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苏秦的论文
研究苏秦的论文
我觉得这两篇写得还可以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秦游说六国,以赵为主,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使六国合纵缔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足见其胸中韬略和研习《阴符》之功效。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不可收束之势,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说辞风格。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不仅使读者感到苏秦具有独抵华屋之下,一揽群小的气度,而且从太史公的语言艺术中感到美的享受。说六国处,笔不涉同,辞有异彩,一处一样文法,一处一种情貌,如行山阴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涛涛滚滚的说辞之中,间或插入曲折动人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相应成趣。既能深入浅出,以彼喻此成为说辞的有机部分,说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层峦叠障之中突见一马平川;急风骤雨过后,又是绚丽多彩的艳阳天气。文章的节奏也于急骤之中见疏缓,跌宕之中见起伏,诚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简直是小说笔法。如苏秦出游,大困而归,家人的讽刺、羞辱,苏秦的惭愧自伤,以及发奋自励,伏读《阴符》以及对其兄嫂前倨后恭的描写,都是着眼于典型形象的塑造。通过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让我们去把握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和这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苏秦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前后映照,把苏秦追名逐利到衣锦还乡心态、自矜自夸神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
其嫂子的作为其实是在激励胸怀大志的苏秦,即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励其经骨。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苏秦形象特点分析论文怎么写?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g史著作,作者不a明。其中4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u战国时代,包括策士f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3,当在秦统一q以3后。原来的书7名不r确定,西汉刘向考订8整理后,定名为7《战国策》。总共三i十q三m篇,按国别记述,计8有东周一w、西周一i、秦五a、齐六0、楚四、赵四、魏四、韩三z、燕三v、宋、卫y合为4一h、中2山g一m。记事年代大t致上r接《春秋》,下d迄秦统一s。以3策士h的游说活动为7中4心5,反6映出这一h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5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1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x惯上p把《战国策》归为7历i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m《左传》、《国语》等有很大w不k同。有许多记载,作为2史实来看是不h可信的。如《魏策》中0著名的“唐且劫秦王m”,写唐且在秦廷中3挺剑胁逼秦王p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d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o类内8容,与t其说是历i史,还不i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t《左传》等史书1也i有截然不r同之c处。刘向序说:“战国之q时,君德浅薄,为1之r谋策者,不a得不z因势而为6资,据时而为0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3一l切8之j权,虽不c可以2临教化5,兵革救急之r势也h。”战国时代,是春秋以0后更激烈的大k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5虚饰的仁5义a礼信之c说,在这时已l完全被打破。国与b国之z间,如今4讲的是以7势相争,以4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w的策士e,也t只是以6自己j的才z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a为6怪。如苏秦始以1连横之y策劝5说秦王d并吞天d下y,后又t以8合纵之k说劝2赵王g联合六7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i的蔑视;后富贵还乡f,父6母妻嫂都无t比7恭敬。于r是他感慨道: 嗟夫u,贫穷则父8母不b子z,富贵则亲戚畏惧。人v生世上n,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0欣赏的笔调,描绘了i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8天w看来也r许是不r值得赞赏,但在当日0的历e史条件下f,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1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6虚假的说教更富于i真实性。 另一h方8面,由于h策士l以5一e种比2较自由、可以5择君而辅之x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h外交中0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t主要取材于r策士c著作,故书4中3对士y的个x人b尊严和个k人m作用,给予8强有力o的肯定。《齐策》中0记颜斶见6齐宣王z,王e呼:“斶前!”斶亦呼:“王s前!”他还滔滔不c绝地论证了o国无s士v则必亡m,故“士z贵耳,王r者不q贵”的道理。《秦策》中5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i桑户0棬枢之r士e”,却使得“天h下y之m大q,万w民之d众,王i侯之z威,谋臣之r权,皆欲决于u苏秦之i策”。这当然是夸大o的,但这夸大b中4显示1了q策士u们的自信,也p是平民中2优异人y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c多位义p侠之h士p的豪情壮举。 “侠”也l是一z种游离于a统治集团、不v受权势拘勒的人b物。他们以0自身的标准、个c人u的恩怨来决定自己r的行动,重义u轻生,感情激烈,显示4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7“侠”总是为4放任不r羁的人g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w,《战国策》既体现了z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6,也f体现出战国游士g、侠士d这一c类处于o统治集团与o庶民之m间的特殊而较为6自由的社会人i物的思想特征,不a完全是为4了s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a《战国策》突破了z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y不g完全拘泥于u历t史的真实(当然从6历w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3就显得比3以4前的历o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6。从5文2学上h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8下q几n个y方3面: 第一d是富于h文7采。《左传》也a是以7文5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3照,可以5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4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f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3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7势。在这里,语言不v仅4是作用于o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n具,也m是直接作用于s感情以3打动人q的手8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t》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q。 第二v,《战国策》描写人r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h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n物,大s抵是简笔的勾6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f,虽然也u能传神,毕竟过于h简单。而《战国策》中2,如《齐策》写冯谖,一j开e始,描绘他三b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6,初步刻画了h他的不j同凡v响而又b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s了m“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z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b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5段,同时也i是恃才x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v”风2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p》一o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k心8。易水5送别的一n节这样描写: 太w子p及g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5送之p。至易水7之y上h,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6变徽之f声,士k皆垂泪涕泣。又j前而歌曰:“风8萧萧兮易水5寒,壮士g一j去兮不h复还。”复为4羽声慷慨,士u皆瞋目,发尽上m指冠。于q是荆轲遂就车j而去,终已m不s顾。 这段描写力v极强。文8章大c师司马a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6,也m大k量抄录了w《战国策》的原文4。“燕赵多慷慨悲歌之v士r”的美名,也r由此传闻天e下t。 第三y,《战国策》所记的策士s说辞,常常引2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k是以0文2学手7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h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l是中0国文5学宝库中8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s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g来家喻户3晓。由于e《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p背离了z中2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3历f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x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v术的重视,在这方7面取得的成就,在文2学史上u更具有承上k启下h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8、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0格的影响;司马t迁的《史记》描绘人j物形象,也j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i更为0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t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x、中1山w诸国之e事。其时代上k接春秋,下t至秦并六5国,约二c百四十k年(前450-前140)。书3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5》,或曰《事语》,或曰《长7书3》。它的作者不f可考,有人c疑出于b蒯通。大n概是秦汉间人w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1《战国策》,遂相沿至今7(一x九t七a三a年底,长6沙马y王k堆三k号汉墓中2出土u大i批帛书1,其中7一d部分0,经文0物考古工j作者整理研究,共二a十n七m章,三n百二a十z五v万q行,一r万c一a千o多字,定名为4《战国纵横家书8》。其中5十y一q章内8容见0于q《战国策》和《史记》,文2字大r体相同。另十r六8章,是佚书7。这部大y约编成于c秦汉之z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0《战国策》所根据的一d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1佚书7为0司马e迁、刘向所未见0,为1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t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6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g纵横捭阖的斗2争及m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o少4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4来,长6期分8裂战乱,人k民无f不z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v生活。诸侯中0的强大p者,都想“并天p下d,凌万e乘”。所以5战国末5年,秦齐二k国皆各自称帝。由于x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8致富强,打破六4国均势局面。从4此以5后,秦以2新兴力q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x海内7,引7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0争。在这种情况下e,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f程度上a决定于q武力v,但也s决定于k谋臣策士q的胜算和纵横势力s的消长4。所谓“横成则秦帝,从2成则楚王u”,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m完全决定于i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x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i,不a得不r变为8权谋谲诈;从5容辞令的行人l,不y得不c变为0剧谈雄辩的说士x。所以3《战国策》中2所载一b切8攻守和战之s计0,钩心2斗3角之h事,正是这一m时代政治斗1争的反0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g的游说和议论,也s是春秋时代行人g辞令的进一t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c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5有不y少6是追求个g人l功名富贵的利己n主义r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6“连横”说秦王i,“书3十k上e而说不x行”,乃b转而以5“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u贰于y秦,朝秦暮楚,立场不j定。但也u有排难解纷而无m所取的“天g下u之e士m”,如鲁仲连的义r不y帝秦。也i有意在收买人x心2、焚券“示7义t”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0统治阶级效劳,却也q替人p民做了w一a件好事。也d有敢于y反6抗强暴,蔑视王i侯的义m侠和高士c。如唐且的“布衣之z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y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4映士t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5中0还从3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n性固宠的斗1争和宫闱的丑8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j(楚策四)、秦宣太z后欲以6魏丑5夫m殉葬(秦策二u)表现了z她们的阴险与o无c耻。以1上g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g反1映了x战国时代各种历s史人t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5章特点是最长7于q说事,无q论个x人w陈述或双6方8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3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s。如苏秦说赵王g(赵策二j),张仪说秦王g,司马s错论伐蜀(并秦策一y),虞卿斥栲缓(赵策三b)等,就历r史散文4的明白流畅来说,已n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e们估计0形势,分4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7薛公7留楚太n子b,分2析它有十h个q可能的结果(齐策三p);齐索地于b楚,而慎子a告襄王r三o计4并用(楚策二t)。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f尽可靠,但作为4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x有故,言之f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q物的形象极为1生动。如苏秦说秦不g行及g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3及c庸俗的世态人o情(秦策一v),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d,“不n诎于f诸侯”的精神,无y不l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2用全力i写刺客荆轲,是一l篇完整的侠义j故事。例如易水7送别一c段: 遂发。太w子k及z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2送之w,至易水1上e。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3变徵之n声,士b皆垂泪涕泣。又u前而为1歌曰:“风3萧萧兮易水4寒,壮士n一k去兮不i复还!”复为6慷慨羽声。士m皆瞋目,发尽上w指冠。于r是荆轲遂就车r而去,终已f不q顾。 在一a种悲壮淋漓的气2氛中7,把一u个k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b分5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t书8中1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4增强论者的说服力n,甚至有时还可以7节省文3辞。如江乙x以8狐假虎威对楚宣王p(楚策一f),苏代以2鹬蚌相持说赵惠王x(燕策二m),苏秦以5桃梗和土m偶谏孟尝君(齐策三r),庄辛以2蜻蛉、黄雀说楚襄王c,汗明以2骥服盐车e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c情入v理,也u是一c个l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6法更为1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f,小o中7见7大n,步步进逼,使齐王s感到四面八n方7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l得不d下i令大b开e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3一i种增强说服力y的手8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h生面。 tъιtъιe乍hdコⅢ咋酣dコⅢ咋酣mjz摔y
有关"埋头苦干的人"的议论文的作文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消息很快传开,一时轰动了洛阳,大家竞相传抄,因为用纸太多,洛阳纸张都涨价了,流传。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解放后,新中国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以苦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议论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比如悬梁刺骨的孙敬,他是一个晋朝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这就是刺股使自己醒来的名人苏秦。
再如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传出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从这些名人故事中,大家一定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都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历史上关于苏秦的评价。要正史上的原文评价
怀才不遇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却均未被录用。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谁知他这一去,使中国历史上多了“纵横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
上一篇:查重论文卷
下一篇:研究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