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能源论文
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能源论文
2021年1月,白俄罗斯副总理彼得里申科(Igor Viktorovich Petrishenko)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将于2021年年内制定完成《关于建立统一石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协定》。彼得里申科透露,《关于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石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协定》及《关于石油和成品油运输服务统一法规的协定》尚在讨论当中,计划于2021年完成签署前的准备工作。《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提出建立统一的电力、天然气、石油和成品油市场。目前,统一市场的筹建工作正在积极开展,联盟各方希望能够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启动统一油品市场建设
在众多区域经贸合作框架中,欧亚经济联盟并不十分显眼。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于2014年5月,最初创始成员国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3个国家;2015年,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达到了5个。
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俄罗斯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俄罗斯预计从石油、天然气行业获得7.472万亿卢布,占财政总收入的36.7%。这一比例如今已经下降很多,毕竟2010年,该部分收入占俄罗斯预算收入的50%左右。此外,制造业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哈萨克斯坦经济以石油、天然气、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国内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收入达到336亿美元,居全球第九位,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额的3.3%。截至2020年11月底,原油销售收入占哈萨克斯坦GDP的10%。
白俄罗斯市场较小,60%以上的GDP需要依靠出口实现,农业和畜牧业很发达。2019年,IT行业占白俄罗斯GDP的比例已经接近农林渔业的总和,连续第七年成为该国经济最突出的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白俄罗斯国内能源紧缺,80%-90%的能源原材料从俄罗斯进口。
农业是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电力工业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也对该国经济十分重要。
亚美尼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牧业,其中农业生产集中在首都附近的低地地带。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市场统一的计划。按照《欧亚经济联盟条约》,该组织将建立统一的电力、天然气、石油和成品油市场。目前,统一市场的筹建工作已经展开。例如,2020年,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已审议通过《关于建立联盟统一电力市场的国际条约》,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尚在履行国内审批手续。
“他们不仅要统一包括油品在内的能源市场,还要统一劳动力市场,这些事情将会在不同时间、不同节点逐步落实。也因此,欧亚经济联盟并非受到了外界压力才会去做这些事情,而是早有准备。”王晓泉这样强调。未来,一旦市场的整合完成,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成员国希望,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建立成为类似欧盟那样的组织,走向政治一体化。
妥善处理阻碍因素
眼下油品市场的统一不会很容易。
在欧亚经济联盟内部,一个现实问题是,其他成员国或多或少都在享受俄罗斯的“能源红利”,比较典型的是白俄罗斯。
在俄罗斯,石油产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即国内是一个价格,出口到外部市场是另一个价格(即国际价格),后者高且二者差距较大。同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白俄罗斯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产品时,享受一定程度的国民待遇。白俄罗斯进口俄罗斯的原油后,至少可以做两件事情:用于工业生产、转手出口挣外汇(或者炼成成品油后再出口)。
实际上,“低价买入俄罗斯的石油再转手出口挣外汇”这一模式,占白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俄罗斯出口石油,白俄罗斯也出口石油,后者能够采用低于国际价格的价格来出口石油而这种优势正是由俄罗斯提供的。
几乎全部与石油有关系的事情都无法用“简单”来概括。
目前,最高欧亚经济理事会已批准了一项旨在协调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在石油领域立法的行动计划。而彼得里申科也表示,联盟成员国在个别问题上仍有分歧,不过这是正常现象,其他一体化组织尚未建立过如此细分的市场。
加强“一带一路”与联盟对接
欧亚经济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该组织的5个成员国均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方,与中国经济有着较强互补性,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额达到了134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23%左右;2020年1月-4月,中国成为欧亚经济联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占联盟贸易额比重为29.3%。
中国需要谨慎、乐观且客观地看待欧亚经济联盟能源市场尤其是油品市场的统一。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何成绩斐然?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典范,“一带一盟”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相对接,助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一带一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影响着整个亚欧大陆的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优势明显。一是政策沟通优势,欧亚经济联盟支持“一带一路”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联盟各国元首积极表态,各级政府密切配合,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是解决区域经济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伟大构想,因而政策沟通积极有效,为各领域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经济金融优势,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之间产业结构互补,经贸关系密切度逐年递增,金融合作渠道日趋成熟。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数据指标分析,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四国资金融通度均超过沿线国家的平均水平,人民币在欧亚经济联盟五国的流动性较好。例如,俄罗斯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1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业务操作系统已经开始启用;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已经启动人民币和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的挂牌交易;白俄罗斯已经将银联系统上线等。三是地缘优势,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中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而白俄罗斯则处于欧洲的地理中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积极建设六大经济走廊,其中的三条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均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密切相关。四是基础设施优势,欧亚经济联盟各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其中交通设施联通度最高的是俄、哈、吉,通信设施联通水平较高的是俄、哈、白、吉。以交通为例,亚欧大陆桥实现了欧洲和亚洲的海陆联运,中欧班列行驶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中哈物流基地成为哈萨克斯坦通往太平洋的第一个出海口,等等。五是社会优势,中国与联盟各国之间民间交往密切,各类国际论坛、会议召开频繁,孔子学院落地生根,汉语热逐年升温,民心相通行稳致远。
受益于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带一盟”合作框架下,近年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与联盟成员贸易额达1094亿美元,中国与联盟的第一大门户俄罗斯双边贸易额增长迅猛,从2015年的730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约860亿美元,增长20.8%,中国连续8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仅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近30%,总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俄罗斯总统顾问谢尔盖·格拉济耶夫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之间的产能合作将会成为一股新的国际经济凝聚力,这不会局限于欧亚经济伙伴关系间,还会拓展到全世界。
其中,“一带一盟”合作项目成果丰硕,尤其令外界瞩目。比如,中俄方面,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第一条LNG(液化天然气)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北极LNG项目。中俄合资建设的华电捷宁斯卡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电站项目目前是中国在俄罗斯最大的电力能源类投资项目,俄罗斯国内认为,该项目将开启中俄电力全面合作新局面,造福两国人民,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中哈方面,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进入欧亚的必经之路,中哈物流显得格外重要,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是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投资最大的物流项目,中哈在产能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中白方面,白俄罗斯是最早、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白工业园是中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和双方互利合作的典范”。截至目前,园区共有34家企业入驻,除中国外,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企业入驻,园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吉方面,比什凯克热电厂改造项目不仅是中吉两国务实合作的典范,更是中吉友谊的象征。由中国公司主导的“吉尔吉斯斯坦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项目已经被中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以这些成果为基础,“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前景广阔。首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与联盟成员具有高度战略契合点的合作领域,联盟各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基础设施发展跟上步伐,意味着其基础设施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而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恰恰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其次,金融合作稳步前行,联盟成员尽管开放程度差异较大,但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高,金融市场不太稳定。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都引起了联盟成员的金融市场波动,货币贬值,经济增长大幅下滑,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上升。中国稳定的金融发展模式近年来成为联盟成员借鉴学习的榜样。以白俄罗斯最为典型,通过中白工业园的建设,白俄罗斯引进中国金融系统,在园区尝试性实现人民币离岸结算,效果显著,白俄罗斯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最后,欧亚经济联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地区,其生产量大大高于消费量,这就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合作机会,有利于促进互利共赢发展。此外,农业、高新技术、旅游、物流等行业合作潜力同样巨大。
根据对当前中国能源现状 可适当结合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写一篇论文讨论 如何维护中国能源安全 2000字
发展速度与能源供求,是中国经济现在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现在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加之社会生活消费结构迅速升级,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连续5年达到10%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和高耗能行业为主的重工业,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8%。其中,煤炭消费量25.8亿吨,增长7.9%;原油3.4亿吨,增长6.3%;天然气673亿立方米,增长19.9%等,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能源效率低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同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使用效率若能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的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到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必然要出现高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工业化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我国自2003年以来,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占全球的30%,但在这些资源定价方面,我国还不具备主导权。
2、节能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居高不下:当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截至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火电达到5544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77.73%,同比增长14.59%;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这也决定了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十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计划到2005年比2000年减少10%,但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烟尘、化学需氧量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减排量均未实现预期目标。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万吨,比2005年又增长1.8%,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431万吨,增长1.2%,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造成三分之一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直接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耕地的安全。2007年,在监测的557个城市中,有38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69.8%;有152个城市为三级,占27.3%;有16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9%。世界银行曾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3、从我国资源条件和对外贸易结构分析: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近年来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不仅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绩"和成本意识的缺失,还使我国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历年贸易顺差商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能源,即间接能源出口量,1980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14.22%,2005年达到3.3亿吨标油。扣除能源进口量,近几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逐年递增,由1999年的0.77亿吨标油,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油,生态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已造成一些地方经济的慢性自杀。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资源并不富余,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1%、1.4%和1.2%,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5%。其次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开采条件较差,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到40%以上。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按14-15亿计算,则需要26-28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人口按15-16亿计算,则需要35-40亿吨标准煤。按专家的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这一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
二、落实节能降耗,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标将从2005年的1.22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98吨标煤/万元,降幅20%左右,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将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评价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这是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长远之策。2007年我国全年共关停小火电1438万千瓦,据测算,60万千瓦的大机组和10万千瓦、5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一千瓦时的发电煤耗要差100到150克标准煤。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紧落实"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炼钢能力5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亿吨的任务,鼓励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这意味着每年能节约6000万-9000万吨标准煤,并大大减少污染的排放。另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在能源的开发上,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府宜鼓励更多的有实力企业投资境外开采石油,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
2、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2007年我国水电达到14526万千瓦,约占总容量20.36%,同比下降了0.53个百分点,核能发电量突破600亿千瓦时,但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如今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大量开发,2006年全球新能源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6%,如法国的核电量已占装机容量的70%。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国,以一种能源为主的单一能源供应模式已不能有效保障中国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新路,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同时,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具备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新能源技术由于成本较高,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有限,因此国家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国产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推进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调整。据专家推算,每利用一吨可再生资源,可节约原生资源120吨,少生产垃圾废水100吨,增加产值约300元,产生利润500元。
3、利用价格杠杆和资源监管,调整产品出口结构:从经济成本上看,随着环境保护和对污染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使原来的外部成本,或原来是由社会承担的成本,转化成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成本,从而加大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同时随着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阶段,全球资源性产品将形成新一轮需求高峰,这在全球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全球主要资源供给的情况下,将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呈现长期化趋势,资源约束将伴随我国工业化的整个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架之中,逐步形成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以及长远利益的国际分工体系,禁止能源直接出口和严格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加快将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放开我国紧缺资源的物质进口配额,降低进口税率。在资源监管上,当前尤其需要建立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让价格真实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同时,改变能源税的计量依据,由现在的按企业产量征收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征收,促使企业尽量提高资源的回采率。
4、2007年12月26日,我国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节能、减排决不能前松后紧,GDP的增长必须建立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基础上。美国在工业化的100年中,消费了390多亿吨石油,近73亿吨钢铁和大量其他矿产品,我国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享有的廉价资源供应量和环境容量,中国已经加入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必须承担起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环境义务。今年4月1日新修订的节能法已开始实施,同时,要加快体现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真正把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企。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指标体系,将能源消耗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建立和完善节能信息的发布制度,构建统一、高效的能源监督管理和问责体系。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逐步推动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树立全民节能环保意识,最后,加快建立中国的能源期货市场,力争实现由能源的需求方来制定能源的期货价格,进而引导现货价格,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
分析中国与欧洲联盟之间的共同利益、存在问题,并论述当前中欧关系发展的前景
存在问题:双方的贸易地位不平衡。我国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特点各有千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欧盟国家以及欧盟成员国原殖民地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往来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比,欧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处于次要地位。而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我国尚处于下风,较为被动。欧盟各会员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均呈现大幅成长,欧盟对中国之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反倾销、单方面数量设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上。中国市场占有率增加已影响到其它亚洲国家。
共同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主要是由双方的共同意愿推动的。发展中国和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双方人民的意愿,负责任的政府的官员应该按人民的意志来推进中国和欧盟、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从双边贸易地位来看,欧盟对亚洲以及中国的战略观点转变在双边贸易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
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
~~~~~~~~~~~~~~~~~~~~~~~~~~加分加分~~加分~~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评审一篇论文行吗
下一篇:道德与法治校本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