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
1.《乐记》情感论辨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号。2.论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号。3.春秋雅俗乐之争与当代文艺学发展方向的思考,《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4.“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先秦时期的“说”诗方式,(台北)《孔孟月刊》42卷第6期(2004年3月)。6.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7.古典意境的符号学诠释,《东方丛刊》1993年第4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8.隐逸·山水·士人审美心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9.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10.汉语与山水诗的造境,(台北)《国文天地》第210期(2002年11月)。11.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小道”,(香港)《学术前沿》2004年第9期。12.张问陶诗歌思想的发展,《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6月)。13.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4.王渔洋的神韵说与王维的山水诗画,《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15.叶燮论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16.论晚明小品的世俗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7.论晚明山阴祁氏女性文学群体,《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合理有序地利用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3日。19.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光明日报》(网络周刊)2000年5月10日。 1.清人对清真词的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2.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词学》第十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3.唐五代词与清代的词学论争,《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柳永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清代词学观念的转变,《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5.杜甫与“词中少陵”,《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6.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云间派接受唐宋词之“进路”——以陈子龙、蒋平阶、宋征舆为例,《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二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崇祯末年至康熙初年的词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评康熙时期的选词标准,《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3.论康熙年间词学的南北宋之争,《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2期。4.文学传统与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渤海学刊》1998年第1期。5.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6.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7.清代词学尊体与古代文学价值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8.嘉庆年间词学思想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9.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0.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11.论康熙年间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12.论同光之际江浙词坛的词学思想,《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3.清代词学的诗学化,《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14.论道光时期的浙派词学,《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5.浙西词派与宋词在清代的传播,《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16.道光年间词学思想的发展,(台湾)《中山人文学报》第11期(2000年10月)。17.清代词学与杜甫的诗歌思想,《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0期。18.谢章铤与浙派,《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陈廷焯“沉郁”说与古代的诗学传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12月版)。20.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21.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春之卷)。22.常州派与近代词学中的解释学思想,《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23.《云韶集》与陈廷焯初期的词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24.20世纪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25.清初词学的话语建设,《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26.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7.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中华文史论丛》第7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三届国际暨第八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2004年7月版)。28.清代的词籍出版与词学中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2月)/《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29.清代词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4年4月7日。30.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31.纳兰性德文学接受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32.咸、同时期淮海词人群体综论,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 刘永济与传统词学的现代化,《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2.叶恭绰论词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3.刘永济《词论》与《文心雕龙》之相关性考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4.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5.从传统到现代的词学传型——俞平伯家族的词学史,《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6.论晚清常州词派尚“涩”,《东方丛刊》2005年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7.南社论词之两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与哲》(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第七期(2005年12月)。8.赵尊岳《明词汇刊》的学术价值,《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 1.《白雨斋词话》在20世纪的回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3.1900~1919年的清词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4.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年3月)。5.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6.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7.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8.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9.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10.20世纪清词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要目辑览。11.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2.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13.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年12月版)14.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5.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6.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学术综述:1.二十世纪大陆地区清代词学文献整理述略,《书目季刊》36卷第2期(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9月版)。2.1919—1929年的清词研究,《清代学术研究通讯》(高雄中山大学清代学术研究中心主办)第7辑(2004/03)。3.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3第第6期。4.1930-1949年清词的总体研究,(台北)《汉学研究通讯》2003年第3期。5.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纳兰性德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6.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清词研究述评,《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7.最近二十年来港台地区清词研究述评,(台北)《书目季刊》2004年第3期。8.近二十五年来纳兰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9.二十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10.二十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11. 明词研究二十年,《明代研究通讯》第六辑(台北乐学书局2003/12)12.蒋春霖研究史述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3.顾春研究的世纪回顾,《满族研究》2005年第2期。14.近现代词学史上的纳兰词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5.北美地区中国词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4期(2014/11)16.北美地区中国文学性别研究述评,《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17.近五十年来港台地区八股文研究之述评,台湾研究所集刊2015(待刊)
朱荣的科研成果
一、主要论文1.网络财务不是奢望,软件工程师,2006年10月。2.基于战略目标贡献度的政务项目评估模型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3月。3.我国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若干问题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2月。4.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关税理论和政策研究,财贸经济(国家级),2005年9月。5.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特征研究,财务与会计导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5年第7月。6.会计教学课件顾客满意度指数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教改专刊,2005年6月。7.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特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4月。8.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经济视角,2005年3月。9.管理控制与财务控制的关系探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月。10.管理创新对管理控制的影响,财务与会计(国家级),2004年12月。11.合并会计方法的国际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12月。12.资本结构几个相关概念的诠释,中国财经报,2004年10月29日。1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14.关于收益现值法中基本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3月。15.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流失问题研究,求实(增刊),2002年6月。16.网络财务的功能与发展障碍,山东纺织经济,2002年3月。17.探论电子商务与关税征收的整合,经济前沿,2002年3月。18. 资产重组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分析,长春大学学报,1999年9月。19. 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0月(增刊)。20. 论我国关税职能的历史变迁及国际比较,税务与经济,1999年4月。二、课题1.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度项目《辽宁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主持人。2.辽宁省教育厅2005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编号:05W072)。3.财政部2003重点会计科研课题《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项目编号:2003KJA021),负责“融资决策理论框架构建”的写作。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基础框架和方法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编号:70403002)。5.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2003项目《基于CRM的辽宁省电子政务效能测评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编号:L03BJY024)。6.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治理、受托责任与辽宁省政务公开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编号:LO5BZZ006)。7.参与大连市科技局项目《我国现阶段财务呈报的革新问题》。8.参与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的重点制作,该课程被评为2005年度东北财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及2005年度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三、书籍及教材1. 译著《电子化营销――21世纪的营销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负责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三章的翻译,计8万余字。2. 《国有资产管理》(李松森、曲卫彬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参与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七章的编写。
高建新的学术论文
略说风景旅游中的建筑景观,《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心灵感悟宇宙自然: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2期烛隐探幽 察微知著:读林方直先生《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5期(署笔名“介心”)文明进化之渊源,《森林与人类》1996年5期尚“清”与魏晋人物品鉴,《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3期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6期陶渊明生死观剖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3期“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5期陶钓文理 杼轴中西:记林方直教授的学术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2期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2期谢脁:山水诗发展中的转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5期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1期诗人、作家自杀的文化观照,《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2期陶渊明人格价值再认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2期王绩: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声,《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3期陶渊明思想及其隐居再评价,《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5期22.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2期摘要)论柳宗元山水诗中的悲情,《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3期略谈“瘦”字的审美意蕴,《汉字文化》2002年3期“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全文转载)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孟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4期“清”与“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汉字文化》2003年1期从陶诗看陶渊明与酒之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2期(CSSCI来源期刊)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影响,《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3期从《世说新语》看魏晋进步的妇女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4期陶诗用字之妙,《汉字文化》2004年2期论文艺创作与大自然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4期阮籍:暗夜里痛苦挣扎的独行者,《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2期“山水惊知己”命题的美学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2期杜甫“颜色字”略谈,《汉字文化》2005年3期山水风景游及其文化意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再论“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6期试论“韩孟”“元白”的山水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2期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论初盛唐山水诗的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何逊山水诗略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说“酒”,《汉字文化》2007年3期阴铿山水诗略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期(CSSCI来源期刊)杜甫“诗史”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4期(CSSCI来源期刊)柳宗元山水游记略论,《柳宗元研究》总第十期,2007年12月陶渊明的现代意义刍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2期(CSSCI来源期刊)“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阮籍与酒,《文史知识》2008年3期“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4期“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1期(CSSCI来源期刊)“胡气”与盛唐诗,《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4期摘要)内蒙古散文六十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6期“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李白与酒,《博览群书》2009年10期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10年3期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1期摘要)海德格尔与陶渊明,《九江学院学报》2010年4期唐诗中的金河,《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5期“闲”与山水审美,《美与时代》2010年10期下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及其文化意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8期温汝能及其《陶诗汇评》,《九江学院学报》2011年3期王维诗中的西北边塞风情,《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6期火与人类早期文明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2期“火”意象与燃烧之诗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4期陶渊明彭泽辞官及其文化史意义——以“归去来兮”为研究对象,《天中学刊》2012年6期铁匠:火光映照下的力量美,《阴山学刊》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民族乐舞——《泼寒胡戏》《剑器浑脱》《西凉乐》《霓裳羽衣舞》,《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6期唐诗中的西域“三大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6期路上的风景与书中的风景——我的山水文学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10期散文及山水美学随笔芭蕉得雨便欣然,《草原》1991年2期绿影扶疏意味长——谈叶子的观赏,《园林》1992年3期竹楼品傣味餐,《光明日报》1993年5月10日到西双版纳观光,《光明日报》1993年7月20日曼斗村的“泼水节”——西双版纳“民俗旅游村”纪胜,《光明日报》1993年9月27日柳宗元钟情山水间,《文汇报》1993年9月27日袁中道壮游天下,《文汇报》1993年12月19日有云更觉千山秀,《北京旅游报》1993年5月30日登高壮观天地间,《北京旅游报》1993年8月30日开窗放入大江来,《北京旅游报》 1993年11月30日西双版纳识红豆,《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3年4月11日一字新声一颗珠——浅谈园林的命名,《园林》1993年6期小议中国的民间节日,《中旅之窗》1993年9期不死的龙血树,《森林与人类》1994年2期“貂蝉陵园”的断想,《文汇报》1994年11月6日江山也要伟人扶,《中国地名》1994年2期数声鸟啼百花风——略说“花信风”,《中旅之窗》1994年2期观山观水皆得妙,《旅游纵横》1994年3期宜于松者莫如风,《森林与人类》1994年5期话说“八景”,《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1994年5月8日等车,《文化与生活》1996年2期沙漠,美乎,《森林与人类》1996年2期面对风景,《内蒙古日报》1996年7月13日永远的诱惑,《旅游时报》1996年9月29日谢灵运:中国风景区的开创者,《绿化与生活》1997年1期布衣元好问之墓,《中国环境报》1997年5月4日独留青冢向黄昏(与林方直教授合作),《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5期曲中红豆最相思,《旅游导报》1999年7月29日东林寺与陶渊明,《草原》2002年10期细说青城“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5月12日成都杜甫草堂,《内蒙古日报》2009年8月17日大兴安岭秋色,《草原》2012年1期张爱玲与香港大学,《名作欣赏》2012年1期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给萧乾先生的一封信,《文艺报》2012年1月20日第八版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7日第七版
谁知道大连民族学院的具体介绍和去年对黑龙江的招生的全部的系的分数?
主持人:所以欢迎考生报考我们的海滨名城大连,也同时欢迎报考我们的大连民族学院。我们的访谈进展的非常顺利,下面我和邵老师把时间留给我们的网友。有一位辽宁的考生想问邵老师,想问一下去年在辽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邵老师:去年是482分,较辽宁省的二本控制线高出了20多分,去年相对于往年来说的分差比稍小一点,主要原因是去年我们在辽宁省增加了招生计划,今年继续在辽宁省增加招生计划,今年在辽宁省净增招生计划是100余个,所以我们故估计在辽宁省的录取分数线今年会略有所下降,欢迎各位考生,特别是辽宁的考生报考我校。
主持人:考生同时也问贵校热门的专业有哪些?
邵老师:我校的热门专业,怎么说呢,我校是一个新版的院校,所有的专业都是应市场的需求而生,所以说,所有的专业都比较热,有几个专业录取分数更高,第一个就是英语考生考的日语专业,这个专业每年都在重点线甚至在重点线以上,另外一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工程、英语专业这都是我校的热门专业。
主持人:还有一位贵州的网友问邵老师,请问2006年我们贵州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多少名额呢?
邵老师:今年在贵州较往年增加了招生计划,今年在贵州招收本科生85名,较去年增加了25恩名,预科生共六名,计划去年是没有预科生的,整体来看在贵州的计划增加较多,而且贵州的考生,我们也是非常欢迎报考我校,每年贵州这块少数民族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同时考生也问贵州省有那些专业可供我们选择呢?
邵老师:贵州省第一年招这么多考生,设置这么多计划,具体的招生计划如果网友方便的话,登录大连民族学院网站,招生主业里面会详细的介绍,在这里面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这么几个专业,有经济学、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土建类、工商管理和汉语言文学,这样几个专业在我省均有招生,所以说我校的主要专业在贵州省都有招生。
主持人:下面是一位山东的考生,山东是我们的生源大省,所以山东报考的学生会比较多,这位山东考生想问邵老师,贵校在山东的招生计划是怎样的?
邵老师:在山东的招生计划基本与去年保持持平,今年设立了77个招生计划,这77个总共分布在12个专业当中,大家可以登录网站查询一下,和贵州的招生计划分布的专业基本相同。
主持人:山东的考生同时也问,咱们的专业是否有文理兼收的?
邵老师:有这样一些专业,一个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这是文理兼招的。
主持人:还有位网友问邵老师,贵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对男女生比例有限制吗?
邵老师:我校对男女生这块没有比例上的限制,志愿优先、分数优先,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录取,任何专业都不限制。
主持人:如果分数一旦相同,男生和女生先录取哪个呢?
邵老师:这个情况还没有发生过,但是在录取专业的时候建议女同学报偏文一类的专业,男同学报偏理方向的专业。
主持人:刚才通过和邵老师的访谈,了解到贵校可以让学生申请转专业,那么学生在什么时候可以申请转专业?
邵老师:一般是在大一的下学期。比如说,05年的入学的本科学生,目前我校正在对他们进行转专业的相关运作,文件早已经下发了,也就是第二年的5月份左右进行。
主持人:转专业的学生需要回到大一再读一年吗?
邵老师:这个不需要了,因为我学校基础平台课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大一的时候上课基本是一致的,这样无论录取到哪个专业,大一的基础课都是公共基础课,这样在转专业的时候,咱们就考这样的几门课就可以了,转专业之后到另外一个专业,直接读大二。
主持人:下面是我们河南的一位考生,想问邵老师,他说我是河南的文科考生,他想知道今年贵校在河南的招生计划,特别是文科类。
邵老师:今年在河南总共招生60名,相对来说文科计划偏少,据我统计大概是13个文科计划,那么照你的分数,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便可以给予录取。相对来说,理科计划多了一点。
主持人:下面有一位浙江省的考生,想问我们学校在浙江的优势专业和就业的情况。
邵老师:这位考生可能不太了解我校的招生分布情况,在浙江省我校是没有设置招生计划。
主持人:今年在浙江没有招生计划。我们学校在选专业的时候对考生有色盲和色弱这方面的限制吗?
邵老师:对。有部分专业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所要求,主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科研情况,有部分专业对色盲、色弱者进行限制,主要有这样几个专业,这个考生在报考的时候,也注意一下填报,第一个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土木工程、经济学这样几个专业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这样主要是出于对考生本身将来的学习、就业一系列情况考虑而这样的限制,其他的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检标准执行。
主持人:下面有一位黑龙江的网友想问邵老师,我们大连民族学院去年在黑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
邵老师:在黑龙江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文科是528分,理科是548分,那么这个分数是什么样一个概念呢?就是较黑龙江省的二本控制线要高出27分到30分这样一个概念。
主持人:这位考生想让邵老师详细介绍一下咱们今年在黑龙江的招生计划。
邵老师:我校所有专业今年在黑龙江都给予招生,招收本科生260名,还有预科班是17个计划,加在一起是277个计划,这里面文理都有,文科大约是70名左右,其余的全都招理科生。
主持人:还有一位山东的网友请问邵老师,请邵老师介绍一下,文科类的专业适合女孩子报考的。
邵老师:我校的文科专业基本都适合女生报考,那么文科都有哪些呢?偏文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行政管理,这样的几个专业都是文理兼招的,这样主要更适合女同学,或者说受女同学欢迎,我校还有两个专业,这个是艺术类专业了,这个和普通本科是不在一起的,不知道这位同学是否是艺术类考生,在这儿也和广大网友交流一下我校艺术类的招生特色,我校共有两个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分别是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我校的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以设计为主要特色,那么,属于设计类的专业了,主要进行美术类,每年要进行美术类专业加试,只有获得我校美术类专业加试合格证的考生方可给予报考。
今年,也就是2006年,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在辽宁省和河南省单独猎取计划,那么这个专业成绩与辽宁省和河南省的专业加试联考成绩,以它为准,再有就是辽宁和河南省的文化类考试成绩,按照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各乘以50%计入综合分,再进行排名,在这儿根据这样一个问题,简单向网友介绍一下我校艺术类的招生特点。
主持人:北京的网友问邵老师,我们的预科班怎么转入普通本科?
邵老师:今年我们没有在北京设立预科计划,但是你很关心这个,我也对此进行介绍,预科班的考生进入学校以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根据一年学习最后的成绩进行排名,学校招生办再给予一定的招生计划,根据学生的排名,从前向后进行选专业,也就是说你这一年内学习成绩好,第一名选择机会就多,最后一名选择机会就少,这属于学校内部的一个考核,一年内学习的成绩主要是有一部分高中课程,一部分大学课程,学生还是要认真的学习,也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直接升入本科生,成绩不合格的自然要在预科班留级。
主持人:同样有北京的考生问邵老师,贵校对特长生会降分录取吗?
邵老师:在这儿向广大网友说明一下,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取,没有相关的降分政策。
主持人:还有一位黑龙江的考生问邵老师,请问满足考生享受加分政策吗?
邵老师:满足考生属于少数民族考生,在我校享受我校的对待少数民族的各项优惠政策,那么具体加多少分,还是降分投档,我们遵照各个省招办的相关政策的规定进行执行。
主持人:感谢邵老师对我们做的详细介绍,那邵老师现在对咱们学校的具体情况有哪些补充吗?
邵老师:我们学校属于国家民委直属院校,在辽宁省是五所不唯属院校之一,前些日子我们和国家民委、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进行共同的签字仪式,我校成为省市共建学校,学校建立在大连经济开发区正中心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便利,就业生一直很好,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同时谢谢各位网友,谢谢所有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好好谢谢各位。
主持人:感谢邵老师,由于我们的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如果网友有什么疑问请登录大连民族学院的网站以及拨打我们的电话,下面请邵老师把我们学校网站和电话给广大网友强调一下。
邵老师:我校的网址是相关的咨询电话是,这是招生咨询热线,还有一部是87656065。
主持人:最后请邵老师和广大考生说几句话。
邵老师:最后还是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祝你们高考成功,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主持人:谢谢邵老师,非常感谢邵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聊天室和广大网友见面,本次聊天室视频和文字实录将被上传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以便大家随时察看,谢谢邵老师的光临。
邵老师:谢谢中国教育在线,谢谢广大网友。
回答者:我猜前世是只熊 - 助理 二级 6-19 17:05
大连民族学院招生办电话:
(招生办) (招生办)
大连民族学院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工、经、管、文、法、理等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学院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以中央民族大学名义招生,1997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并定名为大连民族学院,开始独立招生办学,是国内最年轻的大学之一。
学院坐落于中国海滨名城大连市,位于黄、渤海之滨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总建筑面积达24.9万平方米,建成了万人规模的现代化办学设施。校园环境整洁清新,校园建筑兼具民族特点和现代风格,令人赏心悦目,整个校园呈现出现代高等院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蓬勃的发展生机。学校教学科研设备先进,生活服务设备良好,并保证每年15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学院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各类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容纳万人的田径运动场、以及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
学院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走新校新办、改革创新之路,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1997年正式建校以来,学院抓住历史机遇,以其观念新、起点高、条件好、潜力大、发展快的特点和优势,在全国的知名度逐年提高,备受各民族学子瞩目。
学院2004年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生2500人,预科生230人。现拥有44个民族的在校生9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招生比例的65%左右。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进行民族预科、成人和留学生教育。目前设有十系二部二院,即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外国语言文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艺术设计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文法系、应用数理系、体育教学部、预科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设有经济学、会计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30个本科专业,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
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工作指导方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迄今为止培养的七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连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佳音频传,日语专业的李春香同学荣获2002年中国大学生最高奖学金“建昊奖学金”;2003年我院学子组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3个成功参赛奖;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1个二等奖,省一、二、三等奖各1个;王勇同学在大连市“佳能杯”日语演讲比赛中取得了铜奖。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通过构建重点建设学科及学科群,实施科研牵动战略,以期实现局部突破、超常规发展。学院已将现有10个系的相关学科规划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科等六大学科群,并组建成5个重点建设学科研究中心和4个院直属研究所,按照四位一体(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研究中心和硕士点建设)的“学科特区”模式进行管理,通过构建包括民族学在内的“特色+精品”的学科体系,发挥其对相关学科及专业的牵动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国家民委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场统计研究会、大连市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心等均设在我院。近三年,我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被SCI、EI等检索论文30余篇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同时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学科共建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特别是今年,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实现了我院在高水平科研立项方面历史性的突破;学院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与日本、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频繁。
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骨干工程,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地创造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实现骨干教师博士化,青年教师硕士化。目前在校教职工642人,专任教师467人,其中博士10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03人,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50%,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院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高水平专门人才。2002年以来,学院每年用于人才引进的专项投入达到1000万元。
学院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广大学子的成材以及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学分制改革、培养计划制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实施精品课工程,名师工程等具有创新性牵动性的措施,不仅促进了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统一和融合,也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2002年末,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前产生了省部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启动了155个教改项目,我院还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勤工助学工作,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采取奖、贷、勤、减、补、缓等多种方式,切实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4年为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1100万元,学院还加大对特困生的扶贫济困力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500余个,为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100万元。学院扩大奖学金评比的范围和额度,受奖学生达到50%左右。
学院把毕业生就业情况视为对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效的检验,建立了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全过程抓就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把就业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培养的全过程中。在全院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双重责任制,把就业工作与教学质量、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年度工作评价挂钩,全员参与。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优越的人员、编制、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的保证。目前,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可实现毕业生免费上网、资料查阅、信息查询、远程面试、手续办理、面试洽谈、就业指导等系列服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考研、报考公务员、就业技巧等系列培训活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开展“百家名企进校园活动”,先后与近百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已连续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突破90%。200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03%,位居辽宁省和国家民委所属高校的前列。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戴尔、通用、佳能、海尔、东芝、三星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每年都录用我院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及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我院各专业毕业生都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专业学子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学院近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校和科研牵动战略,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更好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教育部已经确定在2007年对我院进行办学水平评估,这是学院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学院党委提出了“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凝炼特色,走内涵为主发展道路”的思路,从2004年开始要全面建设“1589”工程,即在2007年之前,要实现10000人的办学规模;5个学科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并申硕成功;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80%以上的评估指标达到A级标准;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我们要通过“1589”工程,牵动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在2007年的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把大连民族学院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资料来源:中青在线
2006年录取分数线 黑龙江省
文史类(本)省控制线492录取最高分581 录取最低分534
理工类(本)省控制线516录取最高分594 录取最低分535
大连民族学院2004年招生录取信息统计表
大连民族学院2005年招生录取信息统计表
网站上只有这两年的,参考一下吧.
参考大连民族学院招生信息网
参考资料:
浅析职场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随着《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职场女性特有的风采,智慧、自信、优雅、独立而不失温情,不断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就是男人之外的“半边天”。然而在职场上她们却一路遭遇许多问题与困境,影响了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境
1.难以逾越的传统观念
不可否认,几千年的男性社会历程,己经在很多领域刻下了男权的烙印,形成了男性成为主导力量的格局,也形成了一种具有性别等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从人降生就开始灌输他们这种不同的性别规范,从而在其可以自我选择之前就己经形成了男强女弱,男性主导。 长久以来“男在外闯世界,女在家保稳定”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对女性的要求只是贤惠、柔弱,而女性的聪明、能干、坚韧等品质却往往被轻视或忽略。头脑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此对女性存在的性别歧视,在职场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职业性别隔离
职业性别隔离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职业性别隔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横向隔离,男女性别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如就业人员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已扩大至26.2 个百分点,而我国总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却只有3.04 个百分点;二是纵向隔离,男女两性在职务等级和职业地位等级、职称等级中的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三是男女两性整体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2)制度措施上的不平等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招聘录用上存在不平等。在相同条件下,许多招聘单位往往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在职业培训方面,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专门培训,或者是业务外出,女性都较男性更少有机会;在配置安排上,女性劳动力的流动频率小,造成劳动技能单调,就业领域狭窄;在福利制度上,许多单位相同条件的女员工不能获得与男员工平等的福利待遇,女职工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在退休制度上,男女两性不同退休年龄的规定使每一位女职工缩短了就业时间,降低了收入水平;另外女性在加薪、晋升等问题上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会高于男性。
2.难以平衡的社会角色
现代女性的角色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大类复合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角色成为女性在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角色。但社会、家庭双重角色的承担,使其处在重重的角色矛盾之中,给女性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困惑,严重影响着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
(1)双重要求与标准带给女性的困惑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男女两性化的重叠要求,既希望女性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如吃苦耐劳、好强、刚毅、独立等等,又希望她们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定的女性特质,如依赖、柔顺、随和等。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一。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男性只要事业成功,例如职务升迁、工作获奖、发明创造、专业升级、发财致富等等,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性的成功要受双重标准的检验,必须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就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承受着世俗舆论和自己心理的压力,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2)事业家庭冲突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扰
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男性,认为男性是干事业的,女性必须以家庭为重。因而时时会指责工作积极的妻子不顾家庭、缺乏母性、没有女性味等。因而她们疑惑自己的强大,已婚的职业女性困扰就更多,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3)市场经济变革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惑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女性一方面遇到发展的契机,取得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涌现出许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另一方面,受“单位所有人”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女性,在竞争原则、效益原则新的衡量尺度下,面临被精简、被调整、下岗回家、等待再就业等问题。职业女性内心很不平静,她们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时受到威胁,产生角色困惑。
3.难以克服的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偏低
虽事实上然男女两性在智慧、才能、成功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传统文化环境总在影响或暗示:女人不如男人,女性应该柔弱。长期以来,,女性受这种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错误的自我意识与思想观念,认为女性在工作能力、思想深度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女性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依赖、顺从、迎合男性的思想。有些女性总认为自身能力不够,认为“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女性的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导致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影响职业发展。
(2)竞争意识不强 。有的女性把竞争和“权利欲”看作是男性的专利;有的女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轻易地“谅解”自己,错过发展机会;有的女性在思想上、理想上渴望自立、自强,但行动上不能为竞争所需的人力资本做储备,时间价值利用率较低,无形中减少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3)对传统角色分工的认同
一些女性尽管在学校读书时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但一旦成家生子,便存有“母借子荣而耀,妻凭夫贵而荣”观念,放松了事业追求。有的虽然锐志不减,但一遇到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自己事业与丈夫事业的矛盾,便甘为家庭、为丈夫和孩子放弃事业。
二、促进职场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推进职业女性职业生涯顺利发展需要从多层次多方位来进行。
1.制度层面
(1)建立健全两性平等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审视已有法律、法规,剔除损害女性利益的条文规定。在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增强制度对性别平等的敏感性。研究如何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和压力机制,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背性别平等原则、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女性平等职业发展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及其落实机制。真正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切实解决妇女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难,女职工权益保护难等问题。同时,要制定平等就业法,高度重视歧视妇女案件的处理,努力保障妇女就业权益。
(2)完善女性劳动保护与生育制度
进一步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监督机构,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之一和企业劳动保护管理体系。另外,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将生育成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建立必要的生育费用社会补偿制度, 将女性的生育成本社会化, 为女性生育提供经济补偿。
2.社会层面
(1)改变传统观念,消除性别歧视
转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与歧视,展示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全社会包括女性自身提高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认识,可以通过各种报刊、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倡导性别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展示妇女风采,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男子多参与孩子养育和家务劳动,减轻职业女性的母性角色负担。
(2)重视女性职业规划的设计
注重发挥社会各级组织作用,积极为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加强引导。各级妇女组织要通过开展讲座与培训等多种载体,在广大女性中深入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使更多的职业女性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职业女性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二要完善机制。要健全女性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薄弱的状况,明确女性参加各类培训的比例,提高她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丰富工作经历和阅历。建立科学合理的女性人才评价机制,摒弃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建立以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使女性人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三要注重服务,在大力培植就业指导机构的基础上,要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为女性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3)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大力发展直接为家庭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家务劳动逐步从家庭转移于社会,成为社会性劳动,例如普设托儿及托老设施,为照顾老人和对抚养孩子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努力把女性从传统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3.个人层面
(1)正视冲突,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女性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摆正事业与家庭在心中的这杆秤,毕竟鱼与熊掌通常情况下是难以兼得的。
大部分女性都会面临做母亲和回归职场的问题,女性要学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特定的角色有所偏重。因为很多职场女性不敢下决心去履行做母亲的职责。处理好这些现实的问题,就需要女性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
(2)制定职业规划,及早给予职业生涯的定位
倡导职业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打破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优化女性择业的外部环境,女性只有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助于个人认清自己事业的前进方向,从而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做母亲、做妻子会给女性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让自己把事业和家庭处理得更好,聪明的女性应学会及早制定个人生活和发展规划。建议女性首先应该将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可能考虑在内。分析自己的现状,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目标,包括婚姻的,家庭的,事业的,成就等等,在家庭内部进行充分地沟通,使大家尽量能够达成一致或取得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3)不断学习,提高女性职业竞争力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女性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提升女性职场地位和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承担着大量的家务活和生养、教育孩子的重任,精力相对有限,有选择地强化一种技能有利于集中精力掌握好该技能,也有利于巩固在这一领域的职业地位,对于增强职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职场女性在职场的作用和贡献愈发显现。重视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帮助职场女性走出职场困境,在充分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明:女性全面发展的三维管理[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3).
[2]蔡惠芝:我国现代女性职业成功的困惑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5(2)
[3]蓝李焰: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原因[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
[4]冯颖:职业女性角色定位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12)
[5]兰玲:促进当代女性职业发展的途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2)
[6]胡立英: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J].南方论刊,2008(4)
上一篇: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毕业论文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