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3期

发布时间:2023-02-20 04:5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3期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张卫的学术论文

1、张卫, 莫雷, 许尚侠, 王穗苹. (2002).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CSSCI),34,5,480-48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张卫, (2000), 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CSSCI),34,4,374-3803、聂衍刚, 张卫, 彭以松, 丁莉. (200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 心理科学(CSSCI),30,2,411-4144、张卫, 唐丹, 岳颂华(2003)当代西方青少年研究趋势探析. 心理科学(CSSCI),26,3,529-53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3.9)5、张卫. (2002).序列长度和统计结构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心理科学(CSSCI), 25,4,485-4876、张卫, 林崇德. (2001). 抑制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 24,4,458-4617、张卫. (2001).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19,1,56-638、陈竞秀, 张卫, 姜薇薇, 林诚彦. (2006).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CSSCI),2,29-329、张卫, 王穗苹, 杨宁. (2001)当代西方国家早期教育方案之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CSSCI),6,11-1510、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李董平. (2006).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93-9811、朱祖德, 王静琼, 张卫, 叶青青. (2005)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60-6512、潘绮敏, 张卫.( 2004)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7-3113、聂衍刚, 郑雪, 张卫. (200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3-2814、黄红清, 张卫. (2003).指向性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44-4815、张卫, 林崇德, 认知发展的后信息加工观. (2002).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86-9116、张秋艳, 张卫, 岳颂华, 王才康. (2004)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SSCI),18,8,544-546,54317、王穗苹, 陈新葵, 张卫. (2003).动态测验:当代智力测验的新进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11,50-5318、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 (2007).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3,123-12919、甄霜菊, 吴慧明, 张卫. (2007).澳门青少年的网络依赖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24-12820、张卫, 李利, 甄霜菊. (2006).论心理素质提高与和谐社会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144-14721、张卫, 潘绮敏. (2004).青少年暴力及其预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90-10322、李婧洁, 聂衍刚, 张卫. (2004).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110-11623、潘绮敏, 张卫, 朱祖德. (2004).论全球化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114-16024、张卫, 黄红清, 黄时华. (2003).抑制机制发展: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98-10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004.2)25、张卫, 林崇德. (2002).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96-10326、张卫, 张兴贵. (2001).论现代心理学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94-10027、吴慧明, 张卫, 甄霜菊. (2006).澳门青少年网络使用与依赖研究. 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8、闻人王冠, 张卫, 吴列坚. (2004).澳门曾辍学职培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9、陈立民, 张卫, 张霞. (2007).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CSSCI),30、王静琼, 张卫, 朱祖德. (2007).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1,196-19931、姜微微, 李治民, 张卫. (2007).自愿戒毒患者MMPI个性调查及其因子分析结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SSCI),2,32、陈立民, 张卫, 姚杜鹃, 徐明惠. (2007).西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评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CSSCI),6,522-52633、潘绮敏, 张卫. (2007).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1,41-4634、聂衍刚, 蔡笑岳, 张卫. (2005).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3,2,134-13835、王穗苹, 莫雷, 张卫. (2004) 当前我国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研究进展.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CSSCI). 新疆人民出版社,36、张卫, 刘葵, 庞子锋. 1994 () 不同联想等级语词的启动效应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学报(CSSCI),1,35-43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4.7)37、张卫, 王穗苹. (1998).西方心理测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CSSCI),4,556-55738、张卫. (1996).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2,101-104,109,12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6.5)39、王穗苹, 张卫, 莫雷. (1997).学习潜能评估:一种动态的智力观. 心理科学(CSSCI),4,347-351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7.10)40、余冰, 张卫. (1992).8—16岁全盲儿童的动觉研究. 心理科学(CSSCI),5,24-27,67(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2.10)41、张卫, 郭淑斌, 王穗苹. (1999).论发展不成熟及其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4,70-81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2000.2)42、张卫, 沈家鲜. (1998).弱智儿童的职业兴趣初探.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培智学校教学文萃(CSSCI), 人民教育出版社43、张卫, 徐涛, 王穗苹. (1998).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与社会习俗规则的区分与认知.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1-25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8.6)44、张卫, 王穗苹. (1995).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4-2745、万云英, 王晓非, 张卫. (1990).主题句对儿童独立阅读理解和概括中心思想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4,203-20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991.5)46、张卫. (1994).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CSSCI),2,2,45-4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4,3)47、张卫. (1999).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动态(CSSCI),7,2,7-1248、张卫. (1999).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探新(CSSCI),4,49、张卫, 郭淑斌. (1997).问题解决的类比迁移.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59-64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1998.2)50、王穗苹、张卫:广州地区研究生价值观初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1997增刊51、张卫. (1996).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35-40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6,10 )

张新平的学术论文

1.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建设路径,张新平,教师教育学报,2016/2/202.专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张新平;吴康宁;主持,教育学报,2014/8/253.从诊断式评价走向欣赏型评价,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8/254.应多思考一些“领导”问题,张新平,人民教育,2014/7/185.“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核心领导力”之反思,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5/256.校长:问题解决者与欣赏型领导者,张新平,教育研究,2014/5/157.中小学的组织结构及其变革:基于三所学校的个案研究,张新平,教育学报,2014/2/258.系统领导理论:致力于卓越学校建设,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4/2/59.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变迁、问题及转型,张新平;姚继军,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0/2010.欣赏型探究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张新平;陈志利,现代教育管理,2013/7/1511.校长角色论析,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3/5/2512.领导理论:为办学管校提供高位引领,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3/1/513.论教育管理学的“两层面三层次”方法体系,张新平;陈红燕,教育研究,2012/10/1514.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危机及其应对,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2515.析中小学校长更替问题及其改进,张新平;金惠,教育学报,2012/8/2516.我国大学学术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述评,张新平,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2017.何谓优质学校——基于40位教管人员的访谈研究,张新平;陈粤秀,教育发展研究,2011/5/2518.《教育管理学论纲》评介,张新平;刘建,教育研究,2011/5/1519.女校长选任: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隐形束缚,张新平;田秀云,中小学管理,2011/3/520.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张新平;陈学军,教育学报,2011/2/2521.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2010/6/1522.“女人教书男人管校”现象探析——女性在学校管理中的应为与难为,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0/4/2523.批判与建构:李宗吾教育思想的两大主题,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0/4/524.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生成方式,张新平;陈学军,高等教育研究,2010/3/3125.对制订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国家标准的几点看法,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11/1026.从“彼德原理”看“不胜任”,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7/1027.关注学校组织管理“同构化”趋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8/12/1028.“女生优势论”质疑,张新平;牟翠荣,教育科学研究,2008/11/1029.警惕学校的同构化趋向,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8/10/130.美国高校提前录取政策的存废之争,张新平;华娟,教育与职业,2008/6/131.校长角色转型研究——基于伯恩斯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思考,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8/3/253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陈学军;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1033.巨型学校当治矣,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9/2034.生态伦理视角中的循环经济系统论,张新平,中州学刊,2007/9/1035.论校长德性,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7/1036.校长职业化的“冷思考”,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7/6/137.陶行知办学治校的“十六字诀”,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5/1038.关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若干思考,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科学研究,2007/3/1039.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评价,张新平,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2040.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关联探析,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1041.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542.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7/1/1043.陶行知校长学的七个命题探析,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44.杜威的学校组织观及其当代意义,张新平;李金杰,江西教育科研,2006/3/3045.论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46.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张新平;李金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2047.析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1048.论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6/2/1049.和谐社会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教育科学研究,2006/1/1050.析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6/1/151.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2005/12/3052.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1053.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2954.对校长职业化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7/2055.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4/3/1056.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张新平;蒋和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57.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2058.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张新平,教育探索,2003/8/559.对教育管理现代化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反思,蒋和勇;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1060.中小学生拜“官”现象透视,张新平;蒋和勇,中小学管理,2003/2/1561.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3/1/1062.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2/11/2563.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张新平,课程.教材.教法,2002/10/2064.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1565.校规的反功能,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2002/3/1566.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张新平,教育评论,2001/11/2867.管理要突出一个“理”字,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1/1568.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1/9/1069.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学的当务之急,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1/7/2570.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3071.桎梏教育管理学研究发展的症结所在,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1572.格林菲德教育管理思想对话,张新平;杨小燕,比较教育研究,2000/12/3073.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张新平,教育探索,2000/11/574.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探讨,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10/1775.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2076.美英教育管理理论的三种范式,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2/1777.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节选),张新平,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9/8/1578.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2579.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9/2/2180.教育政策概念的规范化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581.激励法: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7/4/2182.教育行政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1996/8/1583.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与教育途径的探讨,张新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2/1584.关于教育行政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2585.论教育行政沟通,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2586.加强教育宏观调控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9/2587.论教育行政效率,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4/8/2188.关于教育行政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258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我见,张新平,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5/1590.浅谈写作中的“通感”手法,张新平;李安清,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3191.拥抱活生生的个性——关于个体道德决策的对话,张新平;梅子,学校思想教育,1993/3/292.教育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张新平;杨丽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293.论个体道德决策之应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94.个体道德决策与道德教育,张新平;宋移安,江西教育科研,1989/6/30

丁钢的学术成果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学术专著《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编著作《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书中章节“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教育Ÿ文化Ÿ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学术论文“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英文论文“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报刊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Ÿ教育科学》。“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译文“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上一篇:求是杂志和求是网是一回事吗

下一篇:德育答辩论文30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