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发表ssci论文
外国语学院发表ssci论文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怎么样?容易考嘛?
他们的MTI师资力量不错,加之浙大学校声誉和品牌效果好,报考难度会比较大;
浙江大学是C9高校成员、985大学,综合排名全国前5,其英语学科实力突出,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其英语语言文学同时是浙江省省重点学科。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简称外语学院)由英语文学研究所、翻译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跨文化研究所、外语教学研究所、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法语地区人文科学研究所、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等12个院级研究所组成,并设有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外语教学期刊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外语学院沈弘工作室、外语学院现代主义研究中心、外语学院语言行为模式研究中心、外语学院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外语学院法律话语与翻译中心(2013年新增)和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平台等7个科研平台。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英语笔译、教育(学科教学•英语)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英语、日语、德语、俄语、法语、翻译等6个本科专业。
学院是全国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专业外语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单位;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研究会、全国认知语言学学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是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教学理论委员会、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英语语言研究会、中国美国文学学会、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58人(含高级讲师4人、副译审1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师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梯队4人;教师中有6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39.88%。
2013年科研总经费431.54万元,其中2013年新增项目的到款经费349.34万元;在研科研项目161项,其中2013年新增项目51项,新增项目中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1项)、教育部立项2项、中央部委立项2项、浙江省规划项目4项(其中重点1项);入选SSCI论文15篇,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篇、一级刊物论文21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8部;获各类科研奖项9项,其中省部级奖项5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术报告23场,主办全国学术会议2次。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53人,其中本科生600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73人、攻读学位留学生131人。学院建有学生会、研究生会、外语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Power of Voice协会、口译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每年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论文报告会、专业外语类竞赛、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自我能力的锻炼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推动学生学术科研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学生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英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活动、莎士比亚戏剧大赛、欧莱雅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高层次大赛中接连荣获佳绩。德语专业、英语文学专业学生分别自创了大学生杂志《求是鸟》、《翠鸟》、《子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求是鸟》杂志已有20余年的办刊历史。2012年3月学院新推出学生自编多语种期刊Chinese Culture,目前已成功编辑出版2期刊物。
学院秉持“求是创新”校训、“学贯中西,格物致知”院训,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叉专业背景、具有未来领导者发展潜质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学院毕业生语言功底扎实,知识面宽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历届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在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对外交流、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等领域及政府机关。201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7.06%,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及出国率51.18%,应届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98.7%。
学院教学硬件设施先进,实现了全数字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学院拥有数字网络电脑学生终端1225台,全部连通国际网;数字化语音和多媒体网络教室82间,多语言同声传译教室1间;还拥有互动式多媒体实时录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数字化录音编辑设备以及八套浙江大学外语调频广播台、五套(英、俄、德、日、法)境外卫星电视接收及其闭路系统和上万小时外语声像资料等。已经建设并开通的网络教学平台有面向全校学生的自主听力网站、外语VOD网站、课堂实时服务网站和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外语教学网站。学院资料信息中心藏书丰富,有英、俄、日、德、法、汉、韩等各类外文书籍十万余册,外文期刊一百余种。
学院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广泛的校、院、所合作办学与科研。2013年全院教师出国交流共30人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交流共67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学院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2013年学院在校攻读学位的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总数达到131人。
(2014年1月更新)
SSCI发表论文难的原因
杂志远比SCI杂志少。2017年Journal Citation Report报告说,SCI杂志有178个大类,14223份杂志;SSCI杂志有57个大类,才4623份杂志。
对英语书面表达的要求更高,要求作者有很好的英语写作技巧。母语为非英语的研究人员写文章投SSCI杂志,语言是一大难关。
文章平均长度更长。
审稿周期更长。从收稿到编辑的第一份信(修改意见或者据信)发出,SSCI要平均半年或是更长,3-4月算是很快的。
对于方法学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这方面。临床医学杂志的稿件基本是t检验ANOVA,最多就是多元回归模型。而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杂志的统计分析方法要复杂很多,特别是现在强调evidence-based practice/policy,很多稿件都采用quantitative analysis。
6.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包括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公共政策等)起步晚,资金少,科研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或者落后。国内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计划大都是复制欧美的研究,除了被研究人群的不同,很少有理论方面和方法学上的突破。研究没有新意,这也是投稿难以被录用的一个原因。
7.即使文章有新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reviewer或者editor难以理解,也会导致投稿被拒。
如何发表高级别SCI/SSCI国际期刊论文
1.导师篇
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后,一些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 你和你师兄师姐的文章会发表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导师好吧。事实上笔者很认同这一点,可以说如果我没有遇到两位恩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请诸位不要误解,我说导师好会使文章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你论文上来震慑审稿人(事实上编辑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而是由于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不知道广大经济博士同袍们多久见导师一次面,我三年里是平均一周见一次的。当然见导师不是为了讨论哪家馆子的水煮鱼味道正宗(这个可以留到课后讨论),勤见导师的一大好处是你总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推动你在下次见导师前准备好向导师提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的进步就会快一些。导师关键在一个“导”字上面,导不是说帮你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走偏的时候导师要帮你扶正方向。举个例子,做实证的时候用哪一种计量模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独立就需要用Cluster来校正OLS的标准误,如果是面板数据就要考虑是用random effect 还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用Tobit模型,如果因变量离散且大于三个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虑用multinomial,如果观测值很少很少可以试一下非参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就能使刚入门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导师必须明白你提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议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争取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当然,你可能会问假如你的导师对你的研究漠不关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没空理你怎么办呢?没关系,你还有另外一个导师——文献。
2.立题篇
研究的课题应该怎么找呢?首先说两种错误的方式: 首先一个错误的方式是抱着头自己想,头发都想掉了最后发现自己想出的问题爷爷辈儿的人都研究过了。说句实话,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到今天,凡是你抱着头能想出来的经济问题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总想找一个很大的课题研究,整天琢磨着我要是能把股价预测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买股票就发了财了,问他怎么研究,除了甩别人听不懂的名词以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博士生要找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方式是读文献。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远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从A得来的,没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
文献怎么读?这其实是我刚读博士的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问导师,导师反问我: 你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读文献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么了么?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导师的深意。目的是一个很需要明确的东西,比如在最开始找研究课题的时候,读文献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候就不用精读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细读一下,其它的扩展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导师让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写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创新的地方在哪里,结论是什么,漏洞在哪。其实这里面前三部分都还好说,最令我为难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批判性思维",练的就是这个,最开始应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不过后来越来越顺利了,后来才知道导师其实是在训练我把自己摆在审稿人的角度来看文章。几周下来,脑子中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差不多了解了,对这个领域中很热但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了解个大概,这时候再找研究的课题就会简单很多。当然,找课题并不是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你不知道数据应该用哪种计量模型分析,有时你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你都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读文献侧重的方面也不同。
3.论文篇
众所周知,发表SSCI一定要用英文写作。一些人说自己发表不了好的SSCI是由于英语不好的缘故,如果英语是母语的话我肯定能发SSCI。如果有人问我对这番言论的意见,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英语是不是你发不出SSCI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哪怕花钱)找人翻译一下,然后投一下好的SSCI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投中了的话说明英语是你的问题,如果投不中的话说明你的问题就不仅仅在英语上。有人问我英语不好怎么办?练啊!要么你就找个英语好的翻译当你的第二作者吧。我在这里要说的写论文主要不是英语方面,而是你论文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你论文的卖点在哪里。就好比一个商人兜售自己的商品,角度对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实证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数据给你带来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与你期望的相反。这个时候你文章中下结论的时候就要分外小心,找到一个有意思的角度然后看看数据是否符合。举个例子,我师弟的一篇文章的原假设是: 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正相关,说白了就是你看到了别人中奖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买彩票的中奖几率会大一些。结果他的数据结果却正好和他的假设相反,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负相关!师弟一开始就慌了,头发都开叉了。不过几次见导师以后,他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用"赌徒谬误"解释了他所发现的现象。所以说,没有烂数据,只要你选对了一个角度,小心地得出结论,你的论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当然,你的数据一定要符合你选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数据不支持,你非要牵强的编一个故事,这样做唬外行可以,内行一眼就看穿了。
4.润色篇
终于在无数次撞墙打滚儿揪头发以后,论文完成了!那么是不是可以递交了呢?当然还不可以,首先找一个机构把你的论文变成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的人剽窃你的成果,或者很巧有人研究的与你撞车了,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别人能读到或者引用你的文章。在变成工作论文以后,你要把你的论文发给你认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资深的学者。发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赞扬你的论文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让他们给你的论文挑毛病。同时,你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各种相关会议去演讲(present)你的论文,学术演讲(presentation)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你,再一个是为了让你的听众挑你论文的毛病。有的人做学术演讲的时候生怕别人挑毛病,觉得很没面子,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把论文递交给SSCI的期刊以后期刊编辑会找一到三个审稿人,这些审稿人会给你的文章大挑特挑毛病。如果毛病太多的话,编辑拒稿是一定的。与其如此,不如在审稿人看你文章之前就尽量把你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用语言防御一下,而修改和防御的过程就是你文章润色的过程。当润色接近了尾声,准备投稿吧。
5.投稿篇
向SSCI期刊投稿大多是在网上就可以完成的,投稿的时候一般要写一封covering letter,wrod文档一页就行,简单的说一下你希望贵期刊发表你的文章。投稿结果的可能性从好到坏分几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期刊直接邀你写稿,写完后发表。不过这种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Junior拥有这样的机会不大;第二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不需要修改就直接发表。这一般发生在letter类期刊,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第三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需要修改重新递交,这个叫做R&R (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重新递交以后期刊发表。这个是发表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结果。第四个等级同样是R&R,但是重新递交以后被拒。第五个等级是递稿后发给审稿人,经审稿后被拒。最后一个等级是不发给审稿人,编辑直接拒。你千万不要以为最后一个等级发生的概率很低,事实上如果你给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编辑是很有可能直接把你的文章否掉的,否掉的原因五花八门,可能是该期刊类似的文章太多了,可能是你写的文章的结论不是非常有趣等等等等。如果非要说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处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处理的时间快,不会耽误你很长的时间。
假如你通过了编辑这一关,那么无论发表与否,至少你能有机会获得审稿人的意见了。当然,获得的审稿意见可能是2个"差评",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会礼貌的通知你另投别家吧(其实就是拒绝的意思),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你要认真读的,因为SSCI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你论文领域的行家,给出的意见多少会有些建设性意义。如果两个审稿人都是"好评",或者两个审稿人意见一好一坏,但是编辑这个时候认为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修改重新递交的机会了!
R&R(也就是修改重新递交)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在该期刊发表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但是请诸君注意不要庆祝的太早,香槟什么的就不要准备了,概率大大上升并不代表着一定会最终发表,获得R&R最终被拒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审稿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非常难改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的读审稿意见的每一个字,推敲如何在重新递交了以后能使审稿人和编辑满意。修改之后要附上一个文字说明,罗列清楚针对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条意见你是如何做相应修改的。有人可能问,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要修改吗?答案应该肯定的,笔者只见过两位恩师中的一位有一次说审稿人的几条意见不好,因此他决定不改,我当时觉得老头子太狠了,后来那篇文章后来也发表了。而笔者和笔者的师兄姐们均未敢做出这种大胆的行为(当然,有胆儿大的同事这样做不过后来被拒了)。因此笔者认为做为Junior还是按照意见改动的好。修改完成以后就重新递交吧,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听天由命,假如几周后你收到一封通知你你的文章被该期刊发表的邮件,恭喜你!大功告成了!此时你的pose应该是头微仰呈45度角,眼角湿润,如果嘴里能叨念出一句座右铭什么的就完美了......
6.尾声
写的很长,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人不会很多,不过假如有一个搞学术的新人在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有一些启示的话,也算是笔者没有白写。
笔者曾见过很多学术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犇人。与之聊天,发现牛人最大的特点一是基本功特别扎实,二是思维特别活跃。说实话搞好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大牛天分的确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发表这一个小的方面来看,即使是一个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专心学术坚持不懈,除非永远不尝试,否则发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是很可惜,专心学术坚持不懈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对像与我一样的junior们来说,整天捧着文献读,坐在电脑前面踏踏实实写论文着实是需要一些毅力。无论如何,年轻是劣势,同样也是资本,正如我的恩师对我说的那样:你还年轻,假如你从现在开始一直专注一个领域,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上一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下一篇:2022年报刊杂志订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