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官场的论文
研究官场的论文
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
毕业论文对很多没写过论文的同学来说,可是件难事。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篇从《西游记》透视官场百态-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西游记》不但是一部神魔小说,更是一部官场小说。然而,把它作为官场小说来研究的较之甚少。本文试就把《西游记》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来论述,描写出了封建官场的虚伪与罪恶,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冷酷。
【关键词】西游记 官场 百态
前 言
熟读《西游记》之后,从原本的对僧徒四人以及众仙、妖的爱憎中超脱出来,隐约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个牵着全文的脉络,那就是“官场”两字。
对《西游记》的研究,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对书中人物的研究,如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甚至是对各个神仙菩萨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有的专家学者说《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官场小说,之前我总是将信将疑,好端端的一部神魔小说,凭什么要硬生生地和官场扯上关系呢!偶尔浏览的几个专家的观点也觉得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可是,当自己真正以研究的眼光来审视时,以超脱普通的爱憎情感来重新细读《西游记》之后,隐隐约约中,也看出来书中所描绘的僧徒与神妖之间的关系确乎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自古以来,官场,就是一个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又敬畏的地方,里面总是有很多的故事和丰富的内容。同样,《西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神灵妖魔,与封建社会的愚昧迷信思想以及“家天下”的封建官场制度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神秘邪乎,而且畏惧。
然而,官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曾经看到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官场:官场没有裁判,谁叫得最响,谁就是歌唱家;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然而,叫得最响的,未必是唱得最好的;得了冠军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官场永远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分春夏秋冬①。
这段关于对“官场”的定义,可谓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官场的本质。我曾经看过许多官场小说,里面都是赤裸裸地描述权钱、权色交易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西游记》中的官场,却写得相当隐晦,在封建官僚的高压下,作者高明地把抨击封建官场制度转化为神魔之间的斗争,今人读《西游记》,只有通过透视,才能看出其中描写的官场百态。
作者是高明的,他的《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关系很简单,不外乎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与众多神仙、鬼怪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情节脉络也很清晰,就是写师徒四人如何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可就是在这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透视出了另一种文化——官场文化。
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百态横生。从《西游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场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官员之间互相踢皮球与官官相护、贿赂与腐朽丛生、凡事都讲究后台靠山、关系网复杂以及官场中的怀恨报复等。
注:①选自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 编著的《官场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第1页
一、踢皮球与官官相护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有时候碰到的妖怪太过邪乎,凭己之力无法降服,只好上天请道行更高的神仙帮忙。在请求援助的过程中,我们便有机会看到神仙们的另外一番面目:不是互相踢皮球就是互相包庇。这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现在俗称为关系学,是官场上的一种关系学。有人这样给“关系”一个说法:看不透人情世故,做什么都不灵;深谙关系之道,方能处处游刃有余。
且看《西游记》书中这样的一个例子:
那人(乌鸡国王的魂灵)道:“他的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异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三藏道:“陛下,你阴司里既没本事告他,却来我阳世间作甚?”那人道:“师父啊,……夜游神……着我来拜谒师父。他说你手下有一个大徒弟,是齐天大圣,极能斩怪降魔。今来志心拜恳,千乞到我国中,拿住妖魔,辨明邪正,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从下划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神界的政治关系,和人世间的政治关系是一样的,打官司,讲得是亲戚朋友的关系,自古衙门一个口,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关系也免谈!官与官结亲,官与官是友,那些地位低下、没有人事的人要打官司,要想扳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谈何容易!只有两个字:没门!
这种情况不但在神界鬼界,人间照样也存在。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结识比自己官大的、地位高的人,并与之或称兄道弟,或沾亲染故,总会绞尽脑汁地攀上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铺好路子,甚至是一旦自己出了问题,上面也好有人担保庇护。这种现象,即为“官官相护”。平民百姓以及那些小官们被这些人侵害,莫想讨回公道,也无从告起,只能是忍气吞声,含冤饮泣。再看衡阳峪黑水河神的遭遇,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只见那下湾里走出一个老人,远远的跪下叫:“大圣,黑水河河神叩头。”行者道:“你莫是那棹船的妖邪,又来骗我么?”那老人磕头滴泪道:“大圣,我不是妖邪,我是这河内真神。那妖精旧年五月间,从西洋海趁大潮来于此处,就与小神交斗。奈我年迈身衰,敌他不过,把我坐的那衡阳峪黑水河神府,就占夺去住了,又伤了我许多水族。我却没奈何,径往海内告他。原来西海龙王是他的母舅,不准我的状子,教我让与他住。我欲启奏上天,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今闻得大圣到此,特来参拜投生,万望大圣与我出力报冤!”(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来说,如上面划线的语句,黑水河神伸冤无门,自身又无力报仇,结果往往是会寻找另一条出路:找个英雄替自己出气。于是乎,孙大圣便成为他伸冤昭雪的一根救命稻草,一个可以寄托的希望。在封建社会,这种打抱不平的事常有发生,源头就是为官者的踢皮球或官官相护,不能为民排忧解难,使得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冤屈难申,只好另谋出路。英雄也就应运而生。正所谓官逼着民反,为官者不作为,只顾一己之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
《西游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官场的本质上来讲,这种踢皮球或官官相护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不得罪于人,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想因为一点在他们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明哲保身。我们再看书中这样一段情节:
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如来明明知道青牛是什么妖怪,与何人有关,可是他就偏偏不点破,只叫孙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如此看来,这个如来佛祖的城府是何等的深!他深谙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学,懂得领导之间要“官官相护”,不要互相拆台,更是不超越彼此的管辖范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清理门户也不需要由他来强出头,况且说不定人家是“故意”放青牛下界去考验唐僧师徒来着,何必为这事去得罪于人呢!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踢皮球”现象了。一个“皮球”, 一个有点刺头的皮球,踢来踢去,谁也不接招,谁也不想也不敢接招,从哪里来的,踢回哪里去,甚至是踢给别人,迂回包抄,往来反复,就是得不出一个结果,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上级安排任务踢皮球,下面出事情了踢皮球,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处理问题上踢皮球,谁也不想多干活,谁也不想自己吃亏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因为自己多做了事情出了风头结果招来人家的嫉恨报复,却又得不到上级的赞许和提拔。
二、“潜规则”原来是“显规则”
曾经有一位官员这样定义“潜规则”:“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把潜规则的本质揭露了出来。在封建社会,要想在官场上混,要想混出个名堂,不懂得一些“道道儿”是行不通的,是迂腐的表现。“道道儿”就是潜规则,不需要别人点破,但一定是彼此间心知肚明,无师自通。
在《西游记》中,也有不少故事情节反映了“潜规则”的存在。不过,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
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
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二尊者开口便把话说得很白,伸手向唐僧要人事。然而唐僧师徒欲取真经,沿途跋涉,一路化缘而来,亦不受人家的赠送,哪里会有什么“人事”相送?阿傩、伽叶见捞不到好处,便把无字经蒙骗师徒四人。后来事情暴露,仍是厚着脸皮讨要“人事”,嘴里还振振有词:“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说得多么理直气壮!就连如来也如是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如此看来,在如来佛祖那里取真经,是有规矩的,不过这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成了名正言顺的“显规则”了。没好处费就想来讨要东西,只能是白纸相送,还谎称“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由此折射出的封建统治阶级蒙骗百姓的手段是多么的不要脸!伸手要贿赂,赤裸裸地刻画,绝妙的讽刺。
让“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的缘故也。
三、背景是保护伞
一个人在官场上混,混得如意不如意,前景能不能被看好,有没有出头,很大程度上得看这个人有没有背景,背景深不深,后台硬不硬。平步青云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落千丈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也得归功于“背景”二字。
我说“背景”是一个人在官场上混的保护伞,是因为背景既可以保前程,也可以保性命。有了好背景,前途一片光明,提拔有望;有了好背景,出了问题也可以弄个“保外就医”,就算丢职也能保命。
在《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跟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途中,数次遭遇邪乎的妖怪,不得已到天竺请如来帮忙解决。我们暂且来看这两次孙悟空上西天请如来降魔的情节:
⑴、孙悟空遭遇大鹏精,如来如是说:“但那三怪,说将起来,也是与我有些亲处……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大鹏金翅雕开口对佛应声叫道:“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如来道:“你在此处多生孽障,跟我去,有进益之功。”妖精道:“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如来道:“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我们来分析这个故事情节,大鹏金翅雕和如来有沾亲带故的渊源,所以即使这妖怪之前如何折磨欺侮唐僧师徒,仍然会得到赦免,得到法外开恩,甚至如来还说:“跟我去,有进益之功……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看看,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犯了法,又如何?!!
我们再来看孙悟空另外一次请求如来帮忙的情节:
⑵、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八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耳猕猴死于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同样是妖怪,同样是孙悟空对付不了而求救于如来,可是为什么六耳猕猴的命运和大鹏金翅雕的命运竟如此不同?一个犯了罪不但能够赦免,还能够“有进益之功,可以先祭汝口”;而另一个犯了罪,却只能就地正法,毫不足惜。
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有无背景的缘故。一个是如来的娘舅,一个是不入类的化外之猴,其命运当然会不同!大鹏金翅雕作难,如来是好言劝慰,许下诺言;而六耳猕猴作难呢,如来先是明知故问地询问观音谁真谁假,继而恼羞成怒地下令大伙动手,待妖精被悟空打死时,又假惺惺地不忍道:“善哉善哉!”面对这两种结果,旁人作何感想呢?就连孙悟空如此叛逆,也不多言语,返身继续保唐僧去了。
如来佛祖是西天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他所说的话就是圣旨,所作出的`决定人人都必须服从,心不服也得口服,没人敢反抗。这就是权力的好处,权力可以使一个人欲望膨胀,为所欲为。如来想赦免谁想打死谁,就在于他的一张嘴。正事有这等利害关系,谁不想拼了命和他结交攀关系呢!有了如来作背景做靠山,即使下界为妖害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神界犹如此,人间何以堪!
四、关于山神土地与妖怪
那行者打了一会,打出一伙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跪在山前,叫:“大圣,山神土地来见……那洞里有一个魔王,神通广大,常常的把我们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甚么常例钱……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行者道:“汝等乃是阴鬼之仙,有何钱钞?”众神道:“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万望大圣与我等剿除此怪,拯救山上生灵。”(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山神土地本是一方管理治安的官员,可是在《西游记》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旦一座山头有了妖魔入住,那这里的山神土地就一个个变得畏畏缩缩,不要说管治抵抗,就连上告的勇气都没有了,甚至是任由妖魔欺凌宰割,天天忍气吞声,颜面扫地,只一味地企盼有人来搭救。如上面材料中的山神土地,被红孩儿百般ling辱,连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虽说自身的力量不足与红孩儿抵抗,可是也不懂上天入地寻求帮助,只是愚昧地等待有人搭救。好不容易来了个孙悟空,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在我看来,作者在书中反复多次地安排这样的情节是有深意的。山神土地就好似人间的地方官员,妖魔鬼怪就犹如地方上的黑恶势力。有多少的地方官打黑除恶不力,不但没法保境安民,连自个儿也被那些黑恶势力的操纵了,任由恶魔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更有甚者,有些官员还助纣为虐,充当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不肯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害人毒瘤,采取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黑道横行,天天只盼望上级会派人来处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这样的态度,虽不似那些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的官员,但这种“不作为”的为官态度照样也没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五、你犯我一尺,我犯你一丈
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目的是为了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赡部洲的人民,是一种纯粹的义举。根据如来的说法,取经路上所有的妖怪,都是他们故意设置的,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取经的诚心,也为了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然而,就是这样纯粹的义举,为了解救南瞻部洲的人民的动机,在我看来,却是一场政治骗局,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行者道:“菩萨,这是你坐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却怎么走将来成精,你就不收服他?”
菩萨道:“悟空,他不曾走,他是佛旨差来的。”行者道:“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菩萨由于一己之仇,便要教一国之民受苦难。俗言一人做事一人当,乌鸡国王将菩萨浸入河水,理应由国王一人承担此罪过,可是,我佛慈悲,却教妖怪篡了国王的位,霸占了他的后宫,害了不知多少百姓!更有甚者,有天竺国凤仙郡一案: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节选自《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玉帝因凤仙郡侯三年前的一次过失,触犯天颜,惩罚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结果呢?受苦的当然是黎民百姓,使得当地“连年亢旱,累岁干荒,民田菑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沟浍空。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
百姓有何罪?因为皇帝郡侯的过失,却要老百姓来承担痛苦,天理何在?就是这样残害百姓的作为,却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固然需要,却为何要搭上黎民百姓的身家性命?其实不然,考验是假,报复是真。考验只是一个借口,报复一己之仇方才是目的。官场险恶,为了达到目的而玩弄手段权术,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此乃“权”之过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领导要惩治下属,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即使是莫须有罪名。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事多了,统治者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处罚下属,完全没有法理可言,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玉帝、菩萨,为了报私仇,便纵容自己的爪牙胡作非为,报的私仇之快,也陷百姓于苦难之中。
六、尾声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冷眼看书中各色人物的乖张举止,影射的是封建官场的险恶,人世的炎凉,社会的腐朽。小说运用象征主义以及暗喻的手法,讽刺了为官者的虚伪与冷酷,口口声声说是救民於水火之中,仔细分析开来,却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才无故生端些是非出来而已。所以说,在官场上,神亦是鬼怪,鬼怪也可以是神。
一部《西游记》,道出了官场之百态。
参考文献:
[1] 张耀南、李柏光、肖伟中等。 《官场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 陆 钦。名家解读《西游记》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我想写一篇关于清朝官员政绩考核的论文,官员处罚和官员虚衔方面的书有哪些?
《清史稿》 《朝鲜李朝实录》 《国榷》
《崇陵传信录》 《清稗类抄》《清实录》、起居注
《清朝文献通考》原名《皇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志》
《四宜堂集》《国朝宫史》《乐善堂诗集
御史的“专业”揭参
御史即监察御史,广义讲还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及诸道监察御史等,隶属于都察院。御史的主要任务是“察官”,而“察官”主要就是纠举贪官。顺治九年上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如满汉各官,有贤有否,督、抚、按各官有廉有贪……皆令分别察奏。”都察院《宪纲》开篇中有“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可见,揭参贪官污吏是御史的本职、“专业”。
湖北巡抚张汧系大学士明珠的私党。仗明珠之势,张汧为所欲为、有恃无恐,在其任福建布政使期间造成公库亏空。康熙二十六年,借口弥补这个亏空,张汧公开向下级官员勒索、向盐商派收。按当时规定,造成亏空是要当政者自己弥补的;但如确是因公亏空,是可以获准免赔的,甚至可以“拖黄”。所以,张汧其实是以弥补亏空之名、行贪污之实。经查实,张汧共勒索、派收得银9万余两,贪污入己。对张汧所为“言路莫敢摘发”,但他碰上了御史陈紫芝。经过调查,陈紫芝向朝廷告发了张汧的所作所为,并言“当日保举之人,必有贿嘱情弊,请一并敕部论罪”,矛头显然有所指。张汧难逃其纠,被判绞监候;明珠没受牵连,保举张汧为巡抚的户部侍郎王遵训、内阁学士卢琦、大理寺丞任辰旦撤销职务;保举提拔张汧为布政使的大学士梁清标、尚书熊一潇开恩免于撤职、降三级留任;陈紫芝升任大理寺少卿。陈紫芝“以峭直受上知”,但“同朝多侧目”,其中可能尤为明珠所不容;陈紫芝无病而卒,卒前只是在明珠那喝了一杯茶。由此可见,御史乃杀机暗伏的险途。
乾隆六年,左都御史刘吴龙奏劾浙江巡抚卢焯受贿营私,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在嘉兴府桐乡县汪姓分家一案中,经嘉兴府知府杨景震收汪家贿赂5万两银子(杨另收3万两);二是收嘉兴县知县阎沛年贿赂银2000两,将阎提补漕运判官一缺;三是在委任州县官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按官职大小决定银两多少。上述问题查实后,卢焯被处绞监候。到乾隆八年,卢焯还在“候”着。“在候”这一年多时间里,卢焯将受贿银两全部退出;鉴于此,朝廷决定不绞了,改发军台服苦役。服到第八年时,卢焯被召回京师为民——乾隆南巡到海塘时忽念起卢焯的修海塘之功遂做出了“召回”的决定。乾隆二十年,在京闲呆了四年的卢焯被起用为鸿胪寺少卿兼西安巡抚,一年后又任湖北巡抚。此案后,刘吴龙升任刑部尚书。此案中的杨景震绞刑如拟。同案还查出已升任山西布政使的原嘉湖道吕守曾贪赃逾万;在押解到浙江审理的过程中,吕畏罪或畏刑讯自缢于狱中;吕不用执行绞刑了,但家属要退赃入官。其实卢、吕均是颇有才能和政绩的——卢案发后“杭州数百民为焯讼冤”甚至“毁副都统衙前鼓亭”,二人怎么就动了杂念图谋私利了呢?结果受苦的受苦、自杀的自杀。此案因惹发民怨、滥用大刑、案犯自缢狱中等诸多疏漏而被乾隆责为“办理不妥”。
与卢焯案同时的鄂善案是陕西道监察御史仲永檀密报的。鄂善乃步军统领,在俞君弼(工部凿匠、有财无子)其亲戚许秉义争其财一案中收俞家银1万两。这就是仲永檀所报案情,比较简单。就是这1万两银子毁了“九门提督”鄂善。鄂善是乾隆非常信任的一员干将。对仲永檀的密报,乾隆非常重视,命亲王、大学士、尚书共7人秉公查处,并每日报告一次调查情况。7人五、六天的调查结果是:鄂善受贿事实确凿。乾隆把这7人和鄂善找到一起,当面询问鄂善,鄂善沉默一会儿后从实招了。乾隆唯恐其中有冤,又命复审详议,复议结果如谕令:依律当绞立决,法外开恩,容自尽,使有全尸。一听“要死”,鄂善突然翻供。本来乾隆想尽量缩小此案的影响,以赐自尽了事,不想这鄂善图苟延活命竟翻供抵赖。对鄂善的欺罔之举,乾隆非常愤怒,谕令将鄂善撤职严审。结果“恩”没了,绞立决,虽同样是死,此状颇惨:派新柱、五十七将鄂善押回家中自尽,并查抄家产、追缴1万两赃银。事后,仲永檀得升佥都御史(在副都御史下,乾隆十三年裁,相当于副部级监察官)。
乾隆四十七年,江南道御史钱沣疏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纵营私、吏治废驰。对国泰的劣迹,乾隆早有耳闻,但未尽深信,此前两年军机大臣阿桂、福隆安就曾密奏皇帝将国泰调进京以免捅出更大乱子;与国泰交接甚密的兵部尚书和珅也主张将其调任京官,怕其“声名狼藉”下去株连自己。但在督抚大员的任调上,乾隆更喜欢“圣断”。乾隆问国泰优劣于于易简(于任布政使大得国泰保举),于则说了一大堆好话。乾隆不知这于易简为人逢迎、懦弱无能、只会阿从,虽然他是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正是凭的这层关系,乾隆才信得他,希望得点实情,但于易简显然没有说实情。乾隆让军机大臣问过钱沣得到肯定回答后,派和珅和左都御史刘墉并钱沣一道往山东查国泰案,和珅任“组长”(这是让大贪官主查小贪官);乾隆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和珅最能领会乾隆的意图。这国泰确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其父为四川总督,少便骄横无礼,纨绔异常,为官也是贪纵刻薄,对手下(包括其父的手下)动辄呵斥;经查实其在年节及调任官吏等时机收受州县官吏大量金银及物品,银即8万余两。查于易简并无贪赃受贿,因其为布政使“诸事不能主持,一味迎合巡抚”而为人所鄙视,所以并无人送以重礼。即便如此,于易简也没能逃脱干系,以不但知情不举反而曲意掩饰,谕令与国泰同刑:加恩赐令自尽,地点刑部大牢,监刑官侍郎诺穆亲。钱沣升任通政司参议(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副主任级主管)。钱沣敢于言事任事,乾隆“凡遇劳苦事多委之”;他为官清贫,甚至御寒的衣服都缺,终至积劳成疾,乾隆六十年卒,年五十六岁。一说钱沣是和珅用毒酒毒死的,和珅素恶钱沣,闻钱沣欲劾自己,便寻机先下了毒手。
上级对下级的揭参
清朝对于官员的监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前面讲过的来自监察机构的“专业”监察;另一个就是行政机构内部的监察。这种内部监察主要表现为上级对下级、长官对属员的监督;特别是在总督和巡抚之间,要互相纠参,否则一旦一方“出事”,另一方必受株连,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总督“敢于”监督巡抚。可见,上级对下级贪腐行为的揭参也是清朝官员贪腐案发现、揭发和参奏的“主渠道”。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巡抚苏克济参奏太原府知府赵凤诏:贪赃枉法,巧立税规,勒索商民,收受赃银30余万两。这赵凤诏是很有点来头的,其父是深得皇帝信重的、很有清廉名的当朝户部尚书赵申乔(《清史稿》评其:清介绝流辈,慷慨足以任国家之重)。看来这苏克济也是很有些胆量的。皇帝一面派人往山西查处此案,一面让都察院将有关情况转告赵尚书,赵尚书当即气得昏死过去,醒后立即上书皇帝请求撤职。康熙责其辞呈言辞忿激,非大臣体,命任事如故。康熙在其辞呈上批示说:我到山西龙泉关巡视,凤诏入谒,问巡抚噶礼贤否,凤诏言噶礼为山西清廉第一,我因凤诏是你的儿子而信之,提噶礼为江南总督,结果去年噶礼以贪败;我问张鹏翮(吏部尚书)凤诏如何,鹏翮言其贪,果然。最后查实赵凤诏收受赃银174600两,办案人员以其受皇恩深重议从轻判斩监候。皇帝令九卿讨论,九卿意见斩立决。康熙同意了这个意见(并令追赃),但搁了一年(康熙的意思)以后才执行。廉父贪子,问题出在哪儿呢?
云贵总督硕色是云南巡抚图尔炳阿(曾代理过云贵总督,可能在硕色之前,那要算硕色的前任了)的上级。乾隆十五年,硕色对图尔炳阿的一纸参奏让其得了个斩监候,后因其“赃未入己”获得释放。事情源于云南永善县的国库亏空。知县杨茂向知府金文宗报告说,钦差大臣舒赫德等一行人到本地阅兵,在本县吃住,旷日持久,开支很大,造成本县亏空7000两之多,请求上级帮助弥补。金文宗亦曾陪同舒钦差阅兵,对杨茂所报比较清楚,于是他又向云南布政使宫尔劝报告,宫表示同意并报巡抚图尔炳阿;图尔炳阿批准了知县、知府、布政使的由省财政拨款代永善县弥补亏空的请求。硕色认为,这是上下共同舞弊,于是向朝廷参奏了图尔炳阿。乾隆也这样认为,舒赫德阅兵途经多县,其它县无任何反响,为什么唯独永善县如此;这是贪官污吏侵贪钱粮的一种惯用借口,布政使、巡抚不能发觉贪行,反而用库银弥补,一律革职调查。乾隆主观认定其中必有贪污行为。刑部调查、审理后认为,亏空属实,图负有领导责任,但图并没有贪污,判图流放吧。刑部隐下了钦差逗留该县日久、消费颇多这一实情。刑部的意见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大笔一挥“斩监候”,并严厉申斥了刑部。杨茂、金文宗、宫尔劝自然躲不了处罚,官是做不成了。实际上包括图尔炳阿在内,他们4人可能都被冤枉了,受处分的很可能是舒钦差,这是题外话。图被释放后,又被起用为多省布政使或巡抚。
继任对前任的揭参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塔永宁接替蒋洲任山西巡抚,刚由山西布政使升任山西巡抚不久的蒋洲则调任山东巡抚。塔永宁到任不久即参奏蒋洲贪纵,造成山西国库严重亏空;同折还点名参奏了山西按察使杨龙文。塔永宁是那种“自己不贪财恋色,还容不得别人不干不净”的人。蒋洲是大学士蒋锡廷之子,娇生惯养,纨绔成性,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仗势平步青云,在山西由按察使而布政使而巡抚,一路飙升。杨龙文原为冀宁道道员,为人狡诈,善于逢迎,故被历任上司引为心腹。正在京“面圣”“陛辞”的蒋洲得知塔永宁的举动后,马上安排杨龙文和太原府知府七赉组织各州县拿银子弥补亏空。后查实蒋洲共造成亏空17000余两,主要用来“逢迎结纳”了。杨龙文除了帮蒋洲补亏外,还有私自动用库银、侵扣亏缺官银等罪。乾隆最后认定,蒋洲、杨龙文依拟斩立决;七赉助纣为虐,著斩监候。此案中除了塔永宁的作为可赞外,还有一人的作为可赞,就是河东道道员乔光烈,山西全省只有乔光烈所属的浦州府没有如杨龙文所派出银子,乔还奉命捉拿杨龙文并兼理冀宁道、专审杨龙文一案。
乾隆四十六年,朝廷“举一反三”、吸取“甘肃米案”(王亶望案,后有述)的教训,决定在全国开展“开仓查亏”运动。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奉命对本地仓库进行了核查,结果查出了其前任、已调任盛京将军的索诺木策凌虚报粮价、进行贪污的问题,遂向朝廷做了奏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查实了索诺木策凌与部分州县官上下一气、共同贪污的问题:索收受州县官送的银子计2万余两、物品若干,之后便听任这些州县官虚报粮价、实施贪污,多的贪污达33000余两银子,同时还造成官库亏空。九卿、大学士拟定索诺木策凌斩立决,乾隆谕令斩监候,后又照山东国泰案赐令索自尽;另有2名知县斩立决、3名知州斩监候、6名州县官(有的已退休)充边且遇赦不得省释。事情往往是这样,上官得(贪)“一点”,下官(在当今包括一些奸商)可能得(贪)“两点”,国家(朝廷)则会失“万点”;上官的官职越高,国家“失”的会越多(且不说“下官”了)。
同谋“先下手”的
乾隆二十二年,云南巡抚郭一裕奏折揭发云贵总督恒文(郭的顶头上司)五罪:1、向属下派购黄金,且不按市价给付银两;2、查阅营伍时,索要人参和茧绸;3、在接待进见的属员时,其家人乱讲话并收受“朝廷命官”的“门包银”;4、巡查州县期间住过180余处,随从家人跟其一路搜刮;5、在军队任职的侄孙向云南府知府勒借银两。
初看这似乎是来自下级的揭参,实际上是“同谋‘先下手’”型的。郭一裕列举恒文“五罪”之首罪就是出自郭的主意,且一同操作的。郭一裕与恒文一同到任云南,恒为上级;在与郭商量购些土特产进贡一事时,郭说云南别无佳产,唯有金子尚属贵重,何不打造金手炉进贡,并出示了炉样;恒认可了郭的主意。于是郭、恒分头向州县官派购黄金,州县官又向商户派购;市价1两黄金换14两银子,而恒只给付7-10两不等,闹得怨声载道。郭一裕一看不妙,恒这样蛮纵张扬、颐指气使,早晚得出事,干脆先下手为强吧,免得一齐栽下去,便赶紧歪歪扭扭地(郭的字写得很不好)写了奏折……经刘统勋查实,郭所奏诸项基本属实,恒一面进贡一面借机敛财,查抄家产财物共合银子37466两8钱7分7厘,拟斩监候,乾隆令就途自尽;得令时恒文正被押解到湖北荆门……“庸鄙”(乾隆语)的郭一裕虽“不至如恒文之狼藉”,但巧诱同官、些有不法,又先发制人、希图卸罪,拟“杖一百,流三千里”,乾隆令“发军台效力”。
要说这郭一裕也够“庸鄙”的,恒文固然不是,但郭所为也太不君子,出了“馊主意”又私下密告,实有失官道正直,结果害得恒上级一碗“归天酒”归了天,自己到有机会“输金赎罪”,闲呆了几年后,还当上了河南布政使。郭太会媚上、自保了,刘统勋尽管怀疑他十六、七个姨太太怎么养了,却没能查出他有其它罪过;做山东巡抚时,曾因请进贡养廉余银1万两而被乾隆面责,乾隆由此定语其“庸鄙”。而现实是,在官场,“庸鄙”者往往更有市场,此案中郭就得到了乾隆的宽护,后来还准其“纳赎”,又起用其为三品按察使(河南);乾隆对郭的好感可能就来自于他的“敢送”。
乾隆三十四年,贵州巡抚良卿向朝廷奏报所属的威宁州知州刘标在承办铜铅开采、冶炼、运输事务中有不法行为:100万斤铅的运费领出了,铅却不知运哪儿去了;铜矿一直不能投产,空耗费用,其中显有贪污、隐瞒行为。与前述郭、恒案相反,看上去这似乎是“上级对下级的揭参”,实际上这也是一起“同谋‘先下手’”型的。得良卿奏报,朝廷令解刘标职由良卿审理,同时责良卿不实力督办铜铅事宜,朝廷一再追查才将刘标参奏,要求其不得袒护刘标,否则从重治罪。这让良卿有些为难,于是他复奏朝廷,检讨了自己的责任,继续揭参了刘标,同时又揭参了有徇私舞弊之嫌的粮驿道永泰、大定府知府马元烈,并请朝廷派大臣到省同审。根据良卿的参奏,刘标、永泰、马元烈三人是革职的革职、抄家的抄家、拿问的拿问。这三人本来与良卿的关系都非常好,是良卿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便先下手为强揭参了这几位曾同流合污的手下。得知良卿“不仁”,永泰、刘标也只能“不义”了,他俩分别向朝廷呈文,将良卿及前任贵州巡抚、现任湖南巡抚方世俊和贵州按察使、代理布政使高积诸事一一告发。最后查明,良卿的主要罪过是对刘标造成的亏空不但不及时参报反而蓄谋掩饰,另外还收了刘标送的一些物品;高积则为官作商,竟在官衙倒卖水银、燕窝、绸缎;方世俊在有关铜矿事宜中收刘标银1000两及酒、玉器等物品。最后经乾隆审定,良卿于贵州省城就地正法,二子发伊犁与厄鲁特为奴;方世俊、高积绞监候;刘标斩立决;永泰斩监候;马元烈革职、赔亏。这良卿比郭一裕更“庸鄙”,身为布政使、巡抚,该管(人、事)的时候不管,管不了的时候又推责于属下、递出了
你也可打 清朝官员处罚 百度搜
记的采纳哦
呵呵呵呵呵呵呵
求文章 <一个县的官场生态>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两年,写出25万字的博士论文 求文章
你搜索冯军旗,他的几篇文章都在网上了:
1、南方周末: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
2、29岁代县长闫宁的简历分析
3、县政中的“政治家族”式微了吗?
4、中国青年报:一个县的官场生态
至于论文全文,现在太敏感,不大可能弄到。
北大博士论文揭官场生态,这篇论文都揭露了那些问题?
应该叫做官场政治家族,而不是官场家族政治。这支新形势下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紧密的势力,就是当今社会的主宰力量。你加入不进去,只能被蚕食,谁能奈a,搜狐微博上找到的
1000字论文范文6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 文章 ,简称之为论文。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1000字的论文 范文 ,仅供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们越发的感觉到 人际交往 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我认为,人际交往时获取友谊的重要途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新的群体的构成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搞关系”算不上一个褒义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光彩行为,但有一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搞关系”,这个关系“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员工关系经理。员工关系经理是个不太常见的头衔,只有在正规的外企、国企集团、合资企业中才能觅到他的踪影。他的工作职责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处理员工和 公司的关系,即传统意义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是员工内部的关系协调。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工作中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用文明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在社会集体关系网的地位的体现,用庸俗的角度说,就是兄弟多,讲义气的一定是“大哥”。
当然,结合你的实际,我个人也有一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如果你的所在单位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主线单位,那么亲属关系及世交关系,才会对你有直接性的帮助,如果是支线单位,那么你的主管领导将对你的前途起到直接作用,但前提是看你如何去做,你的综合能力如何。如果你所在单位是普通地县市的主线单位,那么除上述关系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是支线单位,基本就是靠经济实力和自身能力,所谓自身能力不完全是工作能力,70%是为人处事,也就是你所说的人际关系。总之,人际关系也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来用。
官场上有三句话说的好“再大的领导、再大的官,也要看小爷翻不翻(脸)”“小爷喜欢玩你的话,当你是个玻璃球,小爷不喜欢玩你,你就是个玻璃碴子!”“如今都讲究“双盈”和“实效”,主要看你需要不需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有趣的共振现象
唐朝的时候,洛阳的一座寺院里出了一件怪事。寺院的房间里有一口铜铸的磬,没人敲它,常常自己“嗡嗡”地响起来,这里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口磬和饭堂的一口大钟,它们在发声时,每秒种的振动次数—
—频率正好相同。每当小和尚敲响大钟时,大钟的振动使得周围的空气也随着振动起来,当声波传到老和尚房内的磬上时,由于磬的频率跟声波频率相同,磬也跟着振动起来。发出了“嗡嗡”的响声。这就是发生振动的共振现象,也叫共鸣。
你注意过吧,胡琴的下端都有一个不小的“肚子”——蒙上蛇皮的竹筒。当你兴致勃勃地拉起胡琴时,琴弦的振动通过蛇皮会引起“肚子”中空气的共鸣,使发出来的琴声不仅响亮,而且音乐丰满,悠扬动听。人们把这种“肚子”叫做共鸣箱。你瞧,扬琴、琵琶、提琴、钢琴等乐器,不都有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共鸣箱吗?
除了共鸣箱之外,人们利用共振现象来做的好事还不少呢。
建筑工人在造房子的时候,不论是浇灌混凝土的墙壁或地板,为了提高质量,总是一面灌混凝土,一面用振荡器进行震荡,使混凝土由于振荡更紧密、结实。
大街上的行人,车辆的喧闹声,机器的隆隆声——这些连绵不断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听力。有一种共振性的消声器,是由开有许多小孔的孔板和空腔所构成。当传来的噪声频率与共振器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就会跟小孔内空气柱产生剧烈共振。这样,声音能在共振时转变为热能,使相当一部分噪声被“吞吃”掉。
此外,粉碎机,测振仪,电振泵等,也都是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工作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共振现象也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当军队过桥的时候,整齐的步伐能产生振动。如果它的频率接近于桥梁的固有频率,就可能使桥梁共振,以致到了断裂的程度。因此,部队过桥要用便步。
在我国西北一带,山头终年积雪。每当春暖花开,山上冰雪融化,雪层会离开原来的地方滑动。往往一次偶然的大吼声,厚厚的雪层就会因为共振而崩塌下来,因此规定攀登雪山的勘察队员,登山队员不能大声说话。
我们要将共振充分运用到各个科学领域,还要防止共振现象给生活、工作、环境带来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
研究背景:中国学校 教育 普遍采取的是老师测评的 方法 ,由老师单方面给予学生评价,老师单方面的测评有着客观,公正,高效的优点,但不免存在与学生间缺少沟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参与度方面的缺点.本实验意在对比自我测评与老师测评的优缺点,进而研究学生自我测评的可取性.
研究内容:1.学生 英语口语 表现的自我测评与老师测评是否存在差异?2.如果存在差异是由什么导致的呢?3.自我测评相对于老师测评有什么优势呢?4..第二轮的学生测评会与老师的评价相接近吗?
研究方法:
1. 总体简介:通过两周的培训与十周的两轮的测评,测评由师生配合完成,评测标准包括四部分,每部分五分制.通过两轮学生自我测评与老师评价之间的的对比,以及发放的相关实验的问卷调查,根据其调查结果以及测评结果的差异反映实验结果.
2. 参与者:广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包括18位女同学,10名男同学,22名英语专业的同学和6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验研究前,他们都以及 学习英语 6-12年.
3. 具体实验过程:A,通过评估培训确保学生们懂得测评的方法及准则,b,通过举例说明及老师及时的反馈来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评估的准则.c,老师的参与跟及时指导让同学们明白正确客观的评分.d,位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学生们在测评前都经过了测评的相关培训.e,利用卡方测试表考察两次测评的相关性
4. 辅助工具:评分标准表,问卷调查,学生反馈表数据收集:1,第一轮老师测评与学生自我测评的差异达5.3分,而第二轮测评,差异缩小到1.4 2,学生自测第一轮跟第二轮的测评结果与考试的相关性分别为0.5521与0.7938
3,p值小于0.05,可以看出两次测评的结果是不同的
4,学生们对自我测评问卷调查的反馈,93%的同学认为学生们应该参与到测评中,71%的学生说他们的测评是以评分标准为基础的
研究结果:
1.学生们在第一轮测评中与老师测评的分数相差较大,而且学生们倾向于给自己打更低的分,在老师的及时反馈跟指导后,第二轮测评中的自我测评更加客观,更接近老师的评估分数.
2,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可以退出学生倾向给自己分数偏低的原因有学习过程,学生们不太倾向给自己过高的分,还有中国传统的自谦的思想。
3,问卷调查的反馈可以得出学生们对自我测评的积极态度。
研究结论:1,学生们在自我测评实验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评分方法,而且在给自己同学评分的过程中看出自己应该提升的地方。
2,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们应该受到自我测评方面的培训,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相当的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性格会左右其评分结果,如成绩更好的学生会给自己打相对较低的分,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会给自己打较高的分。
3,更长时间的实验过程会产生更加可信的结果。
上一篇:学术论文数据
下一篇:工程毕业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