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论文
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论文
古人常以“诗歌”并称,《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与歌的紧密契合与不可分离性,因此至今仍将“诗歌”合并来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是诗与歌完美结合的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精华,更是对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因此,一向被视为" 阳春白雪" 的艺术歌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界和音乐界的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很多,一部分是从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一部分是谈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谈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审美表现,较少涉及将其艺术特征与具体的作品相关联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通过分析《枫桥夜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精雕细琢的一类艺术精品,其曲风高雅,内涵深邃,既是现代艺术气息与中国浓郁民族特色的巧妙契合,又是经典文化与高雅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作曲家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涵义,将声乐旋律、钢琴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进行统一的编配,绘制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深化、更形象地揭示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文化再现,用音乐的方式传承下去,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歌曲,在语言审美上和音乐审美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在歌曲《枫桥夜泊》中有具体的体现。
一、《枫桥夜泊》语言审美特征
1. 选取自诗词佳作,意境深远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大都选自古代诗歌( 古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曲子词、散曲、歌谣等多种体裁,《枫桥夜泊》便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由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词所刻画的意境进行谱曲而创作的歌曲。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进京赶考落第后,路经枫桥镇,秋夜独舟,望江边景色而产生了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为抒发饱尝风霜的感慨,借景抒情而写下的诗作。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能将枫桥夜泊的画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产生落寞、哀愁的情感共鸣。
2. 语言凝练,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第一句便暗示了整首诗冷清的笔调,描写了深秋的夜晚乌鸦啼叫划破夜空的情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枫”、“渔火”,使其具有生命力,二者相互对看却又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并未真正映入诗人眼帘,城外寺庙的描写也是展现了一种冷清、寂寞的画面;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再一次强调了时间,点出诗人的无眠,此时的钟声更增添了一份空旷、悲凉之感,“到客船”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体现了一丝丝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四句话,便将时间、地点和江边的情景交代的十分清楚,通过对情景的描写也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情感表露的一览无余。
3.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韵律与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讨论诗歌的音韵时说: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古诗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调的平仄关系、语音的律动压韵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诗词琅琅上口,令人玩味不尽。《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平声、仄声交错有致,在朗诵时以两字为一“顿逗”,每句的划分如下: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对愁眠,姑苏| 城外| 寒山寺,夜半| 钟声| 到客船。根据吟诵的“顿逗”情况,其节奏也显而易见:,四句诗都是按照这种节奏型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二、《枫桥夜泊》音乐审美特征
1.“中西双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将欧洲作曲技法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通过离调、转调等手段丰富音乐色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这一特征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决定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融合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调式,由此诞生了这类“中西双壁”的艺术歌曲。歌曲《枫桥夜泊》便是以五声民族调式为基础,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调式调性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行了不间断的'远关系转调: B 宫- E 雅宫- #F 宫- B 雅宫- A 雅宫- G 宫- B 雅宫,这些调性的转换使歌曲在旋律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富于感染力。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如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等,如谱例:这些元素更增添了作品的特色,使其传唱至今。
2. 旋律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追求声调与音调的紧密契合,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均根据诗词的韵律而定,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根据之前所说吟诵时抑扬顿挫的划分是: 月落| 乌啼| 霜满天,演唱时“月落”的“落”字、“乌啼”的“啼”字都稍有拖腔,“霜”字达到了这一句的最高音,而“满天”又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中音区;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后面都根据诗词的顿挫稍加停顿与拖长,之后的“对”字也是这句的最高音,并保持了一拍半的时长,“愁眠”采用高音的下行方式,从而体现情绪的低落; 姑苏| 城外| 寒山寺,这句是全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吟诵时也是语气最高昂的一句,因此“姑苏”这两个字的音高陡然上升,达到整首歌曲的最高点,这一句整个都是下行式的行进,到“寒山寺”时又回到中低音区; 夜半| 钟声| 到客船,“夜半”的“半”和“钟声”的“声”也进行了拖腔的处理,旋律起伏与抑扬顿挫感与第一句大致相同,从而实现了诗句的起承转合。演唱与吟诵的韵味十分贴切,如出一辙。总体来说,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韵味直接决定所创作歌曲的音乐形象。《枫桥夜泊》的整个情感基调是以悲凉、孤寂为主,独舟江边思绪万千,因此在旋律上运用了以舒缓为主并兼有大跳和变化音的创作方式,旋律走向每一句都是下行式,从而体现出深夜的空寂和诗人低落的情绪。
3. 注重钢琴伴奏,具有较强的渲染烘托性
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承担的不仅是伴奏的角色,它还肩负着烘托气氛、诠释音乐形象、与歌唱者一起展示作品内涵等方面的任务。钢琴伴奏与人声旋律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伴奏对主旋律的模仿与对比交织在一起,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更加淋漓尽致。《枫桥夜泊》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伴奏与人声配合极为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来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描绘“钟声”时,左手以低音纯五度音程进行贯穿始终,五度音程的时值均为四拍,均匀缓慢,如谱例所示:这种音效衬托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氛围,十分逼真形象地刻画了寒山寺钟声空灵的感觉; 在描绘“流水”时,既采用了模仿古筝“流水”刮奏的方法,形象地刻画了潺潺的流水声,又运用了装饰音的短琶音,这种效果好似微风吹动江水泛起的小波浪,又好似船桨划过水面波纹荡漾的水声,十分的动感形象。
如谱例:正是源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些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演唱者的青睐,也激发了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它细腻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从而使很多佳作传唱至今。随着曲作家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进一步探究与创作,相信会有更多像《枫桥夜泊》这样的经典之作问世,在声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方艺术间存在着差异,又有一定的融合之处,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存在差异。中国艺术审美习惯于综合,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惯于分析,加强中西方艺术差异性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出发,对造成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间差异的原因,做以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2]彭小哲.从对艺术歌曲的赏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大家,2011(24):41-42.
一、中西绘画艺术特质的差异
无论你的艺术造诣有多高,你就无法很清楚的看到中西方在绘画时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要想看清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他们二者的特质是什么,当你看过中方的画展之后,你会被里面的山水画的美丽风景所迷住,好像畅游在其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如果让你突然去看西方油画时你就会发现,这二者完全是处在不同的一个世界中,因为这二者的绘画艺术的特质不同。无论是从色彩、形状。还是画面的层次感来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二者的特质不一样的缘故。也许从绘画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其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都是有着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所造就的艺术形式的不同。
在中国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学影响下,使得画面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情绪体现,更加注重对美学形体的概念的描绘。情调黯然,强调用真实的环境描写来体现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学的描写,所以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的特质,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绘画艺术能够上到一个更新的层次中。视觉感官使我们观察事物的唯一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我们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的,用笔画出来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审美情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审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观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绘画艺术方面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对待绘画艺术的特质。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
绘画艺术形态是中国与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所形成的艺术意识形态,在世界观和艺术观上,中国和西方就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绘画风格上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在绘画上以温柔婉转为主,画风柔情,能够很具体的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感情。只有一少部分,有一些写实的部分,他们喜欢对一些细节进行描写,例如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的特点显而易见,带有虚幻的绘画艺术特点,忽隐忽现,若现若离。这样的画风会让欣赏者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会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绪。大大提高了绘画本身的艺术性,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而西方就大大不同,一般来讲,西方的绘画更加真实和可靠,因为他们往往喜欢描写一些真是的场景和画面,他们强调人对自然地作用,在他们的绘画艺术形态下,从画中可以体会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而西方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者,人是自然地救世主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差异使得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形态上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的绘画中动物的地位很高,绘画者在绘画时多注重对动物细节的描写,他们会去看画中的花鸟鱼虫是否有生气、有灵性,是不是栩栩如生。而西方则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在什么环境和场合人物的形象都是最突出的。所以这就是二者的绘画艺术形态的差异。我们在对待这种差异时应该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去看待,要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形态水平不断提高,共同进步。
民族音乐鉴赏的论文
给一篇关于音乐 民歌的论文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
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 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 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 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 LA DO]、[LA DO 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 LA 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 DO 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 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民歌地方色彩是很复杂的音乐现象和论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到音乐和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本文的初步探讨,若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质的理解,引发更精之研究,则幸甚。
谢谢采纳!!
上一篇:常州工学院学报纸质啥时候出
下一篇:国内怎么看natur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