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研究论文
道的研究论文
孔子之“道”论文【1】
摘要: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代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而“道”的问题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之“道”可分为天道、人道和道理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孔子;儒家;道
一、天道之不可违
《论语》中90次提到“道”字, “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里的道指的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即是指“天命”。
《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持赞同态度,而且十分虔诚。
但同时他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从这里看出,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也反对各种鬼神观念。可见,孔子对于天道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一说法源于他所承袭的古代宗教情感。
孔子承认并尊重天之至上神的地位,并将之作为人的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用一句话代表就是“知我者其天乎!”另一方面,孔子又发现天地宇宙中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天地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人的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天命”意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作用。天命是人的命运的规定者,因此人要敬畏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中的知命、畏天命皆是天道的重要内容。
二、人道
人道即是人所走的道路,人道可能合乎天道,也可能不合乎天道。同时,不同的人可能走不同的道路。人道最集中地体现为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就是天下之道。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通过对“邦有道”与“邦无道”言论的对比和论述,揭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好坏的标准也是“道”。
如果一个国家“有道”,就会“谷”(《宪问》),有正直的言行,有合乎“道”的富贵;如果一个国家“无道”,却兴盛,“富且贵”,则是可耻的(《泰伯》)。可见,“道”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至高准则,治理邦国,要遵“道”而行。
而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季氏》)这里论述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时社会政治的具体表现,可见,“道”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保证。。
不仅如此,孔子在评论人物是,也是以他们在“有道”、“无道”情况下的表现,是否合乎“道”作为依据和标准。他称赞蘧伯玉“君子哉”(《卫灵公》),也是因其遵“道”的行为。
所以,“道”是评价从政人物的准则。“有道”是孔子所追求向往的理想境界,他很少用“有道”来称赞现世时君,相反,经常用“无道”来批评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遇的君王,如他批评“卫灵公之无道”(《宪问》)。由此可见,对于天下大势、邦国政局、君主的贤愚以及仕者的行为,孔子在作总体评判时,所运用的基本标准就是“道”。
三、道理
这里的“道”指的是思想、学说和各种主张,是关于天道和人道的思考,并且把它们表达出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这表明了孔子也有自己的道,而且贯穿他整个思想的始终。这个思想就是仁道。仁道可谓是孔子学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中最恒久生命力的内容。
仁是由人与二构成的,表明了仁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它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孔子所言“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既是指人的生命,也是指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说,首先,仁作为人的本性的规定,使人成为人。
仁甚至可以说就是善,不是恶,“苟志於仁矣,无恶也。”(《里仁》)仁是生命的意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其次,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打交道,人要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总的来说,孔子认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们都应该相亲相爱,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人类群体才能得到繁衍和发展。离开了它,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人类也与禽兽无异。因此,“爱人”是孔子的仁道之本,也是人道顺应天道的必然表现。
孔子的“道”的思想是在阐明一种引导人的宏大且高尚的人生哲学。他穷其一生都在探求一种最本源、最完美的社会模式。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发扬人道,完全顺应天道,从而最终总结出“仁”这一统摄全局的根本的人生哲学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整个的“仁道”体系,作为指引世人,匡时济世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孔子的“道”【2】
【摘 要】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道”是去建立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模式。孔子之“道”是建立在“仁”的现实基础上。孔子的君子之道包括修己安人和人格独立两方面。
【关键词】孔子;士大夫;道
西周末年,贵族等级秩序瓦解,新产生的士阶层,利用他们所具有的的文化传统,立足于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对“天道”、自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对“道”的理解。《尔雅》中有“一达谓之道”。《道德经》则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等等。这些“道”都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道可衍生万物并存于万物中。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对“道”也有自己的认识。
一、孔子关于“道”的认识
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道”不是《易经》和老庄学说的虚幻存在,他不注重建立某种外在的玄想信仰体系,而是去建立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模式。[1] 此“道”是君子人格的体现,是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是士的人生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
“士志于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内在的`精神修养,它与“礼”直接相关。“礼”是“道”的外在节度。正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富与归,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孔子把“礼”的外在约束,认为是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自觉理念,使“道”更具人性化。
“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是一种治平的状态。《礼记・礼运》篇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变乱的时期,他自己也经历了兴衰荣辱,13年的漂泊生涯,更使他向往祥和、稳定的局势。《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学而》篇又载:“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如此教化,才是包容和合的气象。
总的来说,孔子的“道”无非就四个字―内圣外王。至内圣就要修身,修身要用礼辅助,以此成为内心的自觉意识。外王就要厉行教化、行德政。
二、孔子“道”的核心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涉及的内容有为政、做人、处世等等。“仁”既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可见,克己复礼、忠诚守信、慎言孝第等为仁。另外,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庄重可以不受侮辱,宽厚可以得到众人拥护,守信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审时可以促使办事取得成功,顺人情则可以驱使别人为自己服役。[3]
同时,在孔子看来“仁”的至德是中庸,“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是待人的中庸;“和而不同”是交友之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之中庸;“礼用之,和为贵”是治国之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是做事之中庸。
此外,孔子认为为“仁”的精神支柱是“有名称焉”。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可见,孔子把“名”看得很重,在《论语・季氏》中,他就感叹:“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一个人无论生前怎样,死后无名也枉为人。
由此可知,孔子之“道”是建立在“仁”的现实基础上。“仁”包罗万象,于国家、个人均有不同方面的要求,最终要成就的是一个合和的社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三、孔子的君子之“道”
无论是追求大同社会,还是希冀留得身后名,都离不开人的培养。个人才力足够的,就可以服务社会、服务政治、施行德政、留名青史。
孔子以“仁”为理想的人格价值取向,他自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所以,转而求其次,孔子努力塑造君子人格。
《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提出的人格理想范畴有“志士”“仁人”“君子”“成人”“圣人”等,其中以“君子”使用最多,就用“君子”人格代替这些范畴。[4] 孔子是先秦士精神的奠基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赋予了士两方面的君子人格。一是修己安人,二是人格独立。
1、修己安人
总的来说,所谓“修己”就是在内心深处去体认仁、义的基本原则,使自己乐观向上,“君子坦荡荡”的精神状态中。“修己”是君子的内在修养,“安人”是君子的躬行实践。孔子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学而优则仕”。真正的君子,不只是讲求修身养性,还要把所学之“道”用于“爱人”的实践中,学有余力则去做官,以达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人格。
但孔子在其言论中,不自觉的偏向了“修己”,“安人”如何施行,未做具体论述。“修己”的论述几乎遍及各篇,简要择录: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2、人格独立
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保持不为物所移,不为利所诱,不为权势所屈。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上述孔子认为,士之志不可夺,要保持志节,不为名利出卖人格,即使侍奉君主,也要以道干之,不助长君主行为的随意性,不仕无道之君。
综上所述,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无不体现他的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忧患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忧国忧民上,“君子忧道不忧贫”是最直接的写照,另一方面是忧患道之不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通过对孔子“道”的简单分析,可以知道:孔子的“道”是在先秦激烈动荡的变革中产生的,他带有强烈的经世和实践特点。孔子在继承和发展了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以道自任,坚持人格独立,忧国忧民,为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奔走呼号,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修己安人”和“忧民之忧”成为后世士大夫不断追求的精神实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
[2]康有为.论语注・泰伯第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2.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08.
[4]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65.
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直到今天,我才真的明白他的道理。是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是不会在一起谋划的。志趣不同的人,又怎么能一同共事呢?
时光飞逝,我们在渐渐的走远,身边的朋友也变得屈指可数。我们都穿上了虚伪的面纱,有人陪伴,却没人理解。嬉闹的朋友们即使有再真诚的心,也终没有几个能走进我们的内心。有时候想拼了命的去抓住一个人,难免会卑微到极致,信心被磨灭了,志气也逐渐消退,后来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不是一路人。
曾经我会想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耐心,人与人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现在感觉真的有点幼稚,或者说可笑了。不知道是年纪大了变得世故还是怎么,没有了以往的执着和勇气,开始学着淡然,等待,在随遇而安间默默的行走着,不会强求,更不会低头。甚至都懒得和别人拌嘴,本不是一路人,各自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应该只有出现利益的时候才会在一起吧。争论不休又有什么意义呢?并不像书上写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家庭里,多么温馨多么和睦。这是哄小孩开心的话。我们每个人活着,他都是一个个体,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有的只是那层虚伪的膜。
人生浮浮沉沉,成王败寇在所难免,少一些计较,有句话不是说:你想要的东西就放他走,要是你的,他还会回来,不是你的自然就远走了。有些人野心大,追求的是钞票,有些人懂情调,追求的是情感,有些不思进取,追求当下的快乐。有些人目光远大,却眼高手低。
人心各异多的数不过来,我想我能做的只是在珍惜同行者的前提下静候那些能和我同船的人。
至于那些不在一个频道的朋友们,我也会一如既往的付出真诚。志向虽多,只要仁义道德不变,我们依然坦荡荡。而那些长戚戚的小人,只能选择敬而远之了。
如有明犯己者,虽弱必诛!
关于道路工程学的论文
毕业实习是整个毕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叫许耳环界。通过组织参观和听取一些专题技术报告,收集一些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资料和素材,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或道桥工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2、了解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分类及功能作用、结构类型及特点、结构构件的布置及荷载传递路线、主要节点的细部构造和处理方法等;
3、了解建筑物的施工方法;
4、了解建筑、结构、施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建筑结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工程创新点与特点
⑴ 主桥跨度大:大桥斜拉桥主跨504米为世界共类桥梁跨度之首。
⑵ 桥梁荷载重:该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按四线铁路修建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可以同时承载2万吨的荷载,是世界上荷载量最大的公铁两用桥。
⑶ 设计速度高:此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客运专线的大跨度斜拉桥,客运专线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按250公里/小时作动力仿真设计。
⑷ 结构型式新:大桥首次采用三片主桁、三索面的新型结构形式;公路桥面采用正交异性板或混凝土与钢桁结合体系,铁路桥面系采用混凝土与钢桁结合体系;主塔上设有约束梁体纵向位移的大吨位液压阻尼装置。
⑸ 施工工艺新:2号主塔墩基础首次采用巨型双壁钢吊箱围堰整体浮运锚墩预应力精确定位新工艺;3号主塔墩基础采用巨型双壁钢吊箱围堰整体浮运重型锚碇定位施工工艺;首次研制扭矩30tm动力头钻机用于φ3.4米大直径钻孔桩施工。
⑹ 施工难度大:平面尺寸长70米×宽44米的巨型双壁钢吊箱围堰工厂整体制造横向下水浮运定位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高,居同类工程之首;围堰平面定位精度在5厘米内,钢护筒垂直度在1/500内;φ3.4米大直径钻孔桩在软硬胶结不均砾岩中施工;16000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控制;新型三主桁制造架设及新型板桁组合结构施工精度高、工艺要求严、施工难度大;截面451φ7毫米长271米镀锌平行钢丝斜拉索制造与安装;188.5米高主塔垂直度及斜拉索索道管空间定位施工控制;自重2×1300吨大吨位箱梁整体现浇施工。 ( 桥梁施工管理研究)
上一篇:学位论文如何修改
下一篇:查重评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