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发布时间:2023-02-22 20:1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长春师范大学代码是1020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长春师范大学(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在时名“二师”的校园里,发动了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编辑、发行了吉林省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学校是吉林省中共组织的诞生地、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培养了十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全国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拓宽了学校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几代长师人的不懈努力,长春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历史

长春师范学校

1906年4月(光绪三十二年),创立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

1907年3月,以长春府属小学堂、蒙学堂和师范传习所成立长春府学堂。

1914年,在长春府学堂师范班的基础上成立长春县立师范学校。

1915年7月,长春、农安两所初级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吉长道立师范学校。

1920年5月,学校更名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41年 ,学校更名为临时初等教师养成所。

1945年8月,东北光复,抗日战争胜利,学校更名为长春市立师范学校。

1950年7月,学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学校。

1958年8月,学校由中师升格为大专,更名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1963年,吉林省教育厅决定撤销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依然使用长春师范学校校名,校址迁至乐群街。

1977年8月,长春市和吉林省政府决定在长春师范学校附设高师班,并准备恢复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长春师范学院

1979年,中共长春市委正式批准成立长春师范学院筹备处。

1986年起,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长春师范大学

201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4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39人,校外实践导师46人;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全国技能能手荣誉称号1人,“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高级专家3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4人,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36人次,吉林省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0人,吉林省优秀教师3人,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有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77个本科专业;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1个一流学科B类、4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3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8个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文教育、历史学、科学教育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科学教育

吉林省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科学教育等

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物理学、科学教育、生物科学等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B类”学科:中国史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化学等

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科: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发改委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30个。

截至2019年3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项,国家社科基金2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 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6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3项。

学术资源

据2017-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252.6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92.1万册,电子图书60.51万册。纸质期刊1330种,电子期刊292382种(馆藏镜像版)。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资料信息中心、日本赠书资料室、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资料室(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室)、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资料室、影印报刊资料室是图书馆的五大特色馆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即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学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不定期设“政治经济法律”、”国际政治论丛“、”历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昭明文选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与探讨“、”音乐与美术“等栏目。自然科学版以刊载数学、地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图书馆各学科学术理论文章为主,兼及理科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等学术论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文化学院、美国赛基诺谷州立大学开展了5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与法国、西班牙使领馆、俄罗斯高校、日本口述历史研究会等组织机构合作成立了“法国文化中心”“法国高等教育吉林省推广中心”“西班牙文化交流中心”“普希金学院俄语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教育中心”“日本文化中心”等。

沈刚的学术简介

2011年  《试论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乡吏》,《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七辑),岳麓书社,2011年3月。  《试论走马楼吴简中的邮卒》,《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试论吴简中的客》,《吴简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11年6月。  2010年  《走马楼吴简所见地僦钱拾遗》,《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4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纳布记录析论》,《史学月刊》2010年第10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所见入皮簿格式复原与相关问题探讨》,《简帛研究》(二〇〇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吴简户籍文书的编制方式与格式复原新解》,《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汉代民间信仰地域性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009年:  《民间信仰与两汉社会经济关系探论》,《秦汉史论丛》(第10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走马楼吴简所见公乘、士伍述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2009-08-01。  《走马楼三国吴简波枯兼簿探讨》,《中国农史》,2009年02期。   《东汉诸侯王管理问题述略》,《秦汉史论丛》(第1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叛走”简賸义》,《江汉考古》,2009年01期。   《汉代民间信仰层级性特征述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见的秦时民间信仰活动探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008年:  《北魏镇将问题探讨》,《“1—6世纪中国北方边疆·民族·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走马楼吴简所见“具钱”、“行钱”试解》,《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6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所见师佐籍格式复原及相关问题探讨》,《人文杂志》,2008年06期。   《读<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三国史新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5期。   《两晋东宫述论》,《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2007年:  《东汉皇权与谶纬关系述略》,《秦汉研究(第二辑)》 ,三秦出版社,2007年。  《试论汉代中尉的几个问题》,《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额济纳汉简>王莽诏书令册排列次序新解》,《北方文物》, 2007年02期。  2006年:  《张家山汉简所见基层官吏述略(五则)》,《湖南省博物馆》(第三辑),岳麓书社,2006年。   《汉代列卿选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举隅》,《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秦代列卿问题发微》,《秦文化论丛》第13辑,2006年。  《<汉代学制研究>——在历史中发掘新问题》,《中国教育报(人文阅读)》,2006-06-15。  《汉代“九卿”的内涵及相关问题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民间信仰与汉代地方行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居延汉简中的习字简述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1期。  2005年:  《两汉太仆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5年12期。  《王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3期。  2004年:  《读<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汉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学术月刊》,2004年10期。  《战国秦汉时期舍人试探》,《南都学坛》,2004年05期。  《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北朝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07-01。  《秦代养客之风新论》,《秦文化论丛》,三秦出版社2004-06-01。   《汉代廷尉考述》,《史学集刊》,2004年01期。  2003年:  《西汉宗室管理问题述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12-01。  2002年:  《汉代宗正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汉代监狱设置与管理述略》,《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1年:  《周代食政的特点与形成因素探论》,《史学集刊》,2001年 02期。   著作教材: 《居延汉简语词汇释》,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秦汉时期的客阶层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研究巴尔扎克作品的有哪些书以及论文。。。。急急

[1]李景刚. 重读巴尔扎克[D].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孙波. 永不过时的巴尔扎克[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王木千. 爱情敌不过金钱——论巴尔扎克的爱情观[J]. 双语学习,2007,(5).
[4]蔡海瑶. 一曲无尽的挽歌——浅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5]张延风. 罗丹巴尔扎克塑像评析[J]. 法国研究,1991,(2).
[6]李可可. 巴尔扎克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暨《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纪念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J]. 中国图书评论,1999,(5).
[7]李明生. 巴尔扎克研究的新硕果——评杨昌龙专著《巴尔扎克创作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8]马国雄. 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学习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J]. 破与立,1979,(1).
[9]刘念兹. 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J]. 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10]孟宪义. 其实只有一个巴尔扎克——论巴尔扎克世界观和创作的一致性[J]. 法国研究,1984,(2).
[11]于明. 巴尔扎克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兼议巴尔扎克对贵族态度的两面性[J]. 山东社会科学,1987,(1).
[12]杜海莉. 论小说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转变——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杜海莉. 动态叙事与静态叙事——以巴尔扎克和福克纳为例[J]. 衡水学院学报,2008,(3).
[14]徐岱. 游戏批评:评巴尔特论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3,(5).
[15]杜海莉. 叙述时空的变异——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J]. 大理学院学报,2004,(6).
[16]滕小松. 《巴尔扎克》造型惯性的去除[J]. 雕塑,2011,(1).
[17]徐晓慧,柳雅. 从《贝姨》看巴尔扎克的人性观[J]. 世界文学评论,2010,(1).
[1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9]蒋芳. 杨昌龙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曾圆圆,刘邵岚. 巴尔扎克与现代主义[J]. 怀化学院学报,2009,(4).
[21]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的巴尔扎克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2]程凯华. 马克思恩格斯论巴尔扎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3]方志红. “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4]蒋芳. 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东北师大学报,2006,(4).
[25]蒋芳. 高名凯对巴尔扎克的传播[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6]朱浩然. 浅谈巴尔扎克的金钱观[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27]郑克鲁. 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J]. 外国文学研究,2006,(6).
[28]高红梅. 客观生活的舞步——从塞万提斯到巴尔扎克的小说本质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9]蒋芳. 李健吾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0]蒋芳. 艾珉对巴尔扎克创作的阐释[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31]刘辛民. 重读/观《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兼论人地亲和与人文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2008,(5).
[32]戴淑平. 评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的艺术风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33]阎建国. 论缺失性人生体验对巴尔扎克创作的影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蒋芳.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5]蒋芳.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36]冯华. 巴尔扎克笔下的艺术形象[J]. 平原大学学报,2003,(3).
[37]柯鹏飞. 平庸的题材 深邃的思辩——评析巴尔扎克的《红色旅馆》[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38]蒋芳.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39]蒋芳. 近二十年来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综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0]蒋芳. 人性:巴尔扎克小说的又一主题[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
[41]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塑造[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2]尚显成.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描绘与叙述[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3]蒋芳. 从《钱袋》看巴尔扎克“金钱”主题的另类表达[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
[44]夏静. “这个人是一个世界”——对巴尔扎克的一点再认识[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5]韩颖. 从《欧也妮·葛朗台》窥视巴尔扎克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6]王艳凤.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巴尔扎克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7]张素珍. 巴尔扎克式的“社会书记员”——试论沃尔夫1965—1998年间的作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48]王立明. 从汤显祖到巴尔扎克──论艺术美中的情与理[J]. 丹东师专学报,2000,(2).
[49]胡书义. 高利贷者的不朽典型——评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5).
[50]张毅蓉. “巴尔扎克现象”与《红楼梦》的挽歌情调[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长春师范大学属于哪个区

长春师范大学属于二道区,是吉林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属师范大学。学校前身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建的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是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百余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长春府学堂、长春县立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长春师范学校。1958年市政府在长春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学校获批为长春师范学院,2013年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学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不定期设“政治经济法律”、”国际政治论丛“、”历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昭明文选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与探讨“、”音乐与美术“等栏目。自然科学版以刊载数学、地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图书馆各学科学术理论文章为主,兼及理科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等学术论文。

上一篇:关于生产现场管理的毕业论文

下一篇: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是科技核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