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人与自然论文范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文: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的,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来找到回去的路。”于是就放开老马,大家都跟在老马的后面走,老马识途,最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部队继续行军,走到一处深山中,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蚂蚁洞口的松土堆有一寸高的话,掘下八尺一定就会有水。”士兵们依据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源。
无独有偶,欧洲战争史上也有与之相似的例子。1784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荷兰人打开各条运河的闸门,用洪水拦阻法军前进。法军统帅夏尔·皮舍柳准备撤军。
但是,当他偶然发现树上的蜘蛛大量吐丝结网时,认识到天气将要转冷,于是就马上下达了准备进攻的命令。不久,寒潮到来,一夜之间江水结冰,法军迅速踏冰而过,一举占领了塞乌得勒支城。以上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取得成功的例子,人称“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两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围炉夜话》中说:观赏红霞时,领悟到到它明亮而又灿烂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到它卷舒自如的美丽姿态;
观赏山岳时,体会到它灵秀高峻的气概;观看大海时,领悟到它的浩瀚无边,因此,只要用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时,能学习到待人应虚心有礼;面对菊花时,能学习到处乱世应有高风亮节;面对松柏时,能学习到处逆境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而面对芷兰香草时,能学习到人的品格幽远芬芳,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处处足以启发我们的心灵,处处都是良师益友。
以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话题的800字议论文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直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孩子。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她一直默默的付出。她希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
而人类却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和等待。仍然伤害着母亲。只想着怎么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人类大量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而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大量减少。原来是树林成群的地方现在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这里。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因此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
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
更过分的是人类不仅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垃圾藏到母亲体内。还把工业污水排入母亲的血管内,母亲的血液被污染了。可人类没想过:母亲的血液都被污然后该怎么办?人类将怎么生存?
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让人类一起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看到一个清新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从而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
一普遍联络的观点
整个世界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狭义的自然这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从这一点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更不是宰割与被宰割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和伙伴的关系。唯有和谐共生、共存共荣,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络,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络,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若自然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从这一点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就是延续生命。
二发展的观点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人与自然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到和谐发展,从不充分和谐发展,到比较充分和谐发展,最后到高度和谐发展,简言之,人与自然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态势;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与人有关的和谐发展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等层面。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3.发展必须是和谐发展。一方面,发展是动态平衡中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既要有速度,更要坚持好字优先,注重质量和效益。
三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它要求人类掌握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事物顺利发展。
和谐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著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矛盾同一性原理的体现。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与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在不断斗争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观点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为所欲为,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整个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此,人类若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将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引起生态危机,遭受自然的报复;2.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鼓励人的合理需要、正当利益,限制甚至制裁人的不合理需要,非正当利益,实现人的需要、利益与自然保护的动态平衡,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简言之,唯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荣。
五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络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2.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3.影响和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总之,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既然自然环境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人类就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全面系统地再认识自然;要合理、综合、节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有效防范生态危机,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使人、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努力保持低生育水平,使人口保持在我国现有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公民中广泛地开展环境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伦理观,使每一位公民将保护环境作为道义上的责任来承担。在国民教育内容之中应注入热爱自然、改善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等观念,加强环保宣传的力度,使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塑造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的人类道德意识。要使人们明白:人的生存与发展以自然为永恒基础;人的一切行为必须限制在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内;人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人必须为后代负责;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
二节约保护资源,发展回圈经济。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节约资源,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回圈经济。特别要重视水资源的回圈利用,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当前,我国 *** 倡导节能优先战略,提倡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大力开发可替代性、清洁的能源,如核能、风能、生物能和太阳能,并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同时,为了节约资源,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一起来,减少和避免资源浪费。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 指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要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既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增长而污染环境,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因强调环境保护而限制发展,延缓我国现代化程序,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代替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回圈的道路。此外,经济的发展带来科技的进步,我们支援和鼓励相关科学技术的研发,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四改变旧的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受到不合理价值观的影响,物欲膨胀,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能源供需状况已发生了逆转,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了供不应求,油价和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就是很好的例证。预计,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可能接近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此,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已经势在必行。
五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和谐的“地球村”。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是整个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每个人有义务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只有国际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达成广泛的共识,消除一切影响全球合作的消极因素,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的和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更强调人必须超越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从自己创造出来又捆绑住自己的绳索中解脱出来,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形式的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既是理想又是过程,是过程与理想的统一。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600字以前.内容不要土.有新意点
话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本身并没有什么限制,你既可以写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自然规律,以战胜不可知的自然力的人和事;又可以写人类在向自然进军的征途中,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破坏性利用自然资源而招致自然的惩罚和报复的事情或教训;还可以写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为了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在自然进行资源索取和利用时应该采取的各种养护措施等等,内容可以任意选取,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在文体的选择上,写议论文可能流于泛泛,相比之下,写记叙文可能来得具体感人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你可以根据你的特长和拥有的材料和认识,自由选择.
在表达方式上要注意记叙议论抒情的融合.
范文:小鸟的祈祷
我是一只可怜的小鸟.
以前我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那里河水清澈、碧波粼粼;那里野草肥美,鲜花盛开……我和伙伴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园里,各种动物和睦相处,常常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时,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Party,我们自由,我们欢快!
我们的家园无比美丽:春阿姨伴着欢快的舞蹈给我们送来阵阵春风;夏伯伯迎着蓝天白云为我们带来一池池碧水清泉;秋叔叔随着萧瑟的凉风给我们奉上一串串金灿灿、黄澄澄的果实;冬爷爷披上洁白冬装为我们报告着来年的希望.
我们为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园而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随着人类领地的不断扩大,我们可爱的家园日渐遭到人类的破坏.
当我再次飞回故乡时,眼前的景象令我十分诧异:
春日光临,小草妹妹从土里钻出来,不再是那么青翠欲滴;野花姐姐张开笑脸,笑容中却蒙上了一丝丝忧郁;大河哥哥脱下厚厚的冰衣,身子却变得越来越瘦小;大树爷爷的病情日益严重,刚抽出的几颗新芽,是那么缺乏生意.
漫长的夏季实在难熬,烈日暴晒在裸露的林间,动物歌星知了的歌声也显得那样有气无力,听起来让人觉得意乱心烦.
秋天来到,树上的果实稀稀落落,没有过去的红,也没有过去的大,是那样的淡然失色.
寒冬刚到,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快进入了冬眠.
啊,我们失去了原来那美丽迷人的家园.成片的树木被砍光,小草也面色枯黄;野花耷拉着脑袋;河水快断了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烟囱喷射浓烟.环境遭到破坏,蓝天不再蓝了,河水不再清了.我们原来的家园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死亡地带”.森林里再也没有动物们的欢笑;再也没有暖烘烘的阳光;再也没有淙淙的清泉;再也没有宛转的《摇篮曲》……
亲爱的朋友──人类,快救救我们吧!我们渴望一片蓝天碧水,我们祈求一个安宁的家园.
点评
作者以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特有的眼光,站在小鸟的立场上,用童话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构思新颖奇特,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动人,更主要的是避免了空洞说理,使文章具有了可观赏性;文章结尾借小鸟之口呼吁人类“快救救我们吧!我们渴望一片蓝天碧水,我们祈求一个安宁的家园”,紧扣题旨,突出了中心
小论文;800以上;从近年来,谈谈你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问题的理解?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问题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和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机制,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形而上学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实践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一 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内隐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当代人对这种不和谐的深深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即人类拼命地掠夺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对人类每一次胜利都进行疯狂的报复。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标志正在诅咒着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而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态危机苦难,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着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意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甚至是一种最高的善;相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由于其隐喻或象征着毁灭,所以它是一种恶,甚至是一种大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价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价值指向。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键是确认产生这种不和谐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够为人类找到拯救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尽管对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人们有种种猜测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见解和论道,但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与自然发生本质的对立,才在实践行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世界之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总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千万不要僭越最伟大灵魂为人类安排的这一必然秩序的行为规范。然而,古人的这种存在维度和意义维度却被现代人所遗忘,西方近代发生的启蒙运动彻底颠覆了古代人的有机论自然观,自然世界由此变成了一台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生气,完全由力学支配,进行机械运动的机器。自然概念的含义也由古希腊的“生长”、“涌现”、事物发生的“内在根据”,变为了现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总和。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沦落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界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的实体,他们之间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儿的二元对立说,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两个属性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它们互不产生、互不限制。结果斯宾诺莎在建立实体一元论的同时,又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属性二元论。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消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但他们却走向了与古希腊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如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尔则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属于“主—奴关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隶。经过现代形而上学的努力,人从自然宇宙中彻底脱落出来并成为与其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从此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属于仅具有广延特征的物质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类则属于能够思维的心灵世界和主体世界,“目的王国”和“自然王国”之间从此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
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以自然宇宙为背景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这意味着,启蒙之后人从本质方面与自然发生了彻底的断裂,或者说从人的本质方面与自然世界划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缩到以自身为参照系统并仅仅向自身认同的独立存在。如仅仅向自身的认识能力认同,从而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仅仅向自己的类特征认同,从而认为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启蒙运动将人从自然宇宙一体中独立出来,似乎解放了人类,争取了人的尊严,但事实证明,近现代人的这种自我启蒙和自我解放在给人类带来自由和享乐的同时,也对人自身和自然环境制造了灾难性后果。首先,近现代人解构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同一性,从而造成了人类自我的迷失,使人类无法准确确认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误把对自然界的宣战、掠夺和奴役视为人之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认同,而成为仅仅向自身认同的存在物,这势必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强势运行。如现代人类完全扭曲了生物进化的意义,把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理性,以及生物进化最为辉煌的一幕——人类的诞生,理解为人优越于自然界和强暴自然物的固有资本。人拥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绝对价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仅仅是服务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为现代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对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的现实不和谐。所以,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发生断裂是人与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对立,这种断裂直接规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并为人类占有自然和统治自然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合理而正当的理由。作为人与自然现实不和谐标志的生态危机,正是这种本质断裂的直接逻辑后果。
二 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
当我们确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分裂和对立的深层原因之后,隐含在这一分析中的一个逻辑推断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即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本质方面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确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尽管古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同一的思想,但这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其中还不乏泛神论糟粕,以及人屈从于自然的自卑心态。真正科学而合理地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人与自然现实和谐的基础,进而是人类社会和谐基础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的“权力意志”和话语霸权,遮蔽了其思想的灵光,造成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同一性产生了遗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并以此作为历史的逻辑起点和分析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对人的这一规定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至今人们还很少论及其中表达的深邃思想。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包含着两种规定性:一方面他必须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为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本质,“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P.106);另一方面人也必然是其他自然存在物表现它的生命本质的对象,“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1](P.106)。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像所有自然生命一样,在以它物为对象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同时,又作为表现其他自然物生命本质的对象而在世生存。正如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同时植物也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力的对象一样。人类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并不是以某一种或某一类自然存在物为对象,而是以所有自然存在物或整个自然界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同样,人类在作为表现它物生命本质的对象时,也不是表现某一自然物的生命本质,而是表现整个自然界的生命本质。人以自然为中介表现自己的生命本质,自然也以人为中介表现它的生命本质:人与自然是互为中介、互为对象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为存在的存在物,是超越自然而然本性的存在物。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定。“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1](P.105) 这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客体被主体化的同时主体也被客体化。由于人是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主体,人被自然所设定也是通过人领悟自然并对自身设定实现的,所以人与自然互相“设定”也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自由活动。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意味着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在自然世界之中;人被对象所设定,意味着人“本来就是自然界”,本来就是表现自然界本质的对象,即自然世界也在人之中,人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然世界在人之中,这表明人与自然界在本质方面是一体的,是内在一致的。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和作为表现自然界本质的对象,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不可分割的两个规定性,割裂了这两个规定性也就割裂了人的本质存在,使人成为“非存在物”。 马克思在确立了人与自然本质一致这一人性论观念之后,就用这一观念来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一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了异化,在此基础上又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过程中发生了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本质的异化。这三种异化现象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异化。没有自然界,就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人也就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相异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和人的对象性本质的丧失:自然界不再是人的自然界,而变成了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即“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人也不再表现自然界的本质,而成为自然界的占有者和掠夺者,“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1](P.85)。人与自然发生本质断裂,人类在加工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就与自然处于严重的对抗状态。用恩格斯的话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P.158) 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导致人类对自然物的疯狂剥夺,这使人类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更为惨烈。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公正和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物品和财富,才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和社会的不和谐。“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9)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不公正,也是人类社会最不和谐的表现。因此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首先消解作为社会不和谐根源的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界的本质性的统一,在否定之否定的层面上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P.81) 马克思在这里表明,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即扬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向合乎人是对象性的人这一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这种复归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在这里用“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再次表达了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并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依据。“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P.83) 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最和谐的社会,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通过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成的人性是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内在根据,也是社会和谐不和谐的基础。当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发生断裂,人类社会就处于不和谐状态之中,扬弃这种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进而产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三 人与自然的两种和谐关系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致关系。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关系,即在人类的自我观念中包含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是通过人向自然生成为人而显现出来。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存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界协同发展,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营造出一个美丽、完整、稳定的现实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性意义上的和谐,它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是现实性的和谐,它表现在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现实活动之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关系是;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根据,外在和谐是内在和谐的表现。人只有首先达成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才能创造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笔者前面所说的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这就使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我们必须首先对人性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形而上学的和谐建构。人与自然达成了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人是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而在世生存的。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他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即给自然界打上人的加工印记,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成为表现人之本质的对象。现实自然界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界,而变成一个凝结人的智慧、表现着人之本质的自然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现实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是“对象性的人”或是“人本身”,从现实自然界的状况中能够直观到人的身影。从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出发我们不难理解:人有怎样的本质必然会对象化出一个怎样的现实自然界,现实自然界的状况怎样表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怎样。人类拥有与自然和谐的本质,他必然能够对象化出一个和谐的自然界,人类在本质方面与自然发生断裂,他也必然会制造出一个残破的自然界。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生成的本质决定着他加工改造自然界的现实结果。反过来也可以说,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现实结果也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内在状况,现实自然界的真善美,意味着人性的真善美;现实自然界的假恶丑,显示着人性的假恶丑。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关系是和谐还是不和谐,直接受制于人与自然内在关系是和谐还是不和谐,有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才能对象化出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
对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确认,实际是人对自己“是什么”或“人是谁”这一身份的确认。人对自己在自然界身份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它内在地规定着人对自然界的价值态度和实践行为,决定着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实际结果。“人是什么?这无疑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因为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我们对人性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可以期望达到什么目标?所有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受着我们心目中的人之‘真实’或‘真正’之本性所影响。”[3](P.4) 如果我们确信人是由上帝创造的, 那么上帝的目的就规定着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不能指望自己拯救自己,只能依赖上帝的帮助和救赎;如果我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并且永远逃脱不了个人选择的必然性,那么唯一现实的态度,就是接受我们的现状,并对我们所选择的任何行为负责任。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那么我们必然把统治和掠夺自然界当作普遍追求的价值目的;相反,如果我们将自己看作是与自然本质一体的存在物,我们必然像呵护自己的人性那样呵护自然界。人与自然达成内在一致,保护自然环境、谋求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和谐一致就会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了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人性,维护与自然的现实和谐一致便会成为人的自觉的价值追求,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人性赋予了保护自然环境之行为的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所以,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担保着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致。有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致。转
上一篇:左支架毕业论文
下一篇:景区研究论文