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讲好贵州故事论文
新闻媒体讲好贵州故事论文
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残疾人奥林匹克赛事,于2022年3月4日开幕,3月13日闭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 作文 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1
从北京残奥会报道传出最多的一个词是“梦想”。曾经勇敢地和命运拔过河的残疾运动员们,正在北京、在全世界的面前淋漓尽致地展示生命的梦想——这梦想不独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我们,属于全人类。
11岁的李月,双足点地时拥有的芭蕾梦想,并没有因被汶川地震残忍地夺去一条腿而破灭。在残奥会开幕的夜晚,李月成了童话中拥有更多足尖的芭蕾小公主。
轮椅 网球 选手董福利,7岁时唐山地震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右腿,19岁时照顾她的母亲病故,后来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又车祸身亡……似乎失去了一切的她,在苦难中的唯一梦想是:“重新获得快乐和成功,绝对能!”
瑞士女孩乌秀拉酷爱登山,在阿尔卑斯山攀冰时因 保险 栓从冰壁脱落,她坠下深渊……失去下肢的她,欢乐地走出生命的深渊,※※在手动自行车的训练与比赛之外,还在实现更辉煌的梦想:设计低能耗的环保建筑。
李月、董福利、乌秀拉……他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幕幕,是人类所有历史 收藏 中、是我们所有记忆中最美妙、最动人的一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帮助人类实现一个数千年来志士仁人共同追求的和谐梦想——人人平等,大同世界。
是的,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尊重,都拥有梦想,都渴望精彩。我们知道,还有更多的李月、董福利和乌秀拉,更多没能参加北京残奥会的残疾人,他们的梦想还可能是一朵朵没有盛开的花朵,他们还在等待雨露阳光。
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平均每五六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感谢北京残奥会,使我们更加深切地关注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梦想。残疾人火炬手金晶说过一个感受:在国外,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残疾人;在国内,上街的残疾人并不多。
“中国的残疾人为什么不愿意出门?”个沉重的问号,在北京残奥会之后,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试想:不出门的残疾人,如何去圆他们的梦想?
或者可以解析一下他们不爱出门的几个缘由: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如果家有残疾人,父母和家庭就背上了沉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负担。许多残疾人的生活还相当窘迫,没有面对阳光的勇气和心境。
——无障碍设施仍然严重欠缺。北京残奥会使北京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城市,但对全国而言,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环境仍然严重不足。残疾人出门障碍重重,他们只能选择居守家中。
——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不够。如果有残疾人上街,他会吸引众多的目光,这目光中有怜悯、好奇、惊异,甚至可能有鄙夷。他们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出家门,面对如此打量呢?
北京残奥会还有几天就结束了,它不应该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盛宴,而应该是对全民的一次思想启蒙与洗礼。希望它带来的“残奥效应”,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并完善面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制,重新审视并完善自己的心灵与观念。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2
为进一步做好北京残奥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9月3日下午,阜阳市奥运新闻中心召开残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会议, 总结 前一阶段我市奥运新闻宣传工作,部署残奥会宣传报道工作任务。
据介绍,为做好奥运宣传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玲任组长的市奥运新闻宣传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7月18日,市奥运新闻中心正式运作。期间,市直有关单位24小时轮流值班,并制订有关工作制度;各地各部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一个多月来,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奥运新闻中心的指挥协调下,市直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设立专题节目,转载、转播奥运新闻,刊(播)发大量我市迎奥运、庆奥运的稿件,尤其对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 体操 团体冠军的阜阳籍运动员邓琳琳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从而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奥运、参与奥运和热爱体育、热爱家乡的豪情。据不完全统计,市直主要新闻媒体共刊(播)发有关新闻稿件近1500条,营造全市人民喜迎奥运的良好舆论氛围。
会议对前一阶段我市奥运新闻宣传工作给予肯定,要求在总结前阶段工作 经验 的基础上,本着“重视、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全局出发,从大局考虑,充分认识做好残奥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做好残奥会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3
北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享受体育的节日。从这几天的比赛情况来看,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了,参与范围拓宽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赛场上,选手们争金夺银,精彩异常;赛场外,运动员们的 故事 让无数残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残奥会不仅仅是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舞台,更是扩大残疾人体育影响的绝好时机。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级别比赛中,德国姑娘尼科莱齐克夺得了一枚银牌。年仅19岁的她跑出了个人本赛季的最好成绩。她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体育有助于我身体的康复,提升了我对未来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 铁饼 F35/36级别比赛结束后,铜牌获得者雷金纳德·贝内德讲述了他对体育的感情:“很小的时候,当医生告诉我,我的腿将慢慢萎缩并无法站立时,我很绝望。是体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类似的感受还能听到许多许多。
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受伤后通过锻炼帮助恢复的事例,其实对于残疾人来说也是如此。尼科莱齐克和贝内德都是先天性残疾,他们说:“家人和朋友总是鼓励我们接触体育,他们把我们‘赶’出家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动作协调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专家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趣等。在对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有90%左右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北京残奥会, 体育运动 将会在残疾人中间进一步得到普及,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运动,残奥会比赛将会越来越精彩。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4
9月15日,在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的发布会上,残奥村邓亚萍说,村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直以奉献精神和用心、关心、贴心的态度,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截至9月14日,北京残奥村共接待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官员7379人,其中轮椅使用人士1736人。最高峰的一天9月5日共接待运动员和随队官员6884人,技术官员656人。尽管有这么大的接待量,但在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宗教服务等诸多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都把工作做到了极致:降低了公寓内所有开关和挂钩的高度,将浴室内的肥皂改为挤压式洗手液;工作人员为坐轮椅的顾客解答咨询或介绍商品时,会采取“蹲式服务”,甚至可根据需要提供全程陪同式服务;在交通服务方面,村内班车上专门为轮椅运动员配备了轮椅固定器,让他们更安全放心地乘坐……
在残奥村之外,酒店里印有盲文的菜单,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电视台的手语主持……人们将更多关注投向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将更多微笑送给需要鼓励的残疾人,将更多爱心献给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在“鸟巢”、“水立方”及其他比赛场馆,不论这位运动员来自何方,不管他最终获得第几名,同样都会得到支持的掌声和热情的鼓励。不少比赛开始前,台上台下欢声雷动,当志愿者们在台上打出“安静”的牌子,整个场馆瞬时寂静下来。音乐停止,手机静音,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与其说,这是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倒不如说,这是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无比关爱和最真诚的敬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真诚的关爱在残奥会上到处流淌。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残疾人运动员身边的最真诚最真切的关爱。 射击 场上的斯克尔霍恩,每次参加比赛,总有母亲和妹妹陪伴左右;独臂泳王杜剑平曾在5个月大的时候被判了“死刑”,但妈妈含着泪抱着他到处寻医看病,7岁那年,他终于扶着墙站了起来;在“水立方”训练池中,当缺少左小臂的女孩沃娜克出水时,拄着双拐的男友米哈尔斯基都会上前相扶,耳语几句,亲昵一下,然后目送她从出发台上再次跃入水中……因为有爱,我们才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和顽强,才看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那种开心的微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残疾人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伟大,是残疾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是残疾人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然而,这些给我们健全人无数生活启迪和生存力量的残疾人,在某些方面注定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尊重和扶持,正因为这样,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才更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和谐度。可喜的是,这次北京残奥会,我们看到的是对残疾人运动员、对残疾人的无比尊重、关爱和真心的扶持,这次残奥会,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盛会,正是这种“爱”,让北京残奥会更精彩、更可爱、更难忘。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5
相聚在北京残奥会的体育健儿,以出色的竞技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演绎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的深刻主题,传扬着“超越·融合·共享”的鲜明理念。中国相继奉献给世界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也带来别样的启迪和感奋。
顾拜旦歌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所培养高尚情操和纯洁心灵的学校。在残奥会赛场上,将被世人永远铭记的那一幕幕特殊的“超越”,让所有参与者、观看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震撼和力量。肢残运动员艰难地搏击水浪冲向终点时的欢呼,脑瘫运动员躺在推床上双臂奋力擎起杠铃时的呐喊,昭告着他们不畏身体缺憾、付出比常人更多艰辛挑战极限的生理超越。“我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悲剧不在于没有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目标”,残疾人运动员的这些人生箴言,宣示着他们冲决歧视偏见、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的心理超越。他们的人生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而焕发异彩,比金牌更闪光的精神境界的超越,更动人心魄、更催人奋进。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当今全球残疾人总数约6.5亿。以空前规模笑迎五大洲朋友的残奥会,确切地说,是更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体育庆典。“融合”,不仅标志着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灿烂文明的又一次雄伟交汇,而且凸显着残疾人与健全人和谐共融、携手同行的厚重人文蕴涵。赛场内外,志愿者手腕上的“微笑圈”无声地传递着理解和友善,铿锵的中国语汇“加油”成为通用的“国际语言”。加拿大记者评述:“中国正拥抱整个世界,每个人再次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赢得真诚的微笑和尊重。”“融合”理念的传播,将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更深体认和倍加珍视,汇聚起推动世界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
残奥会为残疾人实现梦想、放飞希望提供了广阔天地。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追求瑰丽梦想,追求生命价值。北京残奥会倡导的“共享”理念,响亮地传达了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残疾人在体育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在其他领域的骄人业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他们同样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这个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社会的崇高职责。国外网站载文说:“北京残奥会显示出中国以集体主义寻求和谐与共享理想的巨大而有效的努力。”“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记录着中国推进残疾人事业、践行“共享”理念的强劲足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丰收的最大喜悦永远属于播种者。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6
3月4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开幕式上,长春大学特殊 教育 学院24名师生献出了他们完美的演绎。2021级舞蹈表演专业11名听障男生参与了手语“唱”国歌,12名听障女生参与了《冬残奥圆舞曲》舞蹈表演,辅导员程爱琪担任手语指挥。他们用努力展现了勇于挑战、不断突破的长大人的风采。
参与表演的师生从12月末抵京后,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反复推翻,反复排练,反复试动作,最后才达到了舞台呈现效果。《冬残奥圆舞曲》由听障舞蹈演员演出,他们听不到音乐,所有对节拍的感知,对动作的变化,几乎都依靠手语老师的指挥。
开幕式结束后,师生们又马上投入到闭幕式演出的紧张筹备中。
师生们: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圆满成功。
5天磨破一双舞蹈鞋。
王可闻:我很荣幸能够代表长春大学参演了《冬残奥圆舞曲》。我们的表演是与椅子共舞,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我们数不清编了多少个版本了,每天都在改节拍、改动作,大家都很辛苦,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打好这场仗!最终,我们完美呈现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向全世界的宣告:这就是生命的绽放!
徐可心:我们能代表长春大学参加这次冬残奥会开幕式,除了激动更多的是忐忑,怕自己拖后腿。到了北京排练,老师说用椅子跳群舞,还是和不同的团队一起完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我们的雪花头饰,有大有小,有的完整有的残缺。化妆师曾告诉我,“每一个雪花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和你们一样有的残缺有的完美,但每一朵残缺的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你们也是独一无二的,绽放最美的自己……”残缺的雪花,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独一无二的美丽。
刘巧:我是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大型演出,既紧张又激动。我们的舞蹈需要旋转椅子来完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艰苦的训练,身上的疼痛,我们没有一个人放弃。当开幕式圆满成功的那一刻,我和伙伴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一刻艰辛和泪水都化为笑容。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终身难忘。
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他们留下了长春大学师生美丽的身影,他们用出色表演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追逐梦想的坚强。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7
"我们遇到的是身体有残缺,可能并不是那么完美的演员,而我恰恰在这种不完美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美。因此我们这一次也放弃了很多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编排方式和表现方式,选择了向内心寻找,去挖掘每一个生命给我们带来的鲜活能量和温暖。"林辰这样给动静记者说起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节目表演创意。
林辰是贵州凯里人,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会徽展示节目的导演组长。
以"世界有你就温暖"为主题的北京冬残奥会3月4日晚上开幕,在开幕式30分钟左右的节目表演中,会徽展示环节占到了13分钟,采用了从未在开幕式上出现过的戏剧表演形式。
"会徽展示向来是开幕式上凝聚创意令人期待的环节,也是每一届导演组都要拼想法的地方。"林辰介绍说,表演中最大的突破就是要在一万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做戏剧的表演、哑剧的表演,"我们需要把它的内容点无限地放大,否则观众就看不见。这其中还有一个需要磨合调整的问题,就是我们有很多参演的残障朋友都是素人,在镜头前怎么向观众传达他们自己本身的一个模样?刚开始会比较担心我们这些残障朋友内心会不会有抵触的感受,但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他们完全的配合,而且很愿意展现自己,那我就去打磨他们愿意展现而且很有信心的那个部分。"
据了解,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残疾人演员占比30%,排练过程中,他们要克服比健全人更多的困难。"到后期的排练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有时候连续很多个晚上的节目合成都要排练到凌晨四五点,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都十分辛苦。很多的残疾朋友是坐着轮椅参加排练,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导致他们身体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为了更好地去表达和表现这个节目,他们从来没有一个人跟我抱怨过很苦很累。"林辰说。
说起家乡贵州,林辰一脸眷恋,"我的记忆我的味蕾都有浓烈的贵州情结,我也很热爱贵州这片土地。我在这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很多的作品、舞曲都是为贵州创作的,所以我对贵州的 文化 艺术也比较了解。我们如何讲好我们自己的贵州故事和我们贵州文化?也是要更多地向内寻找,去寻找文化上的根,去寻找文化当中的精神内涵。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很愿意为家乡再做更多的事情,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8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了信心、友爱与希望,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期待本届冬残奥会为世界展示竞技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他怀着热切心情观看了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感谢中国再次为世界呈献一场完美的重大体育赛事开幕式,相信北京冬残奥会将激励全世界更多残疾人拥抱体育、超越自我。
出席了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克罗地亚残奥会主席拉特科·科瓦契奇说,开幕式非常成功,各项组织工作非常好,冬残奥会各项设施、条件也非常好,有很多非常友好、乐于助人的志愿者。相信北京冬残奥会必将成功举办。
阿根廷参赛运动员恩里克·普兰泰说,开幕式充满了创意和细节,表达了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包容。普兰泰表示,残疾人同样能在运动中超越自我。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表达了包容性主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奥运栏目在社交媒体上向美国观众介绍了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认为“雪容融”象征着残疾人运动员的勇气与毅力。
意大利安莎社报道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是热情好客和包容的象征,这一吉祥物将世界多样文化融合成一个强大而热情的“统一体”。意大利代表团旗手贝尔塔尼奥利在参加开幕式后对媒体说:“开幕式太壮观了……真是不可思议。”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规划专业名誉教授基莫·索米说,他对中国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大型赛事的能力充满信心。残奥运动将人们团结在一起,让人们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共同未来一起努力。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9
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在不同阶段的火炬传递仪式上,都能看到广东火炬手的身影。
火炬手孙变变:“参加火炬传递是我的荣幸”
3月2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正式开启。当天下午,广东惠州籍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孙变变作为013棒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天坛公园圜丘段的火炬接力。在去年举行的东京残奥会上,孙变变摘得公路自行车女子H4-5计时赛和H5大组赛项目两枚银牌,这是我国选手首次在残奥会该类项目中获得奖牌。
“能以火炬手的身份参与到北京冬残奥会中,我感到特别荣幸。”孙变变说。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火炬传递,她在半个月前就更换了可以跑步的假肢,还专门练习用假肢跑步。当天的火炬传递过程很顺利,也是孙变变自发生车祸意外右腿截肢后“第一次跑起来”。
她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关注残奥会,感受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身体极限、创造赛场奇迹的精神。”她说。她还祝愿中国残奥运动员能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光,将中国残疾运动员的风采展现给全世界。
火炬手林穗玲:“天气虽冷,内心火热”
昨日上午,轮椅 篮球 运动员林穗玲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参加了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成为这一点位的第10棒火炬手。
林穗玲来自广东河源,现任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队长。在去年东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篮球比赛中,林穗玲和队友们获得银牌,创造了中国轮椅篮球在残奥会历史上取得的最佳战绩。
“感觉好激动啊!虽然风很大,天这么冷,但是我的内心是火热的。很开心、也很幸运能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林穗玲说,对此次参加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她也送上祝福:“希望他们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比赛中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开幕式火炬手张雪梅:“现场氛围让我感受到残健共融”
开幕式的亮点之一当属火炬传递,女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张雪梅从小在广州长大,担任第四棒火炬手。坐在轮椅上的她一边操控轮椅前进,一边挥手向观众热情致意。
“那一瞬间,我觉得很自豪,也很荣幸能作为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火炬手。”张雪梅对羊城晚报记者说,“现场的氛围让我深切感受到平等和残健共融,真正体现了‘一起向未来’的 口号 精神。”
自2月23日到北京后,张雪梅就开始了每天的排练,由于火炬传递环节靠后,候场时间较长,往往要等到凌晨。“虽然很辛苦,但是能为国家出一份力,是很值得的,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圆满完成。”她说。在家乡的父母也非常关注女儿的动态,得知女儿将参加开幕式后,张雪梅的爸爸妈妈专门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爸爸还录了小视频发给她。“他们也感到很自豪,以我为荣,并勉励我继续加油。”她说。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10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于4日晚上演,在浪漫、唯美、富有诗意的冬奥会开幕式之后,冬残奥会将呈现一场怎样的开幕式?近日,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在接受采访时进行了介绍。
本次开幕式的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通过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表达“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理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参演人员中有30%是残疾人、70%是健全人,将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
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一样,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也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虽然是同一个场地,而且同样运用了超大地面屏幕,但沈晨介绍说,冬残奥会开幕式与冬奥会还是有所不同。
在色彩方面,沈晨说:“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冰雪的故事,闭幕式是蔚蓝色浪漫和红色的激情碰撞,而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我们将用大家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来融化和兼并。”
他表示,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人文特色,比如折柳送别等。而冬残奥会开幕式则从创意阶段开始,就明确要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是每一个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精彩、最绚烂的绽放瞬间。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也都在创造着世界。”他说。
与此同时,中国元素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也必不可少。其中,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将贯穿始终。沈晨介绍说,开幕式倒计时、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文艺表演以及点火瞬间等等,都将有“同心圆”出现。“之所以是‘同心圆’,就是让大家不断聚焦、不断感受那份团结、友谊以及打破壁垒后的共融。”
此外,沈晨还透露,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也将在开幕式上闪亮登场,在运动员入场时带领大家欢迎远道而来的残疾人运动员。
2022北京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作文素材(10篇)相关 文章 :
★ 冬残奥闭幕在温暖中永恒主题作文10篇
★ 北京2022冬残奥会闭幕式作文(10篇)
★ 2022冬残奥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
★ 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主题作文5篇
★ 2022冬奥会主题作文素材范文
★ 2022冬残奥会主题作文素材10篇
★ 北京冬奥会2022闭幕式作文(10篇)
★ 北京残奥会2022闭幕式作文10篇
★ 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作文10篇
★ 2022年冬残奥会主题作文10篇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演讲稿,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我叫晏XX,现就职于xx电视台,我演讲的题目是《新人、新岗、遇新事儿》
事情还要从20xx年说起。打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特别爱干净,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以后参加工作了,别的不说,工作环境一定要好。到了台里之后,有独立的办公桌,有自己的电脑,屋子里还有空调,更难能可贵的是,台里的领导、同事都对我这个新人倍加关照。软硬环境都这么好,夫复何求呀!于是,我就在这安逸舒适的环境里每天录稿、出镜,偶尔出去采访,顺便跟着记者溜达溜达,看看广袤富饶的盘锦大地,这小生活,多好!
滋润自在的小日子就这么一直过着,一直到了20xx年的11月29号,这天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的我早早的来到了单位。刚进屋,台里的一位记者跟我说:“走啊镜涛,跟我出去采访呀?”我心里一想又能出去溜达了,就说:“走着”。帮忙拿着机器就上了采访车,跟着老记者下乡去了。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刚吃完饭,略带困意的我,问道:“郑哥,咱下午去哪呀?” “养鸭场”郑哥答道。
一听养鸭场,大家猜我怎么想,当时我就想,这一定是一个既有麻辣鸭脖,又有麻辣鸭舌,还有麻辣鸭肠的地方······想到这儿,困意全消,向往之情涌上心头。
但我还是佯装淡定的回答道:“哦,咱啥时候去呀?”郑哥说:“时间紧,现在就去。”我心中暗喜:“鸭脖,我来了。”
可当车拐个弯进了养鸭场之后,我当时就傻眼了,心马上就凉了半截儿。鸭脖、鸭肠、鸭舌一样都不少,可···可都在那一只只活鸭子身体里装着呢。当时正好有辆货车在装鸭子,看装鸭子的工人娴熟的“一手掐俩脖”,四只鸭子就被扔上了车。伴随着冬天的大北风,漫天的鸭毛,就跟那下雪似的,不过丝毫没有漫天飘雪的浪漫,只有随风飘散的阵阵恶臭。此时此刻的我,一边哀叹鸭子命运的悲惨,一边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可来都来了,怎么办?祈祷赶快完事吧。
忽然,郑哥喊道:“镜涛啊,跟我进棚里来”我心中暗想,终于不用忍受鸭毛满天飞了,二话没说,拿着三脚架就跟进去了······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来不及鄙视自己的无知了,走进鸭架的一刹那,一股股热气裹挟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臭,扑面而来,中午刚吃过的美味开始一个劲儿的往上反,我尽量在和自己的胃抗争。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眼镜上了霜,鼻子和嘴还都不敢出气,我只能呆呆傻傻的站在门口。
这个时候,郑哥再次叫醒了我:“镜涛啊,你往里走走,抓只鸭子和那大哥一块看看,咱拍个画面。”
我愣了一会神儿了,养鸭场的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和顾忌,就主动抓了一只鸭子,见此情形,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强忍着恶心,凑了过去。拍完这组画面之后,一直忙碌着的郑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适,说道:“镜涛啊,你出去等我吧”当时我恨不得借俩腿跑出来,在瑟瑟的北风中,也顾不得漫天鸭毛,大口大口的呼吸着还算新鲜的空气。
缓过来的我,透着门缝看郑哥,他一手扛着机器,一手拎着三脚架,一样没有防护措施,从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也难以忍受,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认真拍完每一个画面。再看鸭架旁的饲养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记得在学校期末考试答题的时候,有一道题恰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时我曾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人,一个能沉下身子,贴近群众的人。”此刻我才明白,那些整日与鸭子相伴,对我所谓的恶臭习以为常的人,不正是我们的群众吗?而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却违背了当初卷纸上我写下的话。想到这里,我再次走了进去,第一次在恶臭中开口说话:郑哥,我帮你拿三脚架······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这却是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那天采访结束后回到单位,照着镜子择下头发上的鸭毛,闻着羽绒服上散发着淡淡的臭味,我并没有抱怨,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战胜了自己,挺了过来。并且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我要做一个贴近群众的人,贴近生活的人,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下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谢谢大家!
xx县电视台 晏xx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对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这些常年奋斗在基层一线的记者也许说得不太准确全面,但是我们却一直满怀激情,担当使命,用行动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对电视新闻而言,画面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亲临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过程。无论雨雪风霜,不怕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新闻播出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是在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电视记者付出的数十倍的时间和努力。2007年正月十五,XX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摄了市交通部门及时清理公路干线积雪的情况,通过画面向群众传递了出行信息。在采制这条新闻时,我所乘坐的采访车被一辆厢货严重追尾,坐在后排的我,脑袋撞在车窗上,磕得又青又肿,头昏眼花了好一阵子,可是为了心中那一份责任,我强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时发稿。2009年我的电视新闻短消息《钻井平台升起五星红旗》获得XX好新闻一等奖,在这条仅一分钟的新闻里,庄严却又激情澎湃的升国旗画面表达了钻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对祖国的热爱。但是它的背后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采访任务后,顶着七级的海上大风,乘坐颠簸不已的快艇来回行驶3个小时,站在只有几根绳子牵引的吊台上,带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在风浪中飘摇着登上亚洲最大的深海钻井平台的过程;是强烈的晕船反应让我晕头转向,呕吐不止,回到陆地上走路腿脚发软的感觉。2010年8月,盘锦防汛进入关键期,我和同事采制了机关干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闻,画面展现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实场景。为了采制这条新闻,我和两名男同事们在风雨交加,泥泞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两个多小时,全身湿透,满身泥浆的走进各个单位的防汛帐篷,进行采访和拍摄。当时雷电轰鸣,身上的手机响了多次,都不敢接,回来时实在走不动了,几乎瘫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来给抗洪人员送东西的一台越野吉普车,我们才得以搭车返回。当时在很多艰难环境中采访时,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有一种工作的信念在支撑着;而现在想来虽然多少有些后怕,却依然感谢那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好的就是关键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新闻三贴近的原则,不怕辛苦劳累,深入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采访拍摄基层群众。田间地头、厂矿工地、郊区野外是我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时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过。过年当天我在寒风刺骨的滨海大道写过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灯下采访过守护绿地的园林工人;在春节晚会直播出时,在市民家里拍摄过人家四世同堂、欢度春节的画面。工作中,我在以群众为主体的同时,也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题宣传当成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方式。因为我知道,作为电视台这个主流媒体的记者,传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团结稳定,加油鼓劲,正面宣传又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2013年初,我开始创办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在基层》,在主导思想上开创了省内以电视媒体引导领导干部到基层去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新闻报道形式。伴随着《在基层》栏目走过的路程,上百个涉及百姓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和关注。通过我们节目的拍摄,蓝色康桥小区H区两栋廉租楼被砸的对讲门得到了修复;XX县XX镇XX村的歪脚丫女孩马XX得到了政府送来了的电脑,为自己与外界沟通架起了一道崭新的桥梁;XX镇居民于XX一家五口终于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别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伙房水库饮水工程异地交税,非常麻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盘锦港设备检测进展顺利,保证了港口的顺利运行;身有残疾的外来务工人员“赵虎姐”姐妹俩在盘锦落了户口,办理了低保边缘户救助证,解决了一连串的烦恼,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释重负”三种状态。在采制新闻时,身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要考虑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权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闻播出时,生怕有遗漏和差错,有对不住观众的地方,所以如坐针毡;在新闻播出后,如果没有什么负面声音,也没有什么批评指责,效果不错,才能如释重负。我们每天都要在这种压力和煎熬中度过,虽然也有过抱怨,有过委屈,但是却从未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这样的坚持不是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远存在一份对于新闻事业的热爱,敬畏和执着。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女记者,对于工作,我总是满怀激情和责任,不辱使命。但是对于家庭我却亏欠很多,因为工作关系,每当年迈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时,我是那个只有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他们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和嘘寒问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为工作关系,我没参加过一次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权负责;他去上辅导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爷爷奶奶陪同;我许诺过节或者假日带他去玩儿的诺言往往都成了空话。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和奶奶感情无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当时以为奶奶会真的会好起来,就赶回了单位。可是2013年7月6日,当我在参加宣传部组织的去辽东湾新区集体采访时,奶奶与世长辞了。她对我说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一遗言!!
多年来,在长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省市大奖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顾往事,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但是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过,更不曾放弃过。因为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谢谢大家!
我叫余xx,是xx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xx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xx的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xx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我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要做 “3·15消费维权”节目。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爱做调查节目?为什么喜欢暗访?我说,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因为,我明白我是谁,知道为了谁。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与灵魂,也是新闻传播的基石,而3·15维权节目,正是最要求用事实说话的节目。从2002年至今,我拍摄播出曝光类节目120余个,从2007年到2014年连续8年参加3·15晚会。我和同事们一起寻找事实、揭秘真相。当然,这个揭秘的过程,也是一段危险的旅程。
你砸别人饭碗,别人就要你的命。
我曾接到过这样一个选题——“调查地下人工授精”。地下授精是用没有经过检测甚至不知道来源的精子,通过个人或没有这方面资格的医院进行的授精手术。
赶到河南驻马店,我发现这件事是某些医生为了牟取暴利,雇佣了几个穴头拉生意,非法提供人工授精服务。这些人行事卑劣、极为隐蔽。为了拍到事实真相,我只能亲身与不法分子接头,获取他们的信任,再体验人工受精的全过程。前面的环节,我可以和摄像一起完成,可是最后一个环节,拍摄人工受精的过程,我必须独自完成。
要进行人工授精,得等到母体卵泡成熟,于是我在三天内做了7次B超。驻马店是贫困地区,上蔡县有个艾滋病村,而进行手术的地方是一家偏僻破落的小旅馆。在门口,我真的犹豫了,因为进了旅馆,就没人可以帮我,我必须独自面对接下来所有的未知和危险。
房间内灯光很昏暗。我趁他们没注意,调亮摄像机进行拍摄。在医生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连续问了几个重要问题,医生被问得有些不耐烦。只见,她拿出了一个止血钳,然后又拿出一瓶没有任何标签的试管,将里面不知道来源的精子抽到了针管里,然后对我狠狠地说了声:“躺下!”我一边假装配合她一边又露骨地问了几个关键问题,而那个医生一边交待着事实,一边拿着装着精子的针管向我走过来。我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离开这儿。我胡乱找个借口,没等她回答,拉开门就走。那个医生在后面叫着,立刻惊动了门口和楼下的黑哨。他们看我慌张地跑出来,马上跟了上来,不敢想像被他们堵到会是什么后果。我用最快速度跳上了一辆出租车,围着县城转了三圈才甩掉了跟踪我的人。就这样,我拿到了最真实的影像、最有力的证据。其实,像这样危险的拍摄,我经历了不止一次两次,每一次都让我心有余悸。有时我也会跟老公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哪天我真的出了事,你也别着急,我没有外债,没攒过私房钱,咱家就放着我那张银行卡,密码是你的生日,钱留给孩子!”
坚持,咬着牙“顶住”。
2011年的“3·15”,为了拍摄锦湖轮胎偷工减料的事实,我的同事从市场上买来假工作服,在半夜时分混进工厂内部;2012年的“3·15”,为拍摄到家乐福超市违法违规经营的内幕,我的同事只身一人在超市里砍了六个月的牛棒骨。为了取证,他们有的半夜爬过墙头;有的被非法拘押;有的被黑道追杀,就连一米八几的大个,在侥幸逃过一劫后,都哭得泣不成声。而在这个揭秘真相的征途上,我们唯一要做的还是坚持。
2014年的“3·15晚会”拍摄期间,我的同事小王,在老婆怀孕的情况下到一家公司作卧底,调查某公司大量销售过期烘焙食品原料的事情。一进公司,他就卸货、装货,几十斤的大包,一扛就是上百袋。接下来,他又刷洗一人多高,三人多粗的大塑料筒!他干了两天不到,就满手起水泡。水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最后两只手都布满了老茧。为了拍到真相,小王咬紧牙坚持。终于,一个月后,他被安排接管一个仓库,这里,储藏着过期食品原料。可就在他接近真相的时候,公司一名员工发现了他。为了稳住这名员工,追查更多证据,小王把他拉出工厂,开诚布公地谈了五个小时,他终于答应暂时保密。就这样小王坚持了下来,拍到了大量过期食品原料以及公司修改日期的方法,以及一幕幕让人震撼的场景。
我们“3·15”团队从2001年开始,已经制作了一千多期调查类节目,曝光了数百家违法、违规企业以及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受过无端的诬陷,生命受到过威胁,更有胆大妄为者叫嚣着要买记者的人头。面对危险、辛苦,我们也曾灰心、难过、害怕过,但最终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为了谁。
我是一名普通的记者,能够作为代表做这个发言,感到莫大荣幸。
今天是新闻工作者的第8个节日。对于我们新闻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休假却倍感荣耀的节日。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则短信,我读 给大家 听一下,“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乃卧地!学者路见此,附驴耳道:再不好好拉车,就送你去当记者。驴即起,狂奔。祝记者节快乐!”虽然这是一则恶搞的信息,不过,我想从侧面也折射出社会对我们这一职业的认知与认同。
记者职业充满光荣与梦想,充满艰辛与危险。有资料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一种使命。哪里有重大事件,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记者。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奔波在现场,奋笔于案头。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有千钧,不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还给我们注入无穷的原动力。
我相信不仅是我,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对记者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体验。大家在这条路上勤勤垦垦、兢兢业业,默默前行着。用一种专业的 精神 和态度对待我们每一次采访任务,用多一份的理性与沉思做好每一 篇 新闻报道。
举世瞩目的 中国 共产 党 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蓝图激荡人心。
作为广播电视的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在社会大变革的热潮中,如何用我们的镜头、用我们手中的笔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把体现 党 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牢记 党 的宗旨,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三贴近”,这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有根底,才有群众基础,才有时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生动 篇 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一定一如既往,保持热情、激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相信,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上一篇: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下一篇:动物学导论2500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