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pem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2-23 15:38

pem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安全论文5000字篇2
  浅析电子商务安全决策原则科技

  电子商务安全策略是对企业的核心资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不断的更新企业系统的安全防护,找出企业系统的潜在威胁和漏洞,识别,控制,消除存在安全风险的活动。电子商务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认为存在永远不被攻破的系统,当然无论是何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都要考虑到为了系统安全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消耗的成本。

  作为一个安全系统的使用者,必须应该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合理使用电子商务安全策略技术,作为系统的研发设计者,也必须在设计的同时考虑到成本与代价的因素。在这个网络攻防此消彼长的时代,更应该根据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来检查,评估和调整相应的安全策略,采用适合当前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提升整体安全的目的。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背后同样隐藏着日益严重的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不仅为企业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使社会经济的安全受到威胁。

  1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在电子商务运作的大环境中,时时刻刻面临着安全威胁,这不仅仅设计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上的漏洞,而且与人们的行为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信息内容被截取窃取

  这一类的威胁发生主要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加密措施或安全级别不够,或者通过对互联网,电话网中信息流量和流向等参数的分析来窃取有用信息。

  1.2中途篡改信息

  主要破坏信息的完整性,通过更改、删除、插入等手段对网络传输的信息进行中途篡改,并将篡改后的虚假信息发往接受端。

  1.3身份假冒

  建立与销售者服务器名称相似的假冒服务器、冒充销售者、建立虚假订单进行交易。

  1.4交易抵赖

  比如商家对卖出的商品因价格原因不承认原有交易,购买者因签订了订单却事后否认。

  1.5同行业者恶意竞争

  同行业者利用购买者名义进行商品交易,暗中了解买卖流程、库存状况、物流状况。

  1.6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性被破坏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进入系统,改变用户信息、销毁订单信息、生成虚假信息等。

  2电子商务安全策略原则

  电子商务安全策略是在现有情况,实现投入的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减少电子商务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据电子商务网络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安全技术来制定安全策略。在制定安全策略时应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2.1共存原则

  是指影响网络安全的问题是与整个网络的运作生命周期同时存在,所以在设计安全体系结构时应考虑与网络安全需求一致。如果不在网站设计开始阶段考虑安全对策,等网站建设好后在修改会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

  2.2灵活性原则

  安全策略要能随着网络性能及安全威胁的变化而变化,要及时的适应系统和修改。

  2.3风险与代价相互平衡的分析原则

  任何一个网络,很难达到绝对没有安全威胁。对一个网络要进行实际分析,并且对网络面临的威胁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要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制定规范的措施,并确定本系统的安全范畴,使花费在网络安全的成本与在安全保护下的信息的价值平衡。

  2.4易使用性原则

  安全策略的实施由人工完成,如果实施过程过于复杂,对于人的要求过高,对本身的安全性也是一种降低。

  2.5综合性原则

  一个好的安全策略在设计时往往采用是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结果,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分析网络安全问题,才可能获得有效可行的措施。

  2.6多层保护原则

  任何单一的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能独当一面,绝对安全的,应该建立一个多层的互补系统,那么当一层被攻破时,其它保护层仍然可以安全的保护信息。

  3电子商务安全策略主要技术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保护本地网络,并对外部网络攻击进行抵制的重要网络安全技术之一,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总体可以分为:数据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级网关型防火墙、代理服务型防火墙等几类。防火墙具有5种基本功能:

  (1)抵挡外部攻击;

  (2)防止信息泄露;

  (3)控制管理网络存取和访问;

  (4)虚拟专用网功能;

  (5)自身抗攻击能力。

  防火墙的安全策略有两种情形:

  (1)违背允许的访问服务都是被禁止的;

  (2)未被禁止的访问服务都是被允许的。

  多数防火墙是在两者之间采取折中策略,在安全的情况之下提高访问效率。

  3.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对传输的信息以某种方法进行伪装并隐藏其内容,而达到不被第三方所获取其真实内容的一种方法。在电子商务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将信息隐藏起来,再将隐藏的信息传输出去,这样即使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被窃取,非法截获者也无法了解信息内容,进而保证了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安全性、真实性、能够有效的为安全策略提供帮助。

  3.3数字签名技术

  是指在对文件进行加密的基础上,为了防止有人对传输过程中的文件进行更改破坏以及确定发信人的身份所采取的手段。在电子商务安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能够解决贸易过程中的身份认证、内容完整性、不可抵赖等问题。数字签名过程:发送方首先将原文通过Hash算法生成摘要,并用发送者的私钥进行加密生成数字签名发送给接受方,接收方用发送者的公钥进行解密,得到发送方的报文摘要,最后接收方将收到的原文用Hash算法生成其摘要,与发送方的摘要进行比对。

  3.4数字证书技术

  数字证书是网络用户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由第三方公正机构颁发,以数字证书为依据的信息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网上传输信息的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交易的真实性、不可否认性,为电子商务的安全提供保障。标准的数字证书包含:版本号,签名算法,序列号,颁发者姓名,有效日期,主体公钥信息,颁发者唯一标识符,主体唯一标示符等内容。一个合理的安全策略离不开数字证书的支持。

  3.5安全协议技术

  安全协议能够为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目前通用的为电子商务安全策略提供的协议主要有电子商务支付安全协议、通信安全协议、邮件安全协议三类。用于电子商务的主要安全协议包括:通讯安全的SSL协议(SecureSocketLayer),信用卡安全的SET协议(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商业贸易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InternetEDI电子数据交换协议以及电子邮件安全协议S/MIME和PEM等。

  4结论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安全所占的比重越发重要。研究电子商务安全策略,意在于减少由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带给人们电子商务交易上的疑虑,以推动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解除这种疑虑的方法,依赖着安全策略原则的制定和主要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完善。
猜你喜欢:
1. 电子商务硕士论文5000字左右

2. 电子商务安全论文范文

3. 电子商务安全研究论文范文

4. 浅谈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论文

5.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论文

6. 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论文

廖世军的代表论文

1. Wu YN, Liao SJ, Su YL, Zeng JH, Dang D. Enhancement of anod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on palladium decorated Pt/C catalyst.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0,195(19): 6459-64622. Wu YN, Liao SJ, Wang KN, Chen M, Birss V. High pressure organic colloi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Pt and PtRu catalyst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0,53(1):264-2713. Gao, HL; Liao, SJ; Zeng, JH, et al. Platinum decorated Ru/C: Effects of decorated platinum on catalys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or the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1,196(1):54-614. Su, HN; Zeng, QA; Liao, SJ, et al. High performance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with ultra-low platinum loading prepared by a novel multi catalyst layer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35(19):, ZX; Shi, JY; Liao, SJ, et al. Noble metal nanowires incorporated Nafion (R) membranes for reduction of methanol crossover i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35(17): 9182-91856. Su, HN; Xu, LM; Zhu, HP, et al*. Self-humidification of a PEM fuel cell using a novel Pt/SiO2/C anode cataly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35(15):7874-78807. Hong, P; Liao, SJ; Zeng, JH*, et al. Design,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air breathing 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 bas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 technolo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21): 7332-73378. Wu, YN; Liao, SJ*; Su, YL, et al. Enhancement of anod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on palladium decorated Pt/C catalyst,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19):6459-64629. Wu, YN; Liao, SJ*; Wang, KN, et al High pressure organic colloi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Pt and PtRu catalyst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53(1): 264-27110. Wu, YN; Liao, SJ*: Shortened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s to Prepare High-Performance Pt/SCNT and PtRu/SCNT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010,26(3): 669-67411. Luo, YL; Liang, ZX; Liao, SJ,Recent Development of Anode Electrocatalysts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10,31(2): 141-14912. Su, HN; Liao, SJ*; Wu, YN,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athode performance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by a novel double catalyst layer design,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11): , JH; Liao, SJ; Lee, JY, et a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perated on magnetically -modified PtFe/C electrocataly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 35(3): 942-94814. Li, H; Jin, Z; Song, HY, et al*. Synthesis of Co submicrospheres self-assembled by Co nanosheets via a complexant-assisted hydrothermal approach,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0,322(1): 30-3515. Su, HN; Liao, SJ*; Shu, T, et al. Performance of an ultra-low platinum loading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prepared by a novel catalyst-sprayed membrane techniqu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3): -Neng Su, Shi-Jun Liao?, Ting Shu, Hai-Li Gao. Performance of an ultra-low platinum loading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prepared by a novel catalyst-sprayed membrane techniqu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0,195(3):756-76117. Li H, Jin Z, Song HY, Liao SJ. Synthesis of Co submicrospheres self-assembled by Co nanosheets via a complexant-assisted hydrothermal approach.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10,322(1):30-3518. Li Du, Shijun Liao*, Hussam A. Khatib, J. Fraser Stoddart, Jeffrey I. Zink., Controlled-Access Hollow Mechanized Silica Nanocontain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131(42): p. 15136-15142.19. Cui JJ, He W, Liu HT, et al. Ordered hierarchical mesoporous anatase TiO2 from yeast biotemplat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09,74(1):274-27820. Su HN, Liao SJ, Xu LM. Design, Fabrication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a Mini Power Source with a Planar Six-cell PEM Unitised Regenerative Fuel Cell Stack. FUEL CELLS, 2009,9(5):522-52721. Y. N. Wu, S.J. Liao, Z.X. Liang, L.J. Yang, R.F. Wang. High-Performance Core-Shell PdPt@Pt/C Catalysts via Decorating PdPt Alloy Cores with Pt.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194(2):805-81022. Du L, Song HY, Liao SJ. Tuning the morphology of mesoporous silica by using various template combination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9,255(23):9365-937023. Xiaobing Li, Shijun Liao, Jinhua Piao, Xueye Wang. Theoretical study on sulfonated and phosphonated poly[(aryloxy)phophazenes] as proton-conducting membranes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9,45(8):2391-239424. J.H. Piao, S.J. Liao, Z.X. Liang,A novel cesium hydrogen sulfate-zeolite inorganic composite electrolyte membrane for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193(2): 483-48725. Li H, Liao SJ. A magnetic-field-assisted solution-phase route to cobalt thin film composed of cobalt nanosheet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9,19(29):5207-521126. Huang DG, Liao SJ, Zhou WB, et al. Synthesis of samarium- and nitrogen-co-doped TiO2 by modified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4-chlorophenol.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2009,70(5):853-85927. Li Du, Quanbing Liu, Xu Yang, Huiyu Song, Zhiyong Fu, Shan Ji, Shijun Liao. Porous Grape-like Sphere Silica with Hydrogen Storage Capability Synthesized by Using Neutral Dual Surfactants as Templ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9,34(9):3810-381528. Yi JL, Fu ZF, Liao SJ. A new 3-D microporous Ln(III)-Cu(I) framework constructed by pyridine-3,5-dicarboxylate, 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09,62(14):2290-229829. Li H, Liao SJ. Preparation of large Co nanosheets with enhanced coercivity by a magnetic-field-assisted solvothermal approach free of surfactants, complexants or templates.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09,321(17): 2566-257030. Huaping Zhu, Shijun Liao, Liyan Ye, Xinfa Hu, Bamin Khomami and Michael Z. Hu. A Modified Solid-State Reduction Method to Prepare Supported Platinum Nanoparticle Catalysts for Low Temperature Fuel Cell Application. CURRENT NANOSCIENCE, 2009,5(2):252-25631. Xiaobing Li, Shijun Liao. Theoretical study of proton transfer in triflic acid/water, imidazole and pyrazole clusters.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THEOCHEM, 2009,897(1-3): 66-6832. Du Li, Song Huiyu, Yang Xu, Liao Shijun*, A novel hollow sphere mesoporous material synthesized by using DADD template and embedding Nd into framework simultaneously,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8, 113(1-3):261-267.33. Huang Xinjian, Wang Lishi, Liao Shijun,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electron transfer kinetics of a surface-confined redox system by means of Fourier transformed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8, 80(14): 5666-5670.34. Huang Donggen, Liao Shijun, Quan Shiqua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sible light responsive N-TiO2 mixed crystal by a modified hydrothermal proces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08, 354(33): 3965-3972.35. Wang Rongfan, Liao Shijun*, High performance Pd-based catalysts for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8, 180(1):205-208.36. Wang Rongfan, Liao Shijun*, Platinum free ternary electrocatalysts prepared via organic colloidal method for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8, 10(4): 523-526.37. Li Hao, Liao Shijun*, Synthesis of flower-like Co microcrystals composed of Co nanoplates in water/ethanol mixed solvent,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2008, 41(6): 280;38. Li Hao, Liao Shijun*, Organic colloid method to prepare ultrafine cobalt nanoparticles with the size of 2 nm,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08, 145(3): 118-121.39. Fu Zhiyong, Yi Manglong, Chen Yuan, Liao Shijun: From interwoven to noninterpenetration: Crystal structural motifs of two new manganese-organic frameworks mediated by the substituted group of the bridging ligand,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08,4: 628-634.40. Yuan Gao-Qing, Jiang Huan-Feng, Lin Chang, Liao Shi-Jun,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2-arylsuccinic acids from CO2 and aryl-substituted alkenes with nickel as the cathode, ELECTROCHIMICA ACTA, 2008, 53(5): 2170-2176.41. Fu ZY (Fu, Zhiyong), Yi JL (Yi, Jianglong), Chen Y (Chen, Yuan), Liao SJ (Liao, Shijun), Guo N (Guo, Ning), Diethylammonium ethyl (4-methylanilino) phosphonate chloroform solvat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STRUCTURE REPORTS ONLINE 63: O3955-U2146 Part 10, OCT 2007 (SCI 217KP.)42. Yuan GQ, Jiang HF, Lin C, Liao Shijun. et al. Shape- and size-controlled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cupric oxide nanocrystals,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303 (2): 400-406 MAY 15 2007; (SCI 171NE. EI)43. Cai YF, Liu JM, Liao SJ(联系人),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romoted PtMoSi/C catalysts,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3 (1): 92-97 JAN 2007 (SCI 172UU.)44. Ren JW, Liao SJ(联系人), Liu JM, MNi4.8Sn0.2(M=La, Nd)-suppor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as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 (12): 1616-1622 JUN 2007 (SCI 183NB.)45. Rong-Fang Wang, Shi-Jun Liao*(联系人),Hai-Yang Liu, Hui Me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t–Se/C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and its tolerance to methano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71 (2) 471–476, (SCI 219EG.)46. Liu Junmin, Liao Shijun* (联系人)et al. Prepar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Pt/CNT catalysts stabilized by ethylenediat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 Fuel Cell, 2007,7 (5): 402-407 (SCI 227NE)47. Huang Donggen, Liao Shijun(联系人) et a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7,42(19):8193-8202 (SCI 193UZ. EI)48. Huang DE, Liao SJ, Quan SQ, et 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atase N-F-codoped TiO2 sol and its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for formaldehyde,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7, 22 (9): 2389-2397 (SCI 206GA. EI)49. WANG Rong fang, L IU Junmin, L IAO Shijun (联系人), HighMethanol Tolerance of PdCo /C 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 IUM UN IVERSITATIS SUNYATSEN I. 2007, 46:9150. Jun-min Liu, Shi-jun Liao*, Guo-dong Jiang, Xue-lian Zhang, Leslie Petrik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Zr embedded MSU-V with high thermal and hydrothermal stability,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06,95(1-3), 306–311 (SCI 095KJ )51. Dong-Gen Huang, Shi-Jun Liao, Jun-Min Liu, Zhi Dang, Leslie Petrik,Preparation of visible-light responsive N–F-codoped TiO2 photocatalyst by a sol–gel-solvothermal method,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6,184 (1) 282–288 (SCI 087BH )52. REN Jianwei, LIAO Shijun & LIU Junmin,Hydrogen storage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ated with Pd-Ni nanoparticles under moderate conditio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51(1): 1—553. Liao, S.; Holmes, K.-A.; Tsaprailis, H.; Birss, V. I.,High Performance PtRuIr Catalysts Supported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the Anodic Oxidation of Methanol,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 2006; 128(11); 3504-3505. (SCI IDS Number: 025XD)54. Huang DG, Liao SJ, Dang Z Study on determination of impurities in tungsten concentrates with ICP-MS,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35 (2): 333-336, 2006 (SCI IDS Number: 022XS)55. Liu Haiyang, Tian Junchun, Ying Xiao, Xu Zhiguang, Liao Shijun, Chang Chikwong,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econ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chiral amino acid zinc porphyrins,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2005.24(3):263-268 (SCI IDS Number: 910OJ)56. Shijun Liao?, Huang Donggen, Denghua Yu, Yunlan Su, Gaoqing Yu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nO/TiO2, SO42?/ZnO/TiO2 photocatalyst and their photocatalysi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4, 168(1-2): 7-13(SCI EI 861SX)57. SHIJUN LIAO, V LINKOV, L PETRIK, Electooxidation of ethanol over a membrane-based electrod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4, 258(2):191-196 (SCI EI 774FR)58. SHIJUN LIAO, V LINKOV, L PETRIK, Electooxidation of methanol over a membrane-based electrode and effect of tungsten and molybdenum on the activity,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2, 235(1-2): 147-153 (SCI EI )

求一篇机电一体化专科的毕业论文??

  电机功率转换的原理

  找更多论文请去 "优秀范文网"有各种优秀的毕业论文
  引言:
  电机调速实质的探讨,是关系到近代交流调速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随着近代变频调速矢量控制及直接转矩控制等调速控制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很多有关文献和论著都把调速的转矩控制确认为调速的普遍规律,并提出调速的实质和关键在于电磁转矩控制。然而,这种观点尚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值得商榷。
  本文根据电机功率转换的普遍原理,提出并证明恒转矩调速的实质在于电机的轴功率控制,转速调节是功率控制的响应,其关键为如何通过电功率控制轴功率。
  一、功率控制与转矩控制
  根据机电能量转换原理,凡电动机都可划分为主磁极和电枢两个功能部分。主磁极的作用是建立主磁场,电枢则是与磁场相互作用将电磁功率转换为轴功率。
  直流电动机的主磁极和电枢不仅结构鲜明,而且功能独立,无疑符合以上定义。而交流(异步)电动机通常以定子、转子划分构成,需加说明。
  根据所述电枢定义,异步机的轴功率产生于转子,因此,异步机真正的电枢是转子。问题在于定子,一方面定子励磁产生主磁场,故定子是主磁极。另一方面,定子又通过电磁感应为电枢(转子)输送电磁功率,却不产生轴功率,因此定子又具有电枢的部分特征,这里我们把它称为伪电枢。定子的这种复合功能,是异步机区别于直流机的主要特征。
  从电枢输出角度观察,电动机的轴功率与电磁转矩机械转速的关系为:
  PM=MΩ (1)
  或 Ω=PM/M (2)
  公式(2)除了给出了电机转速与轴功率和电磁转矩间的量值关系以外,同时表明,电机转速最终只能通过轴功率或电磁转矩两种控制获得调节,前者简称功率控制,后者简称转矩控制。
  1. 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是以轴功率PM为调速主控量, 作用对象必然是电枢或伪电枢。电磁转矩在调速稳态时,取决于负载转矩的大小。
  即 M=Mfz (3)
  当负载转矩一经为客观工况所确定之后,电磁转矩就唯一地被决定了,因此电磁转矩不仅与调速控制无关,而且不能随意改变其量值。
  电磁转矩对转速的作用表现在调速的过渡过程,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的结果,此时,功率控制造成电磁转矩响应。
  设电机调速前的稳态转速为Ω1,轴功率为PM1,调速后的稳态转速为Ω2,相应的轴功率变为PM2。 由于电磁转矩:
  M=PM/Ω (4)
  故调速时,电磁转矩变为:
  M=PM2/Ω
  由于受惯性的作用,在t=0的调速瞬时Ω=Ω1,故
  M=PM2/Ω1
  t=0
  此时的电磁转矩将与原来的电磁转矩M1=PM1/Ω1不等,转矩平衡被破坏并产生动态转矩,电机转速在动态转矩作用下开始由Ω1向Ω2过渡,其变化规律为:
  Ω1=(Ω1-Ω2)e-t/T+Ω2 (5)
  电磁转矩则为:M=PM2/(Ω1-Ω2)e-t/T+Ω2
  随着时间增大,动态转矩减小,直至电磁转矩与新的负载转矩平衡,即:
  M=PM2/Ω2=Mfz,
  转速稳定在Ω2不变,电机调速结束。 上述的调速过程可以由图1的框图说明。

  图1 功率控制的调速流程
  功率控制作用的是电枢,主磁场或主磁通量保持不变,根据电机理论,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正比于主磁通量,受限于电枢的最大载流量。因此功率控制调速时,电机的额定电磁转矩输出能力不变,属于恒转矩调速。
  2. 转矩控制
  根据公式(2),电机转速在轴输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与电磁转矩成反比。由于受电磁转矩以额定转矩为上限的约束,转矩控制实际上只能在额定转矩以下实现,因此属于恒功率调速。
  电磁转矩的独立控制方法主要依据转矩公式:
  M=CMΦmIS (直流机) (6)
  或 M=CMΦmI2COSφ2 (交流机) (7)
  受控的物理量为主磁通Φm,由于主磁通量Φm产生于主磁极,因此转矩控制实际上是磁场控制,作用对象为主磁极。转矩控制调速同样要保证稳态时的转矩平衡,即:
  M=Mfz
  由于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求负载转矩适应于电磁转矩变化,即要求负载跟踪电机。
  转矩控制实际是弱磁调速,主要用于额定转速以上的调速。鉴于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功率控制,故不赘述。
  二、功率控制的方法与性能
  电机调速的轴功率控制只能通过电功率间接控制来实现。以异步机为例,图2是其等效三端口网络。

  图2.异步机的等效网络
  其中电枢(转子)除产生轴功率输出外,还产生以感应电压u2和电流i2为参量的电功率响应。由于该功率与转差率成正比,故称转差功率,其端口简称Ps口。
  如果电机转子为笼型,其绕组呈短路状,Ps口为封闭不可控的。反之为绕线型,Ps口则是开启可控的, 转子可以通过Ps口输出或输入电功率。由此可见,异步机的功率控制调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伪电枢间接对电枢实现轴功率控制;另一种是通过Ps口直接控制电枢轴功率。 前者主要适用于笼型异步机,后者则适用于绕线型异步机。
  1. 定子伪电枢功率控制。

  图3.异步机定子功率控制调速
  作为伪电枢,定子向电枢(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
  Pem=P1-△P1 (8)
  电枢的轴功率则为:
  PM=Pem-△P2 (9)
  故 PM=P1-(△P1+△P2) (10)
  可见,控制伪电枢的输入功率P1或增大其损耗△P1就可以控制电枢的轴功率,后者显然是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不宜推荐。
  控制P1调速的唯一方法是调压━━变频, 即所谓的变频调速。由于:
  P1=m1U1I1COSφ1 (11)
  故对于电压源供电调节端电压U1是控制功率P1的必须手段。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不能单纯调压,而必须辅以变频?这是定子除了伪电枢的功能之外,还同时兼主磁极之故。
  前已叙及,功率控制的要点有:
  ① 保持主磁通量不变
  ② 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
  ③ 控制目标是轴功率
  如果单纯调压而频率不变,定子的主磁极功能就要受到严重影响。根据电机理论,做为主磁极,定子的主磁通量:
  Φm=E/4.44W1kr1f1
  =KE1/f1
  ≈KU1/f1 (12)
  恒频调压的结果,主磁通Φm将随U1下降而减小,形成了前述的转矩控制。更主要的是此时不但未能控制功率P1,反而增大了电机损耗,与目的绝然相悖。
  设负载为恒转矩性质,由转矩平衡方程,电磁转矩:
  M=Mfz=const
  又 M=CMΦmI1COSφ1
  =CMΦmI2COSφ2 (13)
  设功率因数不变,定转子电流I1、I2将随主磁通Φm下降而正比增大,其结果功率P1不变,但定转子损耗:
  △P1=m1I 12 r1
  △P2=m2I 222 r1
  将按电流的平方律增大。根据式(10),轴功率控制虽能实现,却属低效率高损耗的调速。
  为此,异步机定子的功率控制调速,必须要将定子的主磁极和伪电枢两种功能游离开。针对同一定子绕组,一方面使主磁极产生的磁场保持稳定,同时又要控制其向电枢传递的电磁功率。
  于是变频调速建立了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调压变频,且保证V/F(压频比)为常数,这样就确保了上述控制要求的实现。顺便指出,近代变频调速的矢量控制,实际上就是遵循这一原理。矢量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把磁场与转矩游离开,分别加以控制,认为调速的根本在于转矩,而事实上游离的却是磁场和电磁功率,虽然结果无误,但理论上必须加以澄清。
  2. 转子功率控制
  对于绕线转子异步机的调速,可以利用转差功率端口━Ps口直接控制轴功率。方法是由Ps口移出或注入转差功率。需要指出:
  ① 所述的转差功率应区别经典电机学中的转子损耗转差功率,为此将后者称为转子损耗功率,记以△P2。
  ② 转差功率有电能与热能之分,分别记以Pes和Prs,两者性质不同,对调速的影响也不同。

  图4.异步机转子功率控制调速
  当在转子的Ps口引入电转差功率Pes时,转子的轴功率:
  PM=(Pem±Pes)-△P2 (14)
  式中的Pem为定子向转子传输的电磁功率,电转差功率的负号表示从Ps口移出,正号表示从Ps口注入。Pes属电功率,故与电磁功率相合成,结果使轴功率PM发生变化,电机转速得到相应调节。
  电转差功率调速的典型实例是串级调速和双馈调速,前者的电转差功率为负,流向为从转子移出,故实现的是额定转速以下的调速。后者的电转差功率可以双向流动,既可以移出,又可以注入,因此可以实现低同步和超同步两种调速。
  当Ps口引入的是热转差功率Prs时, 转子的轴功率则为:
  PM=Pem-(△P2+Prs) (15)
  显然热转差功率的引入,增大了电枢(转子)的损耗,轴功率随Prs的增大而减小,其典型例子是异步机转子串电阻调速。
  三、功率控制的理想空载转速,效率与机械特性
  根据电机学,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主要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因有:
  Ω0=Pem/M (16)
  由于电磁转矩为负载所决定,理想空载转速Ω0就决定于某一负载条件下电磁功率的大小。
  功率控制调速的电枢功率可以综合表达为:
  PM=∑Pem-∑p2 (17)
  相应的转速:
  PM/M=∑Pem/M-∑p2/M (18)
  Ω=Ω0-△Ω (19)
  其中Ω0=∑Pem/M为功率控制调速的理想空载转速,因此调节电枢的电磁功率可以改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换言之,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取决于电枢的电磁功率。又,△Ω=∑p2/M 为电机的转速降。由此表明增大电枢损耗,可以增加电机转速降。
  电机调速的效率表达为:
  η=PM/(P1-∑pi)
  =PM/(Pem-△P2)
  因此,在一定的轴功率PM输出条件下,控制电磁功率的调速是高效率的节能型调速,而控制损耗功率的调速必然是低效率的耗能型调速。
  公式(18)同时刻画出了功率控制调速的机械特性,当连续改变电磁功率∑Pem时,如果损耗功率不变,电机的理想空载转速随∑Pem连续变化,其机械特性为一族平行的曲线。而增大损耗,电磁功率不变时,电机理想空载转速不变,改变的只是转速降,其机械特性为一族汇交型曲线。如图5给出了两种调速的定性曲线。

  图5 a.电磁功率调速特性 b.转速降调速特性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电磁功率控制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控制调节的是转速降。
  ② 电磁功率控制是高效率节能型的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平行曲线族。损耗功率控制属低效率耗能调速,其机械特性必为汇交型曲线族。
  四、异步机调速的分类与方法
  与按n= 60f1/p·(1-S)表达式不同,根据本文所述的电机调速功率控制理论,异步机调速可分类表示如下:

  性质/方案 控制点/变量 方法 要点
  五、结论
  1. 电机调速的基本原理有两种,一为轴功率控制,二是转矩控制。转矩控制实际是磁场控制,适于恒功率调整。
  2.轴功率控制的作用对象是电枢或伪电枢, 并最终只能通过电功率控制来实现。其中,电磁功率调节的是理想空载转速,损耗功率改变的是转速降。前者为高效节能型,后者为低效耗能型,两者的机械特性亦由此决定。
  3. 轴功率控制的调速具有恒转矩特性,电磁转矩的变化是转速响应滞后所造成的,调速稳态时,电磁转矩只决定于负载,与控制无关。
  4. 变频调速和电转差功率控制调速同属电磁功率控制调速,两者性能一致,并无本质差别。

谁能帮忙给几个好写的财务管理论文题目

论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则不尽人意。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化,仿佛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二是财务部门完全听命于"老板",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的独立性。 现就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问题作出讨论。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是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 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补充: 二、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 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有很多种类: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以投资对企业前途的影响为依据,可分为战略性投资与战术性投资,以及初创投资与后续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性投资与非相关性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划分出来的,每一种投资本身就具有多种类型的性质与特点,例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它既可能是战略性投资,又可能是风险性投资等等。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 第一,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笔者调查过若干个国有企业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从“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这一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了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做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补充: 第二,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四,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三、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流通与安全 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补充: 四、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目前国有企业实行财务主管下管一级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直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上一级主管部门、企业直接委派,其组织关系、工资福利在上一单位,这样他就能无后顾之忧地行使财务监督作用。补充: 五、新形势下的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

上一篇:期刊的论文检测

下一篇:社团活动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