漫画复苏,张滨将他的视野聚焦在自己少年时代就喜爱的漫画上。事实证明,他这个选择和自我设计是成功的。在部队时,他创办了一份漫画报,吸引不少战友用漫画来丰富军营的文化生活和建设精神文明。两年前,他脱下军装步入新闻界,成为《黑龙江日报》的主任编辑,主持该报《漫画经纬》画刊的编辑工作,成绩斐然。张滨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他的创作以出手不凡和高额数量令人瞩目。一件成功的漫画作品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是决定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这是与其它造型艺术的不同之处。这一特点,也给漫画艺术带来一些明显的弊症,即往往使作者(尤其是初学者)仅在构思和想点子上下功夫,忽略画面的营造,轻视漫画的审美追求,致使大量艺术上粗糙的作品见诸报端,给人以漫画可以不讲绘画技巧的误解。张滨进入漫画创作领域,很快就摆脱了幼稚阶段,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漫画界的浮躁风挑战。在构思上,他绝不浅尝辄止,而是调动多种手段,深刻挖掘主题,他在作品中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找不到无的放矢和无病呻吟的痕迹;他还常常用多幅画面揭示一个主题的方法,成为他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这种方法能够丰富主题的内涵,提供给读者以更大的欣赏容量。我们在报刊上见到的漫画,其绘制手段多为单线白描,这是画家受印刷技术的制约而长期形成的;随着印刷技术的革新,也给漫画的表现手法提供了多样化的前景。为了强化创作的艺术品位,张滨注重技法的砥砺,致力于个人风格的形成。他说:我喜爱画得简练的好漫画,而自己画得不简练,因为追求的是尽量与别人的画有点区别。他常借用铜版画的技法,使塑造的形体更为丰富,增强了画面的质量感。这对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来说,并非易事,要付出怎样艰辛的艺术劳动,是不难想象的。1993年,张滨创作的漫画《潮》入选当年举办的全国漫画展,并荣获中国漫画金猴奖。这幅画从构思到表现均引人注目。作者借用寓言的表现方法,揭示了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一窝风,已成为一大祸害。这幅作品以贴切的表现方法,辛辣地鞭挞了这一社会现象;画面的构图、设色、造型也均完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张滨漫画生涯不过十几年,已发表漫画1400余幅,获得省级以上不同档次的奖励40余次。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漫画界的关注。这本画集的出版是张滨艺途上一个驿站上的小结;在未来时光里还要继续跋涉。相信张滨会将自己追求的标尺定得更高,要越过它,还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愿与张滨同志共勉。---------------------------------------------------------------------------------门外识张滨王家彬。时任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1995年8月4日刊于《光明日报》第五版,1995年9月10日《哈尔滨日报》转载张滨和我是同事。他画漫画,我弄文字,同楼不同室。他调来黑龙江日报时间不长,他的工作情况,我常常是隔门而望,得到的自然多是皮相认识。但印象还是鲜明的。其一,是他发表的作品多。据粗略记,仅近两年,他发表在国内各报刊的画作,就有四百多幅。其二,获奖作品多。全国性的,如《授衔之后》,获1988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节能飞机》,获全国首届现代幽默画大展幽默奖;《华夏境内》,获《讽刺与幽默》1990年度优秀作品奖;《潮》,获中国漫画金猴奖。加上地方和专业性的奖,共有四十来次。其三,张滨的漫画好认,他的人物大都是矮墩墩的身材、油亮的背头、尖尖的皮鞋,表情夸张,辅以背景(道具),读到它,不用看属名,一眼就能认出是张滨的画。 作品多,获奖多,表明他勤于耕耘,而且创作态度严谨,质量相当高,并非萝卜快了不洗泥。能让人一眼认出来,则说明他的漫画正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张滨的父亲和堂兄都是学建筑的,与绘画可以说是沾亲带故。尤其是堂兄张钦哲,酷爱漫画,并且造诣颇深。近朱者赤,张滨自幼也喜爱描描画画的。曾搞过十几年油画、版画和水粉画的业余创作。他没有进过美术学校,深知自己造型、素描的基本功不扎实。但他喜哲理、爱观察、肯琢磨,还有一种绷着脸说笑话,把沉重变轻松的本事,加上他当时搞群众文化工作的环境所限和所需,于是,便选定与漫画结缘了。攻漫画也不容易,张滨说过,他对我国漫画界前辈的风格和技巧,对那些看上去简练、洒脱、气韵生动的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对于从未研究过国画和书法,对毛笔不太熟悉的我来说,是很难学的。而使用允许从容刻画、精雕细刻的钢笔,才是杨己之长。缘于此,他的漫画,用钢笔勾勒,辅以明暗处理,类似铜版画;画面有情(情节)有景(背景),还有对话。这好像有悖于删繁就简三秋树之古训。究其由来,不善用毛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与它刻意表现的内容所需有关。他也画风情画、幽默画,画的更多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内容,明是非、写褒贬、寄爱憎的世相漫画。画的主旨,要求表现方式、手法必须明白畅达,使人一看就懂,即使讲求含蓄、启人联想,也不能让人猜谜语、读朦胧诗。张滨为避己之短,用笔另辟蹊径,并调动背景、对话等手段,采用多幅的形式,这些,仅从繁简看,可能算不上三秋树,但更有助于表现特定内容,并且使读者一眼就能认出是张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则不失为举异标新二月花吧。 张滨的世相漫画,题材涉猎广。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题主要是针砭时弊,扶正祛邪。其矛头所指,又大都是社会生活的焦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他创作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这主要是得益于他有意识地放宽眼界,关心时事,广泛接触社会,处处留心体察世态人情,而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题材之内。用他的话说:不挑食的孩子长得胖。当然,丰富的生活源泉并不等于作品。如果没有深邃的洞察分析能力和较高表现力,也难于把生活养分制作成艺术珍馐。张滨勤于观察,又善于从看似平常细琐的生活万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和现实针对性的主题,通过独特的构思,诉诸于画面。他有许多画是多幅的,即采撷几个情节表现一个主题,显示了他提炼生活的功力。如,《忌讳》抓住几个典型职业者内心深处的疮疤,进行讽刺和揶揄。精彩的是,教师因爱面子而忌讳,其他人则是因鄙陋或不奉公守法而怕人揭露。作者把他们拉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把主体的内涵大大丰富、深化了。人们常把漫画称为形象的杂文。这不仅是它们长相相似--短小精悍,本事也相通:可以用来歌颂或批判、讽刺,也可以启智或欢愉。对敌人如匕首、投枪,对己则是有刺的鲜花。但作为它立世之本的,主要是它的讽刺、批判功能,或曰战斗性。鲁迅先生在论及杂文的社会功能时,强调它应是匕首和投枪,应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反对把杂文作为士大夫摩挲清玩的小摆设。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但这愉快和休息,应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对漫画,也应作如是观。当然,现在已不是鲁迅时代,在对敌斗争方面,今后也许不会有很多用场;但在人民内部,由于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不正之风,头脑中的愚昧落后、陈规陋习,还经常败坏着,涣散着我们的事业,对阳光之下的这些阴暗角落,使人们在大笑之时,得到警示、劝戒、启迪,漫画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实际上,注重漫画的战斗功能,是中国漫画创作的优良传统。而倚重漫画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之作用,有时我国报刊的一个好传统。这两种传统,在张滨的工作和创作中,都有较好的体现。他作为漫画家,关注国家大事,用自己的创作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已如前述,他是黑龙江日报的美术编辑,提议创办了《漫画经纬》专页,广泛联系作者,组织漫画活动,可谓不遗余力。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吧,他的工作、创作乃至个人学养,一直受到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英韬、方成等的关怀、奖掖。华老在写给张滨的一封信中,谆谆嘱他须养成看书的习惯,政治、历史、文化、艺术无所不阅,但首先是政治,以提高对复杂事物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使漫画脱离就事论事而具有思想深度。另一封信中又说:在创作上切忌自满,切忌小猫屁股(华老曾有《小猫屁股也摸不得》的画作)。张滨刚步入不惑之年,创作时间才只有十来年。能有如此成绩,难能可贵。但是,艺无止境。怎样更好地达到思想的深刻性于表现准确、分寸适度相统一,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常解常新的难题,张滨也不例外。还要有乐于为人作嫁提携后生的精神,以团结广大同好,共同繁荣漫画事业。这都很不容易。但是,毕竟他还年轻,以他的勤奋和钻研,假以时日,必能使人刮目相看。--------------------------------------------------------------------------------------------------情动于中 有感于心 ——漫画家张滨精彩作品集萃 2015-11-29 广州日报 博雅典藏-美术大观六十载一甲子,四十年漫画情。熟悉广州日报的老读者对“张滨”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从版面上的插图和专栏,到近年来每周一次的水墨周画,张滨的漫画陪伴广州日报读者15年了。15年来,上万幅精彩的漫画作品成为《广州日报》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中国漫画界最高奖金猴奖、两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多次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多次国际漫画大赛大奖……从17岁参加工作以来,张滨漫画屡获殊荣。就像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复羊说的那样,张滨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虽然十年浩劫耽误了他的学业,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他却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他当过工人,又在空军服役17年。在部队时,他创办了漫画报,吸引不少战友用漫画来丰富军营的文化生活。此后,他脱下军装步入新闻界,主持《黑龙江日报》漫画经纬画刊的编辑工作,此后,他调到《广州日报》,以大量不凡的创作博得了读者和漫画界的广泛认可,其获大奖的多幅作品最初都是发表在《广州日报》上的。“真系唔错,好嘢!”这是广州街坊对张滨漫画的评价。在《广州日报》期间,张滨见报的插图和漫画达11000余篇,其中《张滨漫画》专栏持续了近10年。张滨说,因为有漫画专栏,他习惯于关注社会上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情,以便用切中时弊的作品唤起人们的良知,为净化社会风气尽绵薄之力;因为有漫画专栏,他的作品搭乘百万份《广州日报》进入羊城机关学校、企业商家、街头巷尾、民宅大厦,结识了众多喜爱漫画的读者朋友。2006年至2007年,张滨在《广州日报》上开始每周自选内容画半个版的国际时事漫画和域外幽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国际问题研究和时事漫画创作,在41期画刊中发表了国际漫画160余篇、域外幽默110余篇,许多作品被各大网站及报纸转载,国际国内都有获奖。去年开始,他又在《广州日报》发表了200余篇水墨漫画。原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方成用“业精于勤”四个字形容张滨的漫画创作。为了强化创作的艺术品位,张滨注重技法的砥砺,常借用铜版画的技法使塑造的形体更为丰富,增强画面的质感。这对一个自学成才的漫画家来说,要付出怎样艰辛的艺术劳动是不难想象的。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英韬评论说,张滨的漫画作品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面面观,最突出的是取材广泛,紧贴生活。他不仅善于把同类别、同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幅作品之中,而且能把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巧妙地综合在一幅作品之内。的确,看张滨漫画,时常会让人有“脑洞大开”的快感。他创作的多幅针砭时弊的作品,取材巧妙、表达幽默、技法精炼,第一时间就能抓人眼球,初看让人会心一笑,继而击节赞叹、拍案叫好,实在回味无穷。如今,从事漫画工作43年,年届花甲之年的张滨即将光荣退休。虽然将离开一线岗位,但他仍将以蓬勃的激情和对漫画的热爱继续创作。情动于中,有感于心。张滨说,他的心将永远和广州日报的百万读者在一起。本版特精选其漫画杰作,以飨读者。(文/汤新颖)

谁创办了蓝登书屋?

贝内特·瑟福,蓝登书屋的创办人。

贝内特·瑟福(Bennett Cerf)是世界闻名的出版社蓝登书屋的创建人之一。1898年5月25日,瑟福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印刷工人。尽管母亲有娘家传下的财产,但父亲始终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瑟福15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上高中期间,瑟福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一边在商业专科学校修课,一边给一家会计事务所打杂。

1915年,瑟福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他很快加入了校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为其中的"漫步者"专栏撰稿。第二年,瑟福成为一份由学生主办的幽默杂志《笑话大王》的主编。在他的建议下,《笑话大王》增添了图书评论栏目。一战期间,瑟福应征入伍,学业暂时中断。退役后,他重返哥大,于1919年和1920年分别获得艺术和文学双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瑟福在华尔街的一家经纪公司找到一份差事,同时为《纽约论坛报》撰写投资咨询专栏。几个月之后,他在专栏中告诫读者不要给某破产公司投资,引起对方抗议,瑟福随即遭到解雇。他一面继续做经纪人,一面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1923年,瑟福的一位大学同学辞去了邦尼-利弗莱特出版社副社长的职位,并且推荐瑟福接替了自己的工作。两年之后,瑟福与好友唐纳德·克洛弗共同买下了利弗莱特所拥有的"现代图书馆"系列的出版权。瑟福与克洛弗性格迥异,分工也不同。瑟福热情洋溢、精力充沛,负责编辑;克洛弗沉静稳重、周到细致,负责财务和生产。

二人相辅相成,一心要将"现代图书馆"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现代图书馆"系列开面小,价格低,以重印欧美古典文学名著为主。在平装书问世以前,这类书深受普通读者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销路一直很好。但瑟福与克洛弗不满足于仅仅是赚钱,常常商量如何在重印"现代图书馆"的作品之外还要出版自己的书。1926年,由瑟福命名的蓝登书屋正式宣告成立。

1928年,蓝登书屋的第一本书,装祯精美的《甘第德》(伏尔泰著)隆重出版。随后出版的也大多是精装的文学经典作品,如麦尔维尔的《本尼特·赛里诺》和但丁的《神曲》。但一年之后,美国股市崩溃,经济一蹶不振,高价的精装书顿时无人问津。蓝登书屋靠着95美分一本的"现代图书馆"系列才在大萧条时期得以生存。

1933年,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向瑟福力荐自己的编辑老友萨克斯·科敏斯,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作品在蓝登书屋出版的唯一条件。科敏斯以他出色的才华和人品为蓝登书屋后来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与奥尼尔同时成为蓝登书屋签约作者的还有著名诗人罗宾·杰弗斯。

与奥尼尔和杰弗斯签约后,瑟福乘船前往欧洲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商谈在美国出版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事宜。返回纽约时,瑟福携带的《尤利西斯》一书被美国海关以语言污秽为名禁止入境。瑟福将海关告上法庭,又请了名律师为该书辩护。1933年12月6日,联邦法庭宣布《尤利西斯》在语言上并无污秽之处。不仅如此,法官约翰·伍赛还指出:"就乔伊斯在此书中为自己定下的目标的难度以及他所获得的成功而言,《尤利西斯》不愧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

这一历史性的判决不仅是出版业在冲破审查制度、捍卫言论自由上的重大胜利,而且让蓝登书屋名声大振。1934年,《尤利西斯》在美国首印出版,瑟福将伍赛法官的结论作为该书的引言。此后,蓝登书屋还出版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英国诗人奥登和斯彭德的作品。

1936年,蓝登书屋与哈斯-史密斯出版社合并。史密斯不久后退出,出版社由瑟福、克洛弗和哈斯三人共有。这一合并让蓝登书屋获得了威廉·福克纳、罗伯特·格雷夫斯、埃德加·斯诺、爱扎克·迪内森、安德内·马尔罗等美国和欧洲的优秀作家。蓝登书屋的名望也吸引了不少资深编辑以及与他们有合作关系的作家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蓝登书屋的作者阵容。性情开朗而又善于结交的瑟福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维护与作家们的关系。

他一方面竭尽全力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以与这些文化名人交往为荣。瑟福深知出版社面临赚钱和品位的两难处境,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个出版家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主义往往被抛在脑后。"瑟福坚持出版高品位的诗歌、散文和只赔不赚的新人作品。对他而言,这才是一个真正理想主义者的责任。

1940年,瑟福与菲丽丝·弗雷泽结婚,这是瑟福的第二次婚姻。菲丽丝给蓝登书屋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她的建议和参与下,蓝登书屋开始制作一套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里程碑丛书",这套由知名作家撰写的系列丛书出版后获得了极大成功。

此外,菲丽丝还邀请著名儿童作家苏斯博士和夫人海伦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出版学龄前儿童读物的出版公司,由蓝登书屋发行。苏斯博士写的《帽中猫》(全书共223字)这样的故事幽默简洁、朗朗上口,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

一次,瑟福与苏斯博士打赌,愿用五十元换他用五十个字写出的一个故事。结果接受了瑟福的挑战,仅用五十字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绿蛋与火腿》。这本书曾经名列最受儿童喜爱的一百部作品的第三名,至今仍流传不衰。

1942年,克洛弗参加了空军,蓝登书屋的事务几乎都落在瑟福肩上。二战期间,兰登书屋出版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作家作品,如昆丁·雷诺、约翰·巩特尔等人的著作。对幽默小品一贯情有独钟而且自己也常常妙语连珠的瑟福亲自编辑并创作了《袖珍本战争幽默》和《幽默小品轶事集》,后者一度名列畅销书榜首,为战争硝烟中的广大士兵和后方的读者带去了轻松的笑声。

20世纪50年代,蓝登书屋出版了约翰·奥哈拉、卡尔·夏皮罗、拉尔夫·埃里森、杜鲁门·卡波特、欧文·肖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为美国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

尽管瑟福主要负责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但在蓝登书屋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决策中他都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家出色的商业直觉和远见,这也许和他当年在华尔街做经纪人的经历不无关系。

1960年,蓝登书屋买下了瑟福最为景仰、以品位高雅著称的科诺福(Knopf)出版社。科诺福夫妇成为蓝登书屋的董事会成员,科诺福仍然保留自己在作品出版上的独立性。第二年,著名的万神殿出版社(PantheonBooks)也被蓝登书屋纳入名下。

万神殿的作家之一波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60年代,威廉·斯蒂伦、菲利普·罗斯和谢尔比·福提先后加入了蓝登书屋签约作家行列。1965年,瑟福将蓝登书屋卖给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出的价格大约相差一百万元。RCA总裁建议第二天再继续洽谈,瑟福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将和夫人一起按原计划外出度假,对方在措手不及中不得不同意了瑟福的全部条件。蓝登书屋最终以四千万元售出并保留所有的编辑权,瑟福则如愿以偿地为自己的出版生涯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瑟福与同行们的一大区别在于他并没有生活在文学艺术的象牙塔中,而是热衷于出版业之外的活动。瑟福曾经为数家刊物撰写专栏文章,其中他的幽默小品专栏"看谁挡得住我"被几百家报纸转载。二战期间,他做过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专门采访与战争文学有关的作家。

从1951年到1967年,瑟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猜谜节目"我该说什么"中担任评委,他机敏风趣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这个节目在全国走红,瑟福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此,他不无得意地抱怨:"我不得不提醒人们我是一个出版家。"

将蓝登书屋卖掉后,瑟福和夫人一直闲居纽约郊区家中。1971年8月27日,瑟福去世,享年73岁。他生前热衷于与文学名流交往,喜欢做抛头露面的公众人物,因此曾被人批评为附庸风雅、爱慕虚荣。他死后,《纽约时报》回顾他的一生和蓝登书屋辉煌的业绩,在头版唁文中称瑟福为"美国文学和文化生活强有力的塑造者"。《星期六评论》郑重宣称:"他对自己的事业尽心竭力,每一个与书籍有关的人都应该感谢他。"

贝内特·瑟福(Bennett Cerf)是世界闻名的出版社蓝登书屋的创建人之一。1898年5月25日,瑟福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印刷工人。尽管母亲有娘家传下的财产,但父亲始终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瑟福15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上高中期间,瑟福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一边在商业专科学校修课,一边给一家会计事务所打杂。

1915年,瑟福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他很快加入了校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为其中的"漫步者"专栏撰稿。第二年,瑟福成为一份由学生主办的幽默杂志《笑话大王》的主编。在他的建议下,《笑话大王》增添了图书评论栏目。一战期间,瑟福应征入伍,学业暂时中断。退役后,他重返哥大,于1919年和1920年分别获得艺术和文学双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瑟福在华尔街的一家经纪公司找到一份差事,同时为《纽约论坛报》撰写投资咨询专栏。几个月之后,他在专栏中告诫读者不要给某破产公司投资,引起对方抗议,瑟福随即遭到解雇。他一面继续做经纪人,一面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1923年,瑟福的一位大学同学辞去了邦尼-利弗莱特出版社副社长的职位,并且推荐瑟福接替了自己的工作。两年之后,瑟福与好友唐纳德·克洛弗共同买下了利弗莱特所拥有的"现代图书馆"系列的出版权。瑟福与克洛弗性格迥异,分工也不同。瑟福热情洋溢、精力充沛,负责编辑;克洛弗沉静稳重、周到细致,负责财务和生产。

二人相辅相成,一心要将"现代图书馆"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现代图书馆"系列开面小,价格低,以重印欧美古典文学名著为主。在平装书问世以前,这类书深受普通读者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销路一直很好。但瑟福与克洛弗不满足于仅仅是赚钱,常常商量如何在重印"现代图书馆"的作品之外还要出版自己的书。1926年,由瑟福命名的蓝登书屋正式宣告成立。

1928年,蓝登书屋的第一本书,装祯精美的《甘第德》(伏尔泰著)隆重出版。随后出版的也大多是精装的文学经典作品,如麦尔维尔的《本尼特·赛里诺》和但丁的《神曲》。但一年之后,美国股市崩溃,经济一蹶不振,高价的精装书顿时无人问津。蓝登书屋靠着95美分一本的"现代图书馆"系列才在大萧条时期得以生存。

1933年,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向瑟福力荐自己的编辑老友萨克斯·科敏斯,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作品在蓝登书屋出版的唯一条件。科敏斯以他出色的才华和人品为蓝登书屋后来的成功作出了很大贡献,与奥尼尔同时成为蓝登书屋签约作者的还有著名诗人罗宾·杰弗斯。

与奥尼尔和杰弗斯签约后,瑟福乘船前往欧洲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商谈在美国出版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事宜。返回纽约时,瑟福携带的《尤利西斯》一书被美国海关以语言污秽为名禁止入境。瑟福将海关告上法庭,又请了名律师为该书辩护。1933年12月6日,联邦法庭宣布《尤利西斯》在语言上并无污秽之处。不仅如此,法官约翰·伍赛还指出:"就乔伊斯在此书中为自己定下的目标的难度以及他所获得的成功而言,《尤利西斯》不愧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

这一历史性的判决不仅是出版业在冲破审查制度、捍卫言论自由上的重大胜利,而且让蓝登书屋名声大振。1934年,《尤利西斯》在美国首印出版,瑟福将伍赛法官的结论作为该书的引言。此后,蓝登书屋还出版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英国诗人奥登和斯彭德的作品。

1936年,蓝登书屋与哈斯-史密斯出版社合并。史密斯不久后退出,出版社由瑟福、克洛弗和哈斯三人共有。这一合并让蓝登书屋获得了威廉·福克纳、罗伯特·格雷夫斯、埃德加·斯诺、爱扎克·迪内森、安德内·马尔罗等美国和欧洲的优秀作家。蓝登书屋的名望也吸引了不少资深编辑以及与他们有合作关系的作家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蓝登书屋的作者阵容。性情开朗而又善于结交的瑟福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维护与作家们的关系。

他一方面竭尽全力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也以与这些文化名人交往为荣。瑟福深知出版社面临赚钱和品位的两难处境,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个出版家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主义往往被抛在脑后。"瑟福坚持出版高品位的诗歌、散文和只赔不赚的新人作品。对他而言,这才是一个真正理想主义者的责任。

1940年,瑟福与菲丽丝·弗雷泽结婚,这是瑟福的第二次婚姻。菲丽丝给蓝登书屋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她的建议和参与下,蓝登书屋开始制作一套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里程碑丛书",这套由知名作家撰写的系列丛书出版后获得了极大成功。

此外,菲丽丝还邀请著名儿童作家苏斯博士和夫人海伦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出版学龄前儿童读物的出版公司,由蓝登书屋发行。苏斯博士写的《帽中猫》(全书共223字)这样的故事幽默简洁、朗朗上口,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一次,瑟福与苏斯博士打赌,愿用五十元换他用五十个字写出的一个故事。结果接受了瑟福的挑战,仅用五十字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绿蛋与火腿》。这本书曾经名列最受儿童喜爱的一百部作品的第三名,至今仍流传不衰。

1942年,克洛弗参加了空军,蓝登书屋的事务几乎都落在瑟福肩上。二战期间,兰登书屋出版了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作家作品,如昆丁·雷诺、约翰·巩特尔等人的著作。对幽默小品一贯情有独钟而且自己也常常妙语连珠的瑟福亲自编辑并创作了《袖珍本战争幽默》和《幽默小品轶事集》,后者一度名列畅销书榜首,为战争硝烟中的广大士兵和后方的读者带去了轻松的笑声。

20世纪50年代,蓝登书屋出版了约翰·奥哈拉、卡尔·夏皮罗、拉尔夫·埃里森、杜鲁门·卡波特、欧文·肖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为美国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

尽管瑟福主要负责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但在蓝登书屋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决策中他都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家出色的商业直觉和远见,这也许和他当年在华尔街做经纪人的经历不无关系。1960年,蓝登书屋买下了瑟福最为景仰、以品位高雅著称的科诺福(Knopf)出版社。科诺福夫妇成为蓝登书屋的董事会成员,科诺福仍然保留自己在作品出版上的独立性。第二年,著名的万神殿出版社(PantheonBooks)也被蓝登书屋纳入名下。

万神殿的作家之一波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60年代,威廉·斯蒂伦、菲利普·罗斯和谢尔比·福提先后加入了蓝登书屋签约作家行列。1965年,瑟福将蓝登书屋卖给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出的价格大约相差一百万元。RCA总裁建议第二天再继续洽谈,瑟福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将和夫人一起按原计划外出度假,对方在措手不及中不得不同意了瑟福的全部条件。蓝登书屋最终以四千万元售出并保留所有的编辑权,瑟福则如愿以偿地为自己的出版生涯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瑟福与同行们的一大区别在于他并没有生活在文学艺术的象牙塔中,而是热衷于出版业之外的活动。瑟福曾经为数家刊物撰写专栏文章,其中他的幽默小品专栏"看谁挡得住我"被几百家报纸转载。二战期间,他做过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专门采访与战争文学有关的作家。

从1951年到1967年,瑟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猜谜节目"我该说什么"中担任评委,他机敏风趣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这个节目在全国走红,瑟福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对此,他不无得意地抱怨:"我不得不提醒人们我是一个出版家。"

将蓝登书屋卖掉后,瑟福和夫人一直闲居纽约郊区家中。1971年8月27日,瑟福去世,享年73岁。他生前热衷于与文学名流交往,喜欢做抛头露面的公众人物,因此曾被人批评为附庸风雅、爱慕虚荣。他死后,《纽约时报》回顾他的一生和蓝登书屋辉煌的业绩,在头版唁文中称瑟福为"美国文学和文化生活强有力的塑造者"。《星期六评论》郑重宣称:"他对自己的事业尽心竭力,每一个与书籍有关的人都应该感谢他。"

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有效期

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的有效期为90天,这90天内可以无限次数使用,过期后可以续费继续使用。

上一篇: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官网

下一篇:硕士毕业论文能不能发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