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0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11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12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13 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专科
14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15 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专科
16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17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18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19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0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1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2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3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4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5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26 民办安徽明星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专科
27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28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29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30 民办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专科
31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32 民办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专科
33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34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专科
35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36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37民办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专科
38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39 民办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专科
40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 专科
41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省 专科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近50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安徽省教育厅。学院坐落于省会合肥,共占地510亩。目前在校生近8000余人。
学院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各类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理论素质高,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风、学风纯正,是潜心读书、专心治学的好地方。
学院坚持就业导向,在办学上密切联系市场需求,突出第三产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制定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发展战略。始终遵循“以能力为本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砺志、敬业、致能、强体”为校训,形成了“教学做用合一、爱岗敬业成才”的良好校风。
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系、会计系、旅游管理系、电子信息系、国际贸易系、艺术设计系和公共课教学部。开设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营销与策划、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烹饪营养与工艺、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与会展、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商务英语、商务日语、文秘、图书档案管理等35个专业。
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够完成46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同时还设有17个考试基地和培训中心。
学院紧紧抓住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和训练这一核心,从突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突出质量评价体系入手,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各专业均成立了由企业、政府、学校等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市场为基准,制定教学方案,摸索建立了依照职业工作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的课程新系;二是通过自建与对外招商相结合的模式,建立起集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有效的致用性学习。
近几年我院还不断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办学,先后为总部设在香港的元一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徽商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完善了“组织全员化、指导课程化、招聘市场化、手段现代化”的就业工作机制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毕业生以思想品德好、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学院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已陆续与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国高校进行了合作,现已有部分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攻读学位。
目前,学院正在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力度,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努力把我院建成“特色鲜明、环境和谐”的职业教育基地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一、学院概况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是2004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为2002年设置的安徽财贸学院合肥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安徽省贸易学校,成立于1964年。
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系、电子商务系、计算机系、国际贸易系、会计学系、基础部等6个教学系部,开设管、工、经、文、艺等五大门类24个专业,2007年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5893人。
学院走过了44年的办学历程,经历了8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五年制高职和电大教学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高职办学经验,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基础。
1、优良的办学条件
学院位于合肥市大学城,毗邻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与人文优势。校园占地总面积490.31亩,校舍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建有千兆主干的校园网络,配有教学与管理计算机1255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48万元;馆藏各类图书资料64.05万册,建有图书镜像站和电子阅览室,办有学报和院报。
学院多年来一直注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德能双馨、手脑双强、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63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236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38%;校内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62.71%,;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67.57%,博士在读5人。近年来,1位教师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32人次先后获得省部级、厅级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2、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特色为先,大力发展新兴行业需求型、新生业态应用型、新兴技术操作型、岗位技能复合型等四类专业,努力扩展实践性教学的内涵,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目前,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室29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88个,并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等协议,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学院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行业内企业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基地,学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挂职任教,校企合作实施“双基双挂”工程。
学院不断推进学历教育加职业培训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认证接轨,推行双证书和多证书制;通过引进举办多层次、多门类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培训,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及行业考核评价,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学院积极推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活动,即对学生第一学期进行爱心教育、第二学期进行形象教育、第三学期进行责任教育、第四学期进行创新教育、第五学期进行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各教学系结合实际,强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继成立了和信会计应用研究所、胡雪岩研究所、电子商务应用研究所、茂源营销策划公司、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所,承担了院内及行业社会多个工作项目,积极发挥“系所合一”功能,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多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同时,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多年来居高不下。
学院连续九年被认定为省直“三优”文明单位,近年来分别荣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进单位”、“劳动部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安徽省供销社先进基层党组织”、“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平安校园”等多项称号,院长耿金岭被授予“中国最受尊敬的新徽商五十强”称号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直属于安徽省教育厅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安徽纺织工业学校”,曾升格为“安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和“安徽纺织工学院”。学院于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
经过近50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已经成为一所在本省乃至华东地区颇具影响的高职院校。学院占地1298亩。现有高职在校生逾万人,高级职称教师数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开办47个高职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是国家精品建设专业,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等4个专业是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是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
学院拥有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管理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和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拥有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学院实训基地是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坚持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坚持以“德育为先,突出技能,工学结合,注重发展”的原则培养人才,逐步推行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就业加培训式”、“双证书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的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专业。学院在课程改革上也卓有成效,探索出“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定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创造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三个衔接、两个突出”,即:“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衔接。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些措施确保了学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稳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学院培养的四万余名毕业生广泛活跃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其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善于协作的良好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院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已陆续与韩国韩瑞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开放学院、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普茨茅斯大学、新西兰旅游观光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先后聘请了美籍、加纳籍、韩国籍教师来校执教外语课程,同时积极推荐校内外语等专业教师赴国外进行培训和交流。目前学院已派遣多批留学生赴韩国韩瑞大学深造。
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评估专家组对学院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学院传承行业办学传统,积极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本地区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2006年,学院还先后获得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10月学院荣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单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快速发展中的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创建示范性高职学院为发展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品牌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力争到201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各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介绍
本刊创刊以来,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倡导理论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教学科研、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确定了“立足高职、依托行业、注重学术、兼顾普及”的办刊思路,坚持学术性、创新性、实践性相统一,力求办出具有较高水平和自己特色的学报。
王诗文的工作履历
1993年7月至1998年10月任原安徽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1998年11月至2003年7月任原安徽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2003年8月至2011年任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1年至今任安徽广播影视学院党委书记。1996年和2000年两次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党员,2001年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直机关先进工作者;1999年至2002年连续四年被省广电局考核为优秀,2002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赴德国、澳大利亚学习考察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先后承担文学概论、新闻评论、新闻写作等专业课的教学。带头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学报、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专著、合著十部,并被确定为省级教研项目《高职学院“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负责人。
知识管理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1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解析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影响因素,于2015年3~5月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每段访谈时间约30~45分钟)。访谈对象涉及案例院校诸多专业的专职教师。
2知识管理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知识管理流程,将访谈结果总结为四个环节:
2.1知识收集
2.1.1知识收集的范围
数据清楚地显示教师收集知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所授课程上,包括各种案例、新闻热点、课件、视听资料等。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了解到更多行业现状,被访教师表示经常需要关注本专业的热点问题。除此以外,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被访者经常提到的需要留心收集的知识。
2.1.2知识收集的渠道
所有被访者均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选择上网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被访教师表示网上素材丰富,搜寻成本较低,且绝大部分的备课及科研工作是在自己独立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因此选择网络作为知识收集的渠道最为便捷。也有很多老师表示各种书籍资料、论文期刊对自己的教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帮助。向同事求教也是收集知识的渠道之一,比如听课。至于专业培训,被访教师表示在工作中所接受到的培训较多在学院内部,比如青年教师理论课大赛观摩、说课大赛观摩等,主要集中在教法的培训上。
2.1.3知识收集的障碍
很多教师提到了知识收集时所需花费的成本。以培训为例,被访教师基本上都表示出扩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意愿,但是现实中真正走出学校的培训机会还很少,虽然每年假期学校都会组织参加一些高校教师的培训班,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贴近自身的专业领域,而由一些兄弟院校或专业协会组织的专业性培训或会议,所需费用又往往不菲,若是学历上的继续深造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财力则更多。除此以外,是否愿意传授知识、自我学习意愿、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过多等也被教师提及,认为会影响到知识的收集。
2.2知识分享
2.2.1知识分享的内容
访谈结果显示,知识分享和知识收集的范围趋于一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一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共享上会更为细化,学科的不同和理解力的差别使得教学方法的共享效果有所不同。学情对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还特别强调对学情的共享,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状态等也是教师十分愿意交流和分享的知识。
2.2.2知识分享的技术
笔者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将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常用的知识分享技术进行了归纳:听课制度是教学方法分享中最常用的。学院规定了每个教师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听课任务,如教研室负责人每学期不少于10次、教师每月听课一次等;除个人听课外,各系部、各专业、各教研室还经常召开教学会议,为相关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提供了平台。书面材料也是常用的知识分享技术,学院学报使教师能够公开分享个人的教学心得、科研成果和授课技巧。每个任课教师填写的授课手册和教案也是非常好的知识载体。学院常用的电子交流设备有电话和网络。在网络交流工具中应用较多的是QQ群,便捷的群聊、公告发布、文件传送功能使得很多部门将其作为信息发布、沟通、交流的首选网络工具。教学竞赛可以很大程度上使技术、经验、知识在教师之间分享。“以老带新”制度是学院新教师能够迅速融入职业角色、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分享的常用技术。长期的共同工作使“隐性知识”在个人之间流动,面对面的接触对隐性知识的转移与转化十分重要。
2.2.3知识分享的障碍
被访者表示教学的独立性和教师的分享意愿是沟通和交流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的独立性,“关起门来上课”使得真正的教学过程无法展现在其他同事面前,虽然有着一定的听课任务,但是所观摩的课堂和一而贯之的实际教学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存在竞争关系,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资历和经验是竞争的有利资本,因此可能会不愿分享知识,或只是与同事部分地分享知识,将一部分自己认为不会危及自身地位的知识进行分享;二、关系是否亲近也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分享意愿,被访者表示一般愿意同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事分享知识,若关系一般或者较生疏就不会透露太多的信息,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三、教学方式和技巧与个人风格有直接关系,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老师,因此觉得分享了也没有太大帮助,从而变得比较勉强。
2.3知识存储
2.3.1知识存储的媒介
信息和知识的传统存储工具是文件系统。常用的书面存储媒介有:教学工作记录(记录日常教学工作情况)、教师授课手册(记录教学计划、典型教案、教学检查、听课记录等)、教师教案课件(详细记录课程流程及内容)、规章制度、学院学报、宣传册、技术资料等。电子存储媒介有:电脑文档、操作系统、学院网站等。
2.3.2知识存储的障碍
被访者表示很多知识都是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这些都已经融入理念、思维和工作习惯之中,记录下来已很困难,为其他人理解和学习则更为不易。而且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太多,如果不进行选择,真正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有可能被遗漏。不少教师缺乏知识储存的习惯和方法,不对感知过的信息进行选择、归类和储存,因此在运用时感到力不从心。
2.4知识应用
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对于知识的应用主要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应用。教师通过学习、积累、归纳、总结,将教学内容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似乎都较好地运用了知识。但是若未能有效地去除原始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始经验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知识就无法进行转化与创新。教学反思正是帮助教师深化知识应用层次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思的方法和手段也较为单一。
3结语
通过对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发现:学院组织以及教师个人层面上的知识管理行为均一定程度地存在,虽然教师和学院在知识的收集、分享、存储和应用等实践活动中均使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限制知识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且这些影响因素并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更多的是组织及文化层面上的限制。虽然知识管理经常需要IT技术帮助,但是知识管理本身不是一门技术,且知识管理并不总是运用到技术手段。知识管理方案是以谁(主体)、什么(客体)和为什么(组织目标)为基础,而办法(技术)是放在最后的。[4]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工具来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分享还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生。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因此,高职院校解决知识管理问题的注意力应当首先集中在如何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知识上。
上一篇: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格式
下一篇: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