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投稿方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投稿方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办于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于2009年改为月刊。刊物立足于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河流流域综合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恢复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报道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现有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3种不同的载体形式。编辑部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作为文献信息交流平台,自建有相关科学文献数据库和专题信息网站,免费向读者提供服务。此外,编辑部还承接相关学科软课题研究项目、受理读者的信息咨询、接受本领域研究的文献捐赠进而充实相关科学文献的收藏,以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8年影响因子为1.032,另外,据“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300名排行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排87名。目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如下: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 、英国动物学记录(ZR) 等。同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被国内5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此外,中国国土资源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都收录了本刊。
资源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还有经济地理哪个好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最好投。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人都会往经济地理投稿,所以投稿量很大,而且影响因子也高,是很多经管学院的一级期刊,所以难度大的。资源科学在影响力上要大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所以也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难投一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文稿要求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务须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论文(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并相应译成英文,关键词3~8个。(2)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3)文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书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只附必要的,图表题目请译成英文;插图请用绘图纸绘制,线条要匀称,图中文字、符号要标注清楚,文中出现处画方框表示插图的位置;图版照片要求黑白清晰、层次分明。(5)文后参考文献,未公开发表的当页脚注表示;参考文献的顺序按文中出现顺序编排,并在正文相应位置标注;书写格式如下: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第1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为M,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多责任人者至少列出前3名).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C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d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6)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首页脚注),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以及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项目的优秀论文将优先发表。请附有关证明材料。(7)《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阵》、《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凡不同意论文在上面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上注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栏目
本刊设有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栏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稿件编号怎么弄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城镇规划与自然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城镇规划体系需要纳入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首先以发达国家及世界著名大城市为参考,对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措施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提炼;然后,以上海为例,对照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及存在的脆弱性,包括城镇发展规划与气候环境的相容性考虑不够、城镇化过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缺乏充分论证、城镇基础设施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较低、气候变化对城镇人体健康的影响未给予高度关注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即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容量、大力构建生态绿色通风廊道;深入开展城镇功能布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城市气候变化研究和实验,不断更新城市规划设计参数和标准规范;加大对脆弱人群和外来常住人口生命安全和人体健康监测预警;积极完善城镇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等,以期为城镇发展体系的编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上一篇: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下一篇:中学教育教学类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