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编辑部杨红

发布时间:2023-02-20 06:3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编辑部杨红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1985年建成)

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1986年建成)

海口华侨大厦(上世纪60年代建成)
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
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
海口华侨大厦、
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市图书馆
……
上个世纪
在海南的经济发展中
这些都曾是
人们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
进入21世纪
海南省图书馆也曾获得2006年度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
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
曾获得2018—2019年度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楼、内科楼及地下室工程项目
耸立在海口市滨海大道的
海南天邑国际大厦
于2009年建成,
成为当时海南最高楼!

海南天邑国际大厦
你可知道
这些海南人心中的“海南地标”
是谁建设的吗?
还有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
环岛高铁站前广场……
你可知道
这些建筑是谁建设完成的吗?

明珠广场
答案是——
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今天,小编就带你“揭秘”
这些海南地标性建筑的作者
背后的硬核故事
↓↓↓
寻根基
国企品质铸造百年工程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
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建”)成长于祖国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前身是1950年10月成立的海南公路局第一工务段,是当时海南建设业唯一的“国家队”。海建的先辈们,大多是人民解放军退伍或转业官兵,1958年担任海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的李贤祥,是全军特等战斗英雄。他们走下战场,拂去征尘,又拿起铁镐,投向新的战场,拉开海南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海口明珠广场(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
作为海南第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在海南解放初期,海建为军队营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70载光辉岁月里,海建始终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仅作为积极开拓创新的市场主体,也曾承担过行业行政管理职能,传承红色气质,镌刻几代人奋进的足迹,将身影遍布海南岛的山山水水,见证一个个建设传奇。

海南汽车制造厂
解放之初的琼中蚂蟥成群。海建人不怕吃苦,肩扛背抬施工设备,来到琼中,因地制宜,积极摸索建造技艺。开山、筑路、挖地基、建厂房、修宿舍。海建的先辈们奋勇接力,投身海南基础设施、国防军工建设、奠基新中国工业体系,将“吃苦耐劳、敢想有为”的精神几经传承,凝练为今天的“海建精神”,成为海建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随后,海建承建了海口汽车客运站、海口大英山机场候机楼、海南汽车冲压厂、马村电厂、海口望海国际大酒店等一大批大中小型厂房、高中级民用建筑和重点国防工程。还曾选派何大运等技工参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展示了新中国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荣光。
搏市场
勇立潮头扬远帆
海建不仅是海南的建设者,也是特区精神的践行者。
1978年改革开放,春潮萌动,万象更新,建筑业成为最先进入市场化的行业之一。海建开展项目承包制,迅速打开思路,除在传统房建市场持续保持优势,还实现了多种经营的转变,在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其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亚市三亚湾路
1988年,海南建省创办经济特区。建筑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以往依靠政府划拨任务的格局,从“等饭吃”到去市场“找饭吃”,从“大锅饭”到多劳多得。面对唯有靠自己主动“找米下锅”才能在市场中闯出活路来的新形势。海建用于担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极组建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成为海南省首批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抓机遇求存图强,在市场海洋中学习游泳。当时海建系统内的一些二级企业还分布在海南省通什市(今五指山市)、儋县(今儋州市)等偏远地区。生存紧迫感让海建确立了“两条腿”走路,调整市场布局的发展方向。多年来,海建一方面深挖本土市场,先后完成了海口明珠广场、海南省图书馆、博鳌国宾馆、环岛高铁站前广场等一批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大胆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展领先及开放城市,抢抓发展的机遇。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装饰工程等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项目。先后打造了4个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项目。

海南省图书馆

广州新天希尔顿酒店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业务拓至海外。2000年获得对外援助B级资质。2003年签约第一个对外援助项目,派出陈志涛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赴非洲援建工程施工。十多年间,海建分别在柬埔寨、布隆迪、几内亚比绍、坦桑尼亚等亚、非国家承接了房屋建筑、供排水等22个项目,共完成营业额约1亿美元。
同时,海建还承担了十几项对外援建招投标项目的标底编制,并多次受商务部委托,承担对外援建项目的验收工作。在海建承接的境外项目中,包括中非共和国一百套经济住房项目、柬埔寨金边波雷列农业中学工程项目、坦桑尼亚外交部项目、布隆迪高等师范学校项目等在内的7项援建工程得到了受援国和我国商务部的高度赞扬。
守初心
国企改革筑梦远航
“不忘初心,走好改革新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亚春认为,“要坚持敢为人先的海建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融入行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
海建在改革发展中迈出的每一步,既是传承,更是开端。
2010年2月,海建改革发展翻开了划时代的一页,整体重组改制顺利完成,成立了海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一家制度完善,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在海南诞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新要求,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随后,海建完成了20多家所属企业的改制,陆续新成立了投资公司、产业化公司、房地产公司、配套公司、小贷公司和科技公司等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推进业务结构从单一的建筑主业向建筑施工、建筑产业化、房地产三大主业和项目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科技产业三个辅业转变。同时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结构优化、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创新求变,提高了驾驭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抢抓“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海南建筑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海建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推进业务转型。坚持“抓大放小”的经营理念,拒绝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项目,把经营重点聚焦到“大业主、大项目、大效益”上,通过提升经营质量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在优选传统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的同时,将经营范围向市政、公路、水利、装修、机电、安装、园林绿化、智能化等方向拓展。积极探索EPC、BT、代建和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等新型经营模式,加大自营项目比例,加强自营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监督检查,先后承建了云浮云杨公路BT项目、海府机关大院规划改造项目等,促使新型经营模式成为降本增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与银行战略联盟、与各市县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战略合作,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进一步稳固市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海建在市场磨炼中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战略发展时期的积累,资产规模从十几亿元迅速扩大到百亿元,截至2020年10月,两个五年规划期已完成营业收入1305亿元,是前60年累计的7.59倍。完成主要经济指标连续9年在省属重点监管企业中排名前列。
勇担当
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给梦想插上奋斗的翅膀,未来才会腾飞。
海建人只争朝夕,蹄疾步稳地完成各项目标,在新时代又有了新任务。

海建产业化澄迈生产基地
海建不只立足一家综合性建筑集团企业,更自觉拥有建筑行业先锋引领的情怀。在国家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建瞄准建筑工业化,从长远着眼,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全力谋转型,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省战略布局。
经过两年的筹备,一年的建设,2016年初,位于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的海南省第一个建筑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海建集团被国家住建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根据产业布局及辐射范围,海建以“北起海口,东至万宁,西至儋州,南至三亚”为目标,积极拓展装配式建筑的全省战略布局。
目前,海建分别位于澄迈老城和万宁的两个装配式生产基地均可实现PC构件年产能10万立方米,同时增加PS钢构件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2020年3月,由海建开发建设的全省第一个装配式高层住宅小区项目建成并交付使用,海建所属建安企业承建了全省乡镇57个卫生院的改造等一批应用装配式建造项目。
与此同时,海建以促进业务转型和合规管理为抓手,大力推进管理提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业务全流程。实施“科技强企、人才兴企”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和业务转型核心工作,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70年来,一代代海建人传承着“德者善建”的企业理念。过去,海建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今天,海建人依然敢想有为,争当人先,永不言弃,奋力书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广大海建人服从指挥,吃苦耐劳,能打硬仗。近年来,海建系统组织项目急难险重任务突击100多次,特别是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项目攻坚阶段,发动四批突击队1000人次参加援建,日夜抢工,弘扬了 “海建精神”,创造了“海南速度”。海建还率先在全省组建了具有国企特色的海南陆军预备役道路工兵连、建设系统应急救援支队,在威马逊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疫情防控和定点扶贫等工作中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担当。2017年以来,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
70年,海建与海南共同成长。如今,海建践行着海南自贸港建设主力军、建筑行业标杆企业和国企改革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产品和服务、技术和标准、管理和团队、品牌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引领海南省建筑行业企业的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承载着70年的辉煌与荣耀,海建人再出发。
推广

大湾区新型智慧城市论坛 探讨澳门特色发展之路

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多个科研机构指导和支持,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智慧城市澳门论坛》在澳门举行。

本次论坛是由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组织的论坛形式的内部交流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领导嘉宾和知名学者,解读和分享了国际、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共同探求澳门智慧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示范意义,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和富有成效的深化合作。

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产业链代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内企业搭建了“资源整合、诚信联盟、互利互惠、创新创造”交流平台,促进了区域智慧产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标杆示范引领,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和重要的成果。

论坛达成了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澳门中联办、澳门科技委员会、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指导下,由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深度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搭建交流、服务和示范体系,推进国际智慧城市(澳门)博览会筹备、智慧城市体验馆、联合实验室、申报重大技术专题及国家和澳门两级资金支援、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产业金融等标杆项目的落地,为澳门特区政府及各界提供智库研究、顶层规划设计和评价标准体系,参与澳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园区等项目建设,为推进澳门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期间,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单志广,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会长吴东秒和理事长赵观宇,分别拜访了澳门中联办经济部副部长张建华和处长刘晖、澳门科技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委员陈允熙、澳门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助理院长李建庆教授等社会各界领导。张建华代表中联办祝贺本次论坛的圆满举办,感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对澳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并表态支持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及其所代表的产业资源为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多做贡献。陈允熙介绍了澳门智慧城市发展策略及重点领域建设。澳门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民生的体验方面,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澳门因其独特的资源和视角,结合国内的先进经验,具有后发优势。通过创新粤澳合作模式,将澳门的资本与广东的快速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互利共赢,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李建庆介绍了澳门科技大学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方面的实践,双方交流了对澳门及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发展路径的基本看法,并达成合作共识。

来澳期间,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与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签署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领域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是定位在国家信息中心层面的跨部门、开放性、专业化研究平台,是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主要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为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是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资料战略、数位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的信息源、智囊团和思想库。未来智慧城市(澳门)研究会:是在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指导下,由粤港澳地区的业界精英、投资机构和国内外十几所名校联合发起,注册在澳门的专业智库组织。以服务本地顶层规划、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积极参与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国内智慧城市“产学研”资源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国内技术体系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效对接,为澳门本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国际化、标准化、平台化、金融化的四化服务。

塑造太原特色!太原市发布建筑景观风貌规划管控导则

凤凰网房产快讯 4月24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太原市建筑景观风貌规划管控导则,具体内容如下。

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塑造太原城市特色,加强建筑景观风貌管控,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推进城市设计引导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太原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办法》(2017)、《山西省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2年)》、《太原市建筑设计专项指引》(2018)和太原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推动太原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规范、文件相关要求,特制定太原市建筑景观风貌规划管控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在太原市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设计、出具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和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应当遵守本导则。三县一市参照执行。

第三条 管理衔接。本导则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退线、建筑间距等指标,应符合《太原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规定》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要求。涉及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内容应符合《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要求。已编制区段或地块城市设计的地区,建筑设计方案应按照城市设计的控制要求执行。

第一章 城市空间形态管控

第四条 城市天际线

位于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地标、门户节点、轴线廊道、重要街道等重点地区的建筑,应根据城市设计要求对建筑群体高度进行整体设计,塑造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

滨水、临山、市级公园周边、重要广场周边和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向上述地区逐渐降低,形成富于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滨水、临40米以上城市道路的第一排居住建筑,连续布局3栋以上的高层建筑,相邻建筑高差值应大于较高建筑高度的20%。

第五条 城市景观廊道

位于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景观廊道内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屋顶形式。观山廊道内应保证距离观景点最近的遮挡建筑之间廊道宽度大于100m,且可见山顶高度范围大于山体总高度的30%。

第六条 城市界面

相邻建筑建筑风格、色彩和材质应协调和谐。提倡高层塔楼结合功能需求直接落地。公共建筑集中布局的街道两侧建筑贴线率宜大于50%。滨水、临山和公园周边地块内建筑展开面宽之和应小于地块临景观一侧长度的60%,建筑应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的形体和山墙朝向景观空间。

第二章 建筑风貌管控

第七条 建筑风格

建筑立面风格应符合总体城市设计风貌分区要求,充分反映太原地域文化、气候特征、时代精神,反映建筑功能类型特征,与街道、街区整体风格相协调。

第八条 建筑立面

位于重要水体、市级公园、重要广场周边及城市重要街道沿线的居住建筑立面应公建化处理,建筑立面应简洁美观,空调机位及附属设施应当统一隐蔽设计。

第九条 建筑体量

高层居住建筑面宽不应超过70米。滨水、临山、市级公园周边、重要广场周边及城市重要街道沿线的高层居住建筑建筑面宽不应超过60米。

第十条 第五立面

建筑屋顶造型、风格、色彩应符合城市天际线、景观廊道、地标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等要求,与建筑主体协调统一。低、多层居住建筑屋顶宜采用坡屋顶形式;高层建筑顶部宜采用顶部收分或平坡结合等处理方式,屋顶设备应当结合屋顶形式或女儿墙进行一体化隐蔽设计。

位于山体眺望点、标志性高层建(构)筑物、机场起降航线等视域范围内的建筑,屋顶色彩应统一协调,采用防反光材质,禁用高彩度、高反射度的屋顶材料。

第十一条 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应满足总体城市设计风貌分区的相关要求,采用柔和雅致的色调,单体色彩组合一般不超过3种(不含玻璃幕墙自身色彩),色调、明度、彩度应当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协调。除国家有专门规定外,不得大面积采用高彩度原色。

超过10栋的住宅项目,宜结合群体建筑布局,在建筑行列之间或组团间进行色彩分区。

第十二条 建筑材质

建筑外立面应采用石材、仿石、金属板、玻璃等美观耐久的材料。采用涂料的外墙应进行分隔缝细化设计处理。位于城市主干道、立交桥、高架路两侧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不宜采用反射玻璃幕墙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

第十三条 建筑标识与牌匾

建筑标识与牌匾应采用耐久性材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尺度、色彩、材质应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统一,禁止设立建筑顶部标牌。

第十四条 立体绿化与楼体亮化

鼓励利用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进行立体绿化。沿城市主要道路的项目,楼体亮化工程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突出建筑形式与质感,塑造与空间环境相协调的意境。

第三章 公共空间管控

第十五条 建筑退后空间

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性功能的,应开放退让空间,与用地红线外人行道一体化设计。同一条道路应统一布置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居住建筑应采用通透式围墙,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采用绿化分隔等方式。地下车库出入口宜设在主体建筑内。地面机械停车设施不宜设在临街面一侧。

第十六条 轨道站点周边公共空间

临近地铁站点的大型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应与地铁站点相互连通,共享通道和出入口;车站出入口、风亭、冷却塔、变电所等轨道附属设施应当优先在轨道设施用地内设置,或者与周边建筑相结合。条件受限的,可以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设置,其造型应当结合环境艺术化处理,或者利用植物遮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鼓励沿街建筑或退界空间与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轨道站点的出入口集约设置。

第十七条 特殊情况

有国家安全、安全防护、环境影响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其景观风貌管控除应满足相应专业规范要求外,还需要由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题论证后确定。

第十八条 施行时间。本导则自2020年 4 月 22 日起施行。

绘就蓝图,吹响号角,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化新益阳!

——各代表团代表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月13日,各代表团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进行了热烈讨论。

候耀森代表建议,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措施落实落地,加强加大对乡镇的财政补助力度,推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加大对“智慧人大”的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

刘小阳代表建议,将灰山港省级工业集中区纳入实施东接东融战略的重要内容;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政策均衡原则,支持将桃江纳入比照西部政策县对待。

贺云代表建议,统筹向上级争取呼南高铁益娄段在桃江灰山港镇设站。

徐灿红代表建议,加强毛泽东主席社会考察(益阳)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深度研究,着力挖掘沿线红色资源;抓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

李庆华代表建议,重视城市管理工作;理顺城市建设管理投入保障机制;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破解城市建设管理的难题。

赵立军代表建议,加强“一村一法律顾问”的经费保障。文志军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要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曾钰彬代表建议,要重点从优化机构职能、配强园区队伍、健全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市场化运营、强化经济功能定位、鼓励财政金融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推进园区建设大会战,稳步提升园区质效。

曾轶代表建议,加快妥善处理史家洲电站遗留问题,尽快启动桃花江航电枢纽建设。

符赛龙代表建议,对严格管控区耕地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支持:将益阳市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区退出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并相应调减基本农田指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区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试点。

刘芳强代表建议,要加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加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力度。郭立新代表建议,建立完善的干部选拔机制,科学的奖罚体系,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设立人才奖励专项基金,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谭爱明、周炎代表建议,要加强一县一特色建设,打造南县稻虾品牌,加大品质监管力度。优化营商环境,解决融资难、人才留住难、物流运输成本高、上下游配套不齐等问题。

李俊杰代表建议,加强对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心关爱。

彭翠筠代表建议,要使海绵城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刘安乐代表建议,要加大对南县西水东调工程、藕池河和三仙湖水库补水工程等的投入,让南县人民早日饮用地表水。郭建良代表建议,将南县通用机场纳入“十四五”规划。

练世宏代表建议,将南县铁路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

曹金辉代表建议,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做好双拥工作;在食品安全方面要突出环大通湖周边区县(市)的沟通协作。

张友良代表建议,建立完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出台种养标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滥用饲料、药物、激素等无良行为的打击力度,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徐鸿、康祥军代表建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好“两稳一提”工作,建设种子基地,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提高耕地质量,加大粮食生产的保障力度,将再生稻纳入双季稻补助范畴。

康祥军代表建议,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落实放管服政策,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推动大通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区县(市)项目包装的指导力度,确保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加强财源建设,抓好开源节流;要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对接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力度;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开展绩效评价、财政财务检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加强队伍建设,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服务能力;加大对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为区县(市)财政干部提供学习平台;将S307互通5900万元建设资金纳入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当中。

陈万军、徐鸿、康祥军代表建议,加快S220沙堡洲至南县段立项进程,纳入2021年全市重大项目库。加快大通湖外湖千吨级码头及航道建设。

徐鸿、康祥军、丁杰代表建议,将胡子口隔堤堤防加固工程纳入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项目范畴,并迅速启动建设,确保大通湖重点垸防洪安全。

徐鸿代表建议,擦亮“中国淡水鱼都”金字招牌,加大对大通湖区大米、稻蟹、稻虾的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通鲜活农场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支持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将大通湖区宏硕生物有限公司纳入“一特一片”重点扶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通湖区乡镇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方便居民生产生活;进一步落实人才行动计划,保证大通湖区人才稳定;同步实施农村课后服务教育,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关爱;支持将大通湖区纳入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大通湖财力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体制上给予适当倾斜。

陈万军代表建议,加大大通湖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环洞庭湖公路、升级改造S307起点至杭瑞高速许市收费站沿线公路,进一步完善大通湖区区域道路建设;创新大通湖区农业发展模式,发挥大通湖区农业优势,打造“国”字号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郭云代表建议,加大对赫山、资阳两区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出台项目资金配套政策时,充分考虑区县(市)财政承受能力。

宋波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加强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提高产业吸引力。

姚志萍代表建议,教育医疗的发展空间布局要充分利用人口普查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充分利用大数据及时掌握经济发展情况,突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唐青山代表建议,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带头支持通讯基站建设,身体力行消除群众的误解。

伍秋生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决杜绝部门吃拿卡要行为,为发展清基扫障,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重视。

胡拥军代表建议,加快益阳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发力打造益阳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慧教育等。加大本地高校教育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刘时贵代表建议,重视城市发展规划布局,要抓好教育,特别是加强职业学校、本地高校的发展,加强校企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快益阳老城开发。黄育文代表建议,沅江的发展要抢抓机遇,用好上级政策;要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要依靠洞庭湖,打造独一无二的“四湖”特色经济;要聚心聚力聚气,争取上级理解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段学文、叶立飞代表建议,加强立法,取缔网吧,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

潘文剑代表建议,要做好打硬仗准备,挖掘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要外招商,通过优惠的招商政策来吸引客商,做好招商以后项目落地的配套服务;又要内培育,从政策上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

段学文代表建议,教师抚恤金按公务员同等对待。余金明代表建议,利用政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向上反映和呼吁大专院校设立船舶制造专业,引进技术人才;成立船舶协会,整合资源,避免恶性竞争。

周利民代表建议,沅江产业发展要立足沅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把食品、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未来可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产业等方向拓展。袁雨代表建议,实行有偿防汛,化解湖区防汛压力。

沈成代表建议,要保证企业用电,保障企业基本生产需求。单卫红代表建议,加大对漉湖特大桥建设的支持,打破沅江南部交通瓶颈,促进沅江北部经济发展。

段智才代表建议,要尽快解决沅江南洞庭、漉湖湿地保护和发展事务中心群众再就业问题,针对上岸渔民的特殊性举办培训班,对有创业意向的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小额贷款;要加大两个湿地中心人才的引进,优化干部年龄结构。

裴钢徽代表建议,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熊得胜代表建议,要解决村主职干部养老待遇问题。

贺丽蓉代表建议,要大力推进沅江柑橘品种改良。杨英姿、段智才代表建议,要利用沅江“二次创业”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加快芦苇产业转型,将“两芦产业”做大做强。

蔡兵、贺丽蓉、刘洋代表建议,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变监管为服务。周宏代表建议,要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家政、月嫂服务。

杨英姿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供销社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杨拔群代表建议,中心城区要打造一条像长沙“黄兴路步行街”一样知名的特色步行街,提高市民消费欲望;健康益阳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卫生医疗根基,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留住基层医疗人才,将赫山区中医院与市中医院合并,减少资源内耗。

吴娟连代表建议,提高社区经费保障力度。马文才、吴娟连代表建议,政府更加关心关注残疾人、环卫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徐特光、徐跃华代表建议,尽快解决村干部社保问题,出台政策保障村(社区)正常运转经费。

熊军代表建议,量化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减少纠纷。杨光辉代表建议,要更加重视优化改善营商环境,坚持刀刃向内,清除顽瘴痼疾,让企业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加大基层工作经费保障力度。

吕贤军代表建议,加大高端技术人才引入、培养、培训力度。李军代表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刘勇会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和梅山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安化。

肖义代表建议,要科学把握政策红利,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建设等工作。

李太源代表建议,要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以安化为核心的资江百里生态茶廊建设。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将梅山文化生态园项目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尽快启动仙沩公路建设。要加大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进和协调力度。要慎重决策风力发电项目。要加快推进益阳至桃江至安化天然气管网铺设及通气工作。要优化城乡规划布局,重视多规合一,努力解决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划定限制发展问题。重点推进安化县城、梅城、平口等中心城镇建设。要将安化黑茶职业学校纳入提质升级项目。要全力推进健康益阳建设,积极支持安化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将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能力和体制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

刘昭阳代表建议,要严格按政策规定落实职业年金缴纳工作。

夏太平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巩固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成果,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大力推进茶旅文康一体化。

刘卫、陈孟球、刘波代表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安化黑茶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陈飞燕代表建议,要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村(社区)支两委换届要择优选出班子成员,优先保障乡村干部的社保等待遇,做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统筹解决好库区移民、产业发展等问题。

朱长均代表建议,要加强政府公共法律体系建设。肖又香代表建议,尽快启动长吉高速宁安段公路建设。

陶月平代表建议,要将第五届安化黑茶文化节纳入市政府2021年重点工作予以统筹安排,高度关注托儿托幼事业。

何国强、杨道雄代表建议,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适当降低农村医保缴纳标准,建立“两保”联席会议制度。

陈明礼代表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深化交通体制改革。

谭智勇代表建议,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发展安化笋竹产业,打造安化森林康养品牌。

张革清代表建议,要将安化纳入“东接东融”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安化县城西部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大安化农产品消费扶贫力度。

方建国、李太源代表建议,要将仙溪仙丰水库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尽快启动。王进军代表建议,要科学规划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脱贫攻坚。

肖可训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巩固脱贫成效、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比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使用机制。

贺绵祖代表建议,要加大党员发展培训,增加党员发展名额。陶优瑞代表建议,要进一步规范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资源浪费。

李雄辉代表建议,要重视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专业人才,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谢仁和代表建议,要进一步理清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责任。

吴菁菁代表建议,要加大野猪毁坏粮食的政策补偿力度,加强茶文化培训和黑茶宣传推广,适度放宽茶叶氟含量检测标准。

熊凌云代表建议,要着力培养高中教育优质生,推行有偿家教服务,适度放开非县城高中教师兼职家教,落实高中办学经费。

沈建军代表建议,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科学规划安化黑茶产业发展。李国大代表建议,要加大黑茶产品出口。

张青娥代表建议,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倡导中小学研学活动,因地制宜加强企业专业人才培训,对女性企业家给予更多支持。   

周彪、吴正代表建议,将城东污水处理费明确列入2021年市本级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4600万“污水处理费补贴”中,逐年同步增长。

蓝图已绘就 郑州南部板块发展提速

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叠加于郑州,大都市圈时代来临。可以说,今年是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关键之年。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郑州南部板块,一个崭新的梦想正凝聚,一幅崭新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融合发展 城市升级
  2018年年底,国家出台的协调区域发展文件中,郑州再次被赋予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任。并且,河南省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依托郑州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决策导向越来越明确、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2019年2月13日,郑州晒出“成绩单”:初步核算,2018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8.1%;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6位,比上年前移1位,晋级“万亿俱乐部”。郑州市实现了多项标志性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中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政府文件除了具有前瞻性以外,更是指明了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都市圈时代来临。
  近年来,郑州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借力“一带一路”建设,释放国家战略叠加红利,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效应凸显。
  回顾河南城市发展规划历程,早在《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时,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格局就已确立。规划中明确写道,“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
  伴随“国际郑”城市发展框架不断拉大,201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中,重点提到“优先完成中牟、荥阳、新郑的撤县(市)改区”。明确了郑州未来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重点,正式提出新郑撤县(市)改区的目标。郑州未来将按照“东扩、西拓、南延、北联、中优”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最新出台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年)》又明确指出,坚持“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将龙湖、郭店和孟庄建成郑州南部的宜居新城和产业新城,将中心城区和薛店建设成航空港的西部门户区和协同发展区。
  ——诸多利好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直指产业新城建设,郑州南部奏响了建设时代新城的最强音。
  中原引擎 宜居之城
  在郑州城市框架拉大的环境下,一场城市升级扩容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郑州城市版图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郑州南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郑州南部区域版图,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文化生态公园,确立“空铁枢纽加速度、精致田园慢生活”的规划愿景和“一轴一廊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除大手笔的大框架规划之外,奥特莱斯、华南城、锦艺城、万佳购物广场等商场云集;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新郑市第三人民医院也均将坐落于此。
  不栽梧桐树,何来金凤凰?在“融入大郑州、融入航空港”战略指导下,2017年6月,新郑市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签下PPP协议,以“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新郑产业新城。
  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多条道路建设、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多个重点项目的全面建设,并成功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龙头项目。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势必吸引大量人口导入,随着高精尖产业的聚集,人才的涌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活配套的逐步完善,片区城市面貌将日益靓丽。
  除此之外,产业新城对整个郑州南部区域的重塑还在于配套资源的建设上,教育、文化、商业、医疗等规划更是让人惊叹:都市公园住区,幼儿园、国际学校,以及未来的教育用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体系;规划的艺术中心、青年宫、图书馆、市民中心、科技中心,以及五星级酒店等丰富文化服务配套让区域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医疗方面,更是规划有多块医疗用地。
  这些配套规划,已足以焕新郑州南部的区域面貌,也完全可以期待产业新城对整个区域的重塑,这个区域,定位为新区生态宜居之城可谓是实至名归。
  在行业人士看来,郑州南部区域未来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规划优势、环境资源还是巨大的地产开发供应量,郑州南部区域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无论哪个城市的发展与崛起,历来都离不开交通的加持,而郑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对于整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郑州曾是全国“铁路十字路口”,比较优势是区位和交通,近年来稳步推进四条丝绸之路建设,着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国际性综合枢纽逐步形成。
  地铁2号线的通车、地铁16号线的规划,不仅使片区居民出行更便捷,而且加速了南龙湖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的空间距离。而地铁2号线又与地铁1号线、地铁5号线(空载试运行)实现零换乘,不禁令人感叹“守住一个地铁口,抵达一座城”。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的加快,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打造大都市圈,在此背景下,郑州南部提速发展,打造宜居之城,可谓正当时。
  唐朝王勃曾说,“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如今,郑州南部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将自然、人文景观与人们不断升级的产业需求有机融合,依托悠久厚重的中原文化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满足城市格局发展之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恰逢其时。
  悠悠五千年中原文明,是专注于建筑与文化共融宜居之城生长最好的沃土,相信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中,以打造美好生活为己任的建设者们,正携美好而来,与中原终将诞生出关于文化、关于城市、关于生活更多美好的想象。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片热土将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阔步驶入下一个辉煌。记者王军伟

上一篇:学术交流期刊2021年目录

下一篇:工业水处理期刊为什么进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