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于自由的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关于自由的评论文章
“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来自中华网社区
(九堡大队十四生产队长 朱百正)
“冤有头,债有主。”中国赫鲁晓夫是妄图在我国农村复辟资本主义的总后台,是鼓吹“自由市场”的罪魁祸首。
在一九六一年,中国赫鲁晓夫露骨地说:“自由市场还是要搞下去的……不要怕资本主义泛滥。”他的黑话一出笼,我们地区党内一小撮走资派,也跟着胡说什么:“有了自由市场东西就多了,市场就活跃了。”在中国赫鲁晓夫的支持下,社会上牛鬼蛇神纷纷跑了出来同钻进党内的阶级敌人上下勾结,串通一气,在农村大刮自由买卖、投机倒把的黑风。
在我们生产队里,有的人为了赚钞票,就弃农经商,外出做生意。他们不但贩运一般副产品,甚至把集体生产的络麻、棉花等工业原料,也拿到自由市场上去高价出售。除了本地贩卖外,还到外地去进行远途贩销。
“自由市场”的自由泛滥,在农村造成严重的恶果。第一,络麻、棉花的国家任务完不成,影响国家建设,损害工农联盟。第二,集体经济受到削弱,甚至出现队里买化肥没有资金,向私人借高利贷的现象。第三,出现两极分化。搞投机倒把的人,家里造新屋、买手表、购脚踏车,乱吃乱用;而劳力少、人口多的贫下中农,则因为集体收入少,生活困难。如果照中国赫鲁晓夫这条路走下去,不要多少时间,整个国家就会改变颜色,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
中国赫鲁晓夫提倡的大搞“自由市场”,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屠刀,是一支射向社会主义的毒箭。通过革命的大批判,提高了我们的觉悟,中国赫鲁晓夫的罪恶阴谋已被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贫下中农识破了,戳穿了。大家对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大坏蛋更加恨之入骨,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更加热爱。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听毛主席的话,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才是光明大道。我们决心奋起毛泽东思想千钧棒,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把中国赫鲁晓夫打个落花流水,使他永世不得翻身!
《人民日报》1968.01.11
自由的最高境界不是放纵,而是自律、是节制
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这是清代学者申居郧说过的一句话。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加以节制,那么忧患就会随之而来。
关于“欲望”,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态度:
欲望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而且每个人的内心也一定会有各种欲望。但区别在于,有人能很好地控制欲望,而还有些人则是被欲望所控制。
毫不夸张地讲,如今很多的年轻人就是属于后一拨:被欲望所控制的人,正在欲海中逐渐沉沦。
总结起来看,至少有三种欲望正在榨干这些年轻人。
消费欲
之前,一则“90后女护士欠巨债被赶出家门”的报道曾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位名叫李玫的90后女护士欠下了几十万网贷,在母亲给她偿还了23.8万之后,她仍继续偷偷借贷。
后来,这个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拿出领养证向她摊牌,你其实不是我的亲生女儿,将她赶出了家门。
自己每月也有8000元左右工资的李玫,为什么会欠下高达几十万的巨额债务呢?
答案是:“消费太高了。”
据媒体报道,李玫每月的消费少的两万多,多则三四万,而这些钱基本都被用来支撑所谓的精致生活:
生活的质量确实是上去了,她确实过上了精致的生活,但巨额的债务也因此欠下了。
我身边也有像李玫这样的年轻人,手机最新款出了,分期买;每天下午一杯高档咖啡发朋友圈;出去非五星级酒店不住;私教课一买就是几万。
结果年纪轻轻,才刚毕业两三年,就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
《人民日报》曾对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做出过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其实,追求精致的生活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很多人压根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支撑这样的高消费生活。
钱不够怎么办?
信用卡、贷款、花呗,能借的借,能提前预支的提前预支,每月还款日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有一天墙塌了,链条断了。
坦白讲,如果不靠父母,几十万的债务以很多年轻人的收入,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还清。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往往是懂得凡事要量力而行。过度放纵消费的欲望,人生就很可能坠入深渊之下。
其实,真正的精致和贵族,更多的是精神丰盈、富有修养、灵魂超脱,而不是纸醉金迷。
成功欲
如今直播行业很火,很多人都做起了主播,甚至不少年轻人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网红。
为什么想成为网红呢?
答案是:“挣钱多,来钱快。”
众所周知,李佳琦和薇娅是当今直播带货行业的顶级流量、最强王者,没有他们卖不出去的产品。
他们的收入如何呢?
以李佳琦为例。
前段时间,有房屋中介爆料,李佳琦花了1.3亿在上海买了一套豪宅,和胡歌、唐嫣等明星在同一个小区,足可见其如今的收入和身家。
而且,李佳琦的这套房子要比胡歌的还要大,共有三层,总面积高达1000多平,光花园就有一百多平。
据媒体报道,2019年李佳琦赚了将近2亿元,其本人曾在采访中自曝月收入已突破七位数字。
要知道,1992年出生的李佳琦还未满30岁,而在三四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化妆品柜员。
仅仅就几年的时间,搭上了网红经济的顺风车,快速地赚到了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钱,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夜暴富。
而像李佳琦这样的造富神话并不是个例,一大批的网红、主播、自媒体人趁着流量和电商的春风,在短时间内迅速挖到了第一桶金。
来钱快,这就是很多人梦想当网红的主要原因。
有流量,就有钱赚,这已经是常识了。
所以,不少人为了能火,真的是毫无下限,各种低俗、作死、丑陋的事层出不穷:
有人直播喝辣油,吃蜈蚣、吃玻璃,甚至还有人吃屎,大冬天跳河的,虐待小动物的,破坏古文化遗址的……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坦白讲,只要是个正常人,他的内心都有成功的欲望,都希望事业有成,财务自由。
但这世界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哪有什么一夜暴富,所有的馈赠其实都标好了价码,得到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年轻人不再相信脚踏实地,不再相信厚积薄发,总想着一夜暴富,为了钱什么都愿意做,不再有原则和底线,这是非常可怕的。
玩乐欲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分享过下面这张截图:
如今,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在急剧上升,癌症、中风、脑溢血、糖尿病、颈椎病、心肌梗塞等很多老年人才有的病,现在也都往年轻人身上招呼了。
为什么会这样?
并不是这些病变异了,而是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熬夜、不运动、高油高糖的外卖、胡吃海喝、久坐、低头玩手机……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背后,其实是对“玩乐欲”的过度放纵,沉迷于吃喝玩乐中无法自拔。
很多时候,熬夜是猝死的导火线,那么很多人为什么会熬夜呢?
确实有部分人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努力成长,但更多的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玩乐:追剧、玩 游戏 、泡夜店、喝酒撸串……
现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放松放松, 娱乐 娱乐 无可厚非,但凡事要有度,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
过度沉迷于玩乐中,至少有两大危害:
其一,就是身体被掏空, 健康 存在太大的隐患;其二,就是斗志被磨灭,变得浮躁、懒散、不求上进,玩物丧志这个道理想必都是懂得的。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就那么几年。很多时候,年轻不是资本,只有利用的好才是资本,否则就一文不值。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这句话。
确实如此,自由的最高境界不是放纵,而是自律、是节制。
只有懂得控制、节制内心欲望,不被欲望所奴役的人,最后才不会成为生活中的失意者,才会拥有光芒万丈的人生。
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23.22,-0.03,-0.13%)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事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国家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
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群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社会自由与规则不可分怎么理解
社会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自由不代表无限制的自由,作为社会性的个人,所作所为都必须在社会道德及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个人所能被允许的自由是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
社会规则是为了保障公共与个人自由的实现,有了社会规则的限制,我们的自由才会更好的实现和被保护。
如果说自由代表着人行为的上限,那么社会规则划定了人行为的下限。
扩展资料:
规则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规则、制度等纪律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就无从谈自由了。
二、当然如果世上没有了法律等纪律的约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自然就会受到破坏、疾病到处蔓延,人类就会走向毁灭的 。
1、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规则。自由和规则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在规则约束下的自由,规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
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自由只有在规则的框架内,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规则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自由。不用说我们还是执政党。更应该强调 规则。
2、在强调规则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偏废自由的重要性。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朝气蓬勃,如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处都是条条框框,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利于青年人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特长的发挥,如果年轻人个个呆若木鸡的小老头,也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3、总之,自由和纪律缺一不可,没有先后和轻重之分。
参考资料来源:规则与自由-凤凰网
上一篇: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期刊
下一篇: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可以加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