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pocampus期刊
hippocampus期刊
神经工程的两大目标是通过神经系统和人造设备间的沟通来修复和增强人体的功能。当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 探明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编码和处理信息的机制* 定量研究这些机制在病理的状态下发生的变化* 研究如何通过脑机接口、神经修复等途径操纵这些正常和病变的机制神经工程是一个新兴学科,相关的文献资料较为有限,但正在迅速增长中。第一份专门针对神经工程学的学术期刊是2004年创刊的神经工程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最早产生的专门针对该领域的学术会议是2003年于意大利卡普里岛举办的首届国际神经工程学大会。 当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因为脑血管疾患、外力伤害或是神经退化性疾病造成损伤时,将可能影响大脑的功能,导致如认知、记忆、听语或动作执行功能上的缺失或困难,造成脑内讯息的传递或是功能执行上的问题,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功能的执行及生活质量。针对大脑功能的缺失,应用于代偿脑部功能的神经假体,在设计上则进一步以仿生系统 ( Biomimetic System ),取代受损的脑部神经核,重建脑部功能。仿生性系统包含与固有的脑部组织相联系,接收输入讯息的神经元接口,及进行输出功能的另一组神经元界面。在应用上,利用多电极式芯片,针对损伤区域所需要的功能,提供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适当的电刺激,以诱发复杂的动作形态,增进伸探及抓握动作能力;以仿生生物芯片,针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进行设计,再以植入芯片的方式,使得该芯片进一步取代受损的神经区域所扮演的生理功能,这方面的实际应用,则是针对海马回 ( Hippocampus) 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建立人工海马回 ( Artificial Hippocampus ) 的应用成效最为显著。然而,由于植入芯片的过程中涉及高难度脑部手术,因此,这类芯片的发展仍然在动物实验的阶段。随着生物科技相关技术及专业密切整合,使得神经工程相关的技术及研究,逐渐应用于实际协助失能者回复或代偿功能性缺失。目前已发展建立的神经假体装置,主要研究应用方向为植入式生医微系统 ( Implantable Biomicrosystem ) 为主,经由各式的传感器及致动器整合,构成监测型及刺激型植入式微系统,藉由无线传输技术传出体外,将人体内的各项生理参数或是刺激指令,用以治疗患者缺失。当各项神经假体装置成熟后,各系统整合用于协助多项失能者功能,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相信将指日可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方面,已形成多层面的互动研究体系。以四个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为支撑,从“脑-认知—行为-社会”多层面探讨认知过程与认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近200项,获得各类课题经费超过400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近200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我院教师有诸多科研成果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顶尖专业期刊上,如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PNAS(2007),Current Biology(2008),Neuron(2008),Hippocampus(2012),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2a, b);超常记忆行为, JEP:LMC(2009),Cognitive Psychology(2012); 认知能力评估,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1);情绪认知,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2);Neuro Image(2013);Neuro Science(2012、2013)。在著名学术期刊《Neuron》(2010年)的特邀综述中,我院被列为国际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我院教师曾任3项973子课题负责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理科基地为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原国家教委提出了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计划。1996年,该院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自1997年开始,该院面向全国招收基地班学生并进行基地重点建设。基地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能真正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有特色的心理学科研与教学人才。
徐林的个人信息
1985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5-1987,四川省泸州市第一中学任教,1987-1990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硕士;1994-1995年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药理系访问学者;1995-1998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药理治疗系博士;1998-迄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学习记忆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同年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现兼任云南大学神经行为学、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Neural Plasticity》、《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编辑,以及《动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在Nature, PNAS ,Cell, Neuron, J of Neurosci, Hippocampus, Biol Psychiatry等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2部,其中1998年发表的Nature论文被Thomas Donaldson(1998)列入了近代记忆研究目录28篇论文之一(Bibliography on Memory自1950年)。
上一篇:复合材料方向怎么选题发论文
下一篇:中国科学美容杂志社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