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哈尔滨商业大学挺不错的。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为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202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学校拥有涵盖经、管、工、法、文、理、医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8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可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员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180人,教授253人、副教授57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分别为746人、536人;研究生导师9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5人。
以上内容参考:哈尔滨商业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哈尔滨商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哈尔滨商业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院校,也是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占地总面积116.55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64.5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00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54人,硕士研究生2209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员工1492人,其中专任教师1151人,教授215人、副教授49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分别为557人、471人;研究生导师5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5人。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乌克兰经济科学院院士(外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省(部)级中青年专家14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带头人37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
学校拥有涵盖经、管、工、法、文、理、医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63个;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可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第三产业发展与创新);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拥有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现拥有抗肿瘤创新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天然抗肿瘤药物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黑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学校一直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建校67年来,学校总计为社会培养了14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和优秀党政管理干部,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学校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95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食品机械——601型饺子机、利用小球藻解决了替代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问题,效果显著。1960年,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法之一“财产收付复式记账法”。1960年,“读、看、论、讲、做、研、写七字一条龙”教学法研究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受到表彰并予推广,光明日报于1960年5月29日对我校的这一教学经验进行了报道。1981年,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1988年研制出国内首台电脑自动加油机。1996年,建成了高校第一所金融货币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1999年,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示范工程”。2000年后,学校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药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纵向项目90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3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0余件,授权95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出版著作300余部,发表论文7000余篇。学校公开编辑出版《商业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3种学术期刊,其中《商业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荷兰、挪威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院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基地,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项目合作院校,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近十年来,已有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独联体共7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来校研修和培训。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是黑龙江省“十五”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坐落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名城哈尔滨市,由分布在松花江两岸的南北两个校区组成,南校区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138号,北校区(主校区)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学院路1号,占地面积115.6万平方米。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现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法学、文学、医学七个学科门类,39个本科专业,另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及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辅修专业。
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中药学(一级学科)、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3个博士点,有32个硕士可招生专业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授予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药物研究所);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抗肿瘤药物);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中药学、企业管理、会计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商品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政学6个省级重点专业;初步形成了商工结合、商法结合、文理结合、商贸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群;同时设有财政部全国财政系统干部定点培训基地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财政税务研究基地。
学校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1248人,其中具备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5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省(部)级以上专家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1人。学校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常年聘请英、日、俄外国专家,是经国家批准的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目前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校本部19440余人。建校50多年来,学校总计向国家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7.2万人,已成为各级政府、工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栋梁之才。
学校设有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并按照国家规定对特困生予以助学贷款资助。由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突出,学生素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毕业生继续受到社会各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2004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2%以上,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首批确定的20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基地之一,面向全国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任务。现有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高职本专科、国家级在职培训等,是全国首批13所招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学校目前正大力发展国际合作与留学生教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关系,已确立了与英国Thames Valley University、Leeds University和Napier University联合培养本科和硕士连读人才项目、与美国Schille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联合培养学士学位人才项目,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和日本水产大学、冈山大学互派教师及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位项目,现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对外汉语语言培训中心、海外留学派出服务中心,拥有国家教育部CN 121 BEC 考试点、微软授权(ATC)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
学校具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坚持科研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每年承担和完成近百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编写和出版了大量专著和教材,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在内的科研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5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饺子机,为饺子成为中式快餐和产业化做出了贡献;60年代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方法之一“财产收付记账法”,是新中国使用长达30年适用于各行业的会计记账方法;80年代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90年代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所钱币展馆,90年代后期完成的“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及示范工程” 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获国家国内贸易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几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863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国家优秀博士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国家各部委、省级各类科研项目等500余项,许多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学校公开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研究》和《物流科技》等。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商科教育特色,奉行“求真至善,修德允能”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突出实践能力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诚信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商科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领
先、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地方名校。
加以补充的是,刚刚在本科教育评估中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林健,李焕荣.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J]. 中国软科学,2003,(12).
[2]史书良.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统计与企业决策[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宋昱雯,高长元. 基于网络经济的高技术虚拟企业规模经济分析[J]. 学术交流,2005,(12).
[4]徐颖,王卫平. 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纵向并购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7).
[5]罗伟. 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改进[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3).
[6]魏明侠,程梦来. 在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边界的研究——基于能力理论的视角[J]. 价值工程,2009,(9).
[7]商建平. 网络经济下的国有企业[J]. 山西科技,2009,(6).
[8]苑志宏,刘笔利. 企业扩张的网络经济效应[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9]李向阳.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
[10]徐水尚.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
[11]陈福添,林志扬.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人际关系模式转型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
[12]刘泽亮,李齐. 论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
[13]张绪乾,刘相锋. 探析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创新[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4]张敏. 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动态联盟[J]. 情报杂志,2006,(9).
[15]吴艳丽. 网络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成长策略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
[16]彭淑嫔. 网络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和发展策略研究[J]. 时代经贸,2006,(4).
[17]文丽萍.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与变革[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18]武巧珍.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互动研究[J]. 经济管理,2006,(14).
[19]李昌凰. 论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6).
[20]高林. 网络经济与集团财务集中管理[J]. 商业经济,2007,(2).
[21]吉宏伟,吴立明,孙武军. 网络经济中企业产品兼容性决策分析[J]. 系统管理学报,2007,(S1).
[22]刘陆先. 图书馆界的“创造性毁灭”——由《创造性毁灭——全球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存战略》一书引出的思考[J]. 图书馆,2007,(3).
[23]方伟. 网络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J]. 商业研究,2007,(10).
[24]郑明亮. 基于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 中国市场,2007,(36).
[25]王军波. 网络经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遇和挑战[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6]王鑫.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模式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
[27]国伟,何留柱. 网络经济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2008,(5).
[28]张敬坤.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浅析[J]. 经济视角(下),2008,(7).
[29]田百洲. 网络经济下企业统计的转型浅析[J]. 商业经济,2008,(11).
[30]刘培刚,孙建军.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化模型[J]. 情报学报,2003,(6).
[31]王道平.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2]陈光勇,张金隆. 网络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变迁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3]郑立群. 网络经济的“马太效应”与企业对策[J]. 商业经济,2005,(5).
[34]陈浩. 网络经济下企业的边界:交易成本理论分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5]邬园园. 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在图书馆文献采购中的应用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4).
上一篇: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如何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