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神话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2023-02-24 11:29

神话论文期刊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20篇新传经典论文,一起解锁考研该读哪些期刊

1、我国新闻传播诽谤诉讼的历史演进——基于证明责任分配角度的研究(罗斌、宋素红,第1期)
2、《循环日报》“论说”作者考——(萧永宏,第1期)
3、科学传播的溯源、变革与中国机遇(贾鹤鹏、闫隽,第2期)
4、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肖青、李淼,第5期)
5、“皇国”的迷思:近代日本在华记者的情报活动——以末次政太郎及其《末次研究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俞凡、谢小建,第6期)
6、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知识演进路径考察(齐爱军,第7期)
7、在风险与利益间传达不确定性:科学事实查验对转基因食品议题信息误解的影响(刘于思、亓力,第7期)
8、从“工友”到“他们”:建国以来特大事故对象指称词的变迁(1949—2016)(闫岩、邹文雪,第8期)
9、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李艳红,第9期)
10、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李晓静,第10期)
11、单波、冯济海:《西方传播学理论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发生联系的?》,载《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
12、郭恩强:《概念、语境与话语:“小骂帮大忙”使用之流变》,载《新闻大学》2016年第1期。
13、郑雯、黄荣贵:《“媒介逻辑”如何影响中国的抗争?——基于40个拆迁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4期。
14、李红涛:《“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5期。
15、张涛甫、王智丽:《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载《现代传播》2016年第9期。
16、荆学民、段锐:《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及运行模式》,载《现代传播》2016年第11期。
17、袁艳:《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来自两个城中村的媒介地理学观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
18、黄旦:《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媒介化政治的视角》,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
19、哈什·塔纳加、吴晓:《防火墙真的让中国与世隔绝了吗?从整合互联网屏蔽和文化因素的角度来解释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载《传播与社会学刊》第35期。
20、徐来、黄煜:《香港政治传播研究的轨迹与前景》,载《传播与社会学刊》第36期。

古希腊神话研究材料汇总

古希腊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曾几经变迁,他们的神话观念也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由自然崇拜转向人性崇拜。人们所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神和人的基本区别在于神强大,常生不死,生活闲逸快乐;人类弱小,会死,生存艰辛,不得不经常求助于神明,但也常常诅咒神明作恶。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赞美人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批评骄傲、残忍、虚荣、贪婪、暴戾、固执等人的性格弱点,并且认为往往正是这些性格弱点造成人生悲剧。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Ιάσων)寻找金羊毛、海格力斯(Ηρακλής)的功绩、忒修斯(Θησεύς)的冒险和俄狄浦斯(Οιδίπους)的悲剧。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宙斯——众神之主,赫拉——天后,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罗——太阳神,阿尔忒弥斯——助产、狩猎与月亮女神,阿佛洛狄忒——美与爱女神,阿瑞斯——战神,赫菲斯托斯——火与工匠之神,赫尔墨斯——诸神的传令官,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经炉灶女神赫斯提让位)。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缘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神化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何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的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恐慌.人们由次幻想出世上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神话在维持人们的社会性上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变换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斯芬克斯之迷象征着难解之迷奥吉亚斯牛圈象征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还有一个什么铁床,象征死板的教条不好意思记不得名字,回去给你查下木马计象征隐藏在内部的敌人潘多拉的宝盒象征一切灾难的来源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而她的神话又伴随着希腊这个民族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如果说爱琴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就是摇篮上的吊灯,照亮她,伴她成长。古代希腊神话更富有意义的是近现
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移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文学家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文学为例,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作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尔顿的<<科玛斯>>诗篇不长,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神话人物与故事。十九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更是赞口不绝。
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喜欢运用神话材料写诗。雪莱的<<阿波罗颂>>、<<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刻>>至今仍是脍灸人口的歌颂神话人物的美丽诗歌。然而,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神话本身的瑰丽,而是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借景抒情,取譬言志,抒发忧愤,针砭时弊。济慈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恋爱故事为题材的<<恩底弥翁>>表达他对至善至美的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雪莱的<<阿多尼斯>>借维纳斯的情人阿多尼斯为野猪残杀的神话表达他对济慈的悼念。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於命运的顽强意志,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大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激动了浪漫主义诗人,启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诗人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朗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确实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全剧情绪振奋,调子昂扬,色彩鲜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不只是文学,在艺术方面,希腊神话入画的故事不胜枚举。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已经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借用误犯杀父娶母罪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二十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型人物和神话的基本公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有些词汇,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tantalize(逗弄)等,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影响深远,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诸神话故事的,如我们常听说的 三叉戟飞机 、阿波罗计划 、波塞冬号潜水艇等等。有些神话中的人名、地名和典故早已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妇孺皆知的常用语了,例如,特洛伊的木马、潘多拉的盒子,不和的苹果,阿喀琉斯的脚跟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罗马人仰慕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没落的时候正式罗马崛起的时候,罗马人几乎全盘接受了希腊的众神,只是在性格上有些不同(因为罗马和希腊两个民族的性格的不同造成的)。希腊的神话也就由着这个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罗马传到了西方的各地,并深刻的影响了西方以及世界的文化,丰富的资料和参证。
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罗马文学输入欧洲,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
文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神话丰富了文学艺术,卓越的文学艺术又反过来给古代神话
以新的生命。西方文化正是在神话和文学艺术互相推移促进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格言杂志推荐过的书有关西游记的?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 张习孔 工人日报 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 戈弩 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 王顾明 光明日报 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钟凤 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 兆明 中华书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 陈毓罴 光明日报 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 李国生 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陈留 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刘大、张碧波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 杨柳岸 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河南日报 1964.12.8
  《西游记》小议 陈推之 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报 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 何惠云 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7
  瓷枕与《西游记》 郁博文 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
  白骨精“斋憎”小议 侯定乾 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启成 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 章启迪 语文战线 1976.3期
  花果山游记 来俊华 连云港文艺 1977.1期(江苏文艺 1978.1期)
  论孙悟空 朱彤 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 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 赵明政 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李洪甫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赵星景 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 霍旭东 甘肃师大学报 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 简茂森 安徽师大学报1978. 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埝任 四川师院学报 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 朱式平 山东师院学报 1978.6期
  论孙悟空 刘烈茂 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黄福根、谢文柏 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苗壮 辽宁师院学报 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殷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 1集 1979. 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 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 高子 书法 1979.4期
  评《西游记》 徐应佩、周溶泉 书评 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 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 中华书局 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 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罗东升 华南师院学报 197 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严云受 安徽师大学报 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陈宏遂 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 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 黄福根、谢文柏 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 蒋星煜 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 刘毓忱、杨志杰 南开大学学报 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王志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 袁珂 文艺论丛 1979. 7辑
  《罗摩衍那》浅论 季羡林 外国文学评论1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 苏兴 随笔 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 夏星南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 苏兴 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 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胡光舟 江汉论坛 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 朱继琢 华南师院学报 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 娄书武、于蕴生 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 罗宪敏 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陈澉 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师大学报 1980. 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 张传藻、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 1980• 2期
  孙悟空的故乡 夏振亚 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 陈澉 北方论丛 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 蓼南 文学遗产 1980.2期
  《西游记》琐谈 苏兴 文学遗产 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 王丽娜 文献1980.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东海1980.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 聂石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 蒋松源 语文教学通讯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 古丁 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 孙红芮 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 张成材 青海师院学报 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 蔡国梁 学林漫录2集 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娱乐 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 蒋文野、丁乃迟 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 徐宗才 人民日报 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 中华文史论丛 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 顾农 晋阳学刊 1981. 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 严敦易 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 高明阁 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苏兴 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刘毓忱 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佘德余 绍兴师专学报 1981.4期
  吴承恩 江山 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陈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刘蕙孙 古典文学论丛2辑 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 柳和城 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 罗宪敏 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季羡林 文学遗产 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 储大泓 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赵国华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 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 陈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 冯立三 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 秦九凤 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 刘泽球等 江苏教育(中学版) 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 姜威等 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蓼南 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刘远达 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刘怀玉 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苏兴 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 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 黎宏基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将才让译 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 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 徐沁君 扬州师院学报 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 陈民牛 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 扬江柱 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 张春树 社会科学辑刊 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 裴树海 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刘守华 民间文艺集刊2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 李遵义、刘明 历史知识 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 王永生 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 袁珂神话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 李洪甫 文汇报1982. 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曾明 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潘寿全 学术论坛 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 钟扬 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 王季深 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学评论 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丁黎 学术月刊 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赵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傅继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李时人、蔡镜浩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 刘坚 中国语文 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 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 彭荣生 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 旷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 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 南开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 季羡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 苏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
  吴承恩小传 苏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 李辰冬 畅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 李辰冬 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 高小阳、顾阳 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 高小阳 文学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游记》图谱 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 罗锦堂 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 谢云飞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说《西游》 赵聪 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 赵聪 友联书店 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亚学报5-2 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桥 新亚学报6-2 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清华学报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 陈炳良 国语日报 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1970
  《西游记》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现代文学 4 5期 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 卢元骏 书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 余国藩 中国时报 1973.12. 13、14 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萨孟武 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 台静农 东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林以亮等 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傅述先 竹轩时语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 糜文开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 糜文开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东大 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 黄庆萱 幼狮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陆西星传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论沙僧 张静仁 中外文学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 苏其康 新亚学术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谈《西游记》 姚永萼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0

上一篇:毕业论文超字数

下一篇:国内论文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