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邮政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2-27 13:08

邮政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浅析××邮政支局绩效管理
摘要
绩效管理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绩效水平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邮政支局将绩效管理作为促进企业转型、构建高绩效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核心工作来抓。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该局如何加强其绩效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邮政支局 绩效管理
目录
一、绩效管理概述……………………………………………………(3)
二、××邮政支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
三、完善××邮政支局绩效管理的建议………………………(4)
四、结语……………………………………………………………… (5)参考文献………………………………………………………………(5)
浅析××邮政支局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概述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绩效管理必须坚持企业战略导向。发展战略是企业长远目标发展的一种规划,而绩效管理则是服务于发展战略的一个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各部门的业务都紧密联系。如果绩效管理只关注短期的经营指标,势必导致经营管理者对短期绩效的追逐,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绩效管理必须从整体战略的眼光出发,把绩效管理从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要求与发展潜力,保证员工对企业战略的关心,并及时根据战略发展情况调整绩效管理的实施。
绩效管理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绩效考核的意义并不在于如何准确地区分出企业或者员工的"三六九等",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行为引导,使员工的工作行为符合企业对他们的期望,并且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素质能力,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能,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
二、××邮政支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邮政支局不断重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但所采取的绩效考核办法一般是"年终打分",这种打分往往流于形式,由于考核过于简单化,甚至滋生了关系考核、为考核而考核等现状,通过绩效考核所发挥出来的作用非常有限。
(一)部分干部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有偏差
部分干部认为,绩效考核只是在走一种形式,在思想上不予重视;部分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为员工的工资调整、职务变迁提供依据;甚至有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就是一种管理"制裁"的工具。这些认识误区使员工在操作中会产生明显的抵触和排斥情绪,管理者也感到推行绩效管理困难重重。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考核指标和权重设计不科学。如绩效考核的KPI指标设置,过分注重于收入等短期经营指标,造成支局干部过于追求当前效益,而忽视了支局的科学、长远发展;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则忽视了能力的考核,不能对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考核结果拉不开差距,在员工职业发展途径上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存在评价标准不清晰、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考核标准缺乏量化、考核工具比较单一等问题,也使绩效考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绩效考核操作过程还不够完善
以前××邮政支局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中,最典型的实施流程是由人事部门负责实施干部的考核,支局长负责对营业部和营销部经营业绩的考核,各部门领导负责所在部门员工的考核。因三者的考核工作相对比较独立,缺乏紧密的绩效面谈、反馈、沟通制度,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地与教育培训、薪酬待遇、员工职业发展途径相衔接。
总的来说,由于××邮政支局实行的绩效管理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以绩效考核来激发员工潜力、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构建高绩效企业,已成为该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完善××邮政支局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绩效文化建设
绩效管理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为了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心中,应该大力加强企业绩效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建立起绩效考核与岗位标准体系、薪酬体系、培训开发、岗位轮换、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的闭合链。其中,人事部门充当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者,并作为绩效管理中的顾问和支持者,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来创造基于绩效的人本管理氛围,积极引导干部员工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及模糊认识,并加强对绩效考核者的培训指导,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绩效考评文化,获取干部员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支持,使得考核过程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科学合理设计考核评价维度
在科学进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考核评价维度,指标设计全面、系统、易用,指标分解尽量细化,注重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结合,突出促进支局发展目标、体现个人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并能随着支局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而进行调整。
在制定企业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计划时,采取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确定。其中,支局管理人员的评价维度包括支局整体业绩、领导的工作能力及职业素养、所管辖部门的氛围等;各部门管理人员的KPI包括任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任务绩效与管理人员的职责相关,是考核期内所在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管理绩效与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直接相关,涉及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客户服务等方面;基层员工的KPI主要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方面考虑进行设置,这样既能立足于当前的经营业绩,更着眼于员工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绩效考核过程的监控与沟通
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通过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沟通,让每个员工参与进来,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理解和协作。在确定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时,支局干部与每个人进行沟通并达到一致,在实施过程中,支局干部定期掌握员工的工作进展状况,适时进行检查,沟通、提醒和督促,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并在需要时调整、修订原来的目标,在考核结束后,支局干部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让其明白支局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员工改进工作。
(四)选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手段
在设计考核评价手段上,应从实用性、适用性、考核成本三方面来考虑,根据支局的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素质、考评目标与内容等因素慎重选择,并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同时,要从单一的考核评价向多层次全方位的价值评价体系转变,相对纵向考评、横向考评、自我考评等评价方法而言,360度考评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具备更多的来自支局内外的信息渠道,得到的考评信息更多,考核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四、结语
真正的绩效就是能力和态度,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邮政支局的绩效考核与管理不应流于形式,除了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和资金、职务调整、岗位调动、提供培训和特别奖励挂钩,还应从多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特别是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每个人的优点、缺点、技能、经验和开发潜力,并根据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能力提升计划、绩效改进计划和储备人才培养计划等,以从全方位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高绩效员工的作用,运用沟通的方法帮助低绩效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自我,从而促进了员工绩效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10年9月
【2】《现代邮政》………………………………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2009年5月
【3】《绩效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关于邮政论文!

提 要
加入WTO后,物流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邮政企业如果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开展新的物流业务。
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述中国邮政企业物流业务发 展的整体思路。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大环境对邮政物流发展的影 响。根据中国邮政企业几年来发展物流的现状,对中国邮政企业发展物流 业务的形势、现状、优劣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邮政物流的市场定位、运营 机制、战略方向进行必要的实证分析。文中将整体思路分解为:1、改革传统物 流组织结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符合统一原则、赢利原则以及高新技 术原则的商业化运营机制。2、分地域、分阶段发展邮政物流业务,确立阶段性 的核心产品。各地以”配送+分销”为运作模式,全国以全网性一体化物流项目 为重点,形成品牌业务。3、加强物流发展的支撑系统建设。 在运营体制的选择上,本文尝试性的提出了邮政物流在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中,可以借鉴国外邮政企业的成功改革模式,吸收外来资金和技术,推动股份 制商业改造,完善商业运作机制。
摘 要
随着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邮政政企分开步伐的加快,国家对邮政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中国邮政企业要想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对××市邮政企业的主要竞争性业务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对××市邮政企业的几项重点业务,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市邮政企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运用了PSET方法;在战略制定和选择过程中,运用了SWOT分析法、BCG矩阵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对××市邮政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邮政企业经营战略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急求啊!!!邮政储蓄银行方面的大专论文

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摘 要:我国邮政储蓄目前已成为第六大金融机构,但受到金融界的广泛批评。这些批评根源于邮政储蓄独特的制度安排,因而这种制度安排的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揭示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部分回答这种引起广泛批评的制度安排原因,指出这种制度的不稳定性,并探讨其演变方向。本文的结论是目前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秉承着过去,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只有邮政储蓄制度供给者利益兼顾,未来邮政储蓄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才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一、前言
我国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办以来,发展迅速。……。如此复杂的制度安排是如何形成、变化、发展的呢?
二、邮政储蓄的制度分析框架
……
三、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
(一)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的路径
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1)1986——1989年存款缴存制。这个时期的制度安排是①邮政储蓄业务由邮电部统一管理。②邮政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③邮政机构对储户支付的利息,由人民银行按实际支付数定期拨付;邮政机构缴入人民银行的储蓄存款,不再计算利息。办理邮政储蓄业务所需的备用金,由当地人民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核定后预拨给邮政机构,不计收利息。人民银行根据邮局缴存的储蓄存款按月累计日平均余额付给2.2‰的手续费,由开户银行每月结计,按季付款,手续费率暂定三年不变。④邮政储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
(2)1989——2003存款转存制。为有利于邮政储蓄长期稳定发展和加强人民银行、邮电部门内部的核算与管理,将邮电部门办理邮政储蓄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业务关系改变为转存款关系,即邮政储蓄由邮电部门自办,邮电部门在人民银行开立活期存款帐户和长期存款帐户,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照邮电部门在人民银行存款帐户余额的累计积数对邮电部门支付转存款的利息和保值储蓄贴息,活期存款帐户的存款按活期储蓄存款利率每年计付一次;长期存款帐户的存款按年利率13.5%计息,每季末计付一次。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利率,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亦作相应调整。保值储蓄贴补利息,仍由人民银行按实支付。停止支付邮政储蓄手续费和提供备用金;储户的存款利息由邮电部门支付;邮电部门获得的利差即为经营收入。1997年 12月 21日将长期与活期存款两类帐户合并,实行资金转存统一帐户制,统一按季计息。
(3)2003年8月至今存款自主运用制。2003 年9月人民银行推出了关于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方案采取了新老资金划断的方式,以 2003月8月1日为界,以后新增加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执行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这部分存款还可以由邮政储汇局自主运用,利率由市场决定。运用的途径包括: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依程序申请成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承销团成员、与中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8 月 1日以前的老转存款由人民银行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 4.131计息。
(二)邮政储蓄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年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偏离制度均衡点,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也面临制度变迁的压力。退一步说,假设当时金融制度是均衡的,当金融制度的外部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金融制度均衡也不能保持下去。因为一项制度变迁会提出另一项制度变迁的要求,最终整个制度系统会发生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变化。对1986——1989年邮政储蓄制度安排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有:第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社会闲散资金日益增多,需要更多的金融中介积聚资金,支持生产发展如表一。在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投融资体制是以财政为主,银行为辅,一家银行包揽天下,纵向而非横向分配资金的体制。经济资源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既是储蓄者又是投资者,居民储蓄很少,是单纯的消费者。在这种环境下,银行成为财政出纳,金融体制与当时经济环境相适应。1978年以后,国家手中的经济资源相对减少,居民相对增多,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原有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不在适应需要,需要更多的将储蓄和投资联系起来的金融中介。
表一 1978——1989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1.2 28.4 25.7 24.2 22.9 23.0 22.9 22.4 20.8 18.4 15.8 15.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2)中国人民银行恢复和增加了一些金融中介,但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中介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1980年代以来国家银行的机构和人员的扩张来看实体经济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力度。1981年国家银行年末机构总数47251个,年末职工数685483人,1986年国家银行年末机构总数67626个,年末职工数1006808人,5年内分别增长1.43和1.46倍,如表二。
表二 1981——2000年国家银行年末机构总数和年末职工数
年份 1990
年末机构总数(个) 47251 48925 49687 53898 58364 67626 79619 98076 94563 116947
年末职工数(人) 685483 704077 732499 847000 924828 1006808 1122404 1204009 1343310 1421724
年份 2000
年末机构总数(个) 123356 120622 138862 151985 160142 157365 158395 148847 140270 125449
年末职工数(人) 1499823 1617430 1769196 1876285 1922984 1919739 1932632 1908604 1818045 171712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3)资金融通困难,资金紧张。1978年各项存款-各项贷款为-715.5亿元,1986年各项存款-各项贷款为-2236.1亿元,增长3.12倍。如表三
表三 1978——1989年国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运用(亿元)
年份
各项存款 1134.5 1339.1 1661.2 2035.6 2369.9 2788.6
各项贷款 1850 2039.6 2414.3 2764.6 3180.6 3589.9
各项存款-各项贷款 -715.5 -700.5 -753.1 -729 -810.7 -801.3
年份
各项存款 3583.9 4264.9 5354.7 6517 7425.8 9013.9
各项贷款 4766.1 5905.6 7590.8 9032.5 10551.3 12409.3
各项存款-各项贷款 -1182.2 -1640.7 -2236.1 -2515.5 -3125.5 -3395.4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4)对金融中介的巨大需求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金融中介的供给,各阶层的初始条件不同,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金融中介。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相关部门、民间个人或组织等办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这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直接金融中介也有间接金融中介等。邮电机构也具有办理金融的资源优势:至1986年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53000个邮电局、所,拥有遍及城乡400万公里投递路线的10多万投递人员,有四通八达的电信网路,可以利用其他邮电业务发展邮政储蓄,有办理金融业务的历史等。但是在金融中介供给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是一个垄断者,掌握着金融中介供给的审批许可权,任何不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中介都属于非法的金融机构,邮电机构要经营金融业务必须和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利用邮电机构的网络经营金融业务所耗费的成本要大大小于单独成立一家金融机构所耗费的成本,双方的合作会带来双赢的局面。在潜在利润的激励下,中国人民银行和邮电部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由于两者都属于国务院下属的政府机构,国务院是重大决策的最后裁定者,国务院作为第二行动集团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潜在利润。接下来的问题是两者如何分割潜在利润,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中介供给市场处于强势地位,利润的分配向中国人民银行倾斜。表现在第一,邮电机构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资金运用权。1978——1989年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贷款一直大于存款如表三,资金运用权是稀缺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将资金运用权抓在手里。第二,沿袭了1950年代初的做法,邮政储蓄定位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代办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邮政储蓄的绩效决定其去留。作为补偿,邮政储蓄由邮电部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邮政机构一定的手续费。对邮电部来说,这种制度安排是合算的,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远大于邮电机构吸储的实际费用,邮政储蓄的开展均摊了邮电机构的固定成本,发挥了邮电机构的规模效应。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邮电部达成的制度安排为以后邮政储蓄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这种安排达到了双赢的结果。1989年邮政储蓄拥有网点15609个,储户7451万户,业务人员37970人,存款余额100.8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5.58,33.4,3.79,18倍,在1985——1989年的通货膨胀中,邮政储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起到了紧缩通货的作用如表四。但是这种安排的期限是短暂的,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给邮电机构的手续费率暂定三年不变。这种制度装置隐含着双方三年后要重新协商。由于金融中介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如表二,资金仍然紧张如表三,通货膨胀压力大如表四,中国人民银行面对资金的需求压力没有得到缓解。这种压力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财政借款、银行信贷和现金发行的居高不下。1987——1989年间,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借款/资产总额为13%,12%,12%,银行贷款/资产总额为72%,73%,73%左右,发行货币/负债总额为40%,48%,43%。中国人民银行仍能从邮政储蓄中获得潜在利润。另一方面,存款缴存制不利于邮政储蓄的长期发展,1988年邮政储蓄拥有11702万户,1989年拥有7451万户,下降了4251万户,为有利于邮政储蓄长期稳定发展和加强人民银行、邮电部门内部的核算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和邮电部1989年达成协议,邮政储蓄由邮电部门自办,将邮电部门办理邮政储蓄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业务关系改变为转存款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邮电部门在人民银行存款帐户余额的累计积数对邮电部门支付转存款的利息。
表四 1978——20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年份 199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0.7 102 106 102.4 101.9 101.5 102.8 108.8 106 107.3 118.5 117.8 102.1
年份 2003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9 105.4 113.2 121.7 114.8 106.1 100.8 97.4 97 98.5 99.2 98.7 9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
1986年和1989年的两个制度安排为邮政储蓄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充分表现在邮政储蓄的网点、储户总量、存款规模、银行卡发行量和储蓄市场占有率方面。邮政储蓄收益呈现规模递增的态势。但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民银行的收益成本发生了逆转。第一,金融中介的规模在收缩,1996年国家银行年末机构总数达到160142个,2000年下降到125449个,减少了31916个如表二。金融中介在总量上显示出供给大于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借助于邮政机构吸储的动力减弱。第二,金融中介的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资金存在部分闲置,1995各项存款余额首次超过各项贷款余额3324.2亿元,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超过各项贷款余额49059.36亿元,如表五。
表五 1990——2003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亿元)
年份 1996
各项存款 14012.6 18079 23468 29627 40472.5 53862.2 68571.2
存款-贷款 -3668.1 -3258.8 -2854.9 -3316.1 -337.6 3324.2 7418.4
年份 2003
各项存款 82390.3 95697.9 108778.9 123804.4 143617.2 170917.4 208055.6
存款-贷款 7476.2 9173.8 15044.6 24433.3 31302.5 39623.47 49059.36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第三,出现通货紧缩。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8%,2003年为99.9%如表四。第四,邮政储蓄制度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相抵触,大大减小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增加货币发行,但邮政储蓄把增加的基础货币送回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200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分析》的报告中指出,“1998年以来,邮政储蓄保持了年平均增长约20%的快速增长势头。由于邮政储蓄是全额转存中央银行的,邮政储蓄增加越多,基础货币来源就会越多,但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狭窄,无法及时用出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邮政储蓄增加越多,中央银行被动紧缩力度越强的政策效果。”第五,随着邮政储蓄规模的扩大,其对金融市场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更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加强监管,但1989年的制度安排规定了邮政储蓄由邮电部门自办,而且邮政储蓄业务和邮政业务的会计帐务不是分立的,中国人民银行难以对邮政储蓄进行有效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认识到如果能够改变1989年的制度安排,至少会减少自身的损失。但是1997年后的制度调整却不利于中国人民银行。表现在第一,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邮电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协商,提出了邮政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即把邮政金融部门改组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法人实体。1999年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关于改革邮政储蓄、汇兑管理体制的意见,但随后不了了之。第二,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大幅度下调时,邮政储蓄转存款名义利率呈现出“刚性”,居高不下,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年利率和邮政储蓄转存款实际利率倒挂,邮政储蓄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越多,中国人民银行损失越大如表六。究其原因,我们推测可能是邮政部游说国务院的结
表六 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
时间 居民
年存款
利率 邮政储蓄转存款
名义利率 邮政储蓄年转存款实际利率 邮政储蓄名义利差 邮政储蓄实际利差 商业银行准备金年利率 央行再贷款年利率 央行再贷款年利率-邮政储蓄转存款年实际利率
1997.12.21 5.67 7.452 7.6628 1.782 1.9928 7.56 9.36 1.6972
1998.03.25 5.22 7.218 7.4157 1.998 2.1957 5.22 7.92 0.5043
1998.07.01 4.77 6.6429 6.8102 1.8729 2.0402 3.61 5.67 -1.1402
1998.12.07 3.33 5.922 6.0548 2.592 2.7248 3.24 5.13 -0.9248
1999.12.21 2.25 4.6008 4.6808 2.3508 2.4308 2.07 3.78 -0.9008
2002.02.21 1.98 4.347 4.4184 2.367 2.4384 1.89 3.24 -1.1784
2003.01.01 1.98 3.847 3.9029 1.867 1.9229 1.89 3.24 -0.6629
2003.08.01 1.98 1.89 1.9034 -0.09 -0.0766 1.89 3.24 1.3366
注:邮政储蓄转存款名义利率按季计算,将其按复利计算可得出邮政储蓄年转存款实际利率。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果。自从邮政储蓄开办以来,邮政机构成为1986、1989年银邮协议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邮政储蓄制度供给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邮政机构力图维持现有的制度安排,为此需要寻求上级政府部门的政治支持。1999年邮政和电信分拆,全国邮政亏损179亿元,负债95亿元,在建项目资金缺口210亿元。国家推出“8531”计划,从1999年起每年分别向邮政补贴8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邮政部提出“三年扭亏,五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计划(蔡友才,2003)。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承担了本应由财政承担的补贴。但是这种损失的承担是有时间限制的,更为重要的是,在1989年的银邮协议中,中国人民银行埋下了一个制度装置,即“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利率,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亦作相应调整。”但转存款利率调到什么水平双方当时并没有一致的协议,从而扣住了邮政部的命门。三年以后,即200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这个装置,解决了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年利率与邮政储蓄转存款实际利率倒挂问题,同时放宽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渠道,邮政储蓄步入自主运用资金阶段。
四、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未来的走向
参考文献(按照附件2要求)
〔1〕 李玮,2000:《对中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审视与思考》,《金融研究》第10期。
〔2〕 汪洋. 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J] . 当代财经,2004,(5)
〔3〕 杜惠芬. 邮政储蓄制度下货币乘数的漏损效应分析 [J] . 财贸经济, 2004,(4)
〔4〕 蔡友才.“第五大金融机构”何去何从——我国邮政储蓄体制问题实证研究[J] . 经营管理者, 2003,(5)
〔5〕 唐成.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和邮政储蓄的关系的研究 [J] . 经济研究, 2002,(11)
Theory Analyses of China Postal Savings Institutional Change
Panchaoshun Chengk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 While china postal savings system becomes the sixth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t suffers widely criticized .These criticism originate from speci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postal savings , so it becomes one of focus people’s concerning . This paper indicates the logic i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postal savings ,partly answers the reason of this arrangement, points out its unstability and studies its paper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 that the pres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postal savings evolve the past inevitably ,the parato’s improvement of postal savings institution can be realized in the future only when its supplier’s benefits are taken care of.
Keywords: china postal savings ; institutional change ;path dependence

怎样写关于邮政物流的毕业论文

论邮政物流分销业务的发展对策
摘 要:为实现邮政物流的发展目标,文章从理念、能力、网络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邮政企业在物
流分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邮政企业开展物流分销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探讨了邮政物流分销的发展策
略。
关键词:分销;物流;信息;网络
邮政物流自2002年开展以来,形成了一体化物流、区
域配送、货运代理、分销与邮购等四大主要业务板块。在发
展初期,物流分销作为邮政物流的一项主要业务取得了长足
发展,不仅充分发掘了邮政资源的潜力,培育了邮政物流的
市场竞争能力,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随
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和调整的问
题,成为邮政物流分销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大了邮政
物流快速发展的难度。
1 当前邮政企业在物流分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制约着物流分销的发展
在邮政物流发展的初期,由于分销业务量小、面大,传
统终端销售的经营理念和全员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业务的发展。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种类数量的不断增
加,人们的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经营理念与营销方式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与现代商品零售的理念和营销方式距离越来越
大,越来越不适应邮政物流业务的发展。同时,邮政的业务
市场、服务理念、专业营销能力等均与商品零售行业存在较
大差距,成为分销业务的制约点。
1·2 资金回笼不及时,严重影响了物流分销的传递速度和
获利能力
资金的快速回笼和周转可保证企业良好的经营运转,因
此,必须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资金回笼不及
时、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分销商品的进货、运输和配送,从而
造成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利用率低下、经营效率和效
益降低、物流业务运营能力偏低,使合作企业对邮政物流的
实际运营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合作积极性。
造成资金回笼速度缓慢的原因有:第一,分销商品在各
级滞留,传递、运输不到位,商品配送和销售不及时;第
二,已销售出去的商品以赊销为主,欠款回笼较难;第三,
下属单位回收的资金上缴不及时;第四,资金统计不确切,
上级部门在统计缴款量时仅依靠订单统计的配送商品量,而
经营中还会出现分销商品的运输时间、存货量等一系列问
题,也会使缴款难以全部落实。
1·3 分销商品在末端大量滞留,阻碍了物流分销的经营和
发展
物流分销的目的是快速有效地实现分销商品的流通,减
少流通成本,通过高效率的商品配送和迅速的回款获取经济
收益,争取与外部企业的合作。然而一些分销商品进入物流
末端配送段时,往往作为待配商品滞留在各级配送中心的营
业网点和城区支局所。部分商品滞配期甚至超过几个月,造
成了严重的库存空间占用、资金占用和成本消耗。由于个别
商品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4 虚假的市场环境和销售景象给物流业务发展造成了一
定困难
物流分销终端为增加配送量或销售量经常盲目追求短期
效益:销售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营销知识培训,无专业营
销能力和经验,在配送商品或销售时过度采取亲情推销策
略,仅动员亲朋好友被动接受分销商品,并非适应真正的市
场需求,虽然短期内迅速扩大了销售和配送量,却从根本上
挫伤了长期发展能力;还有一些销售人员在配送或销售时私
下将分销商品赔钱低价卖给零售商户或消费者,严重违反了
邮政物流分销的经营目的,影响了邮政正常的经营秩序,造
成零售商户或消费者对邮政分销商品物流的误解。这种盲目
营销忽视长期市场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致使邮政物流
分销初期在虚假的市场需求下发展迅速,而以后的获利能力
则大大降低,造成长期市场开拓艰难。
2 邮政发展物流分销业务的对策
当前,邮政物流快速发展,为确保邮政物流分销的长期
发展能力,保证物流分销在邮政一体化物流的发展中发挥重
要作用,必须及时解决物流分销业务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避
免经营陷入困境,实现邮政物流分销长期发展的目标。
2·1 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思路和营销方式,为物流分
销快速扫除思想障碍
学习先进的现代物流分销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我为本、
坐等成交、被动依赖等思想桎梏,要求变、求新、增强活
力。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要随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随各
种新型业态的发展而发展,要发展就要变革,“变则通,通
则久”。要确立“转变观念、创新工作;物流配送,强化服
务;调整结构,适应需求;规范动作,有序经营”的管理思
路,引进成熟的营销理念,为物流分销快速扫除思想障碍。
2·2 以现代物流理念为基础,积极做好物流分销的市场定

邮政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邮政企业拓展物流业务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第一,“三网”资源,实物网为物流火车、汽
车、飞机等各种运输工具,营业网点又构成了遍布城乡的投
递网络,这是邮政参与物流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绿卡金融
网为物流提供了各类资金清算服务;综合计算机网为物流市
场的规范运行和拓展提供了信息基础。第二,中国邮政的
“品牌形象”构成了物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第三,邮政传
统的B to C为物流业务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几年B to C末端
配送、B to B直递运输服务等业务的探索,也为现代物流业
务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和所有的优势都体现在物流的运输、
仓储和配送上,这是邮政物流业务发展的核心。终端商品零
售是邮政物流业务末段的延伸,但不是邮政的优势所在。当
前邮政的资质、人员素质、营销技能等均不能适应零售商品
销售的需求,同时还隐藏着各类资金、税务、政策等风险,
不应是邮政物流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
仓储是物流分销业务的保障和物流配送业务的重要支
撑。邮政要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房地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将
富余的房产、地产进行整合,添置必要的物流设备,打造以
基地、中心、配送中心为一体的差异化物流仓储体系,带动
以“运输+仓储+配送”为主的服务网络模式,掌握市场的
主动权,为经销商开展物流业务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同时
形成以运输、仓储和配送业务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
2·3 以电子商务为指导,积极运用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物
流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
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邮政企业要充分利用邮政
的优势和互联网技术打造现代邮政物流信息业务平台,优化
内部资源配置,将商品的生产、包装、运输、装卸、仓储、
终端零售等环节有机联结在一起,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
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
理,有效支撑各类企业对物流业务信息的需要,降低物流成
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现代物流和电子物流业务的发展。
2·4 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着手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增加必要的运输设备
邮政网络是邮政进军物流市场的第一大优势。传统的邮
政网络以服务为标准,而开展以利润为中心的物流市场,必
须对既有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既要保证网络的服务性,又
要兼顾网络的赢利性。在增加必备运输车辆、提高运行能力
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网络的节点,即仓储和配送中心,使其
既要服务于网络,又要服务于当地物流市场和业务拓展。这
就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物流的网络建设,提高物流网运
能力,为物流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5 立足于对邮政投递网的改造,发挥邮政在“最后一公
里”终端配送上的优势,提高配送能力
“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在物流配送业务中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在建立和优化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充实投递网力
量,是对物流网络建设的有效补充。要对投递网进行优化和
改造,充分发挥其在“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上的作用,使
邮政物流配送网络实现无缝隙链接,使邮政物流网络建设更
加系统、全面、完善。
2·6 利用有利契机,积极发展农村营销网络建设
在营销网络上,应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邮政服务“三
农”的有利契机,利用镇(村)富余人员、技术能人、工作
站人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健全农村营销
网络的末端建设。一是以各镇、村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农”
服务站;二是将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等人员
发展为代办员,利用他们自有的场地发展农村代办点;三是
以责任书、协议书的形式,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
原则,与各乡镇、村农技站、农资销售点展开合作。将“三
农”服务站、代销点、工作站等作为邮政物流商品的末端销
售网络,分散邮政物流分销的风险,实现邮政与销售末端的
共赢。
2·7 培养、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随着邮政物流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壮大,邮政物流专业人
才匮乏的现象越显突出。引进几十个或几百个专业人员,并
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才能在短期
内实现邮政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对网运人员的培
养,使其在了解物流业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掌握和
控制网运的部署和调配,发挥网运的最大能效。二是对仓储
人员的培养,使其熟悉和了解物流商品的特性和功能,在确
保商品安全、完整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和调配物流商品,最
大限度地压缩仓储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发挥仓储最大功
效。三是对营销人员的培养,使其增加对邮政物流分销的了
解,掌握专业技巧,实现优质物流分销商品的营销,避免不
必要的弯路、简单的商品推销以及为短期效益而损伤长期潜
在的邮政物流服务需求市场等现象,而且通过营销人员有目
的地收集市场信息,可获得反映真实需求的准确的第一手资
料,实现对管理者的经营指导与辅助,为实现邮政物流发展
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苑玉刚.苑玉刚副局长在淮海经济区物流发展研讨会上的讲
话. 2008, 3

上一篇:茶叶论文答辩

下一篇:修辞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