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混沌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3-02-27 12:20

混沌论文文献

一,物理学“混沌”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一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完美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1972年12月2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对混沌学的浓厚兴趣。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
一般地,如果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以称这个真实物理系统是混沌的。一个随时间确定性变化或具有微弱随机性的变化系统,称为动力系统,它的状态可由一个或几个变量数值确定。而一些动力系统中,两个几乎完全一致的状态经过充分长时间后会变得毫无一致,恰如从长序列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状态那样,这种系统被称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也可作为一个混沌的定义。
与我们通常研究的线性科学不同,混沌学研究的是一种非线性科学,而非线性科学研究似乎总是把人们对“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例如,孤波不是周期性振荡的规则传播;“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贮存、压缩、传播、转换和控制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非常规”现象产生所采用的“非常规”的新方法;混沌打破了确定性方程由初始条件严格确定系统未来运动的“常规”,出现所谓各种 “奇异吸引子”现象等。
混沌来自于非线性动力系统,而动力系统又描述的是任意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这样的系统产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例子,生态学家对某物种的长期性态感兴趣,给定一些观察到的或实验得到的变量(如捕食者个数、气候的恶劣性、食物的可获性等等),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群体的增减。如果用 Pn表示n代后该物种极限数目的百分比,则著名的“罗杰斯蒂映射”:Pn+1=kP(1-Pn(k是依赖于生态条件的常数)可以用于在给定Po,k 条件下,预报群体数的长期性态。如果将常数k处理成可变的参数k,则当k值增大到一定值后, “罗杰斯蒂映射”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就进入混沌状态。最常见的气象模型是巨型动力系统的一个例子:温度、气压、风向、速度以及降雨量都是这个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洛伦兹()教授于1963年《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决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阐述了在气候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者无能为力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联系,这就是非周期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关系。洛伦兹在计算机上用他所建立的微分方程模拟气候变化的时候,偶然发现输入的初始条件的极细微的差别,可以引起模拟结果的巨大变化。洛伦兹打了个比喻,即我们在文首提到的关于在南半球巴西某地一只蝴蝶的翅膀的偶然扇动所引起的微小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天气的 “蝴蝶效应”。
混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各种各样的宏观及微观系统的,万事万物,莫不混沌。混沌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科学,它与其它各门科学互相促进、互相依靠,由此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如混沌气象学、混沌经济学、混沌数学等。混沌学不仅极具研究价值,而且有现实应用价值,能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
混沌(Chaos):混沌也作浑沌,指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一种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非周期运动。浑沌与分形(fractal)和孤子(solution)是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浑沌理论隶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有非线性系统才能产生浑沌运动。据1991年出版的《浑沌文献总目》统计,已收集到与浑沌研究有直接关系的书269部、论文7157篇。到1996年底,还不断有新的浑沌研究成果发表。科学史上只有量子力学的攻坚热情可与之媲美。
现代科学所讲的浑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聚散有法,周行而不殆,回复而不闭。意思是说浑沌轨道的运动完全受规律支配,但在空间中轨道运动不会中止,在有限空间中永远运动着,不相交也不闭合。浑沌运动表观上是无序的,产生了类随机性,也称内在随机性。浑沌模型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科学中的周期模型,用浑沌的观点去看原来被视为周期运动的对象,往往有新的理解。80年代中期开始浑沌理论已被用于社会问题研究,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
大自然并不缺少浑沌,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浑沌。以浑沌理论为标志的非线性科学强调自然的自组织机制,强调看待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与古代哲人所说的“前现在浑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常常被后现代主义者看好。
探求浑沌的科学定义,追索浑沌古义,被认为是浑沌语义学、非线性科学史、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研究等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古人面对浩渺陌生的宇宙万物与今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现象,情景大概是一样的。在古代,为捕捉外部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构造了自己的浑沌自然哲学;今天,为理解宏观复杂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并肩奋战,创立了具有革命性的浑沌新科学。这门新科学展示了一幅恢弘的科学世界图景,也暗示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
从更大的范围看,浑沌研究只是复杂性科学中的一支,新的自然哲学必然建立在整个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之上。现在就匆忙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概括,为时尚早。

混沌学分类

略论混沌学及应用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混沌学开始在美国兴起,二三十年间,这门新兴学科在理论概念及实际应用上迅速发展,已渗透到各学科领域。

关键词:混沌学 新兴学科 理论概念 领域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51-01

公认的最早发现混沌的是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他是在研究天体力学,特别是在研究三体问题时发现混沌的。他发现三体引力相互作用能产生惊人的复杂行为,确定性动力学方程的某些解的不可预见性。他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写道:“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在最后的现象中产生了极大的差别;前者的微小误差促成了后者的巨大误差,于是预言变的不可能了”。这些描述实际上已经蕴涵了“确定性系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这一混沌现象的重要特征。lorenz方程在1963年由提出,起初是为了描述大气现象。在这个非线性动力系统中。他发现了混沌现象。并且提出了所谓“蝴蝶效应”。我们发现,初值十分相近(只相差0.02)的两个轨线竟然在时相差如此之远,而且似乎根本没有回头的打算。

1 略论混沌学及其应用

什么是混沌,它的原意是指无序和混乱的状态(混沌译自英文chaos)。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无规律、不可预测的现象,实际上有它自己的规律。

混沌学的任务:就是寻求混沌现象的规律,加以处理和应用。20世纪60年代混沌学的研究热悄然兴起,渗透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气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1 在通信领域的使用

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保密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混沌进行保密,通信是现在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混沌信号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并导致了混沌信号的类随机特性。用它作为载波调制出来的信号当然也具有类随机特性。因而,调制混沌信号即使被敌方截获,也很难被破译,这就为混沌应用于保密通信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利用混沌进行保密通信是目前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

《混沌开创新科学》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混沌》(James Gleick)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混沌

作者:James Gleick

译者:张淑誉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08

页数:348

作者简介: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1954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先到明尼亚博利斯市创办《Metropolis》周报,于1977年返回纽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成为著名的科技专栏作家。格雷克目前已出版数部十分畅销的科普著作,其中《混沌》、《费曼传》以及《牛顿传》等书多次获得美国国家非文学类图书奖提名,英国非文学类最佳畅销书等奖项,被译作近30种语言,行销全球。

张淑誉,1933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和计算机软件。曾与郝柏林合著《漫谈物理学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手册》等书。

郝柏林,1934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多种奖励。已出版专著《实用符号动力学与混沌》等中英文图书13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上一篇:论文答辩照片

下一篇:检验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