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辽宁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5:23

辽宁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1、1988年9月-199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钻井一公司高级中学2、1991年9月-1995年7月,辽宁大学工业企业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本科,获得学士学位3、1995年9月-1998年7月,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4、2000年9月-2004年12月,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5、2003年8月-2004年6月,受辽宁大学委派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培训经历1、1998年2月,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模拟软件培训班2、1999年8月,南京大学,全国MBA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培训班3、2000年3月,中山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全国MBA教学案例研讨班4、2000年7月,北京大学,全国MBA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研讨班5、2005年7月,南开大学,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讨会 1、教学活动多年来,主要在工商管理学院、新华商学院从事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则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电子商务、商务统计、管理经济学等。平均每个学年的教学时数达到400小时左右。在教学过程中,也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能积极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仅在2005-2006学期中,共指导学生36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全部通过最后的论文答辩。其中,4份论文被评选为校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2、教学科研(1)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辽宁大学教学改革科研项目,2003-2004年度。(2)大型班级教学模式研究,辽宁大学教学改革科研项目,2005-2006年度。3、教学获奖(1)2001年度辽宁大学MBA教育中心优秀教师(2)2005-2006年度辽宁大学优秀青年教师(3)2002-2004年度和2004-2006年度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优秀青年教师(4)2006年度辽宁大学“十佳”教师 1、学术论文(1)《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机理及变化趋势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2)《大型企业集群的内涵与演进机理研究》,第四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2月。(3)《基于动态耦合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EMGC)评价体系》,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4)Analysis Basing on the Dynamic Evolving Model: 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High-tech Enterprise,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Management,2003年12月。(5)《控制权分布、转移与经理报酬机制变化》,东北亚经济转轨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2月。(6)《声誉模型与信息披露机制效率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7)《高科技企业治理结构效率:基于资产专有性的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管理,2001年24期。(8)《企业再造》,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2、专著、译著、教材(1)《辽宁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参著),国家“211工程”重点研究项目,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2)《国富论》(参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3)《战略、竞争、优势》(参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4)《软资产》(独立翻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5)《人生与职业开发》(独立翻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1月。(6)《从“不”开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独立翻译),2001年1月。(7)《管理学前沿》(参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3、参与的科研项目(1)“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演进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4-2006。(2)“辽宁省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研究”,辽宁省科技厅项目,2006-2007。(3)“211”“辽宁城市经济”“辽宁省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设计研究”,2003-2005。(4)“中国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任应急项目,2002年。(5)“企业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与模型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0BJY102,2002年。(6)“高新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变迁与绩效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2001年。(7)“名牌战略与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辽宁省科委,2000年。(8)“中国现代公司监督机制的比较研究”,辽宁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2002年。4、科研获奖(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沈阳市社会科学2005年度二等奖

高玉海的学术论文

1、论《豆棚闲话》作者对儒释道的态度,《东北师大研究生学刊》1993年第4期2、漫谈古人的优生优育观,《吉林人口》1994年第11期3、谈郑板桥的咏竹诗,《南方论刊》1995年第6期4、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吉林教育科学》1995年第2期5、论《诗经》中的“鸿雁”意象,《郑州市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6、诸子散文寓言群落类型分析,《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7、诸子散文寓言群落成因初探,《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4期8、魏晋小说中的儿童故事管窥,《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全国高校文摘》1997年第3期9、《小雅·鹤鸣》是廋词隐语吗,《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10、《三国志后传》君臣形象论,《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11、论魏晋风度在志怪小说中的折射,《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新华文摘》收目12、明末清初的小说续书理论批评,《语言文学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版13、论《水浒传》两种续书的艺术缺失,《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14、论郑振铎的古代文学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5、明清小说续书理论初探,《中国语文论译丛刊》(韩国)2001年第1辑16、晚清学者对小说续书的批评,《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7、明清小说续书艺术得失及其成因,《中国语文论译丛刊》(韩国)2002年第2辑18、《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论文提要,《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2期19、红楼梦续书创作理论及裕瑞的批评,《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3辑20、明末清初小说续书理论及批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1、文史贯通、纵横交错——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22、晚清时期的两篇小说理论文章,《清末小说研究》(日本)2004年第1期23、一则长期被误用的材料,《文献》2004年第3期24、《西游补》所附“杂记”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25、论续书创作的两难性——小说续书研究之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26、论明清小说续书的接续方式,《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7、传统戏曲“翻案”与明清小说续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8期28、“水浒续书”面面观,《水浒争鸣》第十辑2008年9月29、袁枚和蒲松龄小说观念比较,《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四期30、近三十年《红楼梦》续书述评,《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六辑31、从文化背景看两种《红楼梦》俄译本差异,《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第2辑32、阅读文学作品与海外汉语教学,《乌克兰高校学术会议文集》2011年6月3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种俄译比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34、《金瓶梅》俄译版本及评论,《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2期35、《史记》俄译百年历程初探,《中国翻译》2013年第3期36、“三言二拍”俄文翻译历程,《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待发)37、唐代传奇俄译和研究初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待发)38、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俄译百年历程,(待发)学术著作1、《中国历代公文选读》,副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2、《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论纲》,合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月版3、《中国古代分体文学史》,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4、《中国文学史》(上下),下册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5、《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6、《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7、《中国古代文学》,参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科研课题1、2002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小说名著续书研究LJ2021108072、2004年,参加教育部科研项目,20世纪红学历程与学术思潮研究03JD750.11-440093、2005年,主持浙江省规划课题,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NX05WX014、2005年,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教改课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探索200410355、2008年,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改课题,大学与中学古文课程的衔接6、2009年,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国古典小说在俄苏的传播和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81获奖情况1、2001年6月博士论文《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获2001届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奖2、2002年8月论文《明清小说续书理论初探》,获辽宁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3、2003年11月获辽宁省社科联2002-2003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4、2004年6月入选浙江师范大学“四级人才梯队”第三层次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2005年12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6、2006年1月专著《明清小说续书研究》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7、2008年1月专著《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获金华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008年11月,荣获浙江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优秀班主任称号9、2010年10月,荣获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大学颁发的“优秀国际文化交流”证书10、2012年12月,获浙江师范大学2009-2012年度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的机构设置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前身是1977年在学校科研处设立的研究生科;1987年4月,由于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成立研究生部;2003年9月,更名为研究生学院;2011年7月15日,更名为研究生院,统一负责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工作。机构设置如下:

一、招生办公室

工作职责:研究生招生宣传、报名、初试、复试、录取等相关工作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二、培养办公室

工作职责: 负责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进修班学员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落实,及其教学、考试和成绩管理; 研究生公共课任课教师的聘用、管理及考核;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及其评价;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国家公派研究生和学校公派研究生的选拔、派出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证办理及其毕业信息的管理及上报。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三、学位办公室

工作职责:辽宁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日常工作;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聘任;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审核与认定;评选优秀学位论文;学位授予信息上报;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审查;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和学科综合考试现场确认。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四、学生管理办公室

工作职责:研究生新生入学注册,在校生学籍异动(休学、退学)等学籍管理工作;研究生评优表彰工作;毕业研究生图像信息采集;研究生就业工作;校研究生会工作;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生档案管理。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五、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

工作职责:代表学校对本校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总体监管,协调全校专业学位各项工作;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招生计划管理、调剂及复试监管、录取管理;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监督与指导;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核、学位授予;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六、综合办公室

工作职责:学校各类数据整理、统计、上报工作;博士研究生支部工作;研究生学院网站、研究生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管理、维护;研究生学院国有资产管理5、研究生助学贷款办理及发放;办理研究生医疗保险7、学院公章的管理和使用;

研究生通勤车管理;省外同等学力现场确认、外省专业学位辽宁省报考点现场确认;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手续及结业证书办理

辽宁大学研究生院的领导简介

研究生学院院长 -- 赫国胜教授(博士),男,汉族,1956年9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任辽宁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金融保险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在辽宁大学金融保险系、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研究生学院工作,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86年被评为讲师,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被破格评为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该同志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校内外充分肯定。多次获得辽宁大学“教学优秀奖”、“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称号。1994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教委主持的“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三届金球奖”,199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优秀人才,2001年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研究生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10月生,副教授。1977年7月辽宁大学数学系毕业,1998年7月辽宁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工作者”、“沈阳市‘三育人’优秀个人”、“辽宁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主讲课程:报刊阅读、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主要论著:《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读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论精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6期);《改革开放与对外汉语教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选萃>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关于构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论文(<北方论丛> 2001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思考》论文(<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4年1月第16卷总第70期);《论区域经济发展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作用》论文.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兼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张虹教授(博士),女,1963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兼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主任,辽宁省政协委员,民建沈阳市委副主委,辽宁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在教学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讲授过国民经济学、证券投资学、西方国际投资学、国内外资本市场、投资经济学、投资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2001年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本科教师。在教学中极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注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地展开教学。

辽大的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详细介绍

一、历史回顾与学科简介
辽宁大学的金融学科始建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改革开放之初(1980),是当时国内最早建立的少数几个国际金融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在八九十年代在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学术影响与发言权,并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少数几个单位之一,这应主要归功于以彭清源、陈家盛、王春山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们的远见卓识与不懈进取,前辈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金融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本学科一直是学校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也是辽宁大学“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已成为在全国同行中学科特色鲜明、有较大学术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的学科点之一。
辽宁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是自我国学位制度恢复以来国内第三个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这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这主要得力于以白钦先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的艰苦卓绝与顽强奋斗,并逐渐形成该学科鲜明的学术特色与风格,且获得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同,而这又以白钦先教授受命担任国务院第四届、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标志,具有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如今的辽宁大学金融学科拥有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三个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保险学五个二级学科并均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金融学科群,并于2007年被国家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在全国一千二百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拥有的几百个金融学本科专业点和28个金融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的十个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这在全国地方院校中是难能而可贵的,在全国同行中也是颇具学术特色和鲜明风格的金融学科之一。
白钦先教授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首席学术带头人,也是我国享有较高声誉与影响的著名资深经济金融学者,在“比较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和“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大领域有开创性研究,并居全国领先地位。他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文章二百六十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教育部社科重点项目六项,并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咨询与建议活动,曾多次获奖,有的被中央有关重大决议所采纳,社会贡献卓著。
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以我国著名资深金融学家、国务院第四届、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白钦先教授为首席学术带头人、以赫国胜、张荔、曲昭光、刘俊奇等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的,以我国著名银行家、金融学者景学成和盛松成(兼职)教授引领与襄助的,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和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特别能战斗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0余名、在研博士研究生48名,博士后出站6名。该学科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和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颇具实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的年轻新秀不断涌现,预示着本学科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二、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逐渐形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体制比较”、“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和“法金融理论与实践”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在前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这五大研究方向的共同特征是:办学理念先进、哲学与人文关怀积淀深厚、方向明晰而持续稳定、极富时代特性和创新性、成果丰硕、社会贡献巨大,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方向是我校独具特色的一大研究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国家软科学项目取得原创性成果,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内容,为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行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梯队老中青结合、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不断涌现。
(2)“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方向,也是本学科独具特色与创新性的一个领域,该方向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迅速发展理论研究超前、相关建议为“中央全会”决议所采纳,科研成果获权威性专家评审组高度肯定并由国家开发银行正式上呈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人手一册,已形成研究梯队及系列性研究成果,并多项获奖。
(3)“金融体制比较”方向是我校金融学科发展最早、特色鲜明的一个研究方向,已形成如下特色:“方向明确,30年持续不断”;形成稳定研究梯队、系列性项目与成果奖;“创新性突出、获国家大奖”和“学术影响广泛”等。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方向,这是辽宁大学金融学科建设的奠基领域,在八九十年代曾为国家中央金融机关输送紧缺的大量国际金融学本科与研究生中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历史悠久、人才培养荟萃、颇具影响,在新形势下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法金融学理论与实践”方向,这是本学科在新形势下开辟的一个全新的具有金融学与法学二者结合交叉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已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文章与专著,梯队专业素质较高,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科研促进办学思想转变、尝试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科学研究
本学科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为改革开放服务四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原则,仅近十年来就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部委级项目61项,出版专著70余部。在国家级刊物和CSSCI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以上,其中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有:(1)由白钦先教授主著的学术专著《比较银行学》,科学地确立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构造方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等九大金融相关要素的理论架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获1992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2)白钦先教授学术专著《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获1996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包含白钦先教授所编写“政策性金融分卷”在内的《中华金融辞库》被评为1999年国家“5个1工程”图书二等奖。还有一批学术文章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3)国家软科学项目成果《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和《21世纪新资源理论》两部专著在对人类传统自然资源观创新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资源学说和创造性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到经济与社会领域,而被全国权威性专家评审组鉴定为“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和战略性政策涵义的优秀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与中央科学发展观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并为其提供某种理论支撑。(4)由赫国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用外资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对策研究”也形成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并在结题中被评为优秀。(5)《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是国内第一部对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专著,其创新性十分显著,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2006年辽宁省社科成果一等奖。
四、人才培养
三十年来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与恪守教学与科研为国家金融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宗旨与目标,在我们培养的博士生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中级管理干部和国内高校副校长、校长助理和学院领导或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本学科点老一代学术梯队培养出的优秀研究生,以白钦先、刘亚(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赫国胜(全国优秀教师)、何旗(IMF经济学家)为代表;第二代学术梯队培养的优秀人才张荔(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志杰(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牧(第二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德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邢岩(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房地产总监)、裴光(中国保监会司长)、戴世宏(国家外管局司长)为代表,以及优秀博士后人员以陆杰荣(辽宁大学副校长)、王江(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闫国庆(浙江万里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等为代表。
在金融高级人才培养中始终遵循教书育人、导师全程全面负责制及科研活动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原则。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活动,大大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才干、促进了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方式是卓有成效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博士研究生徐爱田与常海中参加了其导师白钦先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虚拟经济与金融虚拟性研究”,并分别以“金融虚拟性研究”和“金融虚拟性演进及正负功能研究”为其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两人的学位论文均被评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这两篇学位论文为基础扩张撰写的两部学术专著均被评为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大区行和辽宁省金融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再如,金融学博士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被评为校优秀论文的基础上又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占辽宁大学近十年来被评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2/3,他们分别是丁志杰的“金融安全理论”、姚勇的“金融组织演进与金融发展”、戴世宏的“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和常海中的“金融虚拟性演进与正负功能研究”。
五、社会服务与影响
本学科在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方面成绩斐然,影响较大。例如,(1)本学科白钦先教授提出的以金融资源理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原创性,在中国金融界产生广泛影响,“金融时报”曾在头版头条刊登,理论版加编者按发表长文,两次配发评论员文章,与中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与一致,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2)1993年白钦先教授向中央提出的“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尽速构筑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议为中共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所采纳,奠定了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产生广泛社会影响。(3)本学科白教授提出的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改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议为中共中央全会决议“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所采纳,产生广泛社会影响。(4)由程伟及曲昭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为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建立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本学科将全面实施“名(名师、大师主导)、特(学术特色更特)、优(学科优势更优)内涵式质性发展为主的战略”,进一步光大传统优势领域(国际金融)、继续突出重点发展三大优势领域,探索发展新兴领域,并从物质与精神、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积蓄力量,在优化引进人才的物质吸引力的同时,更加优化学科发展的高平台、高水平和强位强势地位,加快高水平人才引进。

上一篇:关于科技安全的论文800字

下一篇:教师大学毕业论文可以发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