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对天地万物的思考
论文关于对天地万物的思考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的古代哲人对人的认识和启示!两眼观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思考和掌握!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努力着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掌控世界!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底层的思维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是万物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万物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个世界才构成了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绚丽缤纷人事物,才有了人类的进化、进步和发展!
古希腊哲人提出了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再比如梁漱溟老先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精要、核心和内涵,无不集中在探讨着人和自然相互之间、彼此之间的关系、联结和转化!那么要认识自己的前提是要理解、了解和掌握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万物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不外乎以下八种关系:
(1)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这就是我们的宇宙、世界、自然和社会,我们只有掌握这个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才能更清楚的认识世界。
(2)生成关系!从“鸡生蛋,蛋生鸡”的讨论,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思,再到物质能量转化的相对论,物质世界之间的科学、自然和客观规律在生成关系中展露无遗。
(3)总分关系!系统、超系统、子系统的逻辑思考是我们经常用的一种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思维;人类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越来越不稳定、脆弱性越来越强,当中暗藏着的总分关系和对应的不确定性、反脆弱性值得我们深思。
(4)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指引着我们在职场、官场、家庭、生活当中的各种处事原则、人生哲学。我们是否想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从属关系、上下关系,我们才有了如此至多的管理学、心理学等的发展?
(5)矛盾(对立)关系!矛盾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存在就是合理的、相生相克、对立与统一等等的认识论指引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6)相邻关系!随机性、偶然性、突变性随时有可能在这个世界发生,两个完全没有可能有联系的物品摆放在一块了,似乎没有任何联结,但是因为在一块,那这就是关系,一种相邻关系。
(7)顺序关系!时间、空间的变化,带来的顺序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数不尽,但是我们都可以归集到顺序关系当中来。
(8)无关系!我想这是最高级别的万物关系的认识,任何事物既有联系,也没有联系!古代先贤和圣人,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出世、入世文化,最终随着历史长河,宇宙演化,变成一个粒子、一份能量,一切都再无关系,这是不是真正的参透、悟道、忘我呢?我觉得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就是世间万物8种关系的个人的一些思考,我想只要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弄懂、用好、想清这些关系,活在当下,我们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大自然的启示议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吟诵着自己的感慨,举杯邀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到了,陶渊明自己的悠然自在。西方人从一粒沙中看到了世界,中国人从长江流水看到时间的流逝。大自然用其固有的魅力,为世界奏出华朽的篇章。我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驱使我们探索术真的脚步。
读大自然,我们学会了探索。一只小鸟从天空飞过,让人们憧憬起来了飞翔。从远古神话中,中国古代的飞天梦想起源于“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蜡制成了翅膀,带儿子伊卡洛斯逃出弥诺斯的“海上笼牢”,重获自由。人们开始了实践的脚步。春秋期间,墨翟带领着三百多个弟子专心研究,三年后制成了一直会飞的木鸟,古书叫做“木鸢”,15世纪达?芬奇设计出被称为“螺旋桨”的飞行机械。终于经过数百年之后,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加加林的月球之旅;中国的神舟飞船。大自然激发着我们的灵感,圆了我们的梦想。
读大自然,驱赶着我们发展的脚步。鲁班因被草割伤发明了锯;蝙蝠的飞行启示发明雷达;观察乌龟又造出了薄壳建筑;看到长颈鹿解决了宇航员的失重现象;通过萤火虫又发明了台灯……人类探索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息,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也一步没有终止。
读大自然,我们也学会超凡脱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不满足于官场生活,在官八十多天,宁愿家里过的拮据点,也要退官归隐,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远离官场的黑暗与罪恶。引觞自酌,品味着大自然,咏诵着自己做的诗。“仰天大笑我们有着无数的想象;面对着大自然,我感慨着世界万千。
我们读大自然,那叮咚的泉水,那和熙的阳光,那蓝天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的李白,后来也因。从自然中他读到了自己出在的位置,懂得了自己的人生。
面对着大自然,官场的不满黯然离去。怀着一颗独爱江水的心,尽情的陶冶在青山绿水之中白云,我们从大自然中懂得很多!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起探索的脚步,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在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疲惫不堪的我终于将周末作业给做完了。随后悠闲地躺在沙发上好好放松自己,一档名叫《自然传奇》的节目吸引了我。
太阳在海的另一头悄悄地落了下来,黑暗一点点地将剩下的灿霞吞噬,空气中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息,这足以让周围的生灵都感到畏惧。连海潮都慢退去,海滩上显得那么空旷,没有生机。
突然,一大群生物缓缓涌上沙滩,镜头拉近,我看清那是一群海龟。我不禁疑惑:这群海龟在海里生活得好好的,到陆地上来干什么?原来,每年的四五月份正是海龟到岸上来产卵的季节。由于在海里生活得太久,它们原来的脚已经退化成了适合游泳的鳍,它们只得艰难地拖着笨重的身子缓慢地移动,要想将卵产在一个适宜且安全的地方可真不容易。这些“行动不便”的海龟选好地点以后,还要用鳍在沙滩上挖出一个几米的大坑,才能将卵一一产下,此时的它们已经是精疲力竭,却还要拖着笨重的身躯再次回到海里。但我认为即使再远再艰难的路程也阻挡不了这群母龟,为了自己的孩子,它们什么都愿意,天地万物所有的母爱应该都是一样的。
借助沙子吸收太阳的余温,小海龟们都一一冲破了蛋壳,而这仅仅是它们生存所遇到的第一关,它们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挑战,是要冲向海里。因为只有冲,它们才能有活下去的一线生机。在这段“死亡赛道”里布满了危险,它们要面对海鸟、蜥蜴等对它们而言异常强大的虐食者。还有一种更为恐怖的掠食者——人类,他们用一些专门的装备将小海龟和还未孵化的海龟蛋装入袋中,再让这些小生命变成装饰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或者直接变成人们餐桌上的“佳肴”。他们脸上那阴险邪恶的笑容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厌恶,我为他们感到羞耻。还有那些喜好食用野生动物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口腹之欲二导致的那些杀戮,实在令我触目惊心。而也许在大海的某一处地方,母龟们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人抢走,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流下眼泪。这些贪婪的人类的行为,一定在它们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不可磨灭的伤痕。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万千: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万物理应平等,而我们人类,为何要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一次次无情地去伤害它们呢?让我们爱护身边的`生灵,与动物们和谐共处,让大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吧!
植物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题记
可不要认为世上的树色都是绿的。即使在夏天,冷眼看去,树的颜色其实是各异的。这些颜色在美术大师的神笔下,也难以调匀、描齐、写全。我喜欢绿,喜欢绿的自然、和谐,绿的纷呈、秀丽。因为我认为,世上真正美的东西,是绿。我喜欢“霜打草木多变色,我自岿然翠如许”的红松的绿。因为它为我诠释了生命的颜色,更是我成长的色彩。
除了绿,树叶还会变黄。我想树叶的黄色可以是金灿灿的,我们生命的黄色也像它那样吗?我知道,我知道树叶的黄是成熟的,是它经历了春夏之后体现出来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知道自己最终会变成落叶,却还是无畏地成长着。我想,真正懂得生之本质的人会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并将生命读懂。
我听说,小兴安岭的桅树的叶子会变色。它既保不住绿的本色,又不甘心跟着变黄,它就想变别的色。结果呢,由粉红,到朱红,再紫红,最后变成了黑不溜秋的红。这四种红,除了黑红不那么讨人喜欢外,前三种红还真讨人爱。也许是它在前三种红的时候,骗取的赞扬太多了,它便误以为自己的红会招人恋。最后红到极处时变黑了,就真令人望而生厌。其实,我想说,这种刻意的表现只装饰在虚荣的外表,而缺乏的则是内涵。可是看得出,树的真善美,大自然的真善美以及人的真善美都有是一个内容。不需刻意雕塑,更不要故意掩饰。
生命原就是这样,有些在成长,有些在凋萎。事实上,成长固然是种喜悦,成熟的凋萎却也未尝不是壮烈。我们往往太过于重视表面的荣华而忽视了实质的意义,以至于有分享繁华绚烂的高雅,却未必能为它们的成熟凋萎赋予一份较为踏实的感情。
提出论点
江河奔流入海,林则徐看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千世界花草树木,佛教之人看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月圆月缺,古人看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自然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在给我们带来美丽享受的同时,也蕴含了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道理。
举例论证
李清照看到细雨梧桐,点点滴滴,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叹。龚自珍笔下的落花入土,化泥护花,也表现了人像花儿一样所有的奉献精神。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也蕴含着无数道理。
春去秋来,大自然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去,不舍昼夜”,而我们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落日无边,江水不尽,是在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此身此日更须忙”。大海无边际,壁立无顶峰,从中感受到的宽阔胸怀非同一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们了解了不要放过任何一点瑕疵,这些人生哲理,蕴含于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有美丽了我们的心灵。
人类根据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苍蝇眼照相机;蝙蝠在夜间飞行,帮助人们发明了雷达;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人们萌发了飞的愿望,发明了飞机;鱼儿遨游水中,帮助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就连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一个苹果掉落在他头上后引发的思考。千千万万的大自然现象,无时无刻不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帮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
首尾呼应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面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发出了无限感慨。杜甫登泰山,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李白见黄河,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唱;东坡游赤壁,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吟咏;王羲之有兰亭,《兰亭集序》横空出世,王勃登滕王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无限遐想,还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学作品,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自然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许许多多的财富。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爱自然,珍爱这万物之母。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起源于大自然,发展于大自然,成功于大自然。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从大自然中得到了无限的灵感与启示。
在人与自然和各种书籍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棕熊在秋季捕捉鲑鱼的时候,总是在静静的等待,直到时机的出现,双掌直入水中,准确抓住鲑鱼。
在这个捕食活动中,我所得到的启示是做人做事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以逸待劳,抓住机遇,全力出击。尤其是在身处劣势的时候。
现在的我仿佛是进入了人生的低谷。各大战场接连战败。学习上,成绩迅速下滑;与人相处时,说话不谨慎,伤害了他人;就连走路的时候,自己都能摔倒。
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怎么办?对,就是去观察自然界。总会得到答案和启发的。这次也不例外。方法就是俩字:静心。
是啊,现在的我心情烦躁,处理事情没有条理性,无头绪。只要静下心来,冷静自己,理清各种事务的脉络,在采取办法,逐个击破。这是现在将我从低谷中拉出来的最便捷的方法。所以我要感谢大自然。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如同古希腊战神盖亚会从大地母亲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
自然界是人类的师傅,它教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在《狼图腾》一书中,充分展现了蒙古草原狼给人类带来的无限启示与方法。
在草原狼捕食黄羊的时候,一般采取围猎的办法,放过最强壮的黄羊,而且还会将被包围的小部分黄羊放走。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国20__年才提出这个理论,可是大自然运用这一理论已经千百年了,记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聪明的狼再进食时并不贪多,因为吃的过饱会影响奔跑速度,一旦遇到危险,只有等死的份。这种做法也为我们当今人类的行为做出了范例。以喝酒为例吗,有些人见到美酒,要饮,但会适可而止。酒是身外物,而身体却是自己的。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过于贪婪,贪多嚼不烂,严重的会使自己丢掉性命。
自然界给我们的灵感与启示是无限的,我门接受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大自然如同我们的母亲一般,会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但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就要靠我们人类自己的能力了。
浅谈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论文
浅谈和与《齐物论》的思想主旨论文
如果说“齐”“通”万物是《齐物论》的思想旨趣,并由此开出庄子的精神境界,那么“和”则为诠解此思想旨趣的方式和臻至此境界的功夫。“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在《齐物论》中主要涵义有三:一为涵纳、融汇之义;二为调剂、均平之义;三为休止、超越之义。本文以“和”之疏释为主线,试图寻求诠解《齐物论》思想旨趣新的切人点。
一、“和”与“天籁”
如何理解《齐物论》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绘?,但认可《齐物论》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天地万物或物论是非的问题,则为学界共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承认天地万物是一种蕴涵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孟子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庄子云:“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天地万物之“物性”“不齐”是一种本然的状态。"齐”、“通"物论的关键不在于天地万物自身,而在于主体之“心”,或者说“齐物”在于“齐心”。
二、“和”与“天钧”
庄子思想视野中的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大道本无真伪之别,天地万物无论大小、精粗,皆为大道之体现。儒墨诸家各自“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鼓吹言辩,四处游说。庄子认为这种言辩之论、是非之争只会遮蔽堙没大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与言是相对相待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无论是“詹詹”之“小言”,还是“炎炎”之“大言”,必定会“生是生非。”(宣颖,第15页)故“吹"与“言”相对,此处之“吹”乃承接上文,“吹",宣颖云:“天籁自然。”(同上)只要禀赋自然和美之风,大道自然会呈现。故而分辨彼与此、生与死、可与不可、然与不然、是与非等等,皆为一孔之成见,师心之自用,乃庸人自扰之。“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犚晃蹲非笳庵质欠侵辨、彼此之分、成毁之别,只会损害浑全大道,“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齐物论》)
三、“和”与“天府”、“天愧”
《说文》云:“辩,治也,从言。”辩与言不同,言更多的是平铺直叙,辩则为激烈陈词,力图胜出。“众人辩之,以相示也。”宣颖云:“各相矜。”(宣颖,第19页)“辩”使各方各持己见,各执其是,导致“辩也者,有不见也。”刘凤荀云:“辩者只见得一边,却不见道之全体。”(刘凤苞,第49页)大道本来浑然大全,但世俗之人执迷偏见,将“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视之为“八德”,宣颖云:“疵德也。”(宣颖,第19页)他们根本不懂得“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之理。得道圣人则不同,在看待“辩”、“论”、“议”的态度上层次分明,“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圣人深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之理,故对“辩”存而“怀之",即将是非争辩“怀之于心”(陆树芝,第26页),“浑然不露”。(刘凤苞,第49页)“怀之于心”亦即收藏于涵容大道、天地万物之“天府”,蒋锡昌云:“天府,即自然之府藏,亦即大道之府藏。换言之,即至人藏道于心之心窍也”。(蒋锡昌,第157页)“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能满溢、不可穷竭正可见“天府”之广大无穷,钟泰以“天钧”与“天府”相近,“以其不偏言,则曰天均;以其无尽言,则曰天府,总之一天而已”。(钟泰,第51页)由“天府”而发,既无穷无尽,亦无心无偏,故而“不知其所由来”,郭象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郭庆藩,第88页)是非之辩必使双方锋芒显露,炫“以待尽”?。“寐光”即顺其自然而然的轨道,韬光养于“天府”,宣颖云:“葆,韬藏也。光芒都蕴蓄不露”。
四、结语
由此可见,“和”与“天籁”、“天钧”、“天府”、“天倪”以及“照之于天”相联接,成为表征《齐物论》思想主旨的一条红线。历代注释者在阐释、理解这组概念之义理时,有两种偏差之嫌。是将“天籁”、“天钧”、“天府”、“天倪”等视之为完全相同涵义之概念。“天倪”,刘凤苞云:“端也。天然端倪而未露者,犹天籁也”。(刘凤苞,第61页)林云铭云:“‘照’字根上‘明’字来,‘天’字生下‘天钧’、‘天倪’等字。此句最是肯綮。”(林云铭,第16页)陆树芝还将“环中”、“天府”、“参万岁一成纯”等与“天钧”、“天倪”串为一条思想主线,“是非相持,则乖而不和矣。若止于不知,则是非俱泥。复还其冲漠无朕之体,是‘和之以天倪’也。既和以天倪,则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两行之天钧,不竭不盈之天府也,岂不曼衍无尽乎?此正所谓‘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巳是相蕴’。”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是什么观点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天地万物之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前,这就是说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上一篇:日本治愈系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杂志是核心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