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马修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3-02-27 14:08

马修论文题目

老子也在做这题,生之喜悦我的理解是:只要最根本的.最基础的生命还存在,就会有希望,即使会有痛苦相伴而生,也是可以承受的。

《鞋狗》——耐克的创业故事

鞋狗,是对那些痴迷于造鞋的工匠们的昵称,不同于“产品狗”这种略带贬义的称呼,鞋狗更多的是褒义,来表达对于工匠精神的喜欢。

Phil Knight菲尔·奈特,耐克公司的创始人,不同于其他大公司的创始人,奈特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至今仍生活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他几十年的创业故事也都发生在那里,而不是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

本书讲述了奈特的创业史,讲述了耐克品牌的发展过程。

奈特是一个热爱跑步的年轻人,不只是热爱,他还是俄勒冈大学田径队的一员

离开校园后,每天10公里跑是他雷打不动的坚持

在创业过程中无数次遇到难题,几近崩溃的时候,他都是通过“出去跑了10公里”来让自己冷静,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奈特大学毕业后又去斯坦福读了MBA,但他不想打工,想自己做点事情。MBA有一堂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设想一个小公司,描述其目标,并制定一份营销计划。奈特的论文题目是:“日本运动鞋公司可以像日本照相机挑战德国相机那样挑战德国运动鞋吗?”他在这篇文章中设想,利用当时日本的廉价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运动鞋,有望打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德国运动鞋。这成为他后面创业的理论基础。

彼时日本跑鞋刚刚进入美国市场,由于对跑步的喜爱,奈特想去代理鬼冢虎鞋,于是他跑去了日本,编造了自己的运动鞋公司蓝带(Blue

Ribbon),并成功拿下了鬼冢虎在美国的代理权。

奈特的第一位合伙人(共同出资建立公司),是他俄勒冈大学田径队的教练比尔·鲍尔曼。

鲍尔曼是俄勒冈乃至美国知名的田径教练,曾带领美国田径队参加过1972年奥运会。

鲍尔曼喜欢钻研运动鞋,经常动手修改运动鞋并让他的运动员测试,看能否提升成绩,是一个典型的鞋狗

鲍尔曼在蓝带公司代理鬼冢虎的时候就研发了华夫饼干鞋底等一系列产品,包括后来在美国风靡的鬼冢虎Cortez系列都是出自鲍尔曼之手

(一个代理商帮助品牌上设计了一个产品,所以这个代理商迟早是要单干的。。。)

蓝带体育的第一个员工是杰夫·约翰逊(Jeff Johnson),他是个充满激情的销售员,也是一个话唠,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约翰逊可以一周给奈特寄来5封信,讲述他的各种销售故事。

约翰逊也是奈特最信得过的搭档,无数次开疆拓土,比如第一个美东分公司,第一个本土自有工厂等等苦活儿累活儿都是由约翰逊担纲。

约翰逊也是个“鞋狗”,他也设计了一些耐克早期的鞋

蓝带体育在美国卖的鬼冢虎鞋越来越多,鬼冢公司的行为也越来越难以接受:到货延迟,品质不稳定,在美国扶植别的代理商抢生意,意欲收购蓝带体育等等

此时蓝带体育也已成长为年销售额过百万美元的规模,于是奈特决定单飞,打造自己的鞋类品牌,并在日本、台湾、韩国寻找代工厂,而这一切都是在与鬼冢公司的合约还未到期时发生的,这也为日后带来了一个大官司。

NIKE这个名字来自于奈特创业前的一次旅行,他跑遍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希腊神殿里的胜利女神尼姬(希腊语:Νίκη,“胜利”;拉丁字母转写:Nike)给奈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他新品牌和公司的名字。

弗兰克·鲁迪并不是一个鞋狗,他曾是一名航天工程师,他是气垫的发明人,也是Nike大名鼎鼎的air系列的主要贡献者。

鲁迪主动找上奈特时,奈特对气垫并不太感兴趣,理由是鞋子发展了几百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但当他尝试了塞入气垫的鞋子后,改变了这个想法,耐克很快推出了气垫鞋,但第一批产品却因设计缺陷而出现大规模的气垫爆裂,最终惨遭召回。

气垫技术也是经过了好几代的发展才稳定下来,成为了耐克划时代的产品。

签下乔丹绝对是耐克的神来之笔,这也是COO斯特拉瑟的杰作。

彼时Nike在NBA中还是名不见经传的角色,乔丹也是如此,乔丹的经纪人曾试图让阿迪达斯签下他,但阿迪达斯并不感兴趣,他们正在追逐其他已成名的球员

耐克在1984年以50万美元签下了乔丹,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但最终证明这比投资价值连城,乔丹不光把Nike的NBA之旅推向了顶峰,更是打造了Air

Jordan这个至今依然让鞋迷们疯狂的品牌。

官司一:耐克单飞时,鬼冢公司在日本对耐克公司提起诉讼,诉讼内容涉及诈骗(奈特签下鬼冢虎代理权时压根就没有蓝带体育这个公司,是他编造的)、商业机密窃取(奈特偷窃了鬼冢公司代表的文件,发现了鬼冢公司在美国寻找其他代理商的证据)等,最终在名不见经传的律师斯特拉瑟的帮助下,耐克打赢了这场关系,而斯特拉瑟也被奈特招致麾下,成了耐克的COO

官司二:当耐克年销售额达到千万美元级别时,匡威等美国本土企业发起了阻击,上告到美国海关,指出耐克的鞋品属于特殊商品,进口需要支付高额的关税,并且要追溯到最开始代理鬼冢的时代,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最终奈特与另一名律师在华盛顿各种游说找人,化解了官司。

整个创业过程中,直到Nike年销售额达到几千万美元时,奈特一直倍受资金链断裂的痛苦,白手起家的他,在那个没有VC(风险投资)的年代,只能向银行借短期贷款,一方面越洋供货周期长却要先款后货,另一方面需要每个月向银行还贷再借贷,资金周转极其困难,而银行对于他的资产负债情况非常不满,因为他的账上始终没有余额,钱全部拿来进下一批货了,所以奈特始终面对的是如火如荼飞速增长的销售额和随时断裂的资金链这两个矛盾。

纵观全书,对与不同时期“缺钱”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超过了对于做鞋的描述,跟鞋狗这个标题有些不符。

直到奈特克服心理障碍,决定上市,一切才好了起来

恶棍俱乐部是奈特对自己核心团队的昵称,这些人经常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聚会,采用互相吵架、指责甚至谩骂的方式讨论问题,场面很失控,却是一种重要的发泄了,这也表达了初创团队那种心无芥蒂,坦诚相见。几乎每次恶棍俱乐部的会议都会有重要的决策产出。

1964.4——首批300双鬼冢虎到货,“蓝带”作为美国西部经销商开始销售;

1964.7.4 首批300双销售完

1965 ——销售额8000美元 

1966 ——销售额44000美元

1967 ——销售额84000美元

1968 ——销售额150000美元,15万

1969 ——销售额300000美元,30万

1972 ——销售额3200000美元,320万

1973 ——销售额4800000美元,480万

1976 ——销售额14000000美元,1400万

1977 ——销售额70000000美元,7000万

1979 ——销售额140000000美元,1.4亿

2006 ——销售额美元,160亿

2017 ——销售额32320000000美元,323亿

2019——销售额39100000000美元,391亿

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把白手起家创建一家企业,并将其拉扯到这么大,奈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在书中奈特多次表达了对于家庭的歉意,尤其是大儿子马修·奈特。

马修在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度过的并不好,缺少父亲的陪伴让他成年后依然很叛逆,从事NGO事业,浪迹天涯,2004年因为潜水事故去世

奈特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因为对马修的疏远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这也成了他这个成功人士心头永远的痛

“我好像总是雇佣会计和律师。不过,这并不是因为我对会计和律师有特殊好感,我只是不知道还能从哪些行业寻找人才。”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示出基本的能力,如果你雇了一个会计,你知道他计算能力还行;如果你雇了一个律师,你知道他语言能力不错。当你雇了一个市场专家或产品开发员,你能知道什么呢?一无所知!”

呃,产品狗被无情的鄙视了!

奈特的创业故事并不特别,也没有什么奇迹,但这本书却是我读过的多本传记中写的最引人入胜的,非常生动,基本可以直接拿来做电影剧本。

虽然书名叫《鞋狗》,但更多讲述的还是创业过程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就像无数成功人士说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投资就是投人

虽然描述做产品的过程较少,但鞋狗们的精神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也是因为不断的创新推出好产品,才让耐克走到今天,向鞋狗们致敬,向匠人们致敬!

•《兄弟之争:阿迪与彪马的历史》:本片介绍了德国的两兄弟合作创建阿迪达斯,又闹掰创建了彪马的故事

•《The Last Dance》最后一舞:10集纪录片,介绍了乔丹的职业生涯,本剧的背后推手就是耐克,里面也介绍了乔丹与耐克的渊源

•《金拱门》:讲述麦当劳创办历史的电影,今天的麦当劳已经叫回初创时的名字——金拱门了

•《鞋狗》:鞋狗的剧本已被Netflix买断,影片正在拍摄中,敬请期待

20世纪生物学 成就

20世纪生物学最大的成就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
沃森、克里克

沃森
Watson, James Dewey
美国生物学家

克里克
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

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

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詹姆斯·沃森
沃森(出生于1928年)美国生物学家.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

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

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

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

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

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在1953~1954年间,沃森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基因表达时,DNA从细胞核转移到了细胞质,其脱氧核糖转变成核糖,变成了双链RNA,然后再以碱基对之间的窟窿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这个过于离奇的设想在提交发表之前被克里克否决了。克里克指出,DNA和RNA本身都不可能直接充当连接氨基酸的模板。遗传信息仅仅体现在DNA的碱基序列上,还需要一种连接物将碱基序列和氨基酸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物假说”,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两个学说,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学说是“序列假说”,它认为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碱基序列所决定,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二个学说是“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从核酸传递给核酸,或核酸传递给蛋白质,而不能从蛋白质传递给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传回核酸。沃森后来把中心法则更明确地表示为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以致在1970年发现了病毒中存在由RNA合成DNA的反转录现象后,人们都说中心法则需要修正,要加一条遗传信息也能从RNA传到DNA.事实上,根据克里克原来的说法,中心法则并无修正的必要。

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呢?克里克在这个破译这个遗传密码的问题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碱基只有4种,显然,不可能由1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如果由2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只有16种(4的2次方)组合,也还不够。因此,至少由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共有64种组合,才能满足需要。1961年,克里克等人在噬菌体T4中用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蛋白质中1个氨基酸的顺序是由3个碱基编码的(称为1个密码子)。同一年,两位美国分子遗传学家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约翰·马特哈伊(John Matthaei)破解了第一个密码子。到1966年,全部64个密码子(包括3个合成终止信号)被鉴定出来。作为所有生物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证据之一,密码子在所有生物中都是基本相同的。人类从此有了一张破解遗传奥秘的密码表。

DNA双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则)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这门综合了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信息学,主宰了生物学所有学科研究的新生学科的诞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克里克、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英雄。

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

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77年,克里克离开了剑桥,前往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究院担任教授。

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之后,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桑顿医院里逝世,享年88岁。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

富兰克林1920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的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在相当不友善的环境下。她负责起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作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大学的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的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

当沃森等人的论文发表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国王学院,威尔金斯似乎很庆幸这个不讨他喜欢的伙伴的离去。然而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的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相比,富兰克林的早逝更加令人惋惜。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然而知道她和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沃森在《双螺旋》(1968年出版)一书中甚至公开诋毁富兰克林的形象与功绩,歪曲她与威尔金斯之间的恩怨。许多关于双螺旋的书籍和文章根本不提及富兰克林,尽管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已经只有两步”。富兰克林始终相信人们对才能和专业水准的尊重会与性别无关,但她正是这倾斜的世界中女科学家命运的代表。如果她是男性则可能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没有意义,但性别的确一直是她在科研领域发挥才能的绊脚石,并使她的成就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英语论文有什么好点的题目?

1、试论《失乐园》中Satan的形象OntheImageofSataninParadiseLost

《失乐园》是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

2、Fielding小说的现实主义意义TheRealisticSignificanceofHenryFielding’sFiction

菲尔丁(Fielding)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1707年4月22日生于萨默塞特郡格拉斯顿伯里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的创作活动以编剧为主,先后写有二十五部喜剧、笑剧和小歌剧,讽刺社会政治的黑暗。后期致力写作长篇小说

3、《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TheEconomicInfluenceonMarriageinPrideand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焦点电影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片,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4、桑提亚哥——海明威笔下的硬汉Santiago:AtypicalHemingway’sHero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5、论RobertFrost的诗歌创作OnRobertFrost’sPoetry

《火与冰》是一首诗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业论文也不算是一个小工程,要是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在这么长的写作时间里,想必是会很痛苦的。

2,题目过大也不能过小,毕竟是本科论文,专业的内容还是要有的,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是那种可以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比如要写断背山这部电影,一定要从电影中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其中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等。但是如果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其实角度就比较小了。如果是以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题目由太大,只从断背山这部电影的角度出发,内容范围就缩小很多。

3,选题一定要选择资料丰富的,本科论文相对研究生论文,要求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这么高的,毕竟相对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几千字的论文比平常写的几百字的作文难度还是要大一些的,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的。所以最好是找参考资料较多的题目,可以多多参考下。

上一篇:论文答辩与答案

下一篇:毕业论文数据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