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发哪些杂志

发布时间:2023-02-20 22:32

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发哪些杂志

传染病期刊。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期刊,提供全面和先进的神经科学文章。NeuroinfectiousDiseases是一本医学专业期刊,旨在促进对神经生理学,预后,诊断和治疗由影响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感染的科学研究。神经感染性疾病杂志涵盖了广泛的主题领域,如神经病毒学,细菌诱导的神经病,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神经囊尾痂病,弓形虫病,神经流行病学,脑疟疾,神经感染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JournalofNeuroinfectiousDiseases是一本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以快速传播高质量研究而闻名。这本具有高影响因子的神经感染性疾病杂志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获取平台,以发表他们的新研究成果。它通过其标准研究出版物为国际科学界服务。

神级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和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癫痫等。AE合并相关肿瘤者,称为副肿瘤性AE;而副肿瘤性AE中符合边缘性脑炎者,又称为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近十几年来才被发现,成为研究的热点,是因为之前就没有这个病嘛?

不是的,其实早在1986年,Corsellis就提出 边缘性脑炎 这个概念,边缘性脑炎主要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内侧颞叶的边缘系统,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三主征)。当时他认为其为肿瘤相关性疾病,故又称其为“ 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PLE) 。

20世纪90年代,随着抗神经元抗体,包括抗Hu抗体和抗Ta/Ma2抗体的发现,开始认为 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且此类患者多预后不良。

2001年发现边缘性脑炎患者存在抗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 (vGKc) 抗体,该例患者并无癌症,且病程可逆, 传统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的概念被打破。

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学者就陆续报告了非疱疹性急性边缘性脑炎,其中有些病例可以在属于边缘系统的前脑部分检测到抗GluReDsilon2/NR2B自身抗体,为NMDA谷氨酸盐的一个亚单位。根据这一发现推测,该抗体可能在疾病过程中发挥病理生理作用,因此提出了 “ 自身抗体介导性急性可逆性边缘性脑炎” 的概念。

2005年,vitaliani等通过对4例合并卵巢畸胎瘤的边缘性脑炎病例进行分析,提出 可能存在另一种新型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又称“畸胎瘤相关性边缘性脑炎”) ,患者为年轻女性,伴有良性卵巢畸胎瘤, 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记忆缺失、意识障碍、 中枢性通气不足等,脑脊液可有炎性表现,有潜在致死性,患者常需要长期重症监护支持,肿瘤切除和免疫治疗后可康复。该疾病为免疫介导性,靶抗原密集于海马区的神经纤维网,主要在神经元胞膜表达,其成分不明,常规的抗体检测方法不能检出致病抗体。

直到2007年,Dalmau等明确了此类患者的共有抗体为抗海马和前额神经元胞膜表达的N一甲基一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靶抗原为NRl/NR2功能二聚体,并 提出了抗NMDAR脑炎的概念,明确了边缘性脑炎的性质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抗NMDAR脑炎多发生于女性和儿童,也可见于男性,可伴或不伴卵巢畸胎瘤。

随着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的开展,2011年,Xu等报道了国内首例抗NMDAR脑炎。随后其他细胞膜抗原抗体也相继被发现,例如:AMPAR、GABA(B)R、GAD65、LGl1及Caspr2 抗体等,遂逐渐成为一组相对独立的神级系统免疫性疾病。这些抗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被称作“ 新型边缘性脑炎” ,由于其靶抗原在神经细胞膜表面,故主要引起体液免疫,产生相对可逆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对免疫治疗效果良好。少数与畸胎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相关。

边缘性脑炎共分为三类,除了新型边缘性脑炎外,还被分为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和其他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

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 为传统的细胞内抗原(如Hu、Yo、Ta/Ma2、Ri等)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通常与肺癌,卵巢癌或其他系统肿瘤相关,由于靶细胞原在细胞内,故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反应,其脑组织T细胞浸润明显,免疫治疗效果较差。

其他抗体相关性边缘性脑炎 不能归类与上述两组中,因为该类抗体属于非副肿瘤性,但目标抗原在细胞内,如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相关性脑炎。

2016年, 国际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路径和标准 在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杂志在线发表。其中抗NMDAR脑炎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诊断而未纳入自身免疫性边缘系统脑炎。

可能原因是:①抗 NMDAR脑炎有着除边缘系统脑炎典型临床表现以外的其他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如口面部的不自主运动、 言语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中枢性通气不足; ②尽管无法确切统计各种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率,但从目前资料看抗NMDAR脑炎病例数远高于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③抗NMDAR脑炎与畸胎瘤存在明确的关联性;④抗NMDAR脑炎的MIu表现往往为皮质或皮质下非特异性信号异常,且阳性率低,而双侧边缘系统受累的影像学证据则是临床确诊自身免疫性边缘系统脑炎的必要条件。

2017年, 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 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该共识主要对 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或者突触蛋白抗体相关的AE 予以讨论,未涉及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以及广义上自身免疫性脑炎所包括的急性播散性闹脊髓炎和脑干脑炎。

并根据不同的抗神经元抗体和相应的临床综合征将其分为3种主要类型:①抗NMDAR脑炎:抗NMDAR脑炎是AE的最主要类型,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符合弥漫性脑炎,与经典的边缘性脑炎有所不同。②边缘性脑炎: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起源于颞叶)和近记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符合边缘系统受累,脑脊液检查提示炎性改变。抗LGI1抗体、抗GABABR抗体与抗AMPAR抗体相关的脑炎符合边缘性脑炎。③其他AE综合征:包括莫旺综合征(Morvan′s syndrome)、抗GABAAR抗体相关脑炎、伴有强直与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ERM)、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DPPX)抗体相关脑炎、抗多巴胺2型受体(D2R)抗体相关基底节脑炎、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等,这些AE综合征或者同时累及CNS与周围神经系统,或者表现为特征性的临床综合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2):91-98. DOI:.1006-7876.2017.02.0447876.2017.02.004.

[2]关鸿志,崔丽英.自身免疫性脑炎诊疗的规范化势在必行[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2):81-82. DOI :.1006-7876.2017.02.001.

[3]陈向军,邓波.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指导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 016,24(3):336-340.

[4]王得新.关于边缘性脑炎[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5):489-490. DOI:.1672-6731.2011.05.003.

[5]张慧芳,武远鹏,徐宗荣, 等.新型边缘性脑炎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1):90-92. DOI:.1673-4904.2016.01.032.

[6]宋兆慧,刘磊,王佳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1):58-62. DOI:.1006-2963.2014.01.016.

[7]Graus F, Titular MJ, Balu R, et al. A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encephalitis[J]. Lancet Neurol, 2016, 15(4): 91-404. DOI: 10.1016/S1474-4422(15)00401-9.

中科众安 | 科学家们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我整理了科学家们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doi:10.1038/s41586-019-1228-x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基因STING(干扰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关键。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基序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药物,来抑制引发自身免疫性障碍的人类机体未知免疫反应。

STING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能在人类和其它动物机体中发送免疫反应的信号,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LPLRT/SD的蛋白质基序,其是STING蛋白质末端附近的短链氨基酸序列,在开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抵御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BK1是一种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的蛋白激酶,比如额颞叶痴呆、某些癌症和诸如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Li表示,我们在蛋白质STING中鉴别出了一种短链序列,其能够招募并激活TBK1,从而开启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2】Sci Rep:重磅!一种新型药物或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有效抵御肿瘤攻击

doi:10.1038/srep25311

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庆应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通过刺激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一种用来治疗血液障碍的药物或有望帮助阻断多种类型实体瘤的生长。这种名为5-aza-CdR的药物当前被用来治疗会诱发白血病的血液障碍,其能抑制DNA甲基化,从而抑制酶类对基因组DNA进行化学修饰,诸如这样的修饰会改变控制多种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生长和生存等。

如今有些研究发现,诸如5-aza-CdR的甲基化抑制剂还能被用来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这些效应或许归因于药物能再度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但其中所涉及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Yoshimasa Saito及其同事开始通过研究阐明药物5-aza-CdR的工作原理,首先他们评估了5-aza-CdR对肠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应,结果发现,该药物能够抑制大约三分之一的肿瘤进行生长,而且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小鼠相比没有接受治疗的小鼠而言机体中肿瘤的尺寸趋于更小。

【3】Sci Immunol: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T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doi:9520

近日,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症而耗尽的T细胞的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对T细胞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绕过该影响给机体免疫系统“充电”。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有时无法有效抵御癌变的肿瘤组织,因为当肿瘤浸润性的淋巴细胞(TILs)攻击肿瘤组织时常常会失去能量,疲惫的T细胞或许就无法有效杀灭癌细胞,从而就会使得肿瘤组织不断增殖,研究者认为,T细胞或许会因饥饿的肿瘤细胞夺走葡萄糖而变得“无精打采”,这项研究中,他们就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来克服这种问题,从而让TILs能够有效攻击癌症。

【4】Nat Cell Biol:鉴别出帮助机体抵御癌症的特殊“染色体扫描仪”蛋白

doi:10.1038/s41556-019-0282-9

近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修复人类DNA严重损伤的一种新型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细胞中的这种特殊“扫描仪”能够决定无瑕疵的DNA修复过程是否被开启。

对于DNA的严重损伤而言有两种基本的修复系统,但仅有一种修复系统是无瑕疵的,如果该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增加DNA损伤后机体患癌的风险;我们都知道,BRCA基因的突变会诱发遗传性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研究者Anja Groth教授表示,我们阐明了细胞开启修复严重DNA损伤的“完美系统”(flawless system)的分子机制,其能够保护机体免于癌症发生。

【5】NEJM:个体化癌症疗法或帮助抵御肿瘤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

doi:10.1056/NEJMoa1508887

靶向作用驱动肿瘤生长的遗传突变的药物为多种严重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很多时候,肿瘤都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而且肿瘤经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耐药性的出现,这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更有潜力的药物来克服耐药性的肿瘤,近日一项发表在NEJM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利用多种不同的靶向疗法检测了肺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进化情况,当耐受性促进第三代靶向疗法的开发时,新的突变就会恢复癌症细胞对第一代靶向疗法的反应。

Alice Shaw博士说道,对于很多使用第一代抑制剂药物复发的肿瘤患者而言,比如克里唑蒂尼,更多潜在且具有选择性的新一代抑制剂疗法或许对于治疗患者更为有效,然而对新一代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癌症经常会对并不是那么强大的抑制剂产生耐受性,而且通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对新一代抑制剂的耐药性,而对老一代的抑制剂变得敏感。

doi:10.1080/2162402X.2019.1608106

利用免疫细胞刺激身体攻击肿瘤的癌症疗法,可以通过一种增强其功能的分子得到改善。对老鼠的研究发现,改进后的疗法产生了强大的抗癌免疫反应,导致了肿瘤缩小。初步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对人体细胞有类似的作用,并可能促进癌症治疗的成功。这种被称为LL-37的分子是人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有助于杀死有害的细菌和病毒。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它还影响免疫细胞,增强它们的功能。特别是这种分子增强了特定细胞的功能,这些细胞负责启动被称为树突状细胞的靶向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已被用于癌症治疗,因为它们可以触发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肿瘤。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取患者自身细胞的样本,在实验室特殊条件下培养,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这一过程成本高昂,而且由于难以制备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而受阻,这些细胞具有用于治疗的正确特性。

【7】PNAS:抗肿瘤细胞如何治疗神经胶质瘤?

doi:10.1073/pnas.1821442116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肿瘤,通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有关。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的主要EGFR突变,称为EGFRvIII,用大约20年前由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开发的抗体mAb806进行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这种抗体如何作用于突变的EGFR,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该研究发表在PNAS期刊上,为癌症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该工作的结果表明,与先前认为的相反,mAb806可用于治疗许多携带EGFR突变的肿瘤,而不仅仅用于特定突变。此外,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EGFR未发生突变,也可以对其进行治疗,以使其对mAb806治疗敏感。 “这一发现奠定了抗EGFR联合治疗与抗体和激酶抑制剂的合理基础,而不是”盲目测试“它们,正如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IRB巴塞罗那分子模拟和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负责人Modesto Orozco说。以前的研究报道,mAb806识别通常隐藏的EGFR区域。在携带EGFRvIII的某些肿瘤中,已经除去了一半的受体,使得该区域变得可接近,从而允许抗体的治疗用途。研究人员现已证明,EGFR上的许多不同突变改变了受体的形状,使mAb806能够检测到这个“隐藏”区域。

【8】Nat Commun:诸如苹果和茶叶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发生

doi:10.1038/s41467-019-11622-x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迪斯科文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苹果和茶叶)或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尤其是对于吸烟者和重度饮酒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3年间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的饮食状况,他们发现,习惯性摄入适量或大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植物性食物和饮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人群或许并不太会因癌症或心脏病而死亡。研究者Nicola Bondonno博士说道,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的人群死亡风险较低,对于那些因吸烟及每天饮用两种以上标准酒精饮料而患慢性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言,这种保护性效应似乎是最强的。

【9】JEM:首次直观地观察到CAR-T细胞抵御血液癌症的过程

doi:10.1084/jem.20182375

当癌症从机体免疫系统中逃逸时,我们的防御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无法有效抵御癌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或许就能展现出一种潜在的免疫疗法,其能有效应对肿瘤,但某些患者疾病的复发往往给当前的疗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近日,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CAR T细胞的精确功能,或能优化未来癌症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抵御癌症的其中一种策略基于对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饰来使其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所表达的CD19靶点分子,从而就能有效清除癌细胞,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这种疗法常常用来治疗成年和儿童血液癌症患者,但其中有些患者的癌症会复发,为了能够改善疗法的有效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CAR T细胞的精细化工作机制。

【10】Nat Commun:肠道微生物组或能指挥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

doi:10.1038/s41467-019-09525-y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能力之间的因果关联,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11种细菌,其能激活小鼠的机体免疫系统并减缓黑色素瘤的进展,此外研究者还阐明了一种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关键作用,UPR是一种能维持蛋白质稳态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人员在对免疫检查点疗法产生反应的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常常能观察到UPR水平的下降,这或许就能揭示对病人分层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者Thomas Gajewski说道,免疫疗法能够延长很多癌症患者的寿命,通过研究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和耐受的分子机制,我们就能够扩大因化疗而受益患者的数量。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微生物组和抗肿瘤免疫力之间的关联,同时揭示了UPR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接受选择性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分类。

医学论文发表哪些是核心期刊

肺间质纤维化病损主要发生于肺间质,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是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病理发展过程可分为肺泡炎、肺间质纤维化、蜂窝肺等各阶段,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
[2]。此类病的发生率近年明显增加,其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致死率高。目前
西医治疗首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也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均不理想,长期使用副作用
多,患者难以坚持。广义的肺纤维化在中医属“肺痿”范畴,历代医家对其早有相关论述,认为本病
病机多为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津气亏损,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治疗多从滋阴润肺,清热生津,或温肺益气入手。曹世宏教授对辨证论治肺间质
纤维化颇有心得,笔者曾跟随曹世宏教授治疗过余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均较为满
本人是专业的论文代理,并非杂志社;与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定制论文、代发表论文,专有的快速发表通道。

上一篇:中华中医药杂志投稿多长时间

下一篇:关于医学的论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