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格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格式
都可以。
人文社科类共8个门类,28个一级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创刊于1988年,是宁波大学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宁 波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这三个都是独立期刊。
但仅仅《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教育科学版和理工版 就什么核心也不是。
郭勇的科研论文
文化随笔集《燕园萤雪》,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论文:(1)「日本を想像する方法――芥川龙之介<南京の基督>论」(日文)于2007年9月在宁波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国际芥川龙之介学术会议上宣读。(2)「ストラテジーとしての狂気――芥川龙之介<河童>论」(日文),发表在日本杂志「芥川龙之介研究 创刊号」2007年9月。(3)《自我解体的悲歌——论中岛敦<山月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ISSCI收录。(4)《自我受难与自我实现的反转:论中岛敦<李陵>》,《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A&CH收录。(5)《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模式——以日本古典文学为中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6)《“越境”与“虚无”:论中岛敦<名人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7)《关于中日比较文学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5期。(8)《穿越生与死的界限: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国外文学》,2006年第4期。(9)《行动主义的终焉:论中岛敦<弟子>》,《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1期。(10)《美与恶的辩证法:重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不含校级课题):(1)浙江省人哲学社科重点课题:名称:《日本海洋文学和浙江海洋文学的比较研究》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09年7月 资助资金:4万元研究情况:在研中(2)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名称《中岛敦文学中的他者思想》研究时间:2003年7月-2005年7月(已结题)资助资金:5千元(3)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名称:《恋爱中的他者——以日本明治时代的小说为中心》研究时间: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研中)资助资金:5千元。
俞志慧的论文
1.《诗可以怒--兼论屈赋的抒情特色》,《探索》1987年第5期,1987年10月2.《〈九章·涉江〉首章的错简与整理》《绍兴师专学报》(CN33-1017)1988年第2期,1988年4月3.《从对域外称呼的演变看历代中国文化心态》《古籍整理》1989年第1期,1989年6月4.《融方言研究于古汉语教学的尝试》浙江师范大学《高师函授》1993年第4期,1993年8月5.《说仁》,台北《思源》第47期,1994年12月6.《唐代浙东诗论略》《宁波大学学报》(ISSN1001-5124,CN33-1133/C)1995年第1期,1995年3月7.《说士》,台北《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1995年9月8.《言语的歧义及其破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第35期,1995年9月9.《说礼》,《孔孟月刊》第43卷第5期,1996年1月10.《说和》,《孔孟月刊》第35卷第2期,1996年10月11.《〈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孔孟月刊》第35卷第5期,1997年1月12.《〈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笺证》《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年5月13.《〈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辩》《中国典籍与文化》(ISSN1004-3241)1997年第3期,1997年8月14.《“文化”的原典意义发微》日本东京《中国研究》(ISBN7-962-278-116-0)第31期,1997年10月15.《韩非思想平议》,《孔孟月刊》第37卷第3期,1998年11月16.《〈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章笺释》《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年1月17.《〈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证》《孔孟月刊》第37卷第9期,1999年5月18.《〈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章疏证》《孔子研究》(ISSN1002-2627,CN: 37-1037/C)2000年第2期,2000年5月19.《〈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章商兑兼释“子莫”》《华学》(ISBN7-80047-322-8)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20.《歌诗之“类”与“六义”次第》,《孔孟月刊》第39卷第7期,2001年3月21.《孔门言语科考论》,台北《孔孟学报》2001年号,2001年9月22.《古“语”述论》《“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957-02-9417-5),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2001.1023.《〈孔子诗论〉五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ISBN7-80622-781-4),上海书店,2002年3月24.《春秋诗学经典命题释证》《中国学术》(ISBN7-100-03465-5/C173)第9辑,2002年第1辑,2002年3月25.《迹熄诗亡与春秋赋诗传统的终结》,《孔孟月刊》第40卷第10期,2002年6月26.《竹书〈孔子诗论〉刍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ISBN7-5617-3030-6)第2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27.《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校笺》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经学研究论丛》(ISBN957-15-1190-0)第11辑,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6月28.《竹书〈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及其诗学史地位》台北《汉学研究》(ISBN7-108-02228-1)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N11-4116/C)2003年第6期29.《释〈论语·泰伯篇〉曾子之“吾友”》,《孔孟月刊》第41卷第11期,2003年7月30.《读〈论语〉表微二则》,《孔孟月刊》第42卷第6期,2004年2月31.《读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二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ISBN7-80678-213-3),上海书店,2004年7月32.《释“行有格”、“有耻且格”的“格”》《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ISSN1001-4403)2004年第4期,2004年8月33.《〈论语〉编纂年代考》,台北《孔孟学报》2004年号,2004年9月34.《从意象链看〈诗·召南·草虫〉的礼俗内涵》《古代文学理论研究》(ISBN7-5617-4031-X)第22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12月35.《从〈论语〉与古语的相关性看孔门的知识资源与话语背景》《儒林》(ISBN7-5607-3075-2)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6.《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证明》《淮阴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ISSN1009-7961,CN32-1605/T)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37.《〈论语〉与古“语”关系疏证》,《孔孟学报》2005年号,2005年9月38.《回到常识:国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北京大学《国学研究》(ISBN7-301-09775-1/G·1648)第十六卷,2005年12月39.《〈国语·周、鲁、齐、郑、楚、晋语〉的结构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台北《汉学研究》(ISSN0254-4466 GPN2007200025)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40.《〈国语〉的文类及八“语”遴选的背景——从“语”的角度的研究》《文史》(CN11-16781K )2006年第2辑,2006年5月41.《〈论语·里仁〉“君子怀德”章考辨》《中华文史论丛》(ISSN1002-0039,CN31-1984/K)2006年第3辑, 2006年9月42.《〈国语·越语〉韦注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6年第5期, 2006年9月43.《〈国语·楚语〉韦注辨正》《长江学术》(CN42-1754/1-1)2006年第4期,2006年10月44.《〈孟子〉旧注商兑九则》《儒林》(ISBN7-5607-3300-X)第3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45.《〈国语·吴语〉韦注整理与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6年第6期,2006年11月46.《为了免于恐怖的自由——韩非思想平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6年第6期,2006年12月47.《语:一种古老的文类和教材——以言类之“语”为例》《文史哲》(ISSN0511-4721,CN37-1101/C)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新华文摘》(ISSN1001-6651,CN11-1187/Z)2007年第8期,2007年4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ISSN1000-4246,CN31-1889/C)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48.《〈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传统中国研究集刊》(ISBN978-7-208-07490-3/K·1392)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49.《〈国语·晋语三〉韦注辨正》《淮阴工学院学报(人文版)》(ISSN1009-7961,CN32-1605/T)2007第2期,2007年4月50.《〈国语·郑语〉韦注辨正》《古籍研究》(ISBN978-7-81110-319-9)2007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51.《〈国语·齐语〉韦注辨正》,《文史》(CN11-1678/K)2007年第3辑,2007年8月52.《〈国语·晋语一〉韦注辨正》香港《九州学林》(ISSN1729-9756)2007年秋季卷,2007年9月53.《〈国语·晋语四〉“贞屯悔豫皆八”系本卦宜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皆半说》《中国哲学史》(ISSN1005-0396,CN11-3042/B)2007年第4期,2007年11月54.《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发微——从其集锦特色谈起》《浙江社会科学》(ISSN1004-2253,CN33-1149/C)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ISSN1007-0648,CN11-4327/K)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55.《〈国语·晋语二〉韦注辨正》《励耘学刊》(ISBN978-7-5077-6086-9)2007年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6月56.《〈国语·鲁语〉韦昭注辨正》《齐鲁学刊》(ISSN1001-022X,CN37-1085/C)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57.《〈国语·晋语八〉韦昭注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58.《徐元诰〈国语集解〉刊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59.《国语》公序本与明道本比较研究——以《周语上》为例澳门近代文学会《澳门文献整理研究暨数字化论集》(ISBN978-99937-27-11-8),2008年11月60.《国语韦昭注辨正》《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61.《孔子在川上叹什么》《学术月刊》(ISSN0439-8041,CN31-1096/C)2009年第10期,200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ISSN1007-6689,CN11-4243/B)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62.《古代言类之“语”的流传、变异及其思想史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09年第5期,2009年10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ISSN1001-2893,CN11-4319/G)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63.《国语》版本源流及公序本系统二子本之对比《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ISBN978-7-5445-1196-4),长春出版社,2009年12月64.《〈国语〉韦昭注辨正札记》《语文知识》(ISSN1003-6210)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65.《历史真实,或者政治正确——文献记载与文本解读的两种取向》《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CN11-4116/C)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66.《离骚》乱辞新解《绍兴文理学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 )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ISSN1001-2893,CN11-4319/G)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67.韦昭注 《国语》公序本二子本之对比《齐鲁学刊》(ISSN1001-022X,CN37-1085/C)2011年第4期,2011年 7月68. 《国语》分章商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ISSN1009-1017,CN22-1024/G)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69.《〈荀子·大略篇〉研究》《文学遗产》(ISSN0257-5914,CN11-1009/1)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70.《两汉的屈原批评及〈楚辞章句〉的解释取向》台湾政治大学《第八届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978-986-03-3870-6)2012年10月71.《吴越争霸史事系年考辨》《绍兴文理学学院学报》(哲社版)(ISSN1008-293X,CN33-1209/C)2012年第6期2012年11月72.《从论辩游戏五称三穷看〈天问〉的成因》《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ISSN1001-2893,CN11-4319/G)2013年第6期73.句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11月4日74.《调腔早期传播时地考略》,与吴宗辉合作,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战线》(ISSN0257-0246,CN22-1002/C)2014年第12期,2014年12月75. 调腔声腔源流考述,与吴宗辉合作,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ISSN1008-293X,CN33-1209/C),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
关于民族精神的文章
1]雷杰.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孙秀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新境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升华[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欧阳康. 民族精神的比较与融通——兼论中华民族的精神走向[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汪长柱,晨风. 略论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必然联系[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5]杨富有. 元上都扈从诗的民族精神要素发微[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曾代伟,郝廷婷. 论壮族的民族精神——以民族法文化为视角的考察[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常文昌. 重振民族精神 回归民族传统——香港诗人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歌印象[J]. 兰州大学学报,1997,(3).
[8]曹开华.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2005.
[9]刘爱华,艾亚玮. 集体无意识下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民众狂欢——民俗学视野中的《中国红歌会》[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孔养涛. “世界历史”坐标系中的民族理念——邓小平思考民族精神的理路[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1]刘世彬. 代表先进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对发展黔南民族文化的思考[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2]李道先,侯曙芳. 论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民族先进文化[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3]顿时春.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4]马军. 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加强医科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5).
[15]张梅花,程辛荣. 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生成基线及其价值评判[J]. 煤炭高等教育,2008,(6).
[16]宁佐权.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J]. 中国德育,2008,(3).
[17]林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浅谈高校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使命[J]. 新余高专学报,2004,(1).
[18]叶桉,余玉荣,舒海平. 形式与载体的创新:毛泽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19]李宏.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振奋民族精神——写在江孜抗英100周年[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0]梁继峰. 民族精神的培育与中国现代化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2006.
[21]张皓. 中国共产党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弘扬[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2]王宪昭. 解读我国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民族精神[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3]郑国华,程其练,刘媛媛. 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24]龚永辉. 民族精神研究与民族意识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05,(1).
[25]周德丰. 文化精神铸民魂——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精神[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6]许永铸. 在继承中升华民族精神——兼论宁波精神的内涵[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
[27]杜汉生,刘爽. 忧患意识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8]罗昆. 谈谈民族精神研究的一个问题——以民族实体和民族精神为例[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9).
[29]王国敏,若华. 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族精神的多维理路[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0]李康平. 江西革命老区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1]毛明春. 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J]. 搏击(体育论坛),2009,(5).
[32]肖丹. 浅析构建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措施[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6).
[33]周玉玲,陆建洪. 中国科技发展与民族精神[J]. 宿州学院学报,2007,(1).
[34]康峰,刘涛. 民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途径[J]. 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0).
[35]章庆. 论信息科技课程中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 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2).
[36]叶桉. 略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7]殷盈. 论旅游业民族精神培育功能的特点[J]. 韶关学院学报,2008,(11).
[38]罗建新. 古蜀神话中的民族精神[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9]王襄渝,王建超.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0]丁雪辉,黎万和. 论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1]任祥. 弘扬延安精神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2]杨建义.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43]杜日辉,王世民,张龙. 论“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民族精神的塑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4]赵向群,侯文昌.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J]. 许昌学院学报,2003,(6).
[45]杨叔子. 甲申三百六十年启思——兼谈保持“两个务必”与弘扬民族精神[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6]陈逸平,雍际春.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7]解丽霞.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8]朱西周. 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论雷锋及雷锋精神[J].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49]关伟,关捷. 论北洋海军将士的民族精神[J]. 北方论丛,2002,(2).
[50]朱伯掸. 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上一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文献标识码
下一篇:经济政治与社会6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