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第三届编委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第三届编委
张红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7月至1993年8月在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在香港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现任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
高小霞的人物经历
高小霞从教半个多世纪,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从50年代始,先后开设、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等课程。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高小霞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在取得双极化电极电流滴定理论创新性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对矿产资源、金属冶炼中的分析方法研究。50年代后期,她开始利用化学催化反应于极谱分析来提高分析灵敏度(极谱催化波),引发了国内对催化波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应用。1965年,她参加在前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纯物料会议,论文《极谱催化波的机理和应用于痕量分析》受到好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高小霞选择了稀土极谱分析作为研究方向,提出了20多种稀土络合吸附波分析方法,促进了国内对稀土及其他微量元素络合吸附波的研究和应用。1980年她参加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纪念海洛夫斯基学术报告会”,在会上作了有关“稀土极谱分析”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国际科学家们的重视。她带领科研小组开展对“稀土微肥”机能和生理功能的研究。80年代末期,高小霞年迈体弱,但仍壮心不已,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开展了在模拟生物膜中稀土络合物光电效应和稀土对植物根系氮素同化过程中有关酶活性以及稀土、锌对谷氨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催化活性和酶催反应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高水平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中,高小霞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有《铂族元素极谱催化波》、《电化学分析法在环保监测中的应用》、《电分析化学导论》、《极谱催化波》、《稀土农用与电分析化学》等。鉴于她在科学研究中的贡献和在科技界的威望,1980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1991年间担任第一、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她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过《分析化学》、《中国稀土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刊编委和《分析化学丛书》主编等职。高小霞为发展我国的分析化学教学、科学研究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杰出的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士林逝世时间
杨士林,有机化学家、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他从事化学教育和科研五十余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他在有机合成、阳离子聚合及配位聚合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并注重应用化学的研究,所研制的催化活化剂及原油输送减阻剂、降凝剂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在医用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光电导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文名
杨士林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省吴县甪直镇
出生日期
191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
2016年10月14日
职 业
教授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主要成就
浙江大学校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
请采纳
谁知道徐如人的故事?急急急!!!一小时内答对追加100!!!
徐如人,浙江省上虞市人,1932年2月生,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如人教授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任职于吉林大学化学系, 1979年任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二十多年来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学的研究"、"水热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在上述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分子筛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对新型无机微孔晶体的开发有重要贡献,他与其研究集体开辟了一条在有机溶剂热体系中特种链状,层状与三维骨架结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他们成功合成的磷酸铝JDF-20孔径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微孔磷酸铝。近十年来从事微孔晶体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对一维、二维、与三维磷酸铝体系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了《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 - A China Perspective》、《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与《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等八部学术专著。
他主持的《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研究,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与《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年、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微孔晶体合成与新合成路线开发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1986年和1990年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是或曾担任过国内著名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与《应用化学学报》的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与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1995年以他与闵恩泽院士为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他是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 IZC)的组织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应邀为《国际材料化学杂志》,《微孔材料》、《催化快报》、《催化前沿》、《无机化学通讯》、《微孔与介孔材料》与《固态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1. 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就是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 即以材料的功能为导向,进行结构设计,
最终实现定向合成。
孙家钟详细资料大全
孙家钟(1929~2013.02.24),男,中国天津人,中国 *** 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吉林大学原教授。1947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化学系,1950年转入燕京大学,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同年年9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兼任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化学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务院第三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组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国际《分子液体杂志》编委,《国际量子化学杂志》编委等职。2013年2月24日10时7分,孙家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
上一篇:小哥白尼杂志的分类有哪些
下一篇: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