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论文格式
mid论文格式
office办公应用与技巧
OFFICE办公套装是当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套办公软件,其功能应用全面而强大,而许多应用技巧,只有在具体工作中,才会被涉及而使用。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office办公应用与实践技巧,欢迎参考阅读。
1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1.1 Word表格居中
Word表格想居中,点击表格图表右键,选自动调整→根据窗口调整表格,表格就居中了。
1.2 在Word文档中插入目录
在Word文档中插入目录:要先定义标题样式和级别,然后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就可以自动插入了。
1)输入题目时这样操作。
①打开Word文档输入题目时,点菜单字体栏左侧样式窗口,选“题目1”,并选好字体和字号;如果想在目录中显示二级题目,输入二级题目时应选择“题目2”。
②输入正文时,则应在样式窗口选择“正文”。
③如果文件已经输入完成,可选中已输好题目,补做上述方法1程序。
④6凡设置标题样式的题目,其左侧有小黑方块标志。
2)文件输入完毕要自动生成目录时的操作。
①将光标置于拟加目录处。
②点“插入/索引和目录/目录”,在出现界面上在显示级别栏选定顶级别确定目录是几层;选择“显示页码”、“页码右对齐”及虚线样式等。
③确定。至此,目录在你指定位置已经生成。
已生成目录的字体、间距等仍可以在目录中直接调整。
1.3 Word文档中怎样分节
1)在“文件”菜单下页面设置→版式:节的起始位置选新建页;预览应用于选插入点之后。这样操作后就可以将文档分为两节,若想分为多节操作方法一样。
2)若想合并节在前一节的最后按“”键,这样两节就合并为一节了。
1.4 文件名后面不带后缀(譬如Word文件名后缀doc,excel文件名后缀xls)
在“我的电脑”中菜单“工具” →“文件夹选项”的“查看”中将“隐藏文件扩展名”画上勾,再点应用,文件后面的后缀就没了。
1.5 选择性粘贴
1)假如在一个excel单元格中用公式计算的数值,要想将数值粘贴到另一个单元格中,在第一个单元格中按复制按钮,在另一个单元格中点选择性粘贴,在“选择性粘贴”下选“数值”。
2)假如是一行要粘为一列,在在“选择性粘贴”下选“转置”。
1.6 插入公式
在菜单“插入” →“对象”中的“新建”选“miscrosoft 公式3.0”然后选择所需要的公式。
1.7 在excel中冻结窗口
选中某一单元格,点窗口-冻结窗口,以此单元格的左上角把屏幕划成四部分,上方和左边的就固定了,便于查看大型表格。冻结后,上方的行会固定不参与屏幕滚动,左边的列也会固定。
1.8 文件加密码
1)word文档在菜单“工具” →“选项” →“安全性” 输入打开文件时的密码,输入修改文件时的密码,然后点确定,这样此文档就加上密码了,打开时必须输入密码。
2)excel表格,在菜单“工具” →“选项” →“安全性”输入打开权限密码,输入修改权限密码,然后点确定,这样此电子表格就加上密码了,打开时必须输入密码。
1.9 怎样解决一篇文档中封皮不显示页码,内容加页码
先将封皮分为第一节,将内容分为第2节,在第一节插入页码设置中将“首页显示页码”的勾去掉;在第二节插入页码设置中将“首页显示页码”的勾选上。这样就可以实现一篇文档中封皮不显示页码,内容加页码。
1.10 页面设置中的顶端对齐
一般情况下将页面设置→版式→页面中的垂直对齐方式选顶端对齐。
1.11 怎样快速选中文档中的一部分(比较长,好几页)
要选中文档中的某一部分,譬如此部分比较长,好几页,直接用鼠标选不好选,那么就用鼠标左键单击要选中某一部分的开头,再按下“shift”键,再在选中某一部分的结尾处点击鼠标左键,那么这一部分就选中了。
1.12 怎样保证word文档中的绘图是一整体
首先将常用工具栏中“绘图”调出来。
画第一个图形时会出现一个虚框,那么紧接着的要画的图形必须都在虚框内,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图形是一个整体。
1.13 Word中的脚注如何删除?把正文相应的符号删除,内容可以删除,但最后那个格式还在,应该怎么办?
1)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2)在尾注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3)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4)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尾注和脚注应该都是一样的。
1.14 Excel重复打印表头
1)文件-页面设置-工作表-顶端标题行-点击要输出表头的那一个框。
2)在点回来确定-在用打印预缆看看每一页是否都有表头。
1.15 Excel大小写数字互换
选中你要转化的大小写数字-右键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字-特殊-来选中你的类型-确定。
1.16 文档中需插入带框文字
插入文本框,再在文本框中填写内容。但这种插入方法在排版过程中会变形,不好排版,如果插入公式,再在公式格式中输入内容,例如:要插入带框文字,先点菜单“插入”→公式→点围栏模板中的矩阵格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计算机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上仅供参考,office的功能很强大,许多功能我们只是没发现而已。
常用技巧
一、Excel表格计算公式
1、求所有数值和:SUM(在空白处点下,用SHIFT选中所数,回车就可以出来)
2、求平方和:SUMSQ
3、求开平方:SQRT
4、在其它函数里有很多公式可以查找。
5、去掉前两为数字:mid(A1,3,6)(A1:是你要修改的数的地方6:是你要保留的位数)
6、前面加两固定数:=19&D2
7、去掉最后两数=LEFT(A1,7)
8、把19820213怎样转换成1982.02格式可以这样做:=LEFT(A1,4)&"."&MID(A1,5,2)
二、Word文档输入的技巧
1、快速给文字加下划线:Ctrl+Shift+W
2、一条虚线:连续输入3个"*"再按回车键-可以得到虚线
3、得到双直线:连续输入3个“=”再按回车键-可以得到双直线
4、“~”得到一条波浪线,“#”得到中间加粗的三直线
5、选中Word文档的字体-同时按下SHIFT+CTRL+>或者是<号
6、快速转换英文字母大小写:“Shfit+F3”快捷键
7、隐藏文字:“格式”-“字体”-“隐藏文字”勾选上
8、还原图片:按住Ctrl键的同时,双击该图片(该图片就被还原了)
9、Word快速建立表格:先输入好表格的文字--在选中文字--表格--插入--表格
10、Word换页时不再频繁敲回车键:遇到需要换页的时候按住“Ctrl”键后再按下回车键就换成新页面了
11、Word自动生成目录1。选中文字-格式-样式格式-把要做的目录标题都上标题
12、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点目录-显示级别设置3-确定-自动生成目录了
三、Word中保存插入的图片
1、方法一:word文档中另存为--网页格式--在*.files文件中-就可以找出全部Word文档的图片了
2、方法二:把你想要的图片复制到PPT里,在用PPT里另存就可以得到图片了。
四、在Excel中做100 100+20 120+20 140+20等循环语句
在Excel表中公式:
X坐标 Y坐标
A B C D
757743 200 3683087 40
=$A1+$B$1 =$C1-$D$1
五、Excel重复打印表头
1、文件-页面设置-工作表-顶端标题行--点击你要输出表头的那一个框
2、在点回来确定-在用打印预缆看看每一页是否都有表头.
六、设置Excel列宽行高设置
1、全选或者是选择一个都可以设置--格式-行-行高-输入一个行高-确定
2、设置列也是在格式里面设置的-列-列宽-输入列宽-确定.
七、Excel大小写数字互换
1、选中你要转化的大小写数字-右键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字-特殊-来选中你的类型-确定.
八、在Excel中工作表进行分区加密
1、选中需要加密的区域-工具-保护-允许用户编辑区域-新建-输入一个标题-点引用单元格-选好单元格后-设置密码-确定-在选中保护工作表-在输入密码两次-确定。
2、Excel表表格加密-保存表-保存框的右上角(工具)-点常规选项-输入密码-确定-在保存就是
有密码的表格了。
九、在Excel表数据表中如何按条件显示数字
1、选中你要条件显示的数字-格式-条件格斯-条件(单元格数据)-设置你要选的条件-设置颜色-
可以添加-选出设置。
十、高级筛选
把满足条件的筛选出来,放到别的地方。
文秘使用技巧
数字格式批量转换
在完成一篇报告后,才发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显得很不清楚,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为了让这些数字达到醒目的效果,可以为它们设置一些特殊格 式。按下“Ctrl+H”组合键调出查找和替换对话框,将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框中,然后单击“高级”展开对话框,再单击“特殊字符”并选择“任意数 字”,这时“查找内容”中会自动显示为“^#”。将光标定位在“替换为”框中,然后在“特殊字符”中选择“查找内容”,将显示“^&”。接着单击 “格式”为数字设置一些特殊格式,比如字体加大、文字加粗以及特殊颜色等。最后单击“全部替换”就可以了。不过要注意,它会让文档中的所有数字都改变的。
查找对话框中的快捷键
执行“编辑-查找”命令,或者按“Ctrl+F”键调出查找对话框,会发现对话框中的许多项目之后都有一个带下划线的字母,这就是此项的快捷键了,不过一 定要先按Alt键才能让它们起作用,比如按“Alt+F”,是查找下一处,按“Alt+M”是打开高级选项,按Alt+D/P/G,是在查找、替换、定位 这三个选项卡中切换等(本技巧同样适合其它的对话框)。
另外,在office20xx中进行查找/替换时,我们经常会在不关闭查找/替换对话框的情况下,切换到正文中进行修改,然后再回到查找/替换对话框中继续操作,一般都是通过鼠标点击进行切换,其实直接按Ctrl+Tab键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在最后一次搜索结果中快速浏览
当你搜索完毕,退出查找对话框后,如果想回过头看看刚才的搜索结果,这时不用再打开查找对话框,直接按Ctrl+PageUp键或Ctrl+PageDown键,就可以在上一次的搜索结果中快速浏览了。
高亮显示所有搜索出来的结果
为了让搜索出来的结果更醒目,可以让搜索的`结果内容高亮显示出来。操作很简单:在查找对话框中选中“突出显示所有在该范围找出的项目”就可以了。
替换时巧妙保留书签
假设在word中有这么一段文本:This agreement between [John Doel] and [Mary Smith] is entered into freely and without compulsion. 其中括号括起来的部分表示定义了书签,括号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清楚,真实文本中并没有出现。如果在进行替换操作时,将两个人物名称换成了其它人名,那么书签 也会随之丢失。大家在定义书签时,将人名前后的空格都包括进来,如下所示:This agreement between[ John Doel ]and[ Mary Smith ]is entered into freely and without compulsion.
使用图片替换文本
有时我们可能想用图片来替换某些文本,比如,你可能想用公司的Logo图片来替换文档中的所有公司名称,可通过下面的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图片插入到文档中,选取它,再按Ctrl+X键剪切把它放到系统的剪贴板中。
第二步:按“Ctrl+H”键调出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内容”中输入要替换的文本,在“替换为”中输入“^c”(不含引号,下同)。
第三步:可以单击“查找下一处”、“替换”一个一个替换,也可以单击“全部替换”一次性全部替换。这时文档中的被替换的文字,就都会成图片了。
快速找出word中的域
为了增加互动性,有些人会在word中插入大量的域,数量一多,可能连作者自己都记不清了。可以通过查找功能,快速浏览这些域代码。
第一步:确定域代码为打开状态,否则按“Alt+F9”键让它们显示。
第二步:按“Ctrl+F”键调出查找对话框,在“查找内容”中输入“^d”或者“^19”,然后连续按“Alt+F”键,就可以快速浏览文档中的域了。
巧用替换批量设置文档格式
在一些文章中,尤其是一些学术论文,会大量出现一些同样的术语或关键词,如果想让这些术语或关键词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不用一个一个设置,用替换功能很快就能完成。
第一步:找到要设置格式的第一个术语或关键词(如:“虚拟现实”),设置它的大小、字体、颜色等格式。选中设置好的术语,按“Ctrl+C”键将它复制到剪切板上。
第二步:按“Ctrl+H”键调出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内容”中输入“虚拟现实”,在“替换为”中输入“^c”,然后单击“全部替换”按钮。文档中所有的“虚拟现实”一词,就被设置成统一的格式了。
求,关于音频技术发展方向方面的论文资料?
音频定义
,指人说话的声音频率,通常指300Hz-3400Hz的频带。
2.指存储声音内容的文件。
3.在某些方面能指作为波滤的振动。
音频这个专业术语,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都称之为音频,它可能包括噪音、 声音被录制下来以后,无论是说话声、歌声、乐器都可以通过数字音乐软件处理。把它制作成CD,这时候所有的声音没有改变,因为CD本来就是音频文件的一种类型。而音频只是储存在计算机里的声音。 演讲和音乐,如果有计算机加上相应的音频卡 --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声卡,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声音录制下来,声音的声学特性,音的高低都可以用计算机硬盘文件的方式储存下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储存下来的音频文件通过一定的音频程序播放,还原以前录下的声音。
解读音频属性
大家都承认现在是一个数码时代,为了追求优良的音质很多人不懈地努力。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谁都承认数码音频比模拟信号优越。什么是模拟信号?其实任何我们可以听见的声音经过音频线或话筒的传输都是一系列的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我们可以听见的。而数字信号就是用一堆数字记号来记录声音,而不是用物理手段来保存信号。(用普通磁带录音就是一种物理方式)数字信号我们实际上是听不到的。
这样我们可以简略地比较一下模拟时代的录音制作与数码时代的区别:模拟时代是把原始信号以物理方式录制到磁带上(当然在录音棚里完成了),然后加工,剪接,修改,最后录制到磁带,LP等广大听众可以欣赏的载体上。这一系列过程全是模拟的,每一步都要损失一些信号,到了听众手里自然是差了好远,更不用说什么HI-FI了。数码时代是第一步就把原始信号录成数码音频资料,然后用硬件或软件进行加工处理,这个过程相比模拟方法有无比的优越性,因为它几乎不会有任何损耗。对于机器来说只是处理一下数字而已,当然丢码的可能性也有,但只要操作合理就不会发生。最后把这堆数字信号传输给数字记录设备如CD等,损耗自然小很多了!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身边的CD片就会看到很多CD都有如:ADD,AAD,DDD等标记。三个字母各代表该片在录音,编辑,成品三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模拟(Analog)的还是数字(Digital)的。当然A代表模拟,D代表数字。AAD就说明其录音和编辑是用模拟方式的,而最后灌片是用数字方式的,这类唱片多是将过去录制的音乐转成CD片而不做任何修改。ADD则是有一个修改过程,许多古典音乐大师的演奏或指挥多录制于模拟时代,我们现在听到的CD是经过修改后罐录的,很多这类唱片都有标记ADD。而DDD的唱片必然是较现代的录音品。自然,CD片必然以D结尾,而磁带可以姑且认为是AAA,虽然好像并没有这种说法。
所以说,数码音频是我们保存声音信号,传输声音信号的一种方式,它的特点是信号不容易损失。而模拟信号是我们最后可以听到的东西。不过模拟信号的修改简直是一场灾难,损失太大了。有此僻好的格伦•古尔德若活到现在也会瞠目结舌的。而数码音频复制100遍也不会有损耗,不信大家COPY一个WAVE文件试试?
数码录音最关键一步就是要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码信号。就电脑而言是把模拟声音信号录制成为Wave文件,这个工作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也可以做到,但是它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用其他专业音频软件代替,如Sound Forge等。录制出来的文件就是Wave文件,描述Wave文件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采样精度,另一个是比特率。这是数字音频制作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下面就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采样精度?因为Wave是数码信号,它是用一堆数字来描述原来的模拟信号,所以它要对原来的模拟信号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所有的声音都有其波形,数码信号就是在原有的模拟信号波形上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取点”,赋予每一个点以一个数值,这就是“采样”,然后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可以描述模拟信号了,很明显,在一定时间内取的点越多,描述出来的波形就越精确,这个尺度我们就称为“采样精度”。我们最常用的采样精度是44.1kHz/s。它的意思是每秒取样44100次,之所以使用这个数值是因为经过了反复实验,人们发现这个采样精度最合适,低于这个值就会有较明显的损失,而高于这个值人的耳朵已经很难分辨,而且增大了数字音频所占用的空间。一般为了达到“万分精确”,我们还会使用48k甚至96k的采样精度,实际上,96k采样精度和44.1k采样精度的区别绝对不会象44.1k和22k那样区别如此之大,我们所使用的CD的采样标准就是44.1k,目前44.1k还是一个最通行的标准,有些人认为96k将是未来录音界的趋势。采样精度提高应该是一件好事,可有时我也想,我们真的能听出96k采样精度制作的音乐与44.1k采样精度制作的音乐的区别吗?普通老百姓家里的音响能放出他们的区别吗?
比特率是大家常听说的一个名词,数码录音一般使用16比特,20比特,24比特制作音乐,什么是“比特”?我们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影响轻响的物理要素是振幅,作为数码录音,必须也要能精确表示乐曲的轻响,所以一定要对波形的振幅有一个精确的描述,“比特”就是这样一个单位,16比特就是指把波形的振幅划为216即65536个等级,根据模拟信号的轻响把它划分到某个等级中去,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了。和采样精度一样,比特率越高,越能细致地反映乐曲的轻响变化。20比特就可以产生1048576个等级,表现交响乐这类动态十分大的音乐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刚才提到了一个名词“动态”,它其实指的是一首乐曲最响和最轻的对比能达到多少,我们也常说“动态范围”,单位是dB,而动态范围和我们录音时采用的比特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使用了一个很低的比特率,那么我们就只有很少的等级可以用来描述音响的强弱,我们当然就不能听到大幅度的强弱对比了。动态范围和比特率的关系是;比特率每增加1比特,动态范围就增加6dB。所以假如我们使用1比特录音,那么我们的动态范围就只有6dB,这样的音乐是不可能听的。16比特时,动态范围是96dB。这可以满足一般的需求了。20比特时,动态范围是120dB,对比再强烈的交响乐都可以应付自如了,表现音乐的强弱是绰绰有余了。发烧级的录音师还使用24比特,但是和采样精度一样,它不会比20比特有很明显的变化,理论上24比特可以做到144 dB的动态范围,但实际上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任何设备都不可避免会产生噪音,至少在现阶段24比特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
音频格式
以下是常见音频文件格式的特点。
要在计算机内播放或是处理音频文件,也就是要对声音文件进行数、模转换,这个过程同样由采样和量化构成,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最低的频率是从20Hz起一直到最高频率20KHZ,20KHz以上人耳是听不到的,因此音频的最大带宽是20KHZ,故而采样速率需要介于40~50KHZ之间,而且对每个样本需要更多的量化比特数。音频数字化的标准是每个样本16位-96dB的信噪比,采用线性脉冲编码调制PCM,每一量化步长都具有相等的长度。在音频文件的制作中,正是采用这一标准。
CD格式:天簌
当今世界上音质最好的音频格式是什么?当然是CD了。因此要讲音频格式,CD自然是打头阵的先锋。在大多数播放软件的“打开文件类型”中,都可以看到*.cda格式,这就是CD音轨了。标准CD格式也就是44.1K的采样频率,速率88K/秒,16位量化位数,因为CD音轨可以说是近似无损的,因此它的声音基本上是忠于原声的,因此如果你如果是一个音响发烧友的话,CD是你的首选。它会让你感受到天籁之音。CD光盘可以在CD唱机中播放,也能用电脑里的各种播放软件来重放。一个CD音频文件是一个*.cda文件,这只是一个索引信息,并不是真正的包含声音信息,所以不论CD音乐的长短,在电脑上看到的“*.cda文件”都是44字节长。注意:不能直接的复制CD格式的*.cda文件到硬盘上播放,需要使用象EAC这样的抓音轨软件把CD格式的文件转换成WAV,这个转换过程如果光盘驱动器质量过关而且EAC的参数设置得当的话,可以说是基本上无损抓音频。推荐大家使用这种方法。
WAV:无损
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它符合 P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文件规范,用于保存WINDOWS平台的音频信息资源,被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程序所支持。“*.WAV”格式支持MSADPCM、CCITT A LAW等多种压缩算法,支持多种音频位数、采样频率和声道,标准格式的WAV文件和CD格式一样,也是44.1K的采样频率,速率88K/秒,16位量化位数,看到了吧,WAV格式的声音文件质量和CD相差无几,也是目前PC机上广为流行的声音文件格式,几乎所有的音频编辑软件都“认识”WAV格式。
这里顺便提一下由苹果公司开发的AIFF(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格式和为UNIX系统开发的AU格式,它们都和和WAV非常相像,在大多数的音频编辑软件中也都支持它们这几种常见的音乐格式。
MP3:流行
MP3格式诞生于八十年代的德国,所谓的MP3也就是指的是MPEG标准中的音频部分,也就是MPEG音频层。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处理的不同分为3层,分别对应“*.mp1"/“*.mp2”/“*.mp3”这3种声音文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是:MPEG音频文件的压缩是一种有损压缩,MPEG3音频编码具有10:1~12:1的高压缩率,同时基本保持低音频部分不失真,但是牺牲了声音文件中12KHz到16KHz高音频这部分的质量来换取文件的尺寸,相同长度的音乐文件,用*.mp3格式来储存,一般只有*.wav文件的1/10,而音质要次于CD格式或WAV格式的声音文件。由于其文件尺寸小,音质好;所以在它问世之初还没有什么别的音频格式可以与之匹敌,因而为*.mp3格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直到现在,这种格式还是风靡一时,作为主流音频格式的地位难以被撼动。但是树大招风,MP3音乐的版权问题也一直是找不到办法解决,因为MP3没有版权保护技术,说白了也就是谁都可以用。
MP3格式压缩音乐的采样频率有很多种,可以用64Kbps或更低的采样频率节省空间,也可以用320Kbps的标准达到极高的音质。我们用装有Fraunhofer IIS Mpeg Lyaer3的 MP3编码器(现在效果最好的编码器)MusicMatch Jukebox 6.0在128Kbps的频率下编码一首3分钟的歌曲,得到2.82MB的MP3文件。采用缺省的CBR(固定采样频率)技术可以以固定的频率采样一首歌曲,而VBR(可变采样频率)则可以在音乐“忙”的时候加大采样的频率获取更高的音质,不过产生的MP3文件可能在某些播放器上无法播放。我们把VBR的级别设定成为与前面的CBR文件的音质基本一样,生成的VBR MP3文件为2.9MB。
MIDI:作曲家最爱
经常玩音乐的人应该常听到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这个词,MIDI允许数字合成器和其他设备交换数据。MID文件格式由MIDI继承而来。MID文件并不是一段录制好的声音,而是记录声音的信息,然后在告诉声卡如何再现音乐的一组指令。这样一个MIDI文件每存1分钟的音乐只用大约5~10KB。今天,MID文件主要用于原始乐器作品,流行歌曲的业余表演,游戏音轨以及电子贺卡等。*.mid文件重放的效果完全依赖声卡的档次。*.mid格式的最大用处是在电脑作曲领域。*.mid文件可以用作曲软件写出,也可以通过声卡的MIDI口把外接音序器演奏的乐曲输入电脑里,制成*.mid文件。
WMA:最具实力
WMA (Windows Media Audio) 格式是来自于微软的重量级选手,后台强硬,音质要强于MP3格式,更远胜于RA格式,它和日本YAMAHA公司开发的VQF格式一样,是以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比MP3压缩率更高的目的,WMA的压缩率一般都可以达到1:18左右,WMA的另一个优点是内容提供商可以通过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方案如Windows Media Rights Manager 7加入防拷贝保护。这种内置了版权保护技术可以限制播放时间和播放次数甚至于播放的机器等等,这对被盗版搅得焦头乱额的音乐公司来说可是一个福音,另外WMA还支持音频流(Stream)技术,适合在网络上在线播放,作为微软抢占网络音乐的开路先锋可以说是技术领先、风头强劲,更方便的是不用象MP3那样需要安装额外的播放器,而Windows操作系统和Windows Media Player的无缝捆绑让你只要安装了windows操作系统就可以直接播放WMA音乐,新版本的Windows Media Player7.0更是增加了直接把CD光盘转换为WMA声音格式的功能,在新出品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中,WMA是默认的编码格式,大家知道Netscape的遭遇,现在“狼”又来了。WMA这种格式在录制时可以对音质进行调节。同一格式,音质好的可与CD媲美,压缩率较高的可用于网络广播。虽然现在网络上还不是很流行,但是在微软的大规模推广下已经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站点的承认和大力支持,在网络音乐领域中直逼*.mp3,在网络广播方面,也正在瓜分Real打下的天下。因此,几乎所有的音频格式都感受到了WMA格式的压力。
RealAudio:流动旋律
RealAudio主要适用于在网络上的在线音乐欣赏,现在大多数的用户仍然在使用56Kbps或更低速率的Modem,所以典型的回放并非最好的音质。有的下载站点会提示你根据你的Modem速率选择最佳的Real文件。现在real的的文件格式主要有这么几种:有RA(RealAudio)、RM(RealMedia,RealAudio G2)、RMX(RealAudio Secured),还有更多。这些格式的特点是可以随网络带宽的不同而改变声音的质量,在保证大多数人听到流畅声音的前提下,令带宽较富裕的听众获得较好的音质。
近来随着网络带宽的普遍改善,Real公司正推出用于网络广播的、达到CD音质的格式。如果你的RealPlayer软件不能处理这种格式,它就会提醒你下载一个免费的升级包。许多音乐网站如 提供了歌曲的Real格式的试听版本。现在最新的版本是RealPlayer 9.0。
VQF:无人问津
雅马哈公司另一种格式是*.vqf,它的核心是减少数据流量但保持音质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压缩比,可以说技术上也是很先进的,但是由于宣传不力,这种格式难有用武之地。*.vqf可以用雅马哈的播放器播放。同时雅马哈也提供从*.wav文件转换到*.vqf文件的软件。 此文件缺少特点外加缺乏宣传,现在几乎已经宣布死刑了。
OGG:新生代音频格式
ogg格式完全开源,完全免费, 和mp3不相上下的新格式。
前途无量
时下的MP3支持格式最常见的是MP3和WMA。MP3由于是有损压缩,因此讲求采样率,一般是44.1KHZ。另外,还有比特率,即数据流,一般为8---320KBPS。在MP3编码时,还看看它是否支持可变比特率(VBR),现在出的MP3机大部分都支持,这样可以减小有效文件的体积。WMA则是微软力推的一种音频格式,相对来说要比MP3体积更小。
音频处理
一、音频媒体的数字化处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海量存储设备和大容量内存在PC机上的实现,对音频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便成为可能。数字化处理的核心是对音频信息的采样,通过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加工,达成各种效果,这是音频媒体数字化处理的基本含义。
二、音频媒体的基本处理
基本的音频数字化处理包括以下几种:
不同采样率、频率、通道数之间的变换和转换。其中变换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另一种格式,而转换通过重采样来进行,其中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插值算法以补偿失真。
针对音频数据本身进行的各种变换,如淡入、淡出、音量调节等。
通过数字滤波算法进行的变换,如高通、低通滤波器。
三、音频媒体的三维化处理
长期以来,计算机的研究者们一直低估了声音对人类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当虚拟技术不断发展之时,人们就不再满足单调平面的声音,而更催向于具有空间感的三维声音效果。听觉通道可以与视觉通道同时工作,所以声音的三维化处理不仅可以表达出声音的空间信息,而且与视觉信息的多通道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极为逼真的虚拟空间,这在未来的多媒体系统中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在媒体处理方面的重要措施。
人类感知声源的位置的最基本的理论是双工理论,这种理论基于两种因素:两耳间声音的到达时间差和两耳间声音的强度差。时间差是由于距离的原因造成,当声音从正面传来,距离相等,所以没有时间差,但若偏右三度则到达右耳的时间就要比左耳约少三十微秒,而正是这三十微秒,使得我们辨别出了声源的位置。强度差是由于信号的衰减造成,信号的衰减是因为距离而自然产生的,或是因为人的头部遮挡,使声音衰减,产生了强度的差别,使得靠近声源一侧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强度要大于另一耳。
基于双工理论,同样地,只要把一个普通的双声道音频在两个声道之间进行相互混合,便可以使普通双声道声音听起来具有三维音场的效果。这涉及到以下有关音场的两个概念:音场的宽度和深度。
音场的宽度利用时间差的原理完成,由于现在是对普通立体声音频进行扩展,所以音源的位置始终在音场的中间不变,这样就简化了我们的工作。要处理的就只有把两个声道的声音进行适当的延时和强度减弱后相互混合。由于这样的扩展是有局限性的,即延时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变为回音。
音场的深度利用强度差的原理完成,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回声.音场越深,则回音的延时就越长.所以在回音的设置中应至少提供三个参数:回音的衰减率、回音的深度和回音之间的延时。同时,还应该提供用于设置另一通道混进来的声音深度的多少的选项。
超实用的4种写作结构,掌握了!以后不再愁写不出逻辑清晰的文章?
【今日课程学习第5讲:写作结构】掌握这四种写作结构,你也可以写出逻辑清晰的文章
【微拆解】请找一篇与你的选题相关的爆款文章,拆解出该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分析其可借鉴的地方是什么?
【你的昵称】英妈
【文章链接】《你好,李焕英》破50亿,我们的笑与泪是如何产生的?》+
【写作结构】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今天英妈就按照点评老师,苏莉老师分享的拆解文章三个步骤: 一个是研究文章选题,一个是拆解文章结构,最后一个就是分析文章素材。
一个是研究文章选题:《你好,李焕英》破50亿,我们的笑与泪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题目同时结合应用到“弘丹老师在爆款标题的10类写作方法”的5种方法有: 热点+独特观点、带上数字、使用对比、设置悬念和借助名人。
热点本身自带流量;用数字凸显细节,让读者一目了然,产生兴趣;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的兴趣;采用“如何?”知乎体形式,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给文章贴金,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一个是拆解文章结构: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来写的。文章开头非常简单,趁热点简单一提:
接下来就阐述了自己的三个观点:
讲完三个观点,最后通过一个提问方式,带领读者对整篇文章做出了主题的升华:“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的考生,你眼中的《你好,李焕英》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在这里,整篇文章的结构部分就解析完毕了。
最后,我们来解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素材。这篇文章使用的素材案例非常丰富有:名人名句、借鉴书籍内容、借主流媒体和朋友圈的“意见领袖”感召力、疫情大环境等等。
好了,到此,本篇文章的拆解就结束了。那接下来便开启今日的学习分享 【今日课程学习第5讲:写作结构】掌握这四种写作结构,你也可以写出逻辑清晰的文章 :英妈将从如下两个部分为伙伴们做分享:( 具体的详见如下思维导图 )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 它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确定好文章的结构,相当于搭好了“骨架”,接下来就是填充“血肉”,把文章的素材放到合适的位置。文章的结构清晰,读者阅读文章时,就很容易跟上你的思路。接下来详细为伙伴们介绍一下常用的四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最常见的写作结构,是一种三段式的、易于记忆的结构。在文章开头阐述主题,表明总论点;中间部分阐述论点,或者讲述故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在“分”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素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并列方式、递进方式、对比方式等。
实例:《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
并列式结构是自媒体文章最常采用的写作格式。
并列式结构他们各部分之间的特点是:各自独立、无轻重之分、共同作用,为主题服务。
实例:《培养优秀的孩子,从这3件事情做起》。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培养优秀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个部分:信任,能够带来无限的力量;倾听,让沟通更顺畅;合理的妥协,打开双赢局面。
递进式结构比并列式结构难,需要写作者有深厚的基本功和思考力,尤其是在观点的论证上。
举个例子,比如文章《河北40名大学生被退学,教育部表态:学生对自己不负责,就要付出代价》。
SCQA由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Situation(情景):有大家都熟悉的情景或事情引入主题;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Question(问题):根据前面的冲突,提出问题或者疑问;Answer(解答):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当你熟悉了这个写作结构之后,还可以调换SCQA每部分的顺序,或者不一定每次都要写SCQA四个部分,也可以只写三个部分,比如SQA,写作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安排。
注意:在用SCQA结构写文章时,最好是能引用一些权威的理论,或者一些心理学方法等,结合这些去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读者会更加信服。
实例:《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开学了越早知道越好》来说明一下SCQA结构。
【个人学后收获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真正意义上把英妈带到实操领域上来了。实话讲,有关于写作方法的课程、10+爆款文章、书籍等,英妈这几年接触了真不少,但均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中。也就是说写作方法都学过了,看了也觉得很简单,但因为没有实操过。不知道所吸收的方法,可不可行,会不会碰到问题。
但今天,英妈终于勇敢踏出了第一步,刚逢周末,外面又下着雨,可以说几乎一整天的时间,全部投资研究写作这里喽。从早起在小组群里提出第一个问题后,然后拐去学习今天的线上课程,接着有针对性的到“32期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里去爬高楼补课,最后按着所传授的方法,听话照做,一步一步来执行。
就这样,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也终于按这周所学到的方法成功拆解了第一篇爆款文章《你好,李焕英》破50亿,我们的笑与泪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路下来,思路清晰,活学活用,感觉受益匪浅。
好,那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个人学后收获和感悟的分享。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下一篇文章英妈将带着伙伴们来给本周的学习课程做一个总结复盘 , 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推荐:
如何突破写作五大误区!新手作者挤破头都想知道!附思维导图!
初学者“自由写作四步”法,让你克服写作恐惧从此爱上写作!(值得收藏)
1幅思维导图揭秘爆款选题秘籍,写出读者看了想转的爆款标题!
写作必备:10种爆款标题创作方法及4个原则(收藏留用)
请问论文中怎么把文字或字母通过word文档插入论文还有关于转换图片
1、打印图片;2、打印时选择“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虚拟打印机(安装OFFICE2003时自带);3、保存为“mid”文件后,双击打开,使用“发送到word”工具即可。
急需英文文献~~~关于动物方面的
关于“Modern Architecture”的
Modern architectur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s a term given to a number of building style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primarily the simplification of for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ornament. While the style was conceived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heavily promoted by a few architects, architectural educators and exhibits, very few Modern buildings were buil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 For three decad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owever, it became the dominant architectural style for institutional and corporate building.
1. Origins
Some historians se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a social matter, closely tied to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and hence to the Enlightenment, a resul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s.
Others see Modern architecture as primarily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s, and it is true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iron, steel, concrete and glass drove the invention of new building techniques as par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1796, Shrewsbury mill owner Charles Bage first used his ‘fireproof’ design, which relied on cast iron and brick with flag stone floors. Such construction greatly strengthened the structure of mills, which enabled them to accommodate much bigger machines. Due to poor knowledge of iron's properties as a construction material, a number of early mills collapsed. It was not until the early 1830s that Eaton Hodgkinson introduced the section beam, leading to widespread use of iron construction, this kind of auster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utterly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 of northern Britain, leading to the description, "Dark satanic mills" of places like Manchester and parts of West Yorkshire. The Crystal Palace by Joseph Paxton at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was an early example of iron and glass construction; possibly the best exampl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ll steel skyscraper in Chicago around 1890 by William Le Baron Jenney and Louis Sullivan. Early structures to employ concrete as the chief means of architectural _expression (rather than for purely utilitarian structure) include Frank Lloyd Wright's Unity Temple, built in 1906 near Chicago, and Rudolf Steiner's Second Goetheanum, built from 1926 near Basel, Switzerland.
Other historians regard Modernism as a matter of taste, a reaction against eclecticism and the lavish stylistic excesses of Victorian Era and Edwardian Art Nouveau.
Whatever the cause, around 1900 a number of architects around the world began developing new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precedents (Gothic, for instance) with new technological possibilities. The work of Louis Sullivan and Frank Lloyd Wright in Chicago, Victor Horta in Brussels, Antoni Gaudi in Barcelona, Otto Wagner in Vienna and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in Glasgow, among many others, can be seen as a common struggle between old and new.
2. Modernism as Dominant Style
By the 1920s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had established their reputations. The big three are commonly recognized as Le Corbusier in France, and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nd Walter Gropius in Germany. Mies van der Rohe and Gropius were both directors of the Bauhaus, one of a number of European schools and associations concerned with reconciling craft tradition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Frank Lloyd Wright's career parallels and influences the work of the European modernists, particularly via the Wasmuth Portfolio, but he refused to be categorized with them. Wright was a major influence on both Gropius and van der Rohe, however, as well as on the whole of organic architecture.
In 1932 came the important MOMA exhibition,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curated by Philip Johnson. Johnson and collaborator Henry-Russell Hitchcock drew together many distinct threads and trends, identified them as stylistically similar and having a common purpose, and consolidated them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This w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With World War II the important figures of the Bauhaus f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cago, to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and to Black Mountain College. Whil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never became a dominant style in single-dwell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institutional and commercial architecture Modernism became the pre-eminent, and in the schools (for leaders of the profession) the only acceptable, design solution from about 1932 to about 1984.
Architects who work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wanted to break with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and design simple, unornamented building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are glass for the facade, steel for exterior support, and concrete for the floors and interior supports; floor plans were functional and logical. The style became most evident in the design of skyscrapers. Perhaps its most famous manifestations include the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Le Corbusier, Oscar Niemeyer, Sir Howard Robertson), the Seagram Building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nd Lever House (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all in New York. A prominent residential example is the Lovell House (Richard Neutra) in Los Angeles.
Detra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claim that its stark, uncompromisingly rectangular geometry is dehumanising. Le Corbusier once described buildings as "machines for living", but people are not machines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y do not want to live in machines. Even Philip Johnson admitted he was "bored with the box." Since the early 1980s many architects have deliberately sought to move away from rectilinear designs, towards more eclectic styles. During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some architects began experimenting in organic forms that they felt were more human and accessible. Mid-century modernism, or organic modernism, was very popular, due to its democratic and playful nature. Alvar Aalto and Eero Saarinen were two of the most prolific architects and designers in this movement, which has influenced contemporary modernism.
Although there is debate as to when and why the decline of the modern movement occurred, criticism of Modern architecture began in the 1960s on the grounds that it was universal, sterile, elitist and lacked meaning. Its approach had become ossified in a "style" that threatened to degenerate into a set of mannerisms. Siegfried Giedion in the 1961 introduction to his evolving text,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first written in 1941), could begin "At the moment a certain confusion exist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s in painting; a kind of pause, even a kind of exhaus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 1961 symposium discussed the ques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Death or Metamorphosis?" In New York, the coup d'état appeared to materialize in controversy around the Pan Am Building that loomed over Grand Central St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modernist real estate concept of "air rights",[1] In criticism by Ada Louise Huxtable and Douglas Haskell it was seen to "sever" the Park Avenue streetscape and "tarnish" the reputations of its consortium of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Pietro Belluschi and the builders Emery Roth & Sons. The rise of postmodernism was attributed to disenchantment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By the 1980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ppeared triumphant over modernism, including the temple of the Light of the World, a futuristic design for its time Guadalajara Jalisco La Luz del Mundo Sede International; however, postmodern aesthetics lacked traction and by the mid-1990s, a neo-modern (or hypermodern) architecture had once again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pre-eminence. As part of this revival, much of the criticism of the modernists has been revisited, refuted, and re-evaluated; and a modernistic idiom once again dominates in institutional and commercial contemporary practice, but must now compete with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ommercial and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design continues to be dominated by a traditional aesthetic.
上一篇:文章查重复
下一篇:安徽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