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性别话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4 02:06

性别话题研究论文

议论文 是以理服人的 文章 , 记叙文 和 说明文 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性别歧视500字(一)

经我调查发现,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里,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

如“老弱妇孺”一词。很明显是在把妇女和老人、小孩及弱势群体相提并论。这不正是对女性的歧视吗?也许有人说这是语言 文化 ,是古代的东西。可是,电视中天天宣传保护妇女 儿童 等弱势群体,还成立了一个妇女儿童保护基金会,怎么没有“男人保护基金会”,这分明是对妇女的歧视吗。

还有些人,刚从歧视妇女这个极端走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歧视男性。比如在西方舞会上的规矩:男人邀请女人跳舞,女人可以拒绝;而女士请男人跳舞,男人必须接受。为什么?难道我们男人就只有被女人像选羔羊一样挑选吗?还有,男人不能和男人跳舞,否则会被认为同性恋,而女人可以。这一切都很不公平吗,分明是对我们男人的歧视。

而且还有一些双向歧视。就拿大家熟悉的“女士优先”来说吧。我认为这“女士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歧视女士,因为世界历来就有礼让弱者之风,特别是绅士的英国人,因为女人比男人弱而让着她们。

二:歧视男性,世界普遍有具有弱肉强食的思想。因为男人弱小吗?现在本来就是阴盛阳衰的年代,所以要臣服于女人,让着女人。‘哈哈,不知道是谁创的这句话,同时打击双方人马;厉害。不过,他的性别呢?不会是中性人吧?我只听说过中性笔哪!

以上就是我的举例,其余还有许多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有也深有体会,就不说了,再见!

性别歧视500字(二)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两性 教育 的影片,虽然它只是一部短片,但是却带给我无比的收获。

两性平等教育其实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重点,记得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教导我们一些简单的两性教育,而且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大约每隔一个月就会播放一些两性平等的影片,我发觉二年级看的时候的感想和现在五年级看的感想有很大的差异。而这部影片是在叙述庄子民和王姓同学在面对异性同学时所接触到的种.种,而王姓同学因为喜欢一位异性朋友,造成心理的不 平,他们后来还因为一些事情而造成许多严重的事,不过经过长辈的教导,后来他们的感情又变好了!

我觉得在我们班上、社会上甚至国际往来上都有一些人忽略了两性平等的重要,不但造成别人名誉、地位上的损失,还让别人遭受到身心上的煎熬。在我们的班上就有一些人有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观念,像是在 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一些男生认为:“这个只有男生可以做,那个只有女生才会去做。”,这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它对他人,自我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例如美国最严重的种族歧视就是黑人和白人的一连串事件,从前黑人都必须当奴隶,忍受白人充满忽视的眼光及鞭子的抽打,他们大部分是一生下来就是奴隶,没有别的选 择,直到林肯总统上任时,才提议要解放黑奴,经过一连串的战役,美国才解放了黑奴,但是在林肯成功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生命,真是遗憾。“人之初,性本 善”每一个人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真善良的,绝对不会有人一生出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就算我们是男生、女生,黑人、白人都应该和平共处,不应该以歧视、忽视的 眼光去看待,更不应该用言语及肢体动作来伤害别人。

有人说:“两性生而“不平等”,是上天的恩赐,世界也因此而缤纷多彩、绚丽动人。”我觉得只要记住“尊重、宽容、体谅”才是男女相处的根本之道,只有我们思想上能够转变,在行为上能确实做到,那么我想未来的世界,两性将以更美的姿态,激荡出更璀璨的一页。

性别歧视500字(三)

每年的三月八号是妇女节,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妇女的重要性,因为她们通过十月怀胎生下了孩子们,并且为她们的家庭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甚至是一些权利,但是不论男女,现在性别的歧视仍然还存在着。

对于女性的歧视,人们很容易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女权主义这个词就诞生了,许多的妇女为了得到尊重而努力奋斗着。现在大多数的女性已经成长为了新一代,她们非常的自信并且独立着。但是在某些方面,女性仍然在努力的争取着和男性的平等地位,比如说对于工作的报酬和一些工作的机会。

还有就是一些对于男性的歧视,有的一些男性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或者是喷上非常浓郁的香水,这时候一些男性就会对他们产生,因为这样只有女孩子是这样,男人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事实上,男人也有权利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一些舆论却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我觉得对于男人还是女性的歧视都应该被解除,每一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

性别歧视5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次考试》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到最后一轮考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比不上其他应聘者了。但是,这群应聘者在遇见一位乞丐时态度迥异,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厌恶态度,但只有她友好地与他说话,并与他握手。第一天,她就受到聘用通知,原因就是她有尊重别人的美德。

“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呀!”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慨万分。这位女大学生不顾乞丐的手多脏,与他友好地我握手,给了他做人的自尊。而其他人有的说“去去去,别在这时煞风景了。”他们没有顾及乞丐的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如何。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钱。其实漠然,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自尊。对待任何人,首先要尊重别人,讥笑、嘲讽别人,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应聘考试上,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格与能力才华,但更重要的是前者。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要能平等相待网,这远远

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有了高尚的心志,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所以我说人们要有高尚的思想,没有高尚的思想,就没有高尚的行为。”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尊重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对那些地位、身份卑微的人,就百般刁难,以异样的眼光和蔑视的态度去看他们,或许,即使他是研究生,即使他是博士后,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工作,看不起其他同事,一心以为自己有才干,有能力,取消同事,同事将会越来越讨厌他,最终,无法在公司内立足。

性别歧视500字(五)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歧视的 方法 也分很多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分数歧视,特长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因为歧视,许多民族都四分五裂,白种人看不起黑种人,黄种人看不起白种人等等。但是,回想一下,如果被歧视的人是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班就有一个人,同学们天天看不起他,遇到他就要绕道走,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被人歧视,会是怎么样?

我们本不应该歧视,因为他也是人,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我们的同学,他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待遇。

我的观点是:大家都是同学,珍爱友谊,远离歧视,让我们的班级继续快乐下去!

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论文

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荾,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1999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4] Lakoff, Robin To lmach。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J] 。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4)。

求一篇心理学论文《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只要与大学生性别意识相关的都行。谢谢了。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
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
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
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
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
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
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
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
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
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
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

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
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
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
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
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
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
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
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
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
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
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
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
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
理疾病的基础。
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
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
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
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
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
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
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
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
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

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
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
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
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
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
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
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
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
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
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
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
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
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
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
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
模式不谋而合。
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
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
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
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
和行为的指导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
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
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
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
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
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
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
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
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
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
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
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
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
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
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
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
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
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
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
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
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
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
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
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
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
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
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
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
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
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
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
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
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
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
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
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
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
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
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
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
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
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
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
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
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
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
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
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
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
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
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
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
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
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
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
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
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
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
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
的手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
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
?89?
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
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
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
重要的影响。
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
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
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
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
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
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
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
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
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
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
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
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
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
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
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
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
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
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
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
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
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
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
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
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
气息。
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
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
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
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
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
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
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
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
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
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
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
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
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
入手推动人格塑造。
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
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
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
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
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
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
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
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
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
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
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
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
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
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
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
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
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
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
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
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
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
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
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
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
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
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
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
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
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
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
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上一篇:论文学位构成

下一篇:招商模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